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基金经理的媒体评论
短评
《基金经理》描述了国内基金行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对于基金行业所暴露的问题也进行了严肃地批评,这对于促进基金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也为广大投资者了解基金行业提供了一本比较通俗的教材。
——中国金融学会理事、南开大学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范小云
这是一个传媒掌控的年代,这是一个浮躁的年代。这个年代太容易产生英雄,也太容易导致盲从。在喧嚣的市场中保持一份清醒和理性,或许这才是《基金经理》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吧。
——大型财经电视节目《交易日》首席评论员 吴佳
《基金经理》是一本中国新基金史的普及读物,既具专业性又相对较为通俗,对市场中人了解这个行当很有帮助。
——《中国证券报》深圳总部专题部主任 陈雪
这是一部值得每一个从业人员细心品味的作品,笔者用娴熟的文字功底和写实的笔触勾勒出一个真实而又惊心动魄的基金世界,并由此提出考问;需要思考的是,我们面对的究竟是宝藏还是荆棘?答案,留给每一个对资本市场感兴趣的读者。
——金元证券深圳投资理财中心总经理 冉兰
《基金经理》扬言要揭开基金内幕
《都市快报》,2007年4月17日 作者:徐奕琳
2007年是基金年,从来不理财的人,也都开始计划着买基金。很多基金一推出就被抢购一空。在这种热潮中,第一部描写当代中国证券投资基金行业内幕的财经小说《基金经理》也及时出版。它的作者是深圳证券信息公司大型财经电视节目《交易日》编导、《基金视点》制片人赵迪。
一个基金经理掌控上百亿资金
赵迪毕业于南开大学金融学系,有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双重学位。采访他之前,我没想到他这么年轻——25岁。“基金经理们也都是非常年轻的。”赵迪告诉我,在国内,有300多个公募基金的基金经理,基本上都拥有金融类学科的硕士学位,有些还是“海龟”,其中80%年龄在30-40岁之间。这些基金经理们是投资领域内叱咤风云的人物,一个基金经理往往“掌控着数亿数十亿乃至上百亿的财富”,根据赵迪的估计,仅仅是五六十家公募基金,就掌握着约1 万亿元的资金。公募基金加上私募基金、海外基金,对整个证券市场、股票的价格,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可以说,基金就类似于股市上的“庄家”。年薪百万以上的基金经理,因为对股市的影响力,在普通老百姓看来,带有很强的神秘和传奇色彩。
“这些人都很有能力。”赵迪说。
2004年从南开毕业以后,赵迪到深圳证券信息公司工作。这家公司由深圳证交所控股,是一个多媒体证券信息传播平台。赵迪做编导、做制片,对证券投资业有了较深的了解。而《基金视点》栏目更是让他有机会对新兴的基金市场和基金经理们做近距离的观察。两年来,基金行业快速发展,同时也出现很多问题,比如基金行业的利益输送、变相承诺收益、刻意控制业绩、夸大产品宣传等。
2007年推出股指期货、对冲基金进入A股之后,对股市也会产生很大影响——赵迪于是把丰富的思考、素材及人物融合起来,写进了《基金经理》这本小说中。
小说很新,在国内,这个题材还是第一次被触及,而且时间也很近,小说的时间背景从2005年10月开始。
也想做一个基金经理
《基金经理》非常好看:财经大学的毕业生雷胜平、于淑云、李旭政都进入新兴的基金行业。雷胜平聪明又不失单纯,而李旭政富有冒险精神。雷胜平和于淑云是一对恋人。认识了电视台的财经女记者方芳后,雷胜平和于淑云的感情出现了问题。这时候,雷胜平管理的基金卷入到一场股票操控的斗争中,各方力量进行了激烈的博弈,雷胜平虽然险胜,但因股价有被操控嫌疑,管理层出面调查,李旭政被取消高管资格。这以后,李旭政加盟海外对冲基金,而感情受创的于淑云则成为私募基金经理,这三方力量又开始了较量、博弈与联合。
