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区别
一、种类不同:
民营企业指在中国境内除国有企业、国有资产控股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以外的所有企业,包括个人独资企业、合伙制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私营企业指由自然人投资设立或由自然人控股,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营利性经济组织。包括按照《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私营企业暂行条例》规定登记注册的私营有限责任公司、私营股份有限公司、私营合伙企业和私营独资企业。
二、概念不同:
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两者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民营企业是从经营机制上说的,而私营企业是从产权说的,后者受到相关法律保护,前者以前只是存在于学术理论上的说法,尽管实际运行中人们常说这个,但在工商部门是没有民营的统计口径的,只是在科技部门有民营科技企业的统计。

三、法律界定不同:
民营企业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凡是非国有国营的企业都可以称为民营。民营经济包括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外资经济、乡镇企业、合作制或股份合作制企业、股份制中国家不控股的企业以及国有民营企业。
私营企业是一个有明确的法律界定的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第二条明确规定:本条例所称私营企业是指企业资产属于私人所有、雇工八人以上的营利性的经济组织。
⑵ 为什么叫光华管理学院
因为光华教育基金会的雄厚实力相助,所以这个商学院就以光华命名了。 根据如下:“1994年北京大学与光华教育基金会签定合作办学协议,工商管理学院改名为光华管理学院。”
“名字之所以这样叫应该是想给人一种看到光明,充满自信和希望的意思吧。”这位朋友不懂商学院的情况,请不要随便主观臆断。
商学院的建设都需要花重金的,因此都有经济实力雄厚的赞助方作为后盾。由于赞助方所做贡献,商学院都以赞助方的名称命名。看看国内其他商学院的名字吧,无一例外都是因为赞助方的雄厚资金支持而以赞助方的名称命名。
比如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2008年8月30日,汇丰银行捐赠1.5亿人民币支持北京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商学院,“北京大学深圳商学院”正式更名为“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
再比如上海交通大学安泰商学院:1996年,美国安泰国际集团出资与上海交通大学共建管理学院,并于2000年更名为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
⑶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隶属北京大学的吗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是隶属北京大学的。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简介: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前身是北京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她是在原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管理系和北京大学管理科学中心的基础上于1993年12月成立的。1994年9月18日,北京大学与光华教育基金会签定合作办学协议书,工商管理学院改名为光华管理学院。

目前学院设有9个系,分别是:
应用经济学系、金融系、组织管理系、市场营销系、战略管理系、会计系、管理科学与信息系统系、商务统计与经济计量系、卫生经济与管理系。下设金融学,市场营销,企业战略,财务会计,人力资源管理等多个专业,是中国大陆高校中科研实力最强的商学院之一。
光华管理学院的著名教授包括厉以宁、张维迎等。现任院长是蔡洪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EMBA在2013年EMBA排行榜中排名前十。
⑷ 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的发展历史
2001年6月12日,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中青年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会议选举产生了委员会负责人,明确了委员会的宗旨和任务。中青年专家委员会首批会员60名,主要来自机关、大学、科研、司法、新闻等部门和单位。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被推选为委员会主任。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中青年专家委员会组织办法》,组建了秘书处,研究布置工作任务等。基金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林伯承主持会议,副会长肖平代表基金会对委员会的成立表示祝贺并提出希望。常务副会长杨正泉、副会长王彦峰出席了会议。
2001年3月19日,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学术委员会成立,主任为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哲学家、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随后,该会在向全国各地有关单位征集人权研究课题的基础上,审定了一批年度研究课题,如:《〈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的问题研究》、《美国的人权观研究》、《邪教犯罪与人权保障》、《经济全球化下国际人权斗争新特点》、《日本与德国对二战认识的差异》等。
2001年4月16日,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高级专家顾问委员会成立。基金会名誉会长黄华与会讲话,提出希望。委员会有吴阶平、朱光亚、龚育之、任继愈、周南、厉以宁、白春礼、陈章良等近20名委员。

⑸ 《国家智库》第2辑 为什么还没有上市 我买了第一辑
《国家智库》第2辑没有得到审批而被迫推迟上市。
《国家智库》内容简介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政府决策咨询机构虽然不断壮大,但总体上还是不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鉴于我国智库在决策信息需求上的不足,由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主办、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全国公开发行的《国家智库》即将于近日出版问世。《国家智库》将当前学术或政策论述、研讨成果或政策建言,以易于大众阅读的语言编撰成书,旨在为推进智库自身的发展提供一个能够直接反映和充分体现智库内容探讨和进行学术交流的平台;为社会各界人士提供一个了解智库建设和发展的窗口;从而进一步为政府领导人和企业决策者提供政策建议与参考。 《国家智库》期刊每年6本,每双月出版,年底汇编成集中英文版,全国发行。希望得到各行各业有识之士的支持,为我们提供优质的稿件和重要的信息。 《国家智库》(NATIONAL THINK TANK)特别突出权威性、建设性与可读性,共设有封面文章、大国关系、公共民生、产业透视、软实力五大版块,以及智库研究、智者论道、时事评析、环球智库等次级栏目。 《国家智库》的创办目标是:“凝聚中华民族理想,致力国家发展进步,为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提供理论支撑和理论储备。”
