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福特重振:韩恺特放权,陈安宁救火
2006年,穆拉利从比尔·福特手中接过了CEO之位,那一年,福特亏损了127亿美元。上任三年后,这位将波音从“9·11”的阴霾从拯救出来的“救火队长”,最终成功带领福特扭亏为盈,福特也因此成为了经济危机中唯一一家“独善其身”的美国汽车巨头。
2017年,韩恺特履新福特CEO,和当年的穆拉利一样,留给韩恺特的是福特股价不断下滑的“烂摊子”,但和当年不一样的是,在韩恺特的“救火”过程中,中国市场成为了福特全球战略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福特,困局。
福特在华崛起是从2011年开始的,正如笔者开篇所说,那一年福特走出了经济危机的泥潭,对于中国市场也有了全新的规划。
2011年4月,时任福特汽车亚太和非洲区总裁的韩瑞麒在上海车展上公布了福特中国的“1515”战略,计划在2015年之前为中国市场引入15款车型,全年产能提高至120万辆,年销辆突破百万辆,授权经销商数量超过680家……可谓是雄心勃勃。
从结果来看,在福克斯、蒙迪欧、嘉年华、翼博、翼虎等新车的助推、产能和经销商极具扩张的情况下,2015年福特在华销量突破110万辆,“1515”战略中吹下的“牛皮”也都顺利达成。

不难发现,随着“福特2.0”战略的推进,福特在中国市场的情况正在逐渐改善。数据显示,去年第四季度,福特总销量达到14.6万辆,环比上季度增长了11.8%。同时,根据福特财报来看,去年福特在华的年度营业损失降至7.71亿美元,其中第四季度的营业损失相比上一年同期减少了61%。而这只是福特此前改革销售渠道后的成果,等到锐际、冒险家开始发力,以及国产探险者、飞行家等车型上市之后,福特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势必会大幅反弹,就像上文分析的那样,“福特2.0”战略下的产品已经拥有了相当不俗的竞争力。
写在最后
无疑,福特当前已经认识到了在中国本土化做得不足的问题,并且已经决心“洗心革面”,从任命本土管理层到本土化研发,再到本土化产品,福特中国的改革很彻底,成果很斐然,未来更可期。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㈡ 2010年钢铁价格走势 求高人指点
首先回复你的网站要求,请登陆自由钢铁网,价格更新及时,无须注册,浏览是免费的,看一下就知道是你想要的,
进入4月份以来,螺纹钢、线材等建筑钢材市场再度升温,价格一路走高,交易较为活跃,贸易商心态良好,对后市表示看好。专门从事建材贸易的浙江富昌钢铁物资有限公司总经理陆掌富预测,4月份整个市场价格不可能下跌,5月份的价格还会推一推,螺纹钢价格将会突破去年的最高价位。
陆掌富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些天杭州市场的螺纹钢价格继续稳步而涨,每天的上涨幅度在10-20元/吨,现在杭州市场上的沙钢产ø16mm-ø25mm,Ⅱ级螺纹钢价格大都攀升到4370元/吨,而且仍在向上高走。
“销售情况也不错,一般中型钢贸公司的日销量在800吨,而大户人家,每天的销售都在1500-2000吨。”陆掌富说,这说明下游终端需求正在逐渐释放,支撑现货市场价格的坚挺走高,根据目前的运行情况,可以预见今天螺纹钢价格很可能会突破去的最高价位。
陆掌富说,去年国内现货市场上的螺纹钢价格最高时上升到4620元/吨,今年的螺纹钢价格会冲破这个最高纪录,极有可能冲高到4800元/吨。
为什么说今年的螺纹钢价格会冲破去年的4620元/吨纪录,甚至冲高到4800元/吨?对此,陆掌富总经理分析几个因素:
一是今年的下游终端用户对螺纹钢等建筑钢材的需求量上升,而且进入施工高潮期。“金三银四”的消费旺季已经拉开序幕。尤其是进入4月份之后,随着气候的转暖,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相继开工,如在杭州地区,最近又有一批建设工程项目开工新建,对建筑钢材需求量很大。
二是钢铁原料市场价格上涨,成本推动的动力很强。时下,铁矿石、焦炭、废钢、铁合金等原料市场价格持续攀升,且居高不下,最近现货矿的价格已经猛涨到170美元/吨左右,而去年同期价格仅为每吨六七十美元。原料价格节节攀升,钢材生产成本居高不下,按照目前每吨铁矿石1250元左右的价格计算,粗钢吨制造成本在4000元左右,以此价格,加上钢企利润,螺纹钢现货市场价格在4400元/吨左右。目前的现货市场价格还低于生产成本,显然不协调,从成本角度看,仍的上升空间。
三是库存量在逐渐下降,供需矛盾逐渐趋于平衡。现在杭州市场上的螺纹钢库存量已经下降了,从原先的78万吨左右减少到现在的70万吨左右,而且还在继续下降。据最新的库存监测显示,目前全国建材库已经连续4周下滑。库存量减少,需求量增加,这有利于后期螺纹钢价格继续稳步上升。
陆掌富说,从上述几方面因素来看,后期螺纹钢市场价格还有上涨空间。至于能冲高到多少,那要看后市的供需情况,不管怎么样,去年的4620元/吨价位是可能突破的,甚至有可能攀升到4800元/吨。其实期货市场的螺纹钢价格已经达到这一价位了。如现在的螺纹钢期货报价已经达到4800元/吨左右。所以说目前现货市场的4370元/吨左右的价位连成本都没有达到,显然还存在上升的空间,一波新的价格上升浪潮可能正在向螺纹钢袭来。
陆掌富说,随着消费旺季的到来,加上铁矿石价格上涨带来成本上升推动,螺纹钢价格后期面临着一轮新的涨势,现货市场的螺纹钢达到4800元/吨是完全有可能的。预见在5月中旬之前,螺纹钢价格还不可能下跌,而且继续震荡上升,6月份这后,也许可能小幅震荡回落。
3月份市场价格已经上涨到一定的高度,进入4月份后,下游终端用户建筑工地需求将放大,对市场成交有较好的支撑,市场库存将进一步降低。但同时风险也存在,价格疯涨,许多商家封库待涨,中小户在高位囤货,也使得操作上风险加大。一但市场有风吹草动,中小户跑的较快,而且价格又出现调整的可能。预计4月份国内建筑钢材市场价格将呈依然呈上升趋势,但中间也有波动调整。
1、建筑钢材产量:
从统计局数据显示:2月份全国钢筋产量934.10万吨,同比增6.7%,日均产量33.36万吨,环比增0.59%。2月份全国线材产量759.60万吨,同比增14.30%,日均产量27.13万吨,环比增0.76%。
从钢厂产量来看,3月份钢厂进行检修的较上月有所下降。从目前钢厂生产情况来看,3月份螺纹钢计划生产总量640.15万吨,比2月份增加4.86万吨,其中华东地区生产量所占比例依然最大。本月钢厂出口比例与上月基本持平,钢厂直供数量比上月上升,螺纹钢的国内投放量比上月略有上升。
3月份线材计划生产总量370.6万吨,比上月增加0.3万吨。线材出口情况与上月基本持平,钢厂本月直供数量比2月略有提升,并且对市场的投放比例较上月略有上升。总体来看,3月份钢厂高线和螺纹钢资源对市场投放量有所上升,但上升的比例不大。其中高线的供应压力小于螺纹钢,而且3月份钢厂对于商家的合同订量基本正常,对于后期市场压力不大。
2、建筑钢材社会库存情况
据有关统计,全国主要城市的螺纹钢、线材有小幅下降的态势。2010年3月19日全国29个重点城市钢材社会库存量为1897.63万吨,比上周下降1.79%;其中建筑钢材社会库存量为943.5万吨,比上周下降0.75%;月同比增长37.2%。其中上海地区螺纹钢库存为82.81万吨,周环比增长1.97%,月同比增长42.73%,北京螺纹钢库存在56.08万吨,周环比下降5.74%,月同比2.23%,广州螺纹钢库存68.2万吨,周环比下降1.59%,月同比增长36.05%。全国线材库存总量为187.27万吨,周环比下降1.12%,月同比增长47%。其中,上海地区线材库存12.91万吨,周环比下降1%,月同比增长52.98%;北京线材库存在9.04万吨,周环比下降10.26%,月同比增长0.52%,广州线材库存在25.3万吨,周环比下降3.07%,月同比增长30.61%。
