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100分:拆分和大比例分红对基金持有者的影响如何
1.基金拆分是在保持投资人资产总值不变的前提下,改变基金份额净值和基金总份额的对应关系,重新计算基金资产的一种方式。
假设某投资者持有10000份基金A,当前的基金份额净值为1.60元,则其对应的基金资产为1.60×10000=16000元。对该基金按1:1.60的比例进行拆分操作后,基金净值变为1.00元,而投资者持有的基金份额由原来的10000份变为10000×1.6=16000份,其对应的基金资产仍为1.00×16000=16000元,资产规模不发生变化
基金分拆听起来复杂,而理解起来其实非常简单。通俗一点说,就是将基金份额按照一定比例拆分成若干倍的做法。比如在特定分拆时点,基金净值为1.60元,如果在该时点进行基金拆份操作,拆分比例为1:1.60,就是将原有1份基金份额拆分为1.60份基金。
在海外市场,基金份额拆分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营销方式。他们通常的做法是,当基金份额净值较高时,采用基金份额拆分的方法;当基金份额净值较低时,采用基金份额合并的方法。许多大基金管理公司对旗下基金进行多次拆分(合并)运作,例如:Pilgrim Funds,Rydex Funds,Eaton Vance等等。在亚洲,新加坡市场上就出现过许多基金份额拆分(合并)的案例。
基金分拆之后,原有基金投资者的基金资产并没有发生变化,投资者的投资并没有任何改变。假设投资者持有1000份基金A,当前则其对应的基金资产为 1600元,在实施基金拆分后,基金份额净值由原来的1.60元下降为1.00元,而投资者持有的基金份额由原来的1000份变为1600份,对应的基金资产仍为1600元,资产规模并未发生变化。
大比例分红就是俗称的净值归一,或多或少会有些偏差。
2.影响? 楼上的专家说没有那是骗人的。
这2种方式目前之所以被广泛采用,主要还是基金公司为了扩张规模而用的手段,只有规模大了收入才会多。
影响自然是害大一点,不过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一棍子打死。 好公司、大公司可以较大程度上化解这方面的害处,从而做到尽可能的保护原有投资人。 不过像华夏、上投摩根等是目前为数不多不采取上面2种手段的公司,这个和每个公司的文化不同。 我理解这2家是,只要有业绩不在乎规模的大小,这也是为什么上投摩根能把所有股票型的基金都暂停的根本原因。
3.拆分可以保留原有股票,而分红则必须抛出一些股票。
刚大比例分红就意味着基金要卖出手上的股票,那么再卖股票时就有点像押宝,押错了对净值的损伤不言而喻。
还有就是现在的大比例分红或者是分拆总是伴随着持续营销,规模扩张不亚于发个新的基金。 都是有钱亟待买入的类型,这样那些买入的股票就会上涨,有点帮别人抬轿子的感觉。
如何让这些钱转化为对以后业绩增长的动力,就看公司的实力了。这方面好公司、大公司更沾点优势。
⑵ 成龙财富22亿;李连杰20亿;李连杰1.8亿豪宅壹基金
李连杰没有20亿,他的身价跟成龙相差比较大
成龙的22亿也是很久以前的数据了
另外别人是靠自己的努力加实力获得财富并成功的
当他们每天5点起床练功到晚上十点的时候,请问楼主是否在插科打诨,贪玩偷懒,逃学游荡。以至今日心理不平衡呢?
⑶ 赌王家族的基金制度是什么
赌王的子孙每个月可以领取六位数的零花钱,有特殊的支出向基金申请,包括教育基金和慈善捐款,如果有败家行为,将停止一段时间的零花钱。可见赌王的家庭管理也是非常严格的。
⑷ 什么是石油基金呢
石油基金在国内的概念还是很少有人知道,国际上已经很成熟了,因为中国一直没有开放原油市场的关系,石油基金是主要投资方向在石油行业方面的基金
石油市场没有开放,我们国家就没有定价权,所以只要国际价格波动一美元,就会造成十几亿美元损失 石油是全世界交易量最大的商品,也是波动较大,交易获利机会最多的商品 所以2009年上海石油交易所,天津渤海交易所按国家和市场需求真正开放了原油市场,这也是对于投资者来说一个巨大吸引,是新一代富豪的诞生时代
我现在从事的行业也是金融行业,就是友恒基金,很多人都没听说过,那是因为咱们中国原油市场刚开放,上海石油交易所和天津渤海交易所也是刚开设原油这个项目。
世界财富史上,巴菲特、索罗斯等富可敌国的豪富巨贾,他们的暴富成名史,无一不证明了石油行业是人类史上世界顶级富豪的栖息地。
如今在中国,被无数投资家窥视已久的石油行业终于对民间投资开放了。这无疑是一次缔造无数亿万富翁的绝好机会,新一轮的投资浪潮即将袭来,在这千载难逢的机遇中,谁能紧握机遇,谁能伫立财富潮头
友恒基金是中国第一支石油类私募投资基金,是由行业内最专业的管理团队来管理的基金,友恒基金十分看好这次石油市场开放的机会,所以成为了天津渤海交易所第十九位股东,希望和所有看好石油市场的朋友一起创造财富!