《国家智库》2010年第一期
主要文章 卷首语 怎么创造一流智库 根据本人50年的工作实践,特别是近20年来的参政议政经历,我深感做好建言献策,必须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以我看,行万里路、破万卷书是搞好建言献策的重要基础和条件。只有多走、多看、多读、多学,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概括地讲。要做好智囊和参谋需要做好“六个三”…… 封面文章 “政·智时代” 思考 74之痛:中国智库的羁绊在哪 在《2008年全球智库报告》中,收录的中国智库只有74家.而美国智库达到1777家。对此,除了西方智库研究学者对中国智库存在偏见的因素,我们也必须承认,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智库,作为新生事物.其发展还存在种种问题和不足,不论是公众、政府决策机构、学术界、舆论,还是智库局内人,对于目前中国智库的状况都不很满意。这一现状的原因何在? 环球智库 它们何以出名——解密国际著名智库的成功经验 智库文摘 中国智库的萌芽:智囊 智者论道 我国现行智库存在的问题 智者论道 后危机时代中国怎么办 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正先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走出危机,实现复苏。侣与此同时,后危机时代也对中国提出新的机遇与挑战。中国面临怎样的后危机时代?中国在这一时代的发展中应注意避免哪些问题?中国又如何在发展中推动改革的走向? 城乡统筹贵在解决大城市发展 中小城市特别是小城镇的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特定经济发展阶段、特定制度和政策环境下的产物。尽管这种城市化模式,对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也带来了一系列弊端。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大城市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础,能为服务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比中小城市更能集约和节约使用土地,且更易于控制和减少污染。因此,我们应对“小城镇”的发展做出明确的界定和科学的规划,并以发展大城市为主加快城市化进程。 两套机构设计助力经济解困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在经济监管环节制度设计上的缺失日益凸显。未来需要成立独立的金融国资委管理我国总量庞大的金融性国有资产,统一担负控制金融风险、进行金融业结构性调整、国有金融资产产权界定与保值增值,以及负责主权财富基金投资四大职责。同时,亟需成立金融国资委和破产管理局来监管、调控经济运行,理清关系,规避风险。 “八部曲”推进干部制度改革 大国关系 中美关系三大猜想 未来中美关系可能存在三种结果:一是中美冲突关系:二是中美合作关系:三是中美竞争关系。而在我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中美竞争关系才是中短期内最大的可能。中美两国应力避各种不利因素的干扰,从本国利益出发,设计一个以彼此长期共存、共荣为核心的大战略目标。中美共处必须改变传统思维习惯,应重视未来,重视总体,准确把握大变局中的利益关系变动。 中美差异及其关系处理之我见 与美国之间的话题,毫无疑问两国肯定会存在差异,这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体制的,我认为追根究底还是两国对一些事物的看法、生活价值,以及思维模式不同,作为一个在美国成长的中国人,我深切观察并体会着这些差异。 公共民生 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的“新八倚重” 我国经济回升向好,但这并不意味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已完全过去。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有更深远的警示,这就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若干倚重局限、极限已显。必须有新的倚重。我国经济才能根本好转,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三位一体”构建和谐收入分配关系 区域纵横 关于转型时期中山市创新发展理念和转变发展模式的思考 产业透视 中国奶业发展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三聚氰胺事件”发生以来,“中国奶业朝何处去”的问题摆在了政策制定者面前。要同时实现保障质量安全和奶农稳定增收这两个既对立又统一的目标,我们究竟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奶业发展道路?是走西方发达国家那样的规模化家庭牧场的道路,还是走小区化集中养殖的道路,抑或是企业自建奶源、让奶农成为产业工人的道路? 铺就国家安全的“耳目”与神经系统 离歌唱响,挽歌何觅。3月23日,谷歌宣布其搜索业务退出中国内地.并交将搜索服务转至香港,谷歌命运已见分晓。但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窥探到一些隐秘的原因以及些许反思的问题。 软实力 谁在挑战中国的文化安全 中国文化安全外部不断受到西方国家文化意识和价值观念的渗透和挑战.全球化的文化产品侵入冲击着中国文化安全,不断发展的传播手段对中国文化安全也形成威胁。在内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保护不够。中国尚未形成健康、完善的文化建设制度。文化产业发展缓慢,缺乏国际竞争力和响力.且文化发展呈现不均衡发展态势。对此我们应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重视文化创新,逐步提高文化传播能力,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应对西方文化:中国的一道百年难题 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取舍? 热读 ……
《国家智库》理事会