分析国内建筑钢材社会库存状况可见,随着各地终端需求的继续释放以及价格大幅拉涨后,市场成交有所放大,中小贸易商出货意愿的增强,国内建筑钢材库存量开始出现下降,尤其是主导城市北京库存下降速度较快。北京库存减少了4万吨,降幅超过5%,天津下降3%,广州下降2%,四大主导城市中只有上海增加了1.6%。29个城市中有14个城市库存出现下降,数量比上周增加了4个,两个城市持平,13个城市库存依然在增长。库存目前有小幅下降,但去库存化依然任重道远。加上价格疯涨后,多数商家惜售不出,钢厂到货继续中增加,将对价格继续上涨难度加大。
3、原燃料价格依然上涨
进入2010年三大垄断巨头推高涨幅的消息不绝于耳,从15-20%、40%、60%又扩大至80%以上,近日又传淡水河谷确定全球现货定价铁矿石涨幅100%,必和必拓继续力推全球“铁矿石现货指数”,三大矿山还通过“惜售”、控制海运等方式使铁矿石变得奇货可居,获取暴利。近期铁矿石将取消长协矿以现货订价的消息,更是刺激市场价格的再次上涨。同时钢坯价格也连续上涨。截止3月23日唐山普碳150方坯3800元,低合金150方坯3830元,均上月同期上涨380-400元。后期钢材的生产原料价格都进入上涨通道,钢厂想向下游转移上涨的成本,这已是大势已定,钢材的价格上涨将受成本推动将上涨。
4、钢厂对后期出厂价格继续上涨
目前钢厂生产企业对出厂价格大幅上调和紧跟现货追涨为主。宝钢在对4月份平盘开出后,而建筑钢材钢厂的出厂价格则大幅上调,沙钢对4月份出厂价格大幅上调250元,永钢4月出台的价格政策,将线材、螺纹钢价格上调150-170元,而河北钢铁集团在3月份市场价格大幅上涨的同时,对3月份的出厂价格追涨290-300元。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主导钢厂对于后期价格上调的意愿,由于原材料成本上涨的预期推动钢厂对于后期出厂价格将继续以上调为主。
5、商家拉涨意愿较强
由于商家对于铁矿石上涨以及对节后市场预期较高,加上流动资金较为宽裕,囤货的积极性比较高。由于春节期间的原因,节后前国内建筑钢材库存居于历史高位。但商家对于节后市场预期较好,拉涨心态较强。随着建筑钢材工地陆续开工后,以及铁矿石谈判刺激钢厂出厂价格的上涨,使市场价格在3月份逐渐拉涨,成为转折点,后期市场将继续创新高。
6、市场需求将旺盛
目前天气转暖,工地开工备料使建筑钢材需求日渐增加。往年备料从3月中下旬开始;2009年应对金融危机,国家投资力度加大,立项、资金到位晚于常年,一季度还处于“尽快下达列入预算追加的刺激经济投资”阶段;当年4月中旬需求启动钢价进入上升通道。2010年基本建设不新批项目,以续建项目为主,施工进度只受季节影响,但目前乍暖还寒,大规模采购似乎还未出现。但后期市场需求将较为旺盛,从北京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了解到,近期北京继3月15日拍卖6宗地块之后,17日北京市再度迎来土地拍卖高峰,丰台区、通州区、大兴区、朝阳区、海淀区的7宗地块最终成交76.3亿元,其中价格最高的朝阳区望京地块被保利地产以50.4亿元收入囊中。
7、国内高产能、高库存状况将成为常态
自去年以来国内市场“高库存”的现象十分突出,钢铁行业正处于“增量减收”的怪圈中。虽然高产能、高库存状况将成为遏制后期价格持续上升的主要因素之一,但不要忘了库存也是把“双刃剑”,商家更多希望库存增加情况下价格走高。另外,我们发现,今年节后的库存分布结构与往年不同,呈现出一种分散的模式,由于在资金面宽裕和成本推升的预期之下,二级和三级经销商普遍留有库存,布局春季行情。
今年以来,全国钢材需求呈现旺盛增长势头。从数据指标来看,1—2月份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6.6%,比去年同期加快0.1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31.1%。后期建筑钢材市场的需求依然旺盛。
3月份的建筑钢材市场疯狂拉涨后,而钢厂出厂价格也大幅跟涨,市场价格已经接近历史的高位,上涨的动力乏力,进入4月份市场将面临小幅的调整,但随着市场需求的跟进,市场价格经过短暂的整理过后,市场有望继续上升。4月份市场销售的旺季,预计4月份建筑钢材市场价格将有震荡攀升的态势。
㈢ 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什么时候
在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经过三十年的壮观增长,中国终于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日本内阁府发布的数据显示,日本2010年名义GDP(国内生产总值)为54742亿美元,比中国少4044亿美元,中国GDP超过日本正式成为第二大经济体。
2000年,中国还是世界第七大经济体,2007年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三。中国经济规模何时能超越日本一直是近些年来国内外经济学家关注的话题。
美国《华尔街日报》用“一个时代的结束”来形容这一历史性时刻。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日本东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客座教授袁钢明昨天再次强调,国际上衡量国富国穷的指标是人均GDP,“目前中国人均GDP只是日本的十分之一,中国还是一个‘穷国’的事实并没有改变,国内媒体应该淡化这一变化,避免国际舆论借机再度炒作‘中国经济威胁论’”。

(3)合金投资环比增加扩展阅读:
有这样几个事实反映了中国地位的凸显:
第一,在金融危机条件下,中国经济一枝独秀,保持了高速增长。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第二,2010年10月,G20财长会议决定IMF将向中国等新兴大国转让6%的投票权,其中,中国的份额将由3.72%跃升至6.39%,投票权也将从目前的3.65%升至6.07%,一举超过英、法、德成为IMF第三大股东。
中国投票权的上升并没有动摇美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拥有的否决权,也没有动摇发达经济体的主导权。
第三,中国研制成功世界上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其速度比原本位居世界首位的美国“美洲虎号”快47%,被认为是走向科技大国的重要表现。
第四,中国海军舰队多次远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
第五,在全球治理层面,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发挥重要作用,作为G20和“金砖四国”成员参与制定和协调国际经济规则,作为基础四国的成员参与气候变化谈判,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显著提升。
㈣ 中美贸易摩擦将如何影响有色金属期货
SMM网讯:中美贸易摩擦,虽然从有色金属市场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实质上的影响并不大,但是也有必要深入分析中美贸易摩擦中贸易部分的影响,以及其对平衡表的影响。
贸易摩擦在有色金属行业中对铝产业链的影响最大。中美贸易摩擦的不断升级使得市场风险偏好明显降低,波及商品、股票和外汇等市场。
从6月15日美国政府发布了加征关税的商品清单,和国内的提高关税回应,可以看出贸易摩擦短时间内不会平息,大概率会持续一段较长的时间,期间的影响或呈阶段性脉冲式影响,对基本面行情判断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
