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基金投资 > 美国投资率数据

美国投资率数据

发布时间:2021-05-09 09:40:12

⑴ 美国美元利率每周公布时间是什么时候

1-2个月一次,一般是1个月一次! 一年八次,若公布,公布时间:每月第一个周四

美国美联储公布利率决定
数据公布机构:美联储发布
频率:一年八次
统计方法:通过会议决定联邦基金利率
数据影响
上调利率,对美元有利
数据释义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The 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 ,简称 FOMC)通过举行讨论会议投票决定联邦基金利率,它们每年都要在华盛顿特区召开八次例行会议,其会议日程安排表每年都会向公众公开。
关注原因
利率的升降,反映了经济的好坏。经济蓬勃发展时期,加息意味着经济快速增长,投资回报率高,对美元有利

⑵ 高分急求美国经济数据。

已发美国统计年鉴,看看有用没

⑶ 美国国内投资率高于储蓄率才是美国存在贸易逆差的内因。如何理解

经常帐户余额=储蓄—投资,因此投资率高于储蓄率是存在贸易逆差的内在原因。

⑷ 1979-2011中国和美国的消费和投资占GDP的比例(不知比例的话可以,把中美消费和投资的数据给我,谢谢

1990年
2000年
2008年
GDP
18667.8(亿元)
99214.6

314045.4

总消费
12090.5
(百分比0.647)
61516.0
(百分比0.6200)

152346.6
(百分比0.4851)

总投资
4517.0
(百分比0.24190)
32917.7
(百分比0.3317)

172826.4
(百分比0.5503)

净出口
510.3
(百分比0.0273)
2390.2
(百分比0.03316)

24229.4
(百分比0.07715)

⑸ 求2008至2018年美国对华直接投资前期存量实际值,求数据

12008年至2018年美国队华直接投资前期曾认识季节,就是这些的数据。

⑹ 如何在世界银行数据库中查询各国投资率

1,需要花钱从咨询顾问公司获取.

2世界银行公开数据库列出了世界银行数据库的七千多个指标,所有用户都可以免费使用和分享数据。可以按照国家、指标、专题和数据目录浏览数据。
3,浏览分类编辑
按国家浏览数据:国家页面列出了所有人口数量在3万人以上的经济体以及更小的经济体(均为世界银行的成员体)。

按专题浏览数据:专题页面按照字顺列出了一系列经济发展专题。用户可以选择十六个专题中的任何一个,点击后可浏览所选专题的相关信息

按指标浏览数据:用户从目录中选择一项指标,点击进入页面,就能浏览到该指标的详细说明和200多个国家的指标数据。页面中显示的数据是近期以及前四年的现有数据。

数据目录:为用户提供最可信、最全面的发展中经济体的数据库。目录按照专业数据、地区和全球专题表格以及随时可用的国别表格和专题表格进行分类。用户可以从这个目录下载整个数据库。

数据银行:用户在页面顶部可以直接链接到数据银行,访问世界银行的二十多个主要数据库,其它录了2000多个指标,并且数据还在不断更新和扩展中。

⑺ 我想要美国2001年经济发展数据

美国:进入衰退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肖炼

自2000年第三季度以来,美国经济增速放缓。2001年第一季度GDP增幅降为1.3%,第二季度又下探至0.2%,创近十年以来的新低。美国经济告别“长期繁荣”,开始步入慢车道。“9·11”恐怖袭击事件对美国经济的打击更是雪上加霜,将进入衰退。这已引起世界各国经济界的密切关注。

一、2001年美国经济增长结构分析

2001年前两季度美国GDP按年增长率计算的累积总值(总供给)分别为10.14万亿美元和10.20万亿美元,分别增长1.3%和0.2%(见表1和表3)。从总需求方面看,第一和第二季度国内总消费分别增长0.7%和0.4%;私人消费支出增长3.0%和2.5%;非居民投资分别下降0.2%和14.6%;居民投资增长8.5%和5.8%;商品和服务出口下降1.2%和12.2%;商品和服务进口下降5.0%和7.7%;政府消费和总投资增长5.3%和5.4%。另外,前两季度通货膨胀率为3.3%和2.2%;失业率为4.5%和4.9%。公司税后利润分别大幅下降57.9%和28.5%(见表1)。