南开大学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范小云认为,这部揭示基金行业内幕的小说,同时也是一本“投资者了解基金行业的通俗教材”。
对此我深有同感。
我对投资理财一窍不通,不炒股,也没买基金,但阅读这本看似非常专业的财经小说,却一气呵成——这本小说情节很曲折,特别是开头几种基金争斗操纵股价的那段,惊险异常,看得人喘不过气来。小说同时也是股市和基金等知识的普及,随着情节的进展,自然而然就了解了什么是开放式基金,什么是封闭式基金。
小说很真实,即便外行如我,读了小说,也知道了:当基金炒题材的时候,某个股票的价格就开始活跃,紧接着大量资金投入托盘,股价涨停涨停再涨停,这时候再有利好消息,也许就是基金要诱散户“到山顶上当哨兵”(指在股价最高时进入),在这之后基金一定会慢慢抛货,股价下跌。
当然这是最简单粗浅的。相信懂点理财知识的读者,从小说中复杂多样的股票基金操盘手法里,可以琢磨出更多的东西,从而悟出散户卖出买入股票的最佳时机。
做过电视财经节目,写过财经小说的赵迪,现在正在写一本有关基金的专业读物。
不过25岁的赵迪最向往的,还是像他书中写的雷胜平一样,做一个基金经理,在“遍布宝藏与荆棘的道路上”,叱咤“基坛”。

B. 如何关注基金经理
基金经理手握投资大权,决定买卖的品种和时间,对业绩的优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向投资人展示了组合管理的理念与方法。在认购热情高涨的背后,投资者不妨从以下两个方面理性关注基金经理。
关注基金经理的管理能力
机构投资者以及各种投资咨询机构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基金经理的投资管理能力,比如调查基金经理与研究员的背景,深入了解投研团队的决策模式等。但是,普通投资者在时间、精力和手段方面显得捉襟见肘,获取详实的资料也是不切实际的。我们不能靠简单的历史业绩数据来评价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但可以通过关键的线索挑选坚持自身投资理念的基金经理。
第一,关注基金经理投资管理的年限与经验。投资者可以从晨星网站或基金公司网站上获取相关信息,如基金经理何时何地开始从事投资,以及从事资产管理的经验。如果基金经理以前还担任其他基金的管理人,投资者需仔细查阅相关基金的历史业绩数据和在同类基金中的比较。
第二,定期关注基金报告。投资者可以通过基金的定期报告如季报、半年报和年报等,跟踪基金经理的操作策略。一份好的基金报告着眼于投资者的长远利益、摒弃急功近利的短线行为,是对投资者尊重的象征,投资人也能充分利用它了解基金,获得平实易懂的操作理念。好的基金经理愿意与投资者一起分享投资中的成功与失败。面对投资报告中陈述的内容,我们应审查基金经理是专注于市场研究还是用晦涩难懂的语言重复自己的投资策略。所以,当仔细阅读一份基金报告时,你也许发现基金经理的操作策略不符合自己的投资目标,然后将其从组合中剔除。反之,你会成为基金的忠实伙伴,即使在其业绩出现困境的时候也会对他不离不弃。
关注基金公司的投研团队
基金经理不可能孤军奋战,基金业绩优劣的背后都需要研究员、交易员和基金经理的通力合作。任何基金的运作管理都离不开团队力量。例如,美国颇负盛名的基金家族Fidelity和Putnam雇佣上百名研究员和大量的基金经理,而有些公司研究力量偏弱、基金经理也过多依赖单一券商的研究报告。在国内,很多基金公司的网站提供了研究员数量及工作经历。尽管投研团队人数不能代表研究能力,但我们至少了解基金经理背后完整的团队组织。
基金相关的业绩数据可以展现基金经理智囊团的研究成果。如果你考虑购买一只成长型基金,需查询旗下同类型基金的历史业绩以确保基金公司是否有这方面的投资专长。也许你发现基金背后的研究力量乏善可陈,取得较好的业绩或许是幸运,或许是基金经理个人能力使然。一旦领袖基金经理离任,公司将面临无法挽回的局面。
关注基金公司的管理理念
基金公司的管理理念会渗透到投资运作的各个环节中并最终影响投资成果。某些基金公司对基金经理限制较严,而有些公司则给与基金经理较大的投资权限。一些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之间资产运作独立,信息沟通渠道不畅通;而一些基金公司的研究员评论供所有基金经理构建组合中使用。
