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证券投资学学习体会
通过抄一个学期的学习,感觉自己收获不少,不论是证券投资学这门课程还是学习的态度、方法上都有了全新的认识...
学习了证券投资这门课程,我对股票,对投资有了更深的了解,结合实际操作以及老师布置的组合投资的作业,总体上来说是很系统的,也让我懂得了付出就会有回报这个道理..但我也知道这都是最初步的,要想学好证券还需要有扎实的数学功底,专业知识背景,会计实操等,所以我不是很赞同学校在这学期安排这门课,老实地说学的时候也有些力不从心..
总之,还是很感谢老师教会给我们知识以及思考问题的方法
『贰』 投资理论的基本内容
投资理论的基本内容如下:
一,优势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Monopolistic Advantage)的奠基人是美国经济学家海默(S.Hymer)。1960年,“垄断优势”最初由他在其博士论文《国内公司的国际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研究》中首先提出,以垄断优势来解释国际直接投资行为,后经其导师金德尔伯格(C.Kindleberger)及其凯夫斯(R Z.Caves)等学者补充和发展,成为研究国际直接投资最早的、最有影响的独立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的前提: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有利可图的必要条件,是这些企业应具备东道国企业所没有的垄断优势;而跨国企业的垄断优势,又源于市场的不完全性。
1.不完全竞争导致不完全市场,不完全市场导致国际直接投资。
海默和金德尔伯格提出并发展了“结构性市场非完美性理论”(Structural Market Imperfection),不完全竞争问题,表现为四个方面: 商品市场的不完全竞争; 要素市场的不完全竞争; 规模经济所造成的不完全竞争;经济制度与经济政策所造成的不完全竞争。
2.垄断优势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
根据凯夫斯的分类,这些静态优势要素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1.知识资产优势
技术优势; 资金优势;组织管理优势; 原材料优势。
2.规模经济优势
垄断优势理论的贡献与局限性理论贡献
1.理论贡献
(1)提出了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新思路;
(2)提出了直接投资与证券投资的区别;
(3)主张从不完全竞争出发来研究美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
(4)把资本国际流动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入生产领域,为其他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2.理论局限性
(1)缺乏动态分析;
(2)该理论无法解释为什么拥有独占技术优势的企业一定要对外直接投资,而不是通过出口或技术许可证的转让来获取利益;
(3)该理沦虽然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及发达国家之间的双向投资现象作了很好的理论阐述,但它无法解释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日益增多的发达国家的许多并无垄断优势的中小企业及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
(4)垄断优势理论也不能解释物质生产部门跨国投资的地理布局。
二,内部理论
所谓市场内部化,是指由于市场不完全,跨国公司为了其自身利益,以克服外部市场的某些失效,以及由于某些产品的特殊性质或垄断势力的存在,导致企业市场交易成本的增加,而通过国际直接投资,将本来应在外部市场交易的业务转变为在公司所属企业之间进行,并形成一个内部市场。也就是说,跨国公司通过国际直接投资和一体化经营,采用行政管理方式将外部市场内部化。
市场内部化理论的基本假设
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经营目标不变; 当中间产品市场不完全时,促使厂商对外投资建立企业间的内部市场,以替代外部市场; 企业内部化行为超越国界,就形成了跨国公司。
市场内部化的动因和实现条件
1.市场内部化的动因
防止技术优势的流失; 特种产品交易的需要; 对规模经济的追求; 利用内部转移价格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规避外汇管制、逃税等目的。
2.市场内部化条件
从内部化的成本来看,它主要包括:
通讯成本;管理成本;国际风险成本;规模经济损失成本
内部化理论的贡献与局限性
1.内部化理论贡献
(1)优势理论不同的研究思路,提供了另外一个理论框架并能解释较大范围的跨国公司与对外直接投资行为。
(2)内部化理论分析具有动态性,更接近实际。