表1 2000——2001年美国经济主要指标 %

2000
2000(1)
2000

(2)
2000

(3)
2000

(4)
2001(1)
2001(2)

GDP
4.1
2.3
5.7
1.3
1.9
1.3
0.2

国内总消费

私人消费支出

非居民投资

居民投资

商品与服务出口

商品和服务进口

政府消费支出和总投资
4.8

4.8

9.9

0.8

9.5

13.4

2.7
3.5

5.9

15.8

8.5

9

17.1

-1.1
6.3

3.6

12.2

-0.8

13.5

16.4

4.4
2

4.3

7.1

-10.4

10.6

13

-1.8
2.2

3.1

1

-1.1

-4

-0.5

3.3
0.7

3

-0.2

8.5

-1.2

-5

5.3
0.4

2.5

-14.6

5.8

-12.2

-7.7

5.4

通货膨胀率

公司税后利润率
2.3

51.2
3.8
2.1
1.9

2.2
1.8

-47.4
3.3

-57.8
2.2

-28.5

失业率

4.5
4.9

资料来源: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2001年8—9月统计资料。

下面接着分析总需求各部分对GDP的贡献度,即分析第一季度GDP的1.3%增幅和第二季度0.2%的增幅,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表2显示,私人消费支出贡献度分别为2.05%和1.68%,其中,耐用消费品为0.83%和0.57%;非耐用消费品为0.49%和0.08%;服务为0.73%和1.03%。国内私人总投资对GDP起到向下拉动的作用,分别为-2.25%和-2.29%;其中,非居民为-0.02%和-2%;建筑业有升有降,分别为0.39%和-0.48%;设备和软件为-0.41%和-1.52%;居民固定资本投资的贡献度是0.35%和0.24%。库存也制约了经济增长,分别为-2.6%和-0.43%。商品与服务净出口的贡献度基本上是消极的,分别为0.63%和-0.26%;其中,出口贸易为-0.13%和-1.41%(服务出口贸易为顺差,商品出口贸易为逆差);进口贸易为0.76%和1.15%(服务进口贸易为逆差,商品进口贸易为顺差)。政府消费支出与投资对GDP的拉动作用为0.92%和0.94%,联邦政府为0.19%和0.09%;其中,国防为0.28%和0.09%;非国防为-0.09%和0.0%;州与地方政府的拉动作用为0.73%和0.85%(见表2)。

表2 2000——2001年美国总需求各部分对GDP的贡献度 %

2000(1)
2000(2)
2000(3)
2000(4)
2001(1)
2001(2)

GDP增长率
2.3
5.7
1.3
1.9
1.3
0.2

私人消费支出贡献度
3.49
2.5
2.88
2.14
2.05
1.68

其中:

耐用消费品
1.46
-0.21
0.65
-0.17
0.83
0.57

非耐用消费品
1.01
0.95
0.84
0.12
0.49
0.08

服务
1.47
1.75
1.38
2.19
0.73
1.03

国内私人总投资贡献度
-0.08
3.25
-0.51
-0.42
-2.25
-2.19

其中:

1.固定资本投资
2.24
1.49
0.44
0.09
0.33
-1.76

(1)非居民
1.88
1.52
0.91
0.13
-0.02
-2

建筑
0.26
0.35
0.45
0.24
0.39
-0.48

设备和软件
1.36
1.17
0.46
-0.11
-0.41
-1.52

(2)居民
0.36
-0.03
-0.47
-0.05
0.35
0.24

2.库存
-2.32
1.76
-0.95
-0.5
-2.61
-0.43

商品与服务净出口贡献度
-1.32
-0.84
-0.7
-0.39
0.63
-0.26

其中:

出口
0.95
1.42
1.13
-0.46
-0.13
-1.41

商品
0.64
1.11
1.36
-0.58
-0.19
-1.46

服务
0.31
0.31
-0.22
0.12
0.06
0.05

进口
-2.26
-2.26
-1.84
0.07
0.76
1.15

商品
-1.85
-2
-1.48
0.07
0.87
1.22

服务
-0.41
-0.26
-0.36
0
-0.11
-0.07

政府消费支出与投资贡献度
-2
0.78
-0.32
0.58
0.92
0.94

联邦
-0.84
0.9
-0.66
0.27
0.19
0.09

国防
-0.87
0.56
-0.42
0.38
0.28
0.09

非国防
0.03
0.34
-0.24
-0.11
-0.09
0

州与地方
0.64
-0.12
0.34
0.31
0.73
0.85

资料来源: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2001年 9月13日。

表3 1999—2001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 10万亿美元

1999
2000
2000(1)
2000(2)
2000(3)
2000(4)
2001(1)
2001(2)

GDP
9299.20
9872.90
/
98857.60
9937.50
10027.90
10141.70
10201.60

资料来源: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2001年8—9月统计数据。

二、美国经济下滑原因的分析

世界各国学者对美国经济下滑的原因有各自不同的解释。

1.国内私人总投资大幅下挫。以上经济结构分析表明,2001年美国经济下滑的最主要

原因是投资需求不足。例如,2000年第二季度美国私人投资拉动GDP增长3.25个百分点,而2001年同期却带动GDP下降2.19个百分点。其中,外国投资下降是国内总投资下降的主要原因。例如,2001年第二季度外国投资下降-14.6%(主要是对设备和软件的投资大幅下降),而2000年同期外国投资却增长了12.2%(见表1)。应该指出的是,本国居民投资影响不大,基本保持与2000年相近的水平。

美国经济发展长周期的“财富效应”提高了消费者的消费预期, 这种误导在经济扩张期时起过热的“乘数”效应。纳斯达克指数四年内番了5翻。错误的需求信号,尤其是通讯、计算机、国际互联网等产业10个部门的膨胀需求,导致许多风险投资公司将大量资本注入盈利微薄的项目。房地产也成为风险资本追逐的对象。短期内,大量投机资本以较低的成本注入“新经济”部门。股票价格的飚升和财富的增值又极大地刺激了投资需求。

信贷市场为公司和个人提供了大量的贷款。尽管美联储在经济繁荣期间对银行放松贷款提出警告,但是贷款条件非但没有紧缩,反而不断放宽。大量资金涌入“新经济”部门,尤其是进入电讯产业部门,从而吊高了这些部门贪“吃”的胃口,在电讯系统和基础设施方面引起新的竞争。

然而,金融市场并没有提供融资支持,通讯公司就用其设备来填补资金缺口。这样,“拍卖融资”(Vendor Financing)就成为10个“新经济”部门一种时髦的竞争销售方式。制造业公司为了赢得购买通讯设备的合同,以相当于销售价格几倍的报价成交。一些大公司用抵押贷款的方式,将资金投入“新经济”部门,而这些投资已经大大超过了实际资金流量的需要。

计算机“新千年现象”对错误引导需求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于担心旧计算机和软件在的2000年初出问题,许多大公司在1999年末以前冻结了计算机系统,搁置计算机购买项目,在2000年初又重新启动搁置的项目,导致10个“新经济”部门需求倍增,从而扭曲了“新经济”部门的需求。另一方面,2000年后的计算机系统进一步创新,大多数使用者没有进一步升级换代的更新要求,致使过剩的需求暴露出来。误导的过剩供给在经济收缩时起到过冷的“乘数”效应。这种现象在所谓“新经济”部门表现的十分突出。这些部门的供给超过需求的2-3倍,大量库存诱发的恶性竞争导致纳斯达克综合指数暴跌幅60%以上。供给过剩的负面效应导致需求萎缩。

由于私人投资下挫导致股市下跌,股票价格开始下滑。抵押资本变得昂贵而不流行。资本市场的损失约为美国半年GDP的总值。信贷市场开始紧缩。拍卖的风险延伸到公司债券的利率。银行紧缩对工商业放款的标准和条件。从2000年中期开始,工商业需求收缩。企业存货堆积如山,生产能力大大过剩,产品销售放缓。2001年第一季度的库存拉动GDP-2.61%(见表2),创近年来的新纪录。