基金的投资方向是石油行业现货交易市场最赚钱的几家会员,同时为会员的客户提供垫资服务,以放大会员的收入,作为入股会员时互惠互利的条件。按照目前获得的条件,该投资获得30%以上的年收益率的风险是完全可以控制的。
⑸ 洪泰基金
洪泰基金是俞敏洪与资深投行人士盛希泰共同成立的基金,背后的出资人堪称“豪华阵容”,包括中坤投资董事长黄怒波、老牛基金会创始人牛根生、华谊兄弟董事长王中军等商界大佬,以及高翎资本张磊、赛富基金阎焱等资本大鳄。
洪泰基金主要有三大投资方向,一是“吃喝玩乐”类的项目,二是教育、环保、健康等具有“精神追求”的项目,三是能颠覆现有行业模式的移动互联网产品
⑹ 为什么很多对冲基金总部在康涅狄格州
格林威治是美国康涅狄格州的一个小镇,面积很小,只有174平方公里,集中了五百多家对冲基金。格林威治经过几十年的自然发展形成了目前的规模,可以说它是自发形成的,但是也有过政府的因素在里面。它的税收特别优惠,这一点吸引了很多对冲基金在那里落户。对冲基金聚集区要放在沿海地区,因为网速非常重要。现在都是拼毫秒级的,网速差个几秒就是很大的劣势。沿海离海底光缆比较近,比如上海的崇明岛就有海底光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对冲基金中心还要离金融中心近,因为牵涉到银行的兑换,至少要跟一个比较大的分行有关系。还有就是它周边的经济一定要发达。对冲基金的客户希望所投资的基金离他们不要太远,放钱在不太远的地方比较靠得住。所以对冲基金的基地建在穷乡僻壤是不行的,周边一定要是一个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对冲基金基地还要有严格的安保系统。2003年在格林威治的地下室发生了一个很有名的绑架事件, ESL是一个很有名的基金,掌控着大概90亿美元,它的老板曾经是康州首富,这个人在地下的停车库被绑架,绑架他的是三个小伙子,他们不知道他是康州的首富,就向他勒索,他就给了他们一张卡,这张卡里有500万美元,那些人高兴死了,就拿着500万美元到外面买比萨,就在他们买比萨的时候警察根据交易记录把他们抓起来了。对冲基金基地的生活配套设施也非常重要,因为交易员压力非常大。
所以对冲基金园区一定要有娱乐设施,要有健康健身设施,同时最好有心理诊所。对冲基金聚集的地方物价和房价是非常高的,配套生活设施的建设也需要尽量照顾到小基金或者刚刚起步的基金的生存状况。格林威治城都是豪宅,非常漂亮,风景如画,而且非常安静,但这个地方没有任何娱乐设施。对冲基金的年轻人没地方放松,比如他赢了很多钱想庆祝一下都找不到地方,这个地方适合老年人,六十岁以上的基金经理愿意安安静静地过日子
⑺ 深圳市银豪财富管理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深圳市银豪财富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02月13日,主要经营范围为受托资产管理、投资咨询(不含证券、期货、保险、银行业务及其他金融业务),企业管理咨询(不含人才中介服务),投资兴办实业(具体项目另行申报),经营电子商务(涉及前置性行政许可的,须取得前置性行政许可文件后方可经营)等。
法定代表人:黄伟琳
成立时间:2014-02-13
注册资本:50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440306108796311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
公司地址:深圳市宝安区西乡街道宝源路财富港大厦D座2002E
⑻ 美国富豪的慈善基金受不受国家监管
美国富人热衷慈善事业的原因众说纷纭。归纳起来有这样几点: 首先是受宗教的影响较大。在现代慈善概念出现之前,慈善是从宗教信仰中产生的。不少美国富豪认为,人赚钱的能力是上帝给予的,有钱人就应该按教义去帮助穷人。 其次体现为一种社会文化。美国人认为,将巨额财产留给后人会剥夺他们创造的能力和进取的动力。一位顾问曾对洛克菲勒说:“你的财产越滚越大,越滚越大,一场雪崩就要发生,你必须设法阻止它。你分散它的速度一定要快于它的增长速度,如果你不这样做,它将‘压扁’你和你的子孙!” 第三,由于社会贫富悬殊,富人们受到了社会的强烈指责,迫于压力,他们不得不通过捐款来改变人们对他们的看法,另外,他们也不希望社会动荡甚至解体。 第四,也有一些美国富豪的“义举”是出于减免税款、为自己扬名、“制造”成就感等目的。