C. 基金更换基金经理,我们该如何应对
用基金理财的朋友都知道,基金是经常更换基金经理的,尤其是一些老基金。有时更换基金经理对业绩影响很大,对于基金经理更换时,究竟要不要赎回?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自己买的是哪种类型的基金。如果是被动型的指数基金,那么就不需要赎回,因为指数基金他投资的对象是该指数对应的成分股,通常是不会轻意换股的,只有该指数调整成份股时才做相应调整。基金经理对业绩的影响比较小。债券基金和货币基金也不需要赎回,因为他们的投资对象也比较固定,都是一个固定收益产品。
重点说一下主动管理型的股票基金和混合型基金,这种基金的基金经理对业绩影响还是很大的。他需要基金经理去市场上挑选股票,不同的基金经理,他的投资策略和管理风格不同,选股能力差别较大。基金经理更换后,业绩也会发生一些变化。
投资者可先观察一段时间,比较一下新基金经理管理其他同类型基金的过往业绩,也可以先持有一段时间,看看他的业绩怎么样。好就留下,不好赎回换基。
总之基金经理更换后,要综合考虑是不是要赎回。如果新基金经理业绩更好,那么为什么要赎回呢。如果业绩确实不行,那么还是赎回换基金吧。
提示一句,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原创作品,转载必究。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D. 华尔街传奇基金经理跳楼,金融界为何经常有人跳楼
因为金融行业竞争大,工作压力也非常大,所以金融行业的从业人员会出现跳楼的现象。据媒体报道,日前华尔街知名投资人沃克斯跳楼身亡,年仅59岁。据悉,沃克斯在华尔街并不是无名之辈,它的基金在很短的时间,实现了从两百亿的管理规模,业绩非常亮眼。但可惜,在这段时间,他所在的基金公司内部发生分裂,与合伙人离职,而出资人也开始撤资。有知情人表示,比撤资更糟糕的是,出资人开始不再愿意相信沃克斯了,这对于他来说,是最痛苦的。

E. ETF基金直接像股票一样交易为什么还要有基金经理
这个现在是比较流行的,牛市情况下赚的还是很多的吧。
肉铺里的狗。你的职司是钉底里的想着对方,爱着对方。虽然一句话也
F. 到哪里才能看到对基金经理的评论以及业绩
好买基金中有基金经理排名
G. 一般基金经理的对市场的评论去哪里看更好一些呢
天天基金网就有基金经理的评论,但是我建议你不要看,基金经理有的判断也是严重失误,反向看比较准确,比如他们说要跌了但是往往会涨。
H. 基金经理的作用是无足轻重还是举足轻重
基金经理究竟有多大作用? 在不少投资者眼里,受限于业务水平和机制,基金经理还只能是一个无足轻重角色,不过,业内看法颇为不同。 反对“受限于业务水平“的首先是当事人——基金经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基金经理说,经过两年多的运作,基金表现差异显而易见,基金经理也高下渐判。市场之所以对基金经理知之甚少,这与宣传理念有关。他说,目前对基金的宣传往往集中在投资类型、投资理念和管理公司品牌上,并没有突出基金经理的作用。 从2000年基金的表现来看,确实高下渐分,净值增长率高至60%,低到不足10%。但是,参差的业绩,究竟有多少能归功或者归罪于基金经理? 一位投资者坦言,他根本不关心所持基金的基金经理为何许人。现在同一基金管理公司旗下的基金投资趋同十分明显,无论是行业取向还是个股选择都相当接近,这谈何基金经理的作用? 银河证券研究中心胡立峰也认为,基金经理实际上没有多大的权力。他说,目前基金管理公司在证券投资上多实行“合议制”,即由投资决策委员会共同商议重大投资决策。委员会下设基金经理小组,小组主要负责日常的基金投资运作。投资决策委员会提供拟投资股票的清单,基金经理只能在其中挑选。 这种看法引来基金经理的激烈反驳。一位基金经理认为,在基金的运作过程中,基金经理的作用可以说是举足轻重。他简略地介绍了一下该基金的运作程序:研究机构提供宏观及个股研究报告,基金经理及其助理决定投资的个股和投资额。基金管理公司的决策委员会一般只对资产配比、增仓或减仓作原则性的指导,不会具体干涉基金经理对个股的选择。这位基金经理解释说,同一基金管理公司旗下的基金投资趋同现象确实存在,其原因是这些基金共享同一研究平台。他说,由于一个基金管理公司一般只设一个研究机构,其研究成果由基金管理公司旗下的基金共享,这就很难避免上述趋同的现象。 或许基金经理之于决策委员会,如同上市公司的总经理之于董事长,谁能说总经理就一定没用呢? 无论有用无用,明星经理确实没有产生,就连雏形也未酝酿。不过,业内将希望寄于开放式基金。 蔚深证券专门从事基金研究的研究员孙路就是其中之一。他希望,随着开放式基金的出现,基金经理的压力增大、基金数量增多,今后市场上会出现树立“明星“基金经理的宣传方式,那时投资者也会逐渐意识到基金经理的区别,“明星”效应会逐渐显现出来。(荣篱)【发表评论】【谈股论金】【聊天室】【关闭窗口】