(3)内部化理论研究和解释了跨国公司的扩展行为,不仅较好地解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跨国公司的迅速增加与扩展,以及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行为,而且成为全球跨国公司进一步发展的理论依据。它被称为跨国公司的综合理论之核心理论。
2.理论局限性
(1)内部化理论与垄断优势论分析问题的角度是一致的,都是从跨国企业的主观方面来寻找其对外投资的动因和基础。内部化的决策过程完全取决于企业自身特点,忽视了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因素,如市场结构、竞争力量的影响等。因而对于交易内部化为什么一定会跨国界而不在国内实行,仍缺乏有力的说明。
(2)在对跨国公司的对外拓展解释方面,也只能解释纵向一体化的跨国扩展,而对横向一体化、无关多样化的跨国扩展行为则解释不了,可见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三,周期理论
1966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维农(R. Vernoon)从动态角度,根据产品的生命周期过程,提出“产品生命周期”直接投资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内容
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跨国公司建立在长期性技术优势基础上的对外直接投资经历的过程有以下三个阶段:
1.产品的创新阶段
具有影响的是高知识的研究与开发技能和潜在高收入的市场条件。维农认为美国最具有这些条件。
2.产品的成熟阶段
市场对产品的需求量急剧增大,但产品尚没有实行标准化生产,因而追求产品的异质化仍然是投资者避免直接价格竞争的一个途径。
3.产品的标准化阶段
进入标准化阶段,意味着企业拥有的专利保护期已经期满,企业拥有的技术诀窍也已成为公开的秘密。进入标准化阶段,市场上充斥着类似的替代产品,竞争加剧,而竞争的核心是成本问题。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发展
在维农的产品周期三阶段模型基础上,美国学者约翰逊则进一步分析和考察了导致国际直接投资的各种区位因素,认为它们是构成对外直接投资的充分条件,这些因素主要包括: 劳动成本;市场需求;贸易壁垒; 政府政策。
对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评价
从应用范围来讲,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不能解释非代替出口的工业领域方面投资比例增加的现象,也不能说明今后对外投资的发展趋势。该理论没能解释清楚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双向投资现象。此外,该理论对于初次进行跨国投资,而且主要涉及最终产品市场的企业较适用,对于已经建立国际生产和销售体系的跨国公司的投资,它并不能作出有力的说明。
『叁』 投资基金,有什么心得
基金投资要讲究策略,记住以下九大误区,将有助于你获得更加理想的投资收益:
误区一:喜低厌高
开放式基金没有贵贱之分,在某个时点上,所有的基金不论净值高低,都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基金管理人的综合能力和给投资者的回报率才是选择基金的依据。
误区二:喜新厌旧
投资基金,你必须知道新基金在发行期、封闭期和建仓期是不会产生收益的,而经过市场考验的老基金早已胜券在握,只要选择有利时机购买,就能迅速分享投资收益。
误区三:炒股思路炒基金
如果你把基金等同于股票,用高抛低吸、波段操作、追涨杀跌等股票炒作思路来投资基金,就会因为频繁炒作或更换基金,从而既损失了手续费,又降低了投资效率。
误区四:投资单一
把大笔资金全都投资到一只基金上,虽然基金本身的投资组合具有分散风险的功能,但基金管理人失误造成的风险难以避免,应以同类基金不重复选择为原则进行投资组合。
误区五:束之高阁
基金投资提倡长期投资,但也不能因此而将所购基金束之高阁,因为受基金管理人变动、操作策略变化等因素影响,基金业绩会随之波动。应时时关注所购基金的净值,并经常了解基金公司的状况,依收益预期以及风险承受能力,适时调整投资组合。
误区六:跟风赎回
没有主见,看到别人赎回,也跟着赎回。这种做法只会让你经常后悔不已,因为决定你进退的依据,应该是基金管理公司的基本面、投资收益率和对后市的判断。
误区七:分红即赎
基金是否具有投资价值、是否值得长期持有,应该参照基金的累计净值和长期表现。对于运作良好的基金,往往只能在更高的价位上才能补回,实践证明,分红即赎不是明智之举。
误区八:不设止损点 基金不是股票,但不能简单认为基金永远可以赚钱而不设止损点。设置止损点,在关键的时刻坚决退出才是最聪明的。
误区九:不问费率
费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投资收益,费率不同,基金收益也会有较大差别。聪明的投资者选择基金时会考虑费率因素,这样才能获取更好的投资收益。(吴汀煌)
参考资料:http://www.xmnn.cn/dzbk/xmrb/20070724/200707/t20070724_2640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