2.公司利润下降以及相关劳动生产率的下降。2000年美国公司税后利润增长51.2%,2001年前两季度却分别下降-57.8%和-28.5%(见表1)。IT产业劳动生产率下降尤为明显,例如,1990—1995年的计算机年增长率从16%提高到1995—1999年的32%。IT公司从1990年的不到7万个增加到1997年的15万个,2000年后大多数公司都挣不到钱。1999年末和2000年初,大量风险投资通过股票初始发行(IPO, Initial Public Offering)涌入IT产业,IPO超过1000亿美元,超过同期日本、德国、英国总和的60%。劳动生产率从1990—1995年的1.26%提高到1996—1998年的3.16%。2000年下半年和2001年初,由于生产萎缩,劳动生产率下降,如果需求继续萎缩,劳动生产率的下降要持续到2001年末或2002年。

3.商品与服务贸易逆差。2001年前两季度的商品与服务贸易逆差分别为-95.023亿美元和-88.936亿美元;经常项目逆差为-111.778亿美元和-106.498亿美元(见表4)。商品与服务贸易对GDP的贡献度分别为0.63%和-0.26%,好于2000年同期-1.32%和-0.84%的水平(详见表2)。该项指标表明,商品与服务贸易逆差对美国2001年经济下滑有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美国进出口大幅下降,分别为-7.7%和-12.2%,其下降幅度超过2000年同期水平(见表1),这将对2001年下半年和2002年的经济增长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表4 1999——2001年美国国际收支平衡表 百万美元

1999
2000
2000(1)
2000(2)
2000(3)
2000(4)
2001(1)
2001(2)

经常项目
-324364
-444667
-104903
-108134
-115305
-116324
-111778
-106498

商品和服务
-261838
-375739
-87322
-90784
-97340
-100293
-95023
-88938

资料来源: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2001年8——9月统计数据。

4.政府消费支出与投资,尤其是国防投资对经济下滑起到抑制作用。克林顿执政期间对国防投资基本上是负数,布什上台后前两个季度的国防开支对GDP的贡献度分别为0.19%和0.09%,而非国防开支对GDP的贡献度为-0.09%和0.0%,由国防开支引起的政府总投资增长率达到5.4%,超过GDP的增长速度(见表1和表2)。

5.经济周期自身发展的要求。美国经济经历了历史上最长的扩张期之后,面临着收缩期的压力。经济发展有自身的客观规律,经常发生周期性的上下波动,不可能长期直线增长。从美国经济发展史上看,1854-1938年的21个周期中,收缩期和扩张期平均各为26个月。1945-1982年的8个周期中,收缩期平均为11个月,扩张期平均为44.6个月。1991—2000年经济收缩期仅9个月,经济扩张却高达115个月以上。实际上,美联储在1999年底和2000上半年经济增长速度过热时,就一直努力(7次加息)使过热的经济冷却下来。东亚金融危机帮了格林斯潘的忙,也许美联储做得有些过头,但总的来说还是符合预定的目标。经济增长速度的减缓是期待中的事,并不是一个突发事件。目前,美国经济下滑,意味着新的收缩期即将来临,而收缩期的长短将取决于美国及全球经济的发展状况。

三、关于美国经济的辩论

1.如何评价“新经济”。有人认为,“新经济”的破灭是美国经济下滑的主要原因。然而,有人却认为,克林顿的“新经济”政策使美国经济摆脱“滞胀”,持续了美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无通货膨胀的高速增长。新经济向传统经济提出挑战:首先,使菲利浦斯曲线失灵。其次,曾作为资本主义腐朽性之一的“孪生赤字”已变成“单生赤字”(国债)。当亚洲国家包括日本和中国靠积极财政(赤字财政)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美国却在为如何处理财政盈余而争吵。但是,“新经济”好景不长,美国纳斯达克股市暴跌,把“新经济”打入谷底。“网络泡沫”的破灭,引起世界各国对美国经济发展前景的普遍担忧。关于新经济的争论焦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第一,科技进步和信息技术作用的看法不同。新经济论认为,科技进步和信息技术使智力要素超过资本和体力劳动要素,革新将比大规模生产更重要。新经济的反对者则认为,智力不能替代资本,科技进步的作用不像人们说的那么大,“尽管在新技术领域投入了成百亿美元,生产率却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近20年来只提高了一个百分点,而在1950—1970年的20年期间却提高了两个百分点”。新经济论者则认为,这些统计数字是错误的,因为传统的工业生产率衡量标准已不适应以高技术和服务为主的新经济。

