1. 如何看待国家电网的海外并购现状和前景
至2014年,国家电网的国际化步伐踏上了快速道。目前国家电网公司已经拥有菲律宾、巴西、葡萄牙、澳大利亚、中国香港等地的境外资产,截至今年6月份,境外投资实际自有资金出资近30亿美元,境外股权项目投资总额超过110亿美元,境外资产规模超过230亿美元。
国家电网借助特高压带动国产电力装备全面升级,依托于国际市场,让南瑞,平高,许继等装备企业获得大量技术和资金支持,目前已经进入巴西,德国,澳大利亚,南非,美国,韩国等80个国家的电力市场。
国网国际公司的出手精准,目前,所有涉及能源电力类的资产并购后期整合进行顺利,项目运转正常。国网目前的打法非常明显:电力市场成熟、政策法规透明稳定,是投资最重要前提。从这个层面上开看,非洲和印度市场的投资排位比较靠后。和非洲一样,印度电力市场监管政策不明晰,资本投入的风险较大。在这两个地区,国网主要考虑工程总包和设备输出方面的可能性。
2. 中国电力投资公司和中国国家电网之间是什么关系
中国电力投资公司和中国国家电网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都是央企。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12月29日,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独资公司,公司以投资建设运营电网为核心业务,承担着保障安全、经济、清洁、可持续电力供应的基本使命。
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组建于2002年12月29日,集电力、煤炭、铝业、铁路、港口各产业于一体,是国家五大发电集团之一。
它们是同一天组建成立的不同公司,都是央企。所以,中国电力投资公司和中国国家电网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

产业发展
1、火电产业
拥有百万千瓦机组6台,主要是上海漕泾2×100万、江苏常熟2×100万和河南鲁阳2×100万机组;60万千瓦机组43台,主要企业有江苏阚山电厂、湖北大别山电厂、安徽田集电厂等。在全部火电装机容量中6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容量占52.9%。
2、水电与新能源
新能源装机容量721.76万千瓦,其中,风电装机容量471.41万千瓦,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甘肃、新疆等21个省区;光伏装机容量250.35万千瓦,规模居全球第一,主要分布在青海、新疆、江苏等10个省区。2013年,新能源装机累计投产359万千瓦,新增容量全国第一。
3、核电产业
集团公司是国家三大核电控股建设运营商之一。截至2013年底,控股运行红沿河核电1号机组,机组容量112万千瓦;参股国内多家核电企业,包括秦山核电二期6%、秦山核电三期20%、江苏核电30%股权,运行机组权益容量108万千瓦。
4、煤炭与物流
截至2013年底,运营铁路里程504公里。为打通跨区域煤电联营运力瓶颈,围绕“蒙煤南运”大通道,全长287公里的锦赤铁路(锦州-赤峰,其中赤峰-朝阳北段174公里已投运)、3500万吨的锦州港码头和3900万吨的江苏滨海港正在加快建设。
5、铝产业
截至2013年底,集团公司电解铝产能289.3万吨,氧化铝产能260万吨。电解铝产能分布在蒙东、宁夏、青海三大产业基地,主要企业包括内蒙古鸿骏铝电、宁夏青铜峡铝业、青海鑫业公司等。氧化铝产能分布在山西晋北地区,主要企业是山西铝业。
3. 2013年7月1日新劳动法实行以后对国家电网大量劳务派遣工产生什么影响会转正吗
新法实行以后,国家电网大量劳务派遣工会被解除派遣合同,转为劳务外包来规避风险。
根据《劳务派遣暂行规定》第四条 用工单位应当严格控制劳务派遣用工数量,使用的被派遣劳动者数量不得超过其用工总量的10%。
劳务外包和劳务派遣的区别:
1.适用的法律不同。劳务派遣适用劳动合同法,劳务外包适用合同法。
2.劳务承包单位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法人或其他实体。(不建议发包给个人,实际中个人外包往往会被判为劳动关系)
劳务派遣单位必须是严格按照劳动合同法规定的依照公司法的有关规定设立、注册资本不得少于五十万元的法人实体;劳动者完成的工作都是企业的业务或职能活动。
3.劳动者管理的责任主体不同。这是两者最主要的区别。
发包企业对劳务承包单位的员工不进行直接管理,其工作组织形式和工作时间安排由劳务承包单位自己安排确定;
劳务派遣单位的员工必须按照用工单位确定的工作组织形式和工作时间安排进行劳动。
4.劳务外包一般按照事先确定的劳务单价根据劳务承包单位完成的工作量结算,其合同标的一般是“事”;
劳务派遣一般是按照派遣的时间和费用标准,根据约定派遣的人数结算费用,其合同标的一般是“人”。
5.违法的后果不同。
劳务发包单位对劳务承担单位的员工不承担任何责任。劳务外包适用合同法,违约人除承担合同约定的违约责任外,适用民事赔偿责任。
劳务派遣中,给被派遣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按劳动合同法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4. 2013年国家电网工资每月多少钱最新的!