中美铝行业贸易摩擦影响 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铝产业影响主要有两点:一是直接针对进口铝产品的关税加征。二是针对进口商品额外关税征税对中国国内铝需求的减弱。
(1)直接影响
从直接影响来看,铝材产品直接出口美国占消费比例约为1.86%,而目前内外比价处于低位,将有利于出口的增加,因此从这个角度看,贸易关税的加征对铝产品的出口影响并不算大。 美国提高铝进口关税,其核心逻辑在于美国不断提升的铝产品进口依赖度。
根据WBMS数据显示,2017年美国铝产量仅为74万吨,是10年前的30%不到。而去年美国铝材进口量超过600万吨,就美国铝材供应而言,进口依赖度高达88.9%,而且这一比例还在不断升高。美国进口铝产品以原铝和初级铝加工产品为主;以2017年美国铝供应来看,从主要来源国进口原铝474.5万吨。由于金属铝特有的物理性质,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建筑、电力、机械制造等行业,同时长期作为关键材料使用在国防军工、航空航天等国家核心领域。因此,愈发提升的进口依赖度,对于美国所谓的“国家安全”造成一定潜在风险。美国政府针对进口铝产品的关税加征,主要是想引导本土铝产业复苏,提升美国国内铝冶炼行业的抗风险能力。 而对于中国铝出口来说,原铝的出口需要加征15%的关税,也就是说明我们国家并不支持原铝的出口。而铝材等需要经过加工的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出口可以享有一定的退税,因此出口主要以铝材的形式。虽然贸易摩擦的阴云一直高挂,但是低位的沪伦比值依然刺激出口订单大幅增长,特别是除美国以外的正规铝材和变相出口铝材订单大幅增加。海关数据显示,4月未锻轧铝及铝材出口超过45万吨,环比基本持平,而5月出口量为48.5万吨,为2014年12月以来最高水平。 另外,海外铝市场供应缺口明确,而且不确定性也依然存在。具体而言,海外海德鲁巴西氧化铝厂停产依然持续,基于供需匹配,海外氧化铝供应减量将影响电解铝原料供应;去年海德鲁巴西氧化铝厂生产氧化铝640万吨,今年计划削减一半产能,影响320万吨氧化铝。再者,俄铝事件仍有可能再度发酵;美国财政部只是表示美国将延长对俄铝制裁下的业务暂停至10月23日,并没有明确表示要取消制裁;俄铝目前390万吨电解铝产能,1050万吨氧化铝产能,9万吨铝箔产能;2017年电解铝产量为370.7万吨,销量395.5万吨;若到三季度结束俄铝仍未取得美国取消制裁或再度推后暂停制裁的决定,海外电解铝价格或再度上涨,预计沪伦比值或将再度下探,推动国内铝制品出口。 因此,预计年内我国铝材出口将同比增加,美中贸易战对我国铝出口一块影响不大。
(2)间接影响
从间接影响的角度来看,2017年中国出口美国商品合计价值5060亿美元,其中电子产品占26.9%,医疗设备占6.4%,电视机及显示器占4.5%。这些产品或多或少需要铝制品组装,美国对这些产品出口加征关税,或将影响这类产品的出口,从而传导到铝行业,对电解铝终端消费或将有一定影响。 另一方面主要体现在对国内宏观经济影响。然而,我们认为中国有充分的条件减弱贸易战对国内宏观经济的影响。具体到国内铝消费来看,铝终端产业包括房地产建筑、交通运输、电力、包装等行业。随着年初至今的房地产、基建方面施工工地开工、电网建设进展有条不紊,叠加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及汽车轻量化的发展趋势,我们预计房地产、基建、汽车方面对电解铝消费仍具有一定提振作用。汽车方面,虽然汽车产量增速逐渐放缓,但依然对汽车用铝量的增长保持较乐观的看法,一是汽车产销量在多年高增长的情况下,同比基数变大:2017年全年汽车产量2907万辆,与2016年的2800万辆相比增长107万辆;二是汽车轻量化对铝合金的需求增长的支撑,使得汽车行业对铝的需求增速依然将保持较快的增长。同样,房地产方面,房地产开发投资额、房屋新开工面积等数据仍然处于稳定增长,将有效提振铝的下游消费。 从消费结构角度来看,与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不同,中国具有得天独厚的人口优势。我国拥有超过14亿人口消费潜力,即使不依靠出口增长,中国经济仍有能力保持稳定增长。改革开放40年来,工业化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崛起,但是中国的消费相对滞后;鼓励国内消费,既让中国老百姓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也有利于应对美国贸易摩擦甚至贸易战。中国有潜质成为世界新的消费中心,加快推进城市化,是鼓励消费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中国按照常住人口计算的城市化率仅为56.8%,未来30年,中国会有超过20-30%的人口在城市定居。国内旺盛的消费需求,可以降低对外需的依赖,给国内经济带来合理而又更高质量的增长。中国要从出口大国转变为消费大国,需要通过改革和创新,如城市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能的减税、放开进口等措施。
中美摩擦对其他有色品种的影响
锌: 中国锌锭出口量较小,2018年1-3月累计出口量仅3500吨,在过去四年里,出口至美国的锌锭月均出口量在300-600吨左右。锌锭在中美贸易规模十分低,此次贸易摩擦对锌锭以及锌合金影响微乎其微。出口量稍多的体现在镀锌板上,2017年镀锌板出口数量为932万吨,主要出口至韩国、越南等国家,出口量分别为135万吨以及115万吨,2015年中国出口至美国的镀锌板60万吨,但同年美国钢铁企业代表向美国商 务部请求发起对中国的镀锌板产业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此后出口量一路大滑。镀锌板主要应用于汽车外壳。今中国对从美国进口的汽车再增税25%,实际上7月6日后实际美国进口车的关税为40%。预计贸易战对锌的影响或将从终端汽车上间接体现。
铜: 我国为精炼铜的净进口国,整体中美贸易摩擦对铜价的实质影响不大。
镍: 中美贸易战主要对中国镍下游消费产生较弱影响,以不锈钢行业为例。2017年中国不锈钢出口量395万吨(占中国总产量的15%左右),出口至美国的占比仅1.5%左右。美国不锈钢产量275.4万吨,可以通过提高自身产量来填补中国进口量的缺失。而至于美国针对进口商品额外关税征税对中国国内不锈钢需求的减弱影响存在,主要表现在对电子产品、医疗设备、电视机等主要加征关税类商品的不锈钢用量端产生一定压制,继而影响全年国内不锈钢消费量,再传导到镍需求端。但是今年全年国内及海外原生镍供应缺口确定,镍价仍然长期处于上涨通道内。 目前美国对中国未来或将加征4000亿美元进口中国商品的关税,而中国去年全年进口美国商品仅1300亿美元。中国接下来如何接招,值得关注。在全球化的今天,贸易摩擦没有赢家,合则两利,斗则俱伤。中美贸易关系恶化,不仅会伤害到中国,也会伤害到加拿大、西欧等美国的盟友,也包括美国的企业。未来随着国际贸易摩擦将不断扩大并呈常态化,中国应按照既定的节奏,以人民为中心,为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坚定推进改革开放,坚决执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高质量发展经济,加快中国现代经济体系。而国内有色产业发展可统筹考虑国内产业发展与海外生产能力布局,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国内产业政策和国际贸易政策,对出口目的地进行战略性调整,配合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积极开发南亚、东南亚及东欧市场。
[转载需保留出处 - 上海有色网] 中美贸易摩擦对有色金属的影响
㈤ cpi有何意义
CPI 是什么意思?