名誉顾问: 陈昌智(十一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陈宗兴(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钱伟长(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吴阶平(九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政策顾问:(按姓氏笔画为序) 王少阶(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 王富中(前国家安全部副部长) 刘吉(国务院稽查特派员) 刘伯鸣(中国前驻委内瑞拉大使) 任启兴(原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席) 任玉岭(国务院参事) 吴晓青(国家环保部副部长) 杨多良(安徽省政协主席) 陈明义(原中共福建省委书记) 何加正(人民网总裁) 段应碧(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 徐锭明(国务院参事) 黄寅逵(原四川省人大副主任) 学术顾问:(按姓氏笔画为序) 厉以宁(经济学家) 卢大伟(河南省人民政府省长助理) 纪明葵(少将、前国防大学副总教务长) 叶文虎(北京大学中国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冯延龄(中将、军事科学院副政委) 张卓(少将、前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原院长) 林毅夫(经济学家) 巫致中(少将、解放军总装备部) 徐光裕(少将、解放军防化学院原院长) 萧灼基(经济学家) 郭东亚(中将、原海军航空兵政委) 国家智库理事:(按姓氏笔画为序) 冯军(华旗资讯集团总裁) 朱中华(中国人民武警部队特警学院副院长) 汪延(新浪网董事长) 吴鹰(数字中国联合会主席) 张重庆(中国集团公司促进会秘书长) 郑中山(先达科技董事长) 蔡永峰(中国食品工业集团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 张芝庭(贵州神奇制药集团董事局主席) 周海江(红豆集团总裁) 国家智库总编辑团队:(按姓氏笔画为序) 于今 毛增余 方岳 任玉岭 纪明奎 单秀法 高路 钟彬 执行总编: 于今 《国家智库》特别为以下读者奉献 ◆ 智库机构:全国2500多家官方、民间、专业、综合智库机构,3.5万管理人员和专职研究人员,以及27万工作人员 ◆ 学术界:全国各高校校(院)长、工商管理学院教学与研究人员,全国各大图书馆及资料室 ◆ 首脑与政府界: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国务院各部委领导及相关机构,各省省委书记、省长,全国600多个城市市委书记、市长,全国2800多位县市区委书记、县市区长 ◆ 国外驻华使(领)馆 ◆ 产业与工商企业界商界领袖:包括国资委大型企业150家,3000多家上市公司,民营企业500强,乡镇企业500强,全国优秀和知名企业领导人和管理层 ◆ 英文版面向4000多家全球智库研究人员
⑹ 怎样持续推进结构性改革,厉以宁
何为结构性改革?简单地说,就是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而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认为,是强调在供给角度实施结构优化、增加有效供给的中长期视野的宏观调控。
衡量经济发展有两把标尺,一个是结构,一个是总量。前者代表的是经济质量和效率,后者反映的是经济数量和规模。
结构问题有多重要?经济学家厉以宁讲过一个颇具说服力的事例:1840年鸦片战争时,中国的GDP世界第一,比英国高出很多,但是中国的经济结构不行。英国主要为蒸汽机、机器设备等工业品,中国完全是由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构成的,花拳绣腿难抵坚船利炮,必然会战败。
改革开放后,在日益深化的市场化进程中,我国经济结构一直随着发展阶段不断调整,合理化程度得到明显改善。同时要看到,历次结构调整既是阶段性的,也有其局限性和狭隘性,特别是强调高投入和高增长。
中央党校教授赵振华说:“传统的先增长后治理、追求增长忽视公平等发展方式失去了可持续性,必然走到尽头。”
新常态下,结构调整是一种大逻辑、大格局、大趋势,是中国无法回避、必须进行的一场变革。
“结构性改革是今后改革的重头戏,也是考验我国经济能不能转型升级的关键。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需要结构性改革来推进,需要在需求结构、投资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产业结构、分配结构等方面发力。”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说。
结构性改革也是一个世界性命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多次呼吁,各国务必落实结构性改革,提高国家长久竞争力和风险抵抗能力。
但面对这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慎思者众,笃行者寡。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曾作出判断,发达国家恐怕没有一个领导人敢于进行结构性改革。他同时指出,谁都清楚,如果不推行结构性改革,就没有办法真正恢复经济竞争力。
因此,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为维持经济可持续增长,普遍认识到推动结构转型、改革原有经济运行模式势在必行。
中国在今后特别是在“十三五”时期如何推进结构性改革?这次会议明确了两条路径:
——要针对突出问题、抓住关键点,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成本,帮助企业保持竞争优势,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要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⑺ 厉以宁的相关研究
管理制度和管理哲学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
国民经济管理学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比较经济史
西方经济学
中国宏观经济问题
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等。 厉以宁主编,陈良焜、孟明义、王善迈副主编:《教育经济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厉以宁、秦宛顺主编:《中国对外经济与国际收支研究》,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1年。 陈岱孙、厉以宁主编:《国际金融学说史》,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年。 厉以宁主编:《凯恩斯主义与中国经济》,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 秦宛顺主编,厉以宁副主编:《教育投资决策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厉以宁主编,陈良焜、秦宛顺副主编:《中国宏观经济的实证分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厉以宁主编,陈良焜、秦宛顺副主编:《中国商品经济运行机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厉以宁、秦宛顺、靳云汇主编:《中国经济增长和波动》,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3年。 厉以宁主编,陈良焜、荣志刚副主编:《中国社会福利模型:老年保障制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厉以宁主编,王立彦副主编:《乡镇企业股份制:组建和运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 厉以宁主编,闵维方副主编:《教育的社会经济效益》,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 厉以宁、曹凤岐主编:《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6年。 