国家电网的员工是签有工资保密协议的。。 市局,新人年工资大约在10W左右,3年以上的人年薪大约14W左右
5. 2013年国家电网为什么招标少了
2013年工业发展下降,用电量下降,国家对于电网的投资也就下降了,所以相应地电网招标就要减少。
6. 国家电网为何大手笔投资媒体
自2013年下半年起,各大财经媒体对国网的“负面报道”几乎销声匿迹,国网的投资效果立竿见影。
国网投资媒体的案例,反映出资本和新闻之间的微妙关系。在中国,资本曾经帮助市场化媒体快速成长,但它同样可以成为扼制新闻自由的强大力量。事实上,不仅中国,全世界都是如此。
近日有网络媒体(新浪微博:财通社)报出,国家电网公司继5000万元投资21世纪网(21世纪报系旗下的专业财经网站)后,又斥资1.6亿元投向第一财经集团,并获得一个董事席位。
“财经十一人”通过可靠渠道,验证了上述讯息。从两年前开始,国家电网就开始频繁与包括第一财经、21世纪经济报道、南方周末、财经杂志在内的国内知名市场化媒体接触,洽谈投资事宜。知情人士透露,“但凡是业内报的上名的,国网基本上都接触过”。而且国网的上述两项投资行为,早在2013年就已经完成了。
从2011年开始,由于受到新媒体的冲击,传统纸媒日渐式微,经营情况每况愈下,自2013年达到了最低点。市面上的知名财经媒体,广告收入的下滑幅度平均超过20%。不断有纸媒因经营状况出现问题而停刊。
在传统媒体时代,广告是纸媒盈利的关键,但是新媒体改变了受众的阅读习惯,进而冲击了纸媒的商业模式。直到现在,纸媒行业还没有完成新的商业模式转型,预计2014年纸媒整体经营状况仍将呈下滑趋势。
相较于媒体行业的低迷而言,国家电网则是财大气粗。公开资料显示,2012年国网的利润总额达到620亿元。2013年《财富》杂志评选的世界五百强中,国网位列第七,年利润总额达到123.17亿美元,年营业收入达2984.48亿美元。
国网和纸媒的强弱对比可见一斑。对于国网来说,纸媒经营业绩的不断下滑,意味着抄底时刻的到来。不过,在传统认知中,电力行业属于B2B行业,较为封闭,没有投资传统媒体的动机。在国内,不要说投资媒体,在平面媒体上投放广告的能源企业都少之又少。
这正是国网上亿元投向媒体引发关注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唯一合理的解释是,这是国家电网消除所谓“负面报道”,营造有利舆论环境的一种手段。
事实上,作为电力的经销商,国家电网并非传统的B2B电力企业,他们同样具有B2C的某些特征,与民众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而正是市场化媒体的反复报道,国家电网在民众心目中的形象已经和“垄断”划上等号,特别是目前改革成为舆论焦点,打破电网垄断,促进市场竞争,甚至拆分国家电网的呼声也日益高涨。
主张“改革和发展”的市场化媒体曾是这场舆论战的急先锋。其中最为著名的两篇报道是《财经》杂志的“谁的鲁能”和《商务周刊》的“国网帝国”,前者揭示了国家电网旗下国有电力企业在改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直接导致鲁能集团私有化流产。后者系统梳理了国网近年来的商业行为及其背后深意,但与“谁的鲁能”结果迥异,此文成了《商务周刊》停刊的导火索。
梳理近年来市场化财经媒体针对国网的“负面报道”主要可分为如下几类,无一不让其如坐针毡:
第一,呼吁电力体制改革,打破电网垄断,甚至要求拆分国家电网。
第二,呼吁谨慎投资交流特高压。一位“十二五”电网规划专家组成员告诉“财经十一人”,如果没有市场化媒体的“轮番轰炸”,国家电网近万亿元规划的特高压电网投资或许早已上马。
第三,呼吁解决光伏和风电等新能源并网问题。分布式能源的快速发展,引发了一系列并网问题,有些确为国网之责,有些则是规划无序、电源发展过快的问题,但媒体无一例外将其视为国网垄断的又一例证。
要打破这样的舆论环境,必须有所作为,国网做出的选择,是直接投资处于风雨飘摇之际的市场化媒体。在当今中国有两种舆论场,一种是官媒主导下的官方舆论场,另一种是市场化媒体营造的民间舆论场,两个舆论场议题有异,玩法有别。国网深谙此道,前者只需依靠政治力量施压,后者则需要通过资本的力量才可彻底解决问题。
自2013年下半年起,各大财经媒体对于国网的“负面报道”已经销声匿迹,各大市场化媒体一线采编人员,均不同程度上感受到了“涉及国网”报道的压力。
2014年国家电网公司年度工作会议上透露的“国家电网计划2014年固定资产投资4035亿元,其中电网投资达到3815亿元”工作重点即为,“力争今年核准并开工6条交流4条直流特高压项目”。
虽然纸媒的经营已经每况愈下,但其依然拥有一大批采编精英人才,可以源源不断的生产出新闻产品,从商业的角度来看,年营收超万亿的国网,1亿元投资媒体为特高压等一系列重点投资行为铺路,这是笔划算的买卖。
国网投资媒体的案例,反映出资本和新闻之间的微妙关系。在中国,资本曾经帮助市场化媒体快速成长,但它同样可以成为扼制新闻自由的强大力量。事实上,不仅中国,全世界都是如此。
7. 中国国家电网与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的关系
中国国家电网从事的是配电业务,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从事的是发电业务。内
2000年开始容的以“厂网分离”为标志的电力体制改革后,原国家电力公司中剥离出的电力传输、配电等电网业务由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经营,而各发电厂被划归分属五大“发电集团”(大唐、中电投、国电、华电、华能)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