新经济时期人们极度乐观和追逐时髦的行为。结果乐极生悲。人们对技术创新的含义发生误解。例如,IT技术可以通过吸纳信息来降低成本,但是,过量信息摄取会与企业的市场业绩不一致。消费者也可以凭借较好的价格信息而使自己变成为生产者,从而扩大市场供给。如果技术变化范围迅速扩大,进入市场的金融障碍降低,对已经占有市场份额公司的投资者是否会让该公司继续留在这个市场,抑或在这个市场发生“毁灭性”变化之前就逃之夭夭。人们以为在新经济下通过扩大需求来扩大规模经济和降低价格。但是,这种过剩的需求带来的却是通货膨胀。在需求变化太快、不易把握的情况下,紧缩存货控制会使生产在短暂期间发生巨大的变化。存货将不再成为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缓冲器。快速的生产调整避免过去商业周期中的非平衡现象。先进的信息技术不能消除潜在的金融风险,它只能提供防范实际风险的技术手段,以及减轻金钱财富损失的程度[①]。

第二,对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关系的看法不同。传统理论认为,失业率降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通货膨胀。1996年以前,美国学术界还认为,只要失业率降到5.5—6%以下,就会引发通货膨胀。而近3年来的经济事实是:失业率在4%以下,年均经济增长率接近4%,通货膨胀率却在2%以下。看来,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不再灵验,低失业率和低通货膨胀率不能并存的理论失效(菲利普斯曲线失效)。新经济论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是,高新技术带来的生产率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劳动力成本的增加,从而抑制了通货膨胀。新经济的反对者则认为,通货膨胀并没有熄灭,仍存在复发的潜在危险。

第三,对经济全球化的不同看法。新经济的反对者认为,经济全球化加深人们之间的隔阂,通过网络进行投资的人和把钱存在银行的人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大。美国工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包括服装、制鞋等)的工人也反对经济全球化。新经济论者则认为,经济全球化使美国的外贸依存度提高,有利于开拓海外市场、引进国外竞争、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生产率,创造更多新的就业机会。笔者认为,新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或新的生产方式,它既不像人们在美国经济泡沫增大时吹嘘得那么与日升天,也不像人们目前在美国经济下滑时把它打入冷宫。尽管新经济发展不成熟,但它将对美国经济产生长远的影响。

2.如何评价美国经济短期下滑与长期增长的关系。一种观点认为,美国经济将在2001年年出现大幅度下滑,主要集中在第二和第三季度,到第四季度美国经济将会缓慢的稳步上升,这种走势会持续到2002年。2001年美国经济的增长率是1.6%,大大低于上年的修正数字4%,2002年的增长率将会是2.6%,2003年是3.6%。电信部门的恢复要比整个美国经济的恢复慢一些,估计要等2—3年的时间才能恢复正常增长。美国经济正处于信息技术革命的中途,其应用带来的生产率的增长估计还会持续衣一二十年的时间[②]。美国经济顾问委员会预测,2000—2008年,非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2.3%,1973—1990年为1.4%,1990—2000年为2.2%。2000—2010年,GDP增长率为3.4%,失业率为5%。

90年代后期的经济高速增长是“结构性”的,还是与需求迅速提高相关的暂时性改进?许多人认为,结构性的增长与大量投资相联系。但是,投资尽管很高,却难以支撑目前的发展。过热的投资拉动了劳动力的生产率,却损害了资本的生产率。然而,还不清楚,90年代后期的劳动力效用是否过度扩张,在目前经济下滑的期间是否把它拉回来。

从美国经济长期走势看,90年代末以来,美国经济的生产率与25年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1995-1999年的5年间,美国经济生产率年均增长4.8%,这个增长率近一半的贡献来自劳动力资本投入的增加,这是劳动力资本的一个自然增长率,而且它还得益于美国90年代初失业率的下降。另外一半多一些的贡献(2.1%)来自平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个时期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是25年前的2倍[③]。这些数字表明了一些基本事实,但是如何解释这个事实仍然存在争议。