在经济学上,称零售价指数,亦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CPI)是考察城市工薪居民购买的特定系列商品价格平均值的一个统计指标。它是衡量通货膨胀的主要指标之一。CPI是一个固定的数量价格指数并且无法反应商品质量的改进或者下降,对新产品也不加考虑。
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如果消费者物价指数升幅过大,表明通胀已经成为经济不稳定因素,央行会有紧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风险,从而造成经济前景不明朗。因此,该指数过高的升幅往往不被市场欢迎。
例如,在过去12个月,消费者物价指数上升2.3%,那表示,生活成本比12个月前平均上升2.3%。当生活成本提高,你的金钱价值便随之下降。也就是说,一年前收到的一张100元纸币,今日只可以买到价值97.70元的货品及服务。一般说来当CPI>3%的增幅时我们称为INFLATION,就是通货膨胀;而当CPI>5%的增幅时,我们把他称为SERIES INFLATION,就是严重的通货膨胀。
PPI是什么意思?
生产者物价指数(PPI):Procer Price Indexes 生产者物价指数主要的目的在衡量各种商品在不同的生产阶段的价格变化情形。一般而言,商品的生产分为三个阶段:一、 完成阶段:商品至此不再做任何加工手续;二、 中间阶段:商品尚需作进一步的加工;三、 原始阶段:商品尚未做任何的加工。
PPI是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指数,是反映某一时期生产领域价格变动情况的重要经济指标,也是制定有关经济政策和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依据。目前,我国PPI的调查产品有4000多种(含规格品9500多种),覆盖全部39个工业行业大类,涉及调查种类186个。
根据价格传导规律,PPI对CPI有一定的影响。PPI反映生产环节价格水平,CPI反映消费环节的价格水平。整体价格水平的波动一般首先出现在生产领域,然后通过产业链向下游产业扩散,最后波及消费品。产业链可以分为两条:一是以工业品为原材料的生产,存在原材料→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传导。另一条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生产,存在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食品的传导。在中国,就以上两个传导路径来看,目前第二条,即农产品向食品的传导较为充分,,2006年以来粮价上涨是拉动CPI上涨的主要因素。但第一条,即工业品向CPI的传导基本是失效的。
由于CPI不仅包括消费品价格,还包括服务价格,CPI与PPI在统计口径上并非严格的对应关系,因此CPI与PPI的变化出现不一致的情况是可能的。CPI与PPI持续处于背离状态,这不符合价格传导规律。价格传导出现断裂的主要原因在于工业品市场处于买方市场以及政府对公共产品价格的人为控制。
在不同市场条件下,工业品价格向最终消费价格传导有两种可能情形:一是在卖方市场条件下,成本上涨引起的工业品价格(如电力、水、煤炭等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最终会顺利传导到消费品价格上;二是在买方市场条件下,由于供大于求,工业品价格很难传递到消费品价格上,企业需要通过压缩利润对上涨的成本予以消化,其结果表现为中下游产品价格稳定,甚至可能继续走低,企业盈利减少。对于部分难以消化成本上涨的企业,可能会面临破产。可以顺利完成传导的工业品价格(主要是电力、煤炭、水等能源原材料价格)目前主要属于政府调价范围。在上游产品价格(PPI)持续走高的情况下,企业无法顺利把上游成本转嫁出去,使最终消费品价格(CPI)提高,最终会导致企业利润的减少。
GDP简介
GDP即英文gross domestic proct的缩写,也就是国内生产总值。通常对GDP的定义为: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值。
在经济学中,常用GDP和GNP(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ct)共同来衡量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综合水平通用的指标。这也是目前各个国家和地区常采用的衡量手段。
GDP是宏观经济中最受关注的经济统计数字,因为它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与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驻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创造的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货物和服务最终使用减去货物和服务进口。 GDP反映的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增加值的总额。
PMI 是什么意思?
PMI即采购经理指数(Purchase Management Index),英文缩写为PMI。PMI是一套月度发布的、综合性的经济监测指标体系,分为制造业PMI、服务业PMI,也有一些国家建立了建筑业PMI。目前,全球已有20多个国家建立了PMI体系,世界制造业和服务业PMI已经建立。PMI是通过对采购经理的月度调查汇总出来的指数,反映了经济的变化趋势。
PMI有五大特点:
1.具有及时性与先导性。由于采取快速、简便的调查方法,在时间上大大早于其他官方数据。2.具有综合性与指导性。PMI是一个综合的指数体系,涵盖了经济活动的多个方面,其综合指数反映了经济总体情况和总的变化趋势,而各项指标又反映了企业供应与采购活动的各个侧面。
3.真实性与可靠性。PMI问卷调查直接针对采购与供应经理,取得的原始数据不做任何修改,经过汇总并采用科学方法统计、计算,保证了数据来源的真实性。
4.科学性、合理性。根据各行业对GDP的贡献率确定每个行业的样本比重,并考虑地域分布和企业不同的类型来确定抽样样本。
5.简单、易行。
PMI计算出来之后,可以与上月进行比较。如果PMI大于50%,表示经济上升,反之则趋向下降。一般来说,汇总后的制造业综合指数高于50%,表示整个制造业经济在增长,低于50%表示制造业经济下降。
PMI指数体系无论对于政府部门、金融机构、投资公司,还是企业来说,在经济预测和商业分析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是政府部门调控、金融机构与投资公司决策的重要依据。它是一个先行的指标。根据美国专家的分析,PMI指数与GDP具有高度相关性,且其转折点往往领先于GDP几个月。在过去40多年里,美国制造业PMI的峰值可领先商业高潮六个月以上,领先商业低潮也有数月。另外可以用它来分析产业信息。可以根据产业与GDP的关系,分析各产业发展趋势及其变化。
第二,企业应用PMI可及时判断行业供应及整体走势,从而更好的进行决策。企业可利用PMI评估当前或未来经济走势,判断其对企业目标实现的潜在影响。同时,企业也可根据整体经济状况对市场的影响,从而确定采购与价格策略。
中国采购经理指数是由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共同合作完成,是快速及时反映市场动态的先行指标,它包括制造业和非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与GDP一同构成我国宏观经济的指标体系。目前,采购经理指数调查已列入国家统计局的正式调查制度。