赚了钱干什么?美国富豪热衷慈善事业
美国《商业周刊》20日推出了2003年度美国最慷慨的50位慈善家排行榜。在这个超级豪华的阵容里,有很多大家颇为熟悉的名字:微软董事长比尔·盖茨、英特尔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戈登·穆尔、美国有线新闻网的创始人特德·特纳等。仔细浏览一下名单,不难得出结论:当今的很多美国超级富豪都热衷于慈善事业。
根据《商业周刊》的统计,盖茨夫妇的家产有460亿美元,他们在1999年至2003年期间,已捐和认捐的慈善款项总额高达230亿美元,占他们家产的一半。盖茨夫妇也因此在50位最慷慨的慈善家中排名首位。在同一时期里,英特尔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戈登·穆尔及其夫人贝蒂已捐和认捐的慈善款项为70亿美元,排名第二。排名第三的是投资家乔治·索罗斯,他的慈善捐款金额是24亿美元。
《商业周刊》在公布排行榜的同时还对这些慈善家们的善举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找出他们的一些共同特点。
共同点之一:挣得少了,但捐得不少。近两年,尽管世界经济增长持续低靡,企业界老板们获得的利润跌到了最低点,但这些榜上有名的慈善家们依然慷慨解囊,为帮助穷人尽一份力。他们帮助的人不仅限于美国国内,甚至很多不发达国家的百姓也从中受益。比如,比尔·盖茨目前已经捐献了20多亿美元,用于帮助发展中国家的医疗、卫生事业。在慷慨解囊的同时,慈善家们非常珍视自己创造的财富,他们要求自己的捐款得到公开有效的使用,有些慈善家还把管理企业财务的严肃认真劲儿也引入了善款的管理使用中,力争把他们的钱都用到“刀刃上”。
共同点之二:靠新技术发家的慈善家越来越多。把现在的慈善家和过去的慈善家进行对比之后,《商业周刊》得出结论,靠新技术发家的慈善家已经在美国慈善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从排名表不难看出,盖茨和穆尔都来自新兴的计算机产业。除了他们两人外,戴尔公司总裁迈克尔·戴尔、EBAY公司的首任总裁杰夫里·斯科林等人也都来自计算机和网络等新兴产业。
共同点之三:越来越多的慈善家希望在有生之年捐出财产。过去很多传统的慈善家都是在遗嘱中提出在自己百年之后,把一部分财产设为某项慈善基金,以便为后世造福。但现在的慈善家们更愿意在有生之年就大笔捐出自己的财产,还有一些慈善家甚至没有打算在自己死后留下什么基金一类的东西。在持这种观点的慈善家中,靠新技术发家的年轻人是主力军,如盖茨。这些年轻的慈善家往往在三、四十岁的时候就建立了自己的慈善基金,他们希望能亲眼看到自己用才智创造的财富被用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商业周刊》认为,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促使他们这么做。
首先,年轻一代的慈善家认为,自己创造的财富应该由自己来控制,没有必要把财富留给别人掌握。他们觉得这样做可以让自己捐出的善款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其二,年轻的慈善家认为,现在世界上有很多人需要帮助,与其百年之后再捐出善款,还不如现在就行动起来帮助那些人。况且“今天有今天的慈善家,明天有明天的慈善家,没有必要把今天的财富留给明天。”第三,很多年轻一代的慈善家比他们的前辈更有社会责任感,他们深刻地意识到贫富差距给这个世界带来的危害,因此决定在个人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开始捐出善款,回报社会。第四,通过学习以往富豪的经验,很多年轻一代的富豪们清醒地意识到,如果对财富积累的追求达到了无法满足的境地,就很有可能产生难以想像的恶果,不但对事业不利,对家族也没有任何好处。因此,很多人希望通过捐款来遏制对财富无休止的追求。
在分析了上述原因后,《商业周刊》得出结论认为,随着年轻慈善家的增多,“做活着的慈善家”将日益成为当今美国慈善家们所推崇的理念。