I. 任职13天净值暴跌20%,如何看待现在明星基金经理跌落神坛
其实有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会让自己去投资一些基金,并且我们也觉得有一些基金真的是能够让自己有一个比较高的回报,并且能够让自己在投资过程中赚到很多钱。很多人都能让自己去投资,并且也能够让自己有个比较好的眼光,而且能够让自己有个更多的回报。
但也有一些人不能让自己也个比较好的投资,而且他们也不一定能够让自己有一个比较好的眼光,特别是有一些人可能标榜自己是一个投资比较好的人,而且也能够让自己精准投资,但是他们却并不能让自己真的赚到钱。任职13天净值暴跌20%,如何看待现在明星基金经理跌落神坛?为此我有三个看法:
一、我认为那些人本来就没有能力。
在我看来,我认为那些明星基金经理并没有有一个比较强的能力,而且他们也仅仅是在让自己有个比较理论的知识的,而他们不能够让自己有一个比较实践的就是而因此他们并没有什么能力。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大家有什么想法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J. 诺安基金的支付宝评论区变身段子集散地,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
近日,诺安基金经理蔡嵩松年终奖高达7000万元的消息被热议,随后诺安基金否认了,称“这个数字太夸张了”。但是,网友仍停不下来,蔡嵩松管理的诺安成长混合又被骂上了微博热搜,网友均指向该基金业绩的下跌。这并非蔡嵩松及诺安成长混合基金首次上热搜。由于暴涨暴跌,诺安成长混合及蔡嵩松已多次被骂上热搜。蔡嵩松高度集中的持仓风格在业内备受争议,甚至有人直指是押注式豪赌。

诺安成长混合基金的业绩之所以会暴涨暴跌,与蔡嵩松的操作风格不无关系。根据最新披露的2020年四季报数据显示,诺安成长混合基金前十大重仓股的持仓比例为84.08%,而且重仓股中仍是清一色的半导体板块股票,其中持有韦尔股份、北方华创、中芯国际-U、三安光电、兆易创新和卓胜微的市值占基金净值的比重都超过了9%。
有业内人士指出,诺安成长混合基金就是典型的个股层面集中,同时又在行业层面集中的基金,这种高度集中的持仓风格,使得该基金难以规避单一行业下跌的风险。因此,“风来了”的时候,业绩会异常亮眼,但是,另一方面也会导致更高的波动率。这种“极致”的持有体验,未必能让大多数持有人坚定地拿住。
而这种操作方法,业内颇有争议,此前,长信基金副总经理安昀在其管理的长信内需成长2020年二季报中称,“最近听说一只硬核成长类产品,基金经理从业才三年,做投资仅一年,规模从去年的十几亿元迅速膨胀到当前的近两百亿元,且大部分规模是今年二季度流入的,该产品基本上全仓半导体。不禁陷入深思,虽不免有葡萄好酸之嫌,但是这样真的好吗?”
虽然报告中并未指名道姓,但综合来看,上述细节与诺安成长混合和蔡嵩松高度重合。甚至有业内人士指出,如此高集中度的持仓,违背行业分散的惯例,可以说是押注式豪赌,如要押注失败,承受损失的是基民,这是非常冒险的行为。
基金行业配置集中蕴藏较大风险,虽然该基金暴涨暴跌,甚至多次被骂上热搜,但是不得不承认,诺安成长混合基金已被更多“路人”所熟知,成为了投资圈以外的网红基金,而基金经理蔡嵩松或许也成为了公募界的“顶流网红”,基金的规模也因此猛增。投资基金前一定要了解基金经理的风格、投资业绩等;如果是投资权益类资产,建议树立长期投资理念,如果没有长期闲置资金,建议尽量不投资权益类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