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体系共包括11个指数:新订单、生产、就业、供应商配送、存货、新出口订单、采购、产成品库存、购进价格、进口、积压订单。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是一个综合指数,计算方法全球统一。如制造业PMI指数在50%以上,反映制造业经济总体扩张;低于50%,则通常反映制造业经济总体衰退。
如何看待GDP与CPI、PPI的背离
核心提示:大规模投资推动的经济增速不可能持久,因为,消费这架马车不启动,投资催生的生产能力不能最终被消化,必将出现库存上升、产品滞销、企业效益下降,最终造成生产力的大浪费和大破坏。
16日上午,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介绍了上半年我国经济的运行情况。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1398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1%,比一季度加快1.0个百分点。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1.1%(6月份同比下降1.7%,环比 下降0.5%)。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下降5.9%(6月份同比下降7.8%)。(7月16日 新华网)
从一般经济学原理上讲,一个健康的经济运行体,GDP增长与CPI、PPI应该是正相关的,具有一致性。一般来说,通缩必然最终带来经济衰退,通胀与经济高增长伴生。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欧洲国家以及日本等经济体,经济发展的变化与物价水平、工业品出厂价格变动都基本保持一致性。
而中国从今年2月份以后,GDP增长与CPI、PPI变动一直处于严重背离状态。GDP一季度同比增长6.1%,上半年同比增长7.1%,而CPI一直在下降通道,分别下降1.6%、1.2%、1.5%、1.4%和1.7%;上半年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下降5.9%,并且1-6月,同比降幅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1-6月分别下降3.3%、4.5%、6.0%、6.6%、7.2%和7.8%。
这说明,我国国内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没有从根本上启动起来。要看到眼下价格仍处在下降的现实,居民消费意愿不强,总需求仍显不足,经济增速不但背离物价走势而且仍低于潜在的增速,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生产能力利用率偏低。今年二季度,钢铁行业生产能力利用率仅为73.1%,铝冶金为65.7%,铁合金为70.4%。PPI大幅下滑就是集中反映。在消费不振,总需求不足情况下,对外贸易又出现了持续大幅下降的情况。上半年,进出口总额9461亿美元,同比下降23.5%。其中,出口5215亿美元,下降21.8%;进口4246亿美元,下降25.4%。
众所周知,拉动经济有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和出口。当前我国的情况是,消费不振,没有根本启动;进出口贸易继续大幅下滑,没有根本改善。三驾马车中两架都有问题,三条腿出现两条短腿。这就充分说明,今年以来GDP增速完全是投资拉动的。数字也证明了这一点。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1321亿元,同比增长33.5%,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7.2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78098亿元,增长33.6%(6月份增长35.3%),加快6.8个百分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13223 亿元,增长32.7%,加快9.5个百分点。
GDP增长与CPI、PPI变动方向的背离,暴露的是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一些不可忽视的严重问题。
一个健康的经济体,消费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一般占到三分之二以上,大规模投资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突发性应急措施可以,但绝不能作为长久之策。否则,将会带来严重经济问题。这种问题在中国已经有所显现。
大规模投资推动的经济增速不可能持久,因为,消费这架马车不启动,投资催生的生产能力不能最终被消化,必将出现库存上升、产品滞销、企业效益下降,最终造成生产力的大浪费和大破坏。
4万亿投资的部分实施和7.4万亿信贷的大投放,正在催生并吹大资产价格泡泡。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56.9万亿元,同比增长28.5%,比上年末加快10.6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19.3万亿元,增长24.8%,加快15.7个百分点;市场货币流通量(M0)余额3.4万亿元,增长11.5%,回落1.2个百分点。这么大的信贷投放,这么快的货币供应量增速,已经使得刚刚触底、非常虚弱的实体经济难以承受和消化,出现了过剩流动性,导致了信贷的溢出效应。这些过剩流动性流到了股市楼市,溢到了股市楼市。因此,吹泡泡(贷款进入股市楼市吹起资产泡泡)和发票票(发货币)支撑不起中国经济,并且可能酿成金融风险。仅仅资产价格膨胀和泡沫,还不能简单地说成是通胀。因为,它比通胀危害更大。通胀必然伴随着经济过热增长、消费高涨,而资产价格膨胀只能带来经济金融风险,最终导致滞涨恶果。
资产价格膨胀和泡沫产生的财富效应又吸引实体经济资金进入股市楼市,吸引国际热钱大量流入股市楼市(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突破2万亿就是证明),进而又促使资产价格加剧膨胀,这是一个非常危险恶性循环。
因此,必须要想方设法通过投资拉动民间内生投资力量启动,必须要切实提高消费对经济拉动的贡献度,必须使得大量投资进入实体经济里,严格把握资金投向。这样才能使得我国经济走出经济危机阴影的步伐更加扎实一点。
GDP(Gross Domestic Proct)——国内生产总值(凡是在中国境内进行的都可以统计为该项)
GNP(Gross National Proct)——国民生产总值(只能统计拥有中国国籍的资产统计)
GN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新生产的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总和。GNP是按国民原则核算的,只要是本国(或地区)居民,无论是否在本国境内(或地区内)居住,其生产和经营活动新创造的增加值都应该计算在内。比方说,我国的居民通过劳务输出在境外所获得的收入就应该计算在GNP中。
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有常住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全部最终成果。GDP是按国土原则核算的生产经营的最终成果。比方说,外资企业在中国境内创造的增加值就应该计算在GDP中。