美国西北大学的Robert Gordon认为,美国经济生产率的提高只是暂时的。另外一种观点认为美国经济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美国经济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而且这一趋势至少还将持续二三十年的时间。格林斯潘就属于后者。美国的货币政策在过去的5-6年中非常成功。鉴于美国经济90年代末的加速增长,失业率持续下降,从1992年的7%强逐渐下降到目前的3.8%,一些持有传统经济理念的人开始警觉。格林斯潘则认为,目前还看不到通货膨胀的迹象,最好暂时不要采取过激的行动。

2001年初以来,美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大大放慢,但恐怕要等到9—18个月之后才能看出上述两种流派的观点谁更为有力。2001年美国经济的生产率增长会大幅度下降,在经济增长全面放慢之后这是一个很正常的结果,美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一个较长时期的现象[④]。

3.如何评价美联储的货币政策[⑤]。降低联邦基金利率的货币政策通过三个渠道影响美国经济:一是降低借款利率,从而刺激消费和投资;二是低估美元,从而刺激净出口;三是增加资产价值(通过Tobin’s q, 即q = 公司市场价值/公司资产配置成本),从而刺激消费和投资。如果联邦基金率每提高1%,1年后的GDP提高0.6%,2年后提高1.7%[⑥]。照此推理,2001年9次降低联邦基金率利率4.0%,1年后的GDP将提高2.4% ,美元将贬值5%以上,长期债券利率提高0.75%以上。目前降息效果不明显,可能要在2002年秋季见效。在降息问题上,美国国内存在三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是主张限制放松银根。持此观点者认为:2001年下半年,公司存货和预期销售都会被消化,美国经济重返原来升势。尽管资本市场问题很多,但都会一一解决。他们主张,应该大大限制进一步放松银根的货币政策。二是主张继续降息。持此观点者认为:建立在存货和固定资本基础之上的商业支出还有一段路可走。消费者需求举步维艰是因为就业状况不好,股票市场财富缩减。因此,为刺激经济,美联储还应该下调利率1—2个百分点。三是极度悲观观点。持此观点者认为,美国泡沫经济带来巨大的经济失衡,经济萧条和衰退的时间不是几个季度而是几年。因此,要进一步加大降息政策的力度。目前的经济形势可能会让美联储更多考虑资产价格问题,格林斯潘在股票市场的泡沫面前显得太胆小,这将使经济波动更加复杂化。

4、如何评价强势美元和经常项目逆差的矛盾。2000年,除美国之外的世界储蓄额超过5万亿美元,其中,22%的储蓄流入美国。美国4000亿美元的逆差相当于世界储蓄总额的8%。外国投资者将继续拿出其年储蓄的8%向美国投资。毕竟,美国1999年吸纳了全球产品的28%,美国的证券市场交易占全球交易总额的一半。1999年美国国民储蓄总额的44%流向国外。2001年,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将达到4500亿美元以上,占GDP的4.4%(1999年为3.6%)。

净资本流入导致经常项目逆差。为什么外国资本大量流入美国市场,原因在于:(1)美国经济强大,占全球经济的1/4以上。(2)50%以上的国外客户是为了寻求较高的利差(高于日本和欧洲)。(3)处于资本安全考虑,世界其他地区,如发生金融危机的地区的利率大大高于美国,但是由于政治和经济的不稳定性,也难以与美国争夺资金。(4)美国证券资本的回报率也大大高于日本欧洲,以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5)美国资本市场交易成本低。其流动性大大高于世界其他资本市场。(6)美国公开资本市场比世界其他地区的市场更加注重保护创新和中小投资者,反对内部交易。(7)美国经济比较稳定,又有活力,不像欧洲和日本那样死气沉沉。因此,大量外国资本涌入美国市场推动美元走强,结果使外国产品更具有竞争力,从而导致美国大量的经常项目逆差。