董辅礽、厉以宁、韩志国主编:《国有企业:你的路在何方》,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 厉以宁、J. Warford主编:《中国自然资源定价研究》,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年。(该书另有英文版。Li Yining & J. Warford Ed., NATURAL RESOURCE PRICING IN CHINA: WATER SUPPLY, COAL AND TIMBER. MRM International Press, 1998) 董辅礽、厉以宁主编:《中国经济与21世纪对话》,广东,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年。 厉以宁主编,曹凤岐、王其文、张维迎副主编:《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厉以宁、董辅礽、韩志国主编:《中国经济跨世纪的主题和难题》,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 厉以宁、曹凤岐主编,何志毅副主编:《中国企业管理教学案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厉以宁主编,胡健颖、孟晓苏、顾云昌、于鸿君副主编:《中国住宅市场的发展与政策分析》,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9年。 厉以宁主编,胡健颖、胡兆量、马戎、于鸿君副主编:《区域发展新思路—中国社会发展不平衡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与对策》,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 厉以宁主编:《中国经济运行与增长》,北京,学习出版社,2000年。 厉以宁、曹凤岐主编,于鸿君副主编:《跨世纪的中国投资基金业》,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 厉以宁主编,章铮副主编:《西方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厉以宁、吴易风、丁冰主编:《经济全球化与西部大开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厉以宁主编,章铮、黄涛副主编:《中国城镇就业研究》,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年。 厉以宁、蔡曙涛主编:《邓小平理论与当代中国管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黑龙江,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 厉以宁、J.Warford主编:《中国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CCICED环境经济工作组研究成果概要》,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 厉以宁、单忠东主编,王咏梅、刘伟副主编:《风物长宜放眼量:“非公经济36条”落实情况区域调查》,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 《厉以宁词一百首》,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8年。 《山景总须横侧看:厉以宁散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厉以宁诗词选集》(上、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

⑻ 厉以宁的人物履历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职务:北京大学国家高新战略研究院院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执行副理事长。
研究领域:西方经济学、中国宏观经济问题、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
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经济系。
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后留校任教。
1985-1992年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管理系系主任(1985年北京大学经济系撤系建院,成立经济学院,下设经济系、经济管理系、世界经济系) 。
1988~2002年,任全国人大第七届、八届、九届常委、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03~2007年,任全国政协第十届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1993-1994年任北京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1993年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管理系与管理科学中心合并成立北京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1994年至2005年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1994年经济管理学院更名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1998年获香港理工大学荣誉社会科学博士学位。曾获得孙冶方经济学奖、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贡献奖(个人最高奖)、国家教委科研一等奖等。曾主持《证券法》起草、《证券投资基金法》起草。
2005年至今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
2008年至今任全国政协第十一届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还担任: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北京大学管理科学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民生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国际交流协会顾问、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执行副理事长、中国企业投资协会副会长、中国企业发展研究中心名誉主任、贵州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组长。
2013年起,任中国民生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2013年3月当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2013年 第十四届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终身成就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