GNP与GDP的关系是:GNP等于GDP加上本国投在国外的资本和劳务的收入再减去外国投在本国的资本和劳务的收入。以2001年为例,当年我国GDP为95933亿元,GNP为94346亿元,两者差额为1587亿元,也就是说2001年,外商来华投资和来华打工新增加的价值之和比中国人在国外投资和劳务输出新增的价值之和多1587亿元。
从1985年起,我国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正式采用GDP对国民经济运行结果进行核算。目前,我们采用的是联合国1993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的方法,并采取国家统计局统一制定方法制度,各级政府统计局分别核算其国内生产总值的分级核算方法。现在讲经济总量一般用的是GDP指标。
外汇占款是银行收购外汇资产而相应投放的本国货币。一般来说,贸易顺差、外资使用以及海外热钱流入等因素是引起外汇占款大幅上升的主要推手。
㈥ 业绩预增慨念股该怎么投资
业绩预增概念股
编者按:随着中报披露进入高峰,上市公司三季报业绩预告也逐渐浮出水面。据统计,在已经发布三季度业绩预告的238家公司中,有171家预报实现净利增长或扭亏,占比达71.85%。分析指出,随着三季报预告分批出炉,业绩超预期出现反转的上市公司将迎来交易机会,目前是布局的好时机。
238家三季报业绩预告 超七成预喜
随着中报披露进入高峰,上市公司三季报业绩预告也逐渐浮出水面。据同花顺(行情,问诊)iFinD数据统计,截至8月14日,沪深两市一共有238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了三季报业绩预告。其中,预报实现净利增长或扭亏的公司有171家,占比达71.85%。
预喜的个股中,有34家预计2014年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最大可到达100%或超过100%;这当中,大富科技(行情,问诊)、大庆华科(行情,问诊)、爱康科技(行情,问诊)、和鑫富药业(行情,问诊)最大预增幅度超过1000%。
目前为止,大富科技三季报预增幅度最大,达到惊人的8693.52%。公司预计,2014年1月至9月实现净利润变动区间45872.37万元至48422.37万元(上年同期550.66万元),同比增加8230.43%至8693.52%。公司称,随着全球移动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和通信市场的大规模启动,公司销售收入稳定增长,主营业务净利润将大幅上升。
己经披露三季报业绩预告的公司中,锡业股份(行情,问诊)、西部证券(行情,问诊)、牧原股份(行情,问诊)、安控科技(行情,问诊)、西部资源(行情,问诊)、涪陵电力(行情,问诊)、福建南纺(行情,问诊)和明星电缆(行情,问诊)等8家表示2014年三季报业绩“不确定”。
238家披露了三季报业绩预告的公司中,扣除171家净利实现增长或扭亏的以及8家业绩“不确定”的公司;剩下的59家三季报业绩预告欠佳。其中,合金投资(行情,问诊)、深圳惠程(行情,问诊)和中海海盛(行情,问诊)等14家三季报“首亏”。www.southmoney.com
路翔股份(行情,问诊)是己经披露的业绩预减的公司中降幅最大的一家。公司预计2014年1至9月实现净利润-5800万元至-5300万元,按此算,较上年同期剧减53853.48%至49219.56%。对于利润骤降的原因,公司表示是由于全面退出沥青业务转型到更有前景的锂业行业战略规划所致。
统计显示,医药生物、化工和电子元器件等是目前业绩预喜比重最高的行业。分析人士指出,由于样本覆盖面积较广,综合这些行业已发布的三季报业绩预告情况,有助于了解相关行业的大致情况。
业绩预增股布局正当时
8月5日以来,尽管大盘高位震荡,但不少业绩预增的个股还是继续走出上涨行情。如三季度预告净利润同比增长936%-1297%的爱康科技 (002610),8月5日以来的八个交易日累计涨幅超过26%,其间沪综指是下跌近0.76%。
东方证券分析师在接受《投资快报》记者采记时指出,一般来说,同一行业中出现多家公司同时预告业绩增长,说明这个行业的的整体成长性相当不错。
“随着三季报预告分批出炉,业绩超预期或者出现反转的上市公司将迎来交易机会,目前是布局中报行情的好时机。”分析人士表示,投资者可重点关注基金等主力机构在二季度建仓、筹码集中度相对较高的三季报预增股。
有券商研究员对《投资快报》记者表示,业绩预增可以作为一条投资线索,不过,最终能否选出牛股,还要配合其他条件。市场总体情况是否持续走好、业绩是否可以持续等都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在选择预增股时,上述研究员建议投资者要剔除去年同期基数过低的公司。
其实,已经公布业绩预告的公司中,部分个股预增其实难副其名。记者发现,不少高预增源于去年基数较低。同时,从利润来源上看,部分公司净利润出现大幅预增是由于转让股权带来的一系次性收益。
不过,有业内资深人士提醒投资者,在挖掘预增品种的同时,不能只看重预增幅度,更要看重行业趋势和成长延续性。
重点关注环比增长的公司
市场玩的就是“超预期”,因此,相比增长已成定局的公司,那些三季报业绩同比、环比增长都有惊喜的公司,更有望获得机构的青睐。如二季报业绩下滑或增幅有限、但三季报预计大幅增长的公司中,或许就有“黑马”。
统计显示,三季报业绩预喜的171家公司中,仅有32只个股预告净利润环比增长,其中,沃华医药(行情,问诊)、证通电子(行情,问诊)、新世纪(行情,问诊)和众信旅游(行情,问诊)等4只个股预告净利润环比增幅至少超过100%。
目前,预告净利润环比增长最大的是沃华医药,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45.51万元,同比增长49.48%;此外,公司预计1-9月实现净利润1211.32至1514.15万元,同比增长100%至150%。按此算,三季度公司预告净利润环比增幅达369.54%至555.21%。
㈦ 黄金和白银哪一种工业上用的多
白银在工业上用的多,工业用金占世界总需求量的比例不足10%。电子行业中专,白银最大的用途是属在厚膜浆料,典型的是在多层陶瓷电容器中制作丝网印刷回路,制造薄膜开关、汽车后挡玻璃加热膜和导电粘合剂等。
白银具有独特的光反射率,磨光后的反射率达到100%,可以用在镜子、玻璃、玻璃纸或金属上。许多电池、充电电池和一次性电池,都用银合金作阴极。虽然比较昂贵,但是含银电池的能量比比其他类型电池更好。最普遍的是纽扣大小的氧化银电池(其中银含量为35%),通常用在手表、照相机和类似的电子产品中。
大量化学反应使用网孔状和结晶状的白银作催化剂。例如在塑料生产中,白银用作甲醛的催化剂,石化工业中用作氧化乙烯的催化剂。白银的柔韧性和强度促进了材料的连接(600℃以上称为钎焊,以下称为软焊)。银钎焊合金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从空调器、冰箱等其他电力设备,到汽车和航天、航空工业。与其他轴承比较,用高纯度白银电镀的轴承具有更高的抗疲劳强度和负载能力,因此,用于各种高技术和重负荷中。
㈧ 无缝钢管行业的行情分析
据调查:大口径无缝管库存充足,供应稳定,而下游钢管需求比较疲软,目前大口径无缝管市场报价竟然比冷拔管价格低了200-400元/吨,如此情况在近期钢管市场尚属罕见。9日新冶钢273的新机组装机,大口径无缝管的产能进一步扩大。相比较于冷拔管而言,热轧无缝管的销售压力较大。如今管坯价格较高成本支撑下管厂利润下滑,近期订单不足且恰逢麦收,部分管厂干脆停产检修。冷拔管生产线仍在生产,但是冷拔管出厂价格已经随着热轧管坯的价格上涨而水涨船高,目前市场上冷拔管基本上售价是在44010元/吨。截至发稿,热轧管坯出厂价格继续推推高,一面是管坯成本不断上升另一面是市场价格上涨乏力,估计这种局面近期还会维持。山东聊城星火钢管制造有限公司将继续观察钢管、无缝钢管的价格行情。
㈨ 高速钢还是高碳钢硬
高速钢比较硬。
高速钢是一种具有高硬度、高耐磨性和高耐热性的工具钢,又称高速工具钢或锋钢,俗称白钢。
高速钢制造切削工具,除因其具有高硬度、高耐磨性和足够的韧性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具有红硬性。