外国投资有利于美国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本创新,外国投资在美国获得10—15%的回报,美国也可从中获得5—10%的回报,大家都获利,何乐不为。美国1999年商业投资占GDP的12.9%,达到近几年的最高水平。1993—1994年的商业投资在11%以下。80年代,大量外国资本购买美国政府债券,资助了美国的预算赤字。1998年以后,美国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相继出现预算盈余。外国投资对美国的贡献,不仅增加了商业投资,解决了头疼的预算赤字,而且还降低了居民的储蓄率。同时,美国公司面临外国产品的激烈竞争,产生政治压力,要求实行保护主义以及滥用美国贸易的反倾销法 [⑦]。

如果强势美元与经常项目逆差持续下去,将有损于制造业部门复苏;如果大幅度贬值,又会引起金融市场混乱。许多企业和经济学家认为,为解决逆差问题,美元应该贬值,使外国进口商品变贵,从而提高美国出口产品竞争力,同时吸引更多的外国新资本流入。在一片要求美元贬值的呼声中,布什政府首席经济顾问林德赛撰文提出,布什政府将继续推行“美元强势政策”,其理由在于:

第一,美国从外国投资者持有美元以及持有美元资产中大获其利。外国投资通过扩大资金供给扩大美国的资本市场,降低美国借款者的净成本,使美元资产更具吸引力。美国境外流动的美元占全部美元现钞价值的70%以上。美国资本市场为全球投资者提供了数万亿美元资产的投资机会。70年代,全球对美元信心下降是因为美元的购买力变弱。80年代,美国选择强势美元的政策,从而导致世界对美元信心持续20多年的增长,而且外国投资者愿意持有美元资产,包括持有不能增值的美元现钞以及非现金支付工具。美元主宰了世界金融市场,这种主宰作用还在不断加强。

第二,有利于继续推行无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保持美元的购买力以及人们对美元的信心。“强势美元”政策使投资者认为美国是最具有吸引力和最安全的投资场所。布什政府实行的预算盈余和减税政策,扩大劳动力和资本供给,鼓励创新,这些都需要“强势美元”政策支持。

第三,有利于推行自由贸易政策,维持美元信心。其好处在于:(1)美国是世界最大的贸易国,美元坚挺有利于国际支付;(2)非美国居民持有美联储4000亿美元有价证券,每年平均支付的利率近200亿美元,仅占5%。(3)大量的国外投资不仅扩大了美国资本市场规模的深度和广度,而且加速了资本的流动性,使美国公司筹集到其竞争对手难以获得的资金,从而降低融资成本。例如,在冷战的80年代,美国政府利用“强势美元”信誉而大量借钱,重新建造国防,拖垮了原苏联。在和平的90年代,巨量的国外投资使美国在通讯基础设施和计算机领域取得技术领先优势[⑧] 。

5.如何评价劳动力市场继续紧缩和通货膨胀问题。一种观点认为,美国经济走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年来劳动力市场太紧,紧缩的劳动力市场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危险,导火索之一是石油价格的大幅波动。实际上,即使能源价格和汇率不出问题,对付通货膨胀问题的政策比目前采取的政策显得更为重要。在生产率大大低于90年代后半期的情况下,劳动力市场不得不放开。

美联储的对应措施是从1999年中期开始将联邦基金储蓄率从1999年6月的4.75%提高到2000年5月的6.5%。因此,一些人把经济滑坡归罪于美联储的紧缩政策。2001年美联储开始调整了货币政策,9次降息使联邦基金率降回到2.5%。实际上,长期利率从2000年上半年就开始下降。也就是说,在美联储实行放松货币政策之前,房地产业的成本就已经大幅度下降。

另一种观点认为,目前美国失业率太高,达4.9%。但持异议者认为,4.9%的失业率低于“自然失业率”(尽管没有准确定义,但一般教科书认为在5—6%),同时,美国普遍认为,问题不在于失业率高,而在于高质量的劳动力奇缺。