共同点之四:慈善家们不愿为子孙留下太多的遗产。《商业周刊》的调查显示,美国慈善家希望留给子孙的遗产仅占其全部财产的一小部分。多数慈善家认为,辛勤的工作和创业的经历是每个人的宝贵财富,可以给人带来快乐。如果给子孙留下太多的遗产,就不免会助长他们不思进取的思想,对子孙没有任何好处。而且,大部分美国人崇尚通过个人努力创造财富,继承遗产被认为是不劳而获,甚至有人认为那无异于“抢劫”。在50大慈善家名单上排名第五的美国世纪公司的创始人詹姆斯·斯托尔斯说:“我们不想把财产都留给孩子们,这样会毁了他们。如果给孩子们留下巨大的财富,让他们甚至连早晨早起的理由都没有,那我们就害了他们。” 斯托尔斯夫妇打算把他们大部分的财产都捐给他们在堪萨斯创立的一个医疗中心。斯托尔斯开玩笑地说,他希望他们去世之后,他的孩子开车路过堪萨斯医疗中心时会骄傲地说:“这是我父母留给我的遗产。”
此外,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很多年轻人在继承了父辈的遗产后挥霍无度,往往成了“败家子儿”,而且他们比中产家庭甚至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更容易出现焦虑、颓废等不良精神状况。这也促使慈善家们更愿意在有生之年把财富捐出来,“留给子孙1000万美元,而不是1亿美元,让他们过得舒服但不奢侈”。
另外,在留给子孙小部分遗产的同时,很多年轻一代的慈善家在自己的孩子还小时就教他们要节俭,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慈善事业。比如戴尔公司总裁迈克尔·戴尔的4个孩子现在都成了小慈善家,他们生活节俭,热衷公益事业。安·鲁瑞在50大慈善家名单上排名第43位,她的6个孩子生活简朴得一如平常人家的孩子,他们甚至从打折商店里购买家具。鲁瑞以他们每个人的名义各设立了一项慈善基金,让他们捐款救助他人。鲁瑞说:“孩子们都想向人们表明,他们正在这个世界上走自己的路,而不是依靠父母。”
共同点之五:不愿透露姓名的慈善家增多。《商业周刊》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在美国还有一批隐姓埋名的慈善家,他们往往在捐出善款以后不留下任何“痕迹”。这些人不愿意抛头露面,也不愿意让公众知道自己是干什么的。他们认为,既然上帝赐予他们巨大的财富,那么他们就应该作出回报。《商业周刊》认为,这样的慈善家在美国有增加的趋势。
为啥美国富翁热衷慈善?
在人类文明史中,美国巨富行善并不鲜见。100多年前,财阀洛克菲勒和卡内基就曾捐出相当于现在的140亿美元的善款。卡内基说“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在美国富豪中,热心慈善事业已经成为一种传统。
为什么美国富豪不把财富传给自己的孩子呢?
第一,美国崇尚个人奋斗打天下,不像其他一些国家尊崇世袭的爵位和财富。很多通过艰苦创业而成功的美国企业家不相信财富可以传代。他们知道,由于富家子弟在钞票堆中长大,一辈子不愁吃喝,无忧无虑,容易养成挥金如土、逍遥度日的不良习气。金钱不但不会给孩子带来幸福,反而有可能对孩子带来伤害。
比如,巴菲特和盖茨都相信 “再富不能富孩子”的教育原则,宁愿将钱捐献给社会也不愿多给钱让孩子去挥霍。盖茨曾经说过:“当你有了1亿美元的时候,你就明白钱不过是一种符号,简直毫无意义。”盖茨对社会如此慷慨大方,然而对子女则“吝啬”。巴菲特也对世袭财富的概念不屑一顾。他说:“我从来不相信王朝世袭式的财富。”巴菲特在回答记者有关为什么不把资产留给孩子的问题时说,他相信财富来源于社会,最后也要反馈给社会。他说,他已经给孩子留下足够的生活费用了。
第二,美国的税收制度也鼓励慈善捐助行为。目前美国开征50%的遗产税,遗产越多税率越高,但是捐献出去的资产免征遗产税。许多富豪的后代索性把家产捐献出去,今后还可以享受捐赠部分10%的个人税收减免优惠。一些富豪也想到,与其大半遗产要交税,还不如先捐掉一部分,既得到了好名声,今后后代继承的部分实际比全额继承再交税也少不了多少(尽管2010年成为美国历史上零遗产税的一年,即由于2009年年底美国国会未能及时就减税政策达成修订共识,很多美国人不用交遗产税,但2011年仍将继续恢复征收)。可以说,慈善减免税收的制度,是美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催化剂。据统计,在过去40年中,美国人年均慈善捐款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