高碳钢在经适当热处理或冷拔硬化后,具有高的强度和硬度、高的弹性极限和疲劳极限(尤其是缺口疲劳极限),切削性能尚可,但焊接性能和冷塑性变形能力差。

高碳钢优点:
1、热处理后可以得到高的硬度和较好的耐磨性。
2、退火状态下硬度适中,具有较好的可切削性。
3、原材料易得,生产成本低。
(9)合金投资环比增加扩展阅读
钢
钢,是对含碳量质量百分比介于0.02%至2.11%之间的铁碳合金的统称。钢的化学成分可以有很大变化,只含碳元素的钢称为碳素钢(碳钢)或普通钢;在实际生产中,钢往往根据用途的不同含有不同的合金元素,比如:锰、镍、钒等等。
人类对钢的应用和研究历史相当悠久,但是直到19世纪贝氏炼钢法发明之前,钢的制取都是一项高成本低效率的工作。如今,钢以其低廉的价格、可靠的性能成为世界上使用最多的材料之一,是建筑业、制造业和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成分。可以说钢是现代社会的物质基础。
定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3304-91《钢分类》描述:“以铁为主要元素、含碳量一般在2%以下,并含有其他元素的材料。”其中的一般是指除铬钢外的其他钢种,部分铬钢的含碳量允许大于2%。含碳量大于2%的铁合金是铸铁。其他国际标准如ISO 4948或EN 10020中对钢的定义也与此类似。
严格地说,钢是含碳量在0.0218%-2.11[1]%之间的铁碳合金。我们通常将其与铁合称为钢铁,为了保证其韧性和塑性,含碳量一般不超过1.7%。钢的主要元素除铁、碳外,还有硅、锰、硫、磷等。其它成分是为了使钢材性能有所区别。以下以字母顺序列出重要的钢材,他们包含以下成分,现将它们的功能特性一并介绍:
碳(Carbon)
存在于所有的钢材,是最重要的硬化元素。有助于增加钢材的强度,我们通常希望刀具级别的钢材拥有0.6%以上的碳,也称为高碳钢。
铬(Chromium)
增加耐磨损性,硬度,最重要的是耐腐蚀性,拥有13%以上的认为是不锈钢。尽管这么叫,如果保养不当,所有钢材都会生锈。
锰(Manganese)
重要的奥氏体稳定元素,有助于生成纹理结构,增加坚固性和强度及耐磨损性。在热处理和卷压过程中使钢材内部脱氧,出现在大多数的刀剪用钢材中,除了A-2,L-6和CPM 420V。
钼(Molybdenum)
碳化作用剂,防止钢材变脆,在高温时保持钢材的强度,出现在很多钢材中,空气硬化钢(例如A-2,ATS-34)总是包含1%或者更多的钼,这样它们才能在空气中变硬。
镍(Nickle)
保持强度、抗腐蚀性、和韧性。出现在L-6AUS-6和AUS-8中。
硅(Silicon)
有助于增强强度。和锰一样,硅在钢的生产过程中用于保持钢材的强度。
钨(Tungsten)
增强抗磨损性。将钨和适当比例的铬或锰混合用于制造高速钢。在高速钢M-2中就含有大量的钨。
钒(Vanadium)
增强抗磨损能力和延展性。在许多种钢材中都含有钒,其中M-2,Vascowear,CPM T440V和420VA含有大量的钒。而BG-42与ATS-34最大的不同就是前者含有钒。
磷(Phosphorus)
是有害元素,降低钢的塑性和韧性,出现冷脆性,能使钢的强度显著提高,同时提高大气腐蚀稳定性,含量应该限制在0.05%以下。
硫(Sulfur)
通常硫是有害元素,使钢热脆性大,含量限制在0.05%以下。但是易切削钢的硫含量高,可达0.08%~0.40%。
钢指含碳量小于2%的铁碳合金。根据成分不同,又可分为碳素钢和合金钢。根据性能和用途不同,又可分为结构钢、工具钢和特殊性能钢。
应用历史
在人类发明炼铁之后不久,就学会了炼钢。由于钢较之最初的生铁有更好的物理、化学、机械性能,所以很快就得到大量的应用。但是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人们对钢的应用一直受到钢的产量的限制,直到十八世纪工业革命之后,钢的应用才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钢可以铸成不锈钢去味皂来出售。不锈钢去味皂是一种用不锈钢打造的特殊钢块,永远不会变小,使用时如同一般香皂的用法,这种不锈钢去味皂来自于德国 ,它不能去污,但能除臭,沾满腥味的手,用不锈钢去味皂洗过30至40秒,能使腥味消失。但通常意义上,此类商业应用并无多大发展前途,因为不锈钢去腥味的特性并不能持久,一般为半年左右,目前国内电子商务夸张了其功效,此类产品产地一般在国内,但往往被套上德国技术的称号而牟取暴利。
制取
生铁中的含碳量比钢高( 生铁碳含量为2%-4.3%),生铁经过高温煅烧,其中的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由此降低铁中的含碳量,就成了钢. 多次冶炼精度更高。
结晶
简介
从钢液中产生晶体的过程,也称液态结晶或一次结晶。随着热量的导出,晶体从无到有(形核),由小变大(晶体长大),直至液体全部转为固体(晶体),完成结晶过程。钢液的结晶过程决定着钢锭或铸件的结晶组织及物理、化学不均匀性,从而影响到钢的机械、物理和化学性能。控制钢的结晶过程是提高钢的质量和性能的重要手段之一。
温度范围
钢液不是纯金属,而是以Fe为基的含有一定量C、Si、Mn及其他一些元素的多元合金。因此,它的结晶过程不是在某一固定的温度(熔点)进行,而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完成的。在平衡结晶条件下,钢液温度降至其液相线温度(tL)时开始出现晶体,而达到固相线温度(ts)时结晶方告结束。此液相线和固相线间的温度区间,即tL-ts=Δtc。
便称为该合金的结晶温度范围。某一钢种的结晶温度范围主要取决于所含元素的性质及其含量,并可由铁与相应元素的二元或三元相图来确定。各元素对结晶温度范围的影响可近似地看成可加和的。即某一具体钢种的结晶温度范围。
结晶两相区
钢液凝固时,在靠近模壁的固相(凝固层)与内部液相之间存在着一个过渡区—两相区(图1),即在凝固着的钢锭内,存在三个区域:固相区、两相区、液相区。钢液的结晶即形核和晶核长大过程只在两相区进行。
钢锭的凝固就是两相区由钢锭表面向锭心的推移过程:当液相等温线到达钢锭内某一部位时,结晶开始;而固相等温线达到某一部位时,该处结晶便告结束,全部转变为固体。液相等温线和固相等温线到达锭内某一指定点的时间间隔,即该点从液相线温度降至固相等温线所经历的时间,称作该点的本地凝固时间,常以q表示之。本地凝固时间与该处的平均冷却速度成反比。
由于钢锭内不同部位的传热条件差异很大,因此不同部位的本地凝固时间会有很大的不同,从而引起结晶组织的不同。钢锭内液相等温线和固相等温线间的距离称作两相区宽度,以△x表示之。且有。两相区窄有利于柱状晶发展,而两相区宽有利于等轴晶发展。
形成原因
合金凝固时,由于溶质在固相中和在液相中的溶解度不同,而产生选分结晶(也称脱溶或液析)现象。即伴随结晶的进行,在凝固前沿不断有溶质析出(K<1时),使液相同溶质浓度逐渐增加。在平衡结晶时,溶质在固、液两相中的均匀扩散都得以充分进行,因而并不产生偏析。但在钢液的实际凝固过程中,溶质在两相,特别是在固相中的扩散不能充分进行。
结果析出的溶质不断在凝固前沿的母液中富集,形成浓度很高的溶质偏析层,此偏析层内熔体的液相线温度相对于成分未变之母液的液相线温度有所降低,因而使凝固前沿处熔体的过冷减小。这一现象对凝固组织有很大的影响。极端情况下(固相不均化、液相不混合)凝固前沿出现溶质最大的富集情况。
其溶质的分布可用下式来描述:式中C L(x)为距凝固前沿x处液相中溶质浓度;C0为合金熔体中溶质的初始浓度;K为溶质的平衡分配系数,K=C0/CL导;R为结晶速度;DL为溶质在液相中的扩散系数。设K为常数(液、固相线为直线),且液相线斜率为m,则与凝固前沿溶质浓度相对应的液相线温度分布可用t L(x) =t0-mC L(x) =t0-mC0(1+1-k/k e -R/DLx)来描述。C L(x)及t L(x)的变化如图2所示。