四、美国经济发展趋势

为了说明美国经济的今后发展趋势,笔者用表5列示美国从1991年到2002年的经济发展趋势,并对今后的发展做出预测。

表5 1999—2001年美国经济走势

⑻ 美国宏观经济数据都有哪些 多久发布一次

克林顿上台伊始,决定采取与前任不同的紧缩性财政政策,实施以增加经济增长潜力与削减非生产性支出同时并举为特征的结构性财政政策,大刀阔斧地以减少财政赤字为核心的振兴经济计划,将公共支出和私人开支的重点从消费转向投资,并支持对未来美国人的就业和收入进行投资的计划,同时增税节支,提高效率。克林顿签署的削减赤字法案规定,自法案生效的5年内削减赤字4960亿美元,其中增税2410亿美元。法案规定,年收入超过18万美元的富人应缴的个人所得税税率从31%提到36%;对年收入超过25万美元的富裕阶层征收10%的附加税。同时,允许中等收入的个人选择较低的个人所得税税率,并对一些多子女的贫困家庭免税。年应交税款超过1000万美元的公司,其所得税率由34%提高到36%。克林顿的增税计划还包括增加富裕老人的社会保险福利税和全面提高能源税。该项法案还规定,5年内必须压缩2550亿美元的财政支出。首先裁减联邦机构,并要求各政府机构和各个部大幅度地削减预算中的行政费用。为紧缩开支,美国减少了30万联邦工作人员,并削减国防经费,包括关闭美国部分海外军事基地和减少退伍军人的福利津贴等。有关统计资料显示,1991年以前联邦政府的国防开支部占该年度财政预算的25%以上,而在1999年度财政预算中,国防开支仅占14.6%。在减少财政开支的同时,政府增加了对交通、通讯为主的基础设施的投资,为私人资本投资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政府还加大了对教育和技术的投入,推动经济转型。政府把提高美国的技术竞争力放到政府的议事日程上,并且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如增加科技研究和开发经费。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效果明显。1992年财政赤字为最高记录,达2900亿美元,1997年的财政赤字已经降至23年的最低点,为220亿美元,1998年美国出现29年来的首次联邦财政盈余,约630亿美元。财政赤字的减少,用加了市场的资本供应量,促进了长期利率下降并保持较低水平,从而刺激了企业投资和生产的扩大。同时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带动了经济持续滔长,并使美国经济在发达国家中保持领先地位。当然,“两低一高”的业绩并非单纯的财政政策所能做到的,需要与货币政策配合。克林顿执政期间和格林斯潘配合默契。90年代以来,美联储一直以充分就业、价格稳定和适度的长期利率作为其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实行中性的稳定的货币金融政策,适时对利率进行微调,并使利率保持在较低水平上,不仅避免了利率大幅度波动对经济的过大冲击,而且有利于扩大私人投资,促进经济增长。比如,为减少紧缩的财政政策在短期内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美联储及时降低利率以刺激企业投资,并随时关注市场动向,交替使用扩大货币供给量和控制货币量的措施,使美国经济在1994年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同时,经济政策的稳定使企业对宏观经济环境充满信心,短期投资行为校少,地着眼于实施长远发展战略,从而促进了美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克林顿政府经济政策的核心是:谨慎理财,控制财政赤字,推动经济增长。其理论基础是:政府财政状况良好,自然吸引大量债券买家,包括海外投资者;国库券畅销,自然将推低国库券利率;国库券利率下降,便可以带动以长息为指标的市场利率向下。这样,消费者信贷、按揭利率、企业用资成本普遍下降,整体经济发展趋势稳定。结果,美国经济享受了10年的高速增长。

⑼ 请问我想找美国风投公司的数据应该去什么网站或者哪位大神知道风投行业的成功率,回报率是多少谢谢!

就@真VC 的经验,crunchbase.com是国外最知名的投资数据库了,另外还有一些海外收费数据库,但进入都比较麻烦。

阅读全文

与美国投资率数据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融资对象分 浏览:728
凯裕金银贵金属 浏览:394
展博投资管理 浏览:980
壹理财下载 浏览:144
贵金属看盘技术 浏览:930
外汇ea三角套利 浏览:389
宝盈转型动力基金今日净值查询 浏览:311
abl外汇软件 浏览:817
天使投资移动互联网 浏览:315
中翌贵金属老是系统维护 浏览:225
历史期货松绑 浏览:23
信托借款平台 浏览:214
吉林纸业股票 浏览:324
贵金属元素分析仪 浏览:30
融资打爆仓 浏览:645
分级基金A还能玩吗 浏览:289
网络贷款平台大全 浏览:358
13月房地产到位资金 浏览:744
姚江涛中航信托 浏览:518
coding融资 浏览: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