可见C L(x)随距凝固前沿距离增加而减小,t L(x)随距凝固前沿距离的增加而增高。在凝固前沿(x=O)处。熔体液相线温度tL与熔体实际温度之差称过冷,即Δt =tL-te。当达到稳定态结晶时,凝固前沿处tL=te=ts此时,液相线温度分布曲线与实际温度分布曲线所围成的区域(图2阴影区)称组成过冷区。
组成过冷的出现,必将终止原有凝固界面的继续推进,并且当其凝固前沿前方过冷较大处的过冷超过生核所需的过冷度Δt ﹡ 时,将在凝固界面前方形成新的晶核。这是钢锭结晶组织由柱状晶向等轴晶转变的一种有说服力的解释。
树枝晶生长
晶体生长方式,即凝固前沿推进的方式取决于凝固前沿组成过冷的大小。当组成过冷从无到有、由小变大时,凝固前沿将由平滑无组织状态演变为胞状直至树枝状、内生生长。对于钢锭的实际凝固条件下,在大部分凝固期间,凝固前沿是以树枝状或内生状态生长,最终得到树枝状晶的晶体结构。
晶体总是以原子排列最紧密的面与液相接触,以使表面能最小。对面心立方晶格的γ一Fe来说,密排面为{111}面,所以开始析出的晶体呈八面体外形。随着结晶的进行,由于选分结晶在凝固前沿形成溶质富集层,这时晶体便从表面溶质浓度富集较少的部位—八面体的顶端沿[111]方向凸出生长,形成树枝晶的一次轴(主干)。
接着,一次轴沿八面体的棱边——溶质浓度次低处优先长粗。当一次轴表面处组成过冷进一步增加时,又会在一次轴晶体缺陷处形成与一次轴相垂直的二次枝晶——二次轴。随后还可能形成三次枝晶、四次枝晶等,每个晶干不断长粗和长出更高次枝晶,直至彼此相遇。最后充满整个树枝晶各枝干间,形成一个晶粒。
根据生长方式的不同,可得到3种不同形状的树枝晶:
柱状晶。只有一个方向上的一次轴得到突出发展的树枝状晶。该一次轴称为主轴。当组成过冷小时,枝晶状长大所得到的柱状晶,二次枝晶不发达,类似于棒状晶。随着组成过冷的增加,柱状晶的高次枝晶逐步得到发展。
等轴晶。各方向都得到较均匀发展的树枝状晶。只有内生生长时才形成等轴晶。
粒状晶。枝晶不发达的树枝状晶,也称球雏晶。只有在散热强度极小时,如钢锭和铸件的热中心处才可见到粒状品。
钢材市场
需求及供给
2012年国内钢市已出现供需僵持的典型特征,6月份每吨钢材价格平均的上下波动幅度不足50元。商家称之为“不上不下的尴尬市场”;建筑钢市难以实现有效的反弹,下游需求整体萎缩[4]。
据监测,整个6月份建筑钢材市场的表现是涨跌均乏力,有人形象地说,不是“涨盘”也不是“跌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冷盘”。建筑钢的终端采购量还是处于低位,往年的季节性特点基本没有体现。一些商家反映,钢市看着好像在筑底,“但到底是不是市场的底,心里却一点没底”。
钢铁业需求萎缩、供给不减的双重矛盾,始终无法在行业的一个“大决心”中得以缓解。钢厂“不痛不痒”的减产,让人感觉厂家处于被不少顾虑牵制的被动状态。据最新数据,5月份国内粗钢和钢材日均产量虽有下降,但仍高于前4个月的平均日产水平。
6月中旬国内粗钢日产量的预估值仍在接近200万吨的高位,说明钢厂减产、限产的量还很少。高温多雨的传统消费淡季将至,粗钢产量的高位运行,将使得市场的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钢材库存也是这样,虽在下降通道,但周期拉得特别长,主要品种连续18周的减仓幅度尚不足20%。
由于钢铁产量释放无法有效遏制,刺激上游矿价“伺机”上行。6月份以来,内矿价格连续上涨,累计的吨价涨幅已达70元。不过,钢厂的采购还是较为理性,市场成交不尽如人意。在这种态势下,后期矿价进一步上涨的难度也是比较大的。
进口铁矿石的报价也在明显回升,1个月内累计吨价涨幅达5美元左右。矿市的悲观心态略有好转,部分钢厂的采购有所增加。但是,矿价一涨,直接的市场反应就是采购商趋于观望,“这也是一种天然的制约”。
钢铁工业运行
一、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2013年1-6月,全国累计生产粗钢3.9亿吨,同比增长7.4%,增速较去年同期提高5.6个百分点。前6个月,粗钢日均产量215.4万吨,相当于年产粗钢7.86亿吨水平。其中,2月份达到历史最高的220.8万吨,3-6月份虽有回落,但仍保持在210万吨以上较高水平。
分省区看,1-6月,河北、江苏两省粗钢产量同比分别增长6.8%和13.2%,两省合计新增产量占全国2694万吨增量的42.4%,另有山西、辽宁、河南和云南等省增产也在100万吨以上。分企业类型看,1-6月,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粗钢产量同比增长5.5%,低于全国平均增幅2个百分点,但仍有60%的增产来自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
二、钢材价格低位运行。2013年1-6月,国内钢材市场整体表现低迷。随着粗钢产能大幅释放,市场供需陷入失衡状态,钢材价格步入下降通道,已弱势下跌4个多月。截止7月26日,钢材价格指数降到100.48点,低于年初6.6点。钢铁工业协会重点统计的八个钢材品种价格比年初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平均跌幅5.7%。分品种来看,占我国钢材产量比重较大的建筑用线材、螺纹钢价格跌幅分别达4.9%和6.7%,中厚板和热轧卷板价格跌幅分别达5.7%和9.7%。
三、钢材出口增长较快。国内钢材市场供需失衡刺激企业出口。1-6月,我国累计出口钢材3069万吨,同比增长12.6%;进口钢材683万吨,下降1.8%,进口钢坯和钢锭32万吨,增长50%。将坯材折合粗钢,累计净出口2506万吨,同比增长17.3%,占我国粗钢产量的6.4%。从出口价格看,1-6月出口棒线材均价624.3美元/吨,同比下降18%;板材835.2美元/吨,同比下降2.8%。
四、钢厂及社会库存高位运行。市场供需矛盾向流通领域蔓延,国内钢材库存延续上年末增长态势。3月15日达到历史最高的2252万吨,比上年最高点增加351万吨,其中建筑钢材库存1432万吨,占库存总量的63.6%。
之后,随着季节性消费增加,库存逐渐回落,7月26日降至1540万吨。市场供大于求也推高钢厂库存,3月中旬重点企业钢材库存创历史记录,达到1451万吨,同比增长29.7%,6月下旬降至1268万吨,仍比年初增长29.9%,比2012年同期增长11.4%。
五、钢厂盈利水平逐月下滑。2013年上半年,冶金行业实现利润736.9亿元,同比增长13.7%,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实现利润454.4亿元,同比增长22.7%。1-5月份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的盈利状况远不如行业总体水平,并呈逐月下降态势,尽管实现利润增长34%,但也仅有28亿元,销售利润率为0.19%。5月当月,86家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仅实现利润1.5亿元,连续5个月环比下滑,其中34家亏损,亏损面高达40%。
六、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明显回落。2013年1-6月,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3035亿元,同比增长4.3%,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投资2356亿元,同比增长3.3%,比2012年同期回落6.1个百分点;黑色金属矿采选投资679亿元,同比增长7.8%,增速大幅回落15个百分点。
相关观点
相关机构分析师认为,工地开工以及施工进度没有明显的加快动向,建筑钢的需求释放总体仍将处于低位。在需求无法有效启动的情况下,如果要打破钢市供需僵持的局面,只有倒逼钢厂实质性减产,进而拉动原料价格合理回归,逐步减轻钢市供需的失衡状态。在这个实质性进程没有有效启动之前,钢市只能延续震荡筑底。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