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对内投资就是什么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对内投资就是项目投资
『贰』 从投资角度看,什么样的企业值得投资
有稳定盈利模式的,在任何经济阶段都会保持增长的公司,以过去100年美国经济结构的发展来看,消费零售类公司和医药类公司值得投资,收益比较稳定,不受经济周期的约束,像美国的WalMart(沃尔玛),WalMart是美国零售业巨头,从上市至今股价涨幅已高达334倍,零售业无论经济周期怎样,长期都一直会有发展,中国零售业几家巨头都比较值得投资。
『叁』 好公司要从哪些方面去判断
业务模型说明两个问题,现金从何而来,现金向何而去,前者是收入,后者是成本和费用。比如新浪和盛大,新浪的收入从企业而来,广告收入,盛大的收入从游戏玩家而来,玩家付费买卡,二者差别很大,一个简单的观察是,新浪的销售一般都需要发票,我还没有见过盛大玩家要发票的。他们两家都要租用数据中心和网络带宽,这方面的支出是成本(cost),销售人员的支出则是费用(operating
expense)。又比如,携程和国航,前者的收入是机票的销售佣金,后者的收入是机票,前者的支出主要是呼叫中心的员工费用,后者则需要从万恶的美帝国主义和欧帝国主义买昂贵的飞机。再比如,亿贝和亚马逊,前者的收入是上架费用和交易佣金,后者的收入是卖书,毛利差别很大,亿贝毛利高得惊人。
业务模型是一个企业能否产生现金的决定性因素。有些行业很容易赚钱,比如银行,2%的利息把资金汇集起来,6%的利息把资金贷出去,刨除了员工工资和房租,很容易赚钱,-前提是不做傻事,令人困惑的是,银行经常做傻事,个中缘由可能只有当局者才心知肚明。有些行业则很容易赔钱,比如航空公司,也令人困惑的是,即使都知道航空公司容易赔钱,大家还是前仆后继,把大量的资本投入到该行业,其中的缘由,局外人也摸不着头脑。
有些风险投资家,大言炎炎,在大庭广众之下侃侃而谈,说,“我们投资就是看人,业务模型我们不很关心,只要有好的人,就能找到一条出路,我们就舍得投。”这种说法尤其在中国为甚,这要么是言不由衷,要么是别有用心,别有用心的可能性大,因为投资家都是人精呐,他们不傻。我看到有些听众频频点头,信以为真,就直为这些听众纳闷,这些人怎么就是不明白人性。风险投资家都是和企业家打交道啊,谁会说自己投的公司的人不重要?哪个投资家愿意冒天下之大不讳,告诉大家,“我们认为,商业模型比企业家更重要,我们投资的企业,企业领导人无足重轻”。这不是不想做生意了吗?
第二,企业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
企业治理是一门精妙的学问,主要研究“权力”和“金钱”的分配问题,二者可是男性最大的两个驱动力(另外一个男性的最大驱动力是性),99%的男人听到权力和金钱,立刻两眼烁烁放光,疲劳一扫光,就像鲨鱼闻到血腥、狗看到骨头。可见该学问之博大精深。企业的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众多,比如股东、董事、经理、一般员工、工会、银行、客户、供应商和政府,于是,在决策的时候,谁说了算(权力分配),至关重要。比如,五粮液计划发行新股,募集资金收购一个证券公司,谁说了算?谁来定这个事?董事会?职工代表大会?CEO?国资委?证监会批不批?另外还有一个是金钱的分配问题,金钱分配直接涉及到各方利益,大家利益一致的时候很少。比如,富士康决定给基层员工涨工资,员工很高兴,郭台铭则五味陈杂(大概悲伤居多),小股东不是很开心,民间维权人士高兴,高管则嘟嘟囔囔,“我们也是弱势群体,工资也要涨”,苹果则心生警惕,“合同要涨价,苹果粉丝估计要多花钱,我们的股东利润也会减少”。企业治理就是建立一个框架,以便让权力和金钱有一个合适的分配,和一个合适的分配程序。
当我们说一个上市公司的企业治理好的时候,是指董事会和经理层把股东的长期利益放在第一位,如果利益相关者发生冲突,以“最大化股东价值”协调决策和行动。在我投资经验中,美国董事会和高管是主要的公司治理主体,其他的公司治理相关方,比如工会或者监管机构等,不是很有声音,虽然有时候很重要。中国还有监事会,我不明白是做什么的。辨别一个公司的董事会和经理层是不是把股东利益放在首位,个人经验,以下的标准可以供参考:
第一,高管薪酬福利结构,不要有太多的期权和股票
第二,董事的报酬,不要有太多的期权和股票
第三,董事会主要是代表股东的利益,比如独立董事占多数,大股东有充足的强大的声音,只有CEO是执行董事等
第四,公司的资产负债表比较简单
第五,公司的损益表能一眼看明白,不要有太多的会计准则的调整,不要有太多的计提或者重组费用
第六,不要频繁的发行新股,融资以运营现金流为主,或者发行债券、贷款
第七,主要的企业领导人诚实正直,既告诉你好消息,也告诉你坏消息,不要鼓捣假帐。如果你不能从他们的决策或者行为中分辨,建议你打印出来他们的照片,让一个面相的智者帮你看看。
在讨论盈余政策的时候,我曾经说过,企业存在一个最佳的回馈股东比例,但是在现实的世界中,很少有公司做到,我还说这是人性使然,这里解释一下是什么“人性”使然。如果公司想长期最大化股东价值,应该在股票价格低的时候回购,但是,因为高管和董事有很多的期权报酬,股价高的时候对他们最有利,于是,股票回购经常发生在价格高点,股票回购加大而不是减小了股价波动,-因为高管和董事会有动力去这么做。
最后,企业治理是一种实践而不是理论,行胜于言,判别一个公司的企业治理是否优秀,和公司建立起的公司治理章程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关系,与其寻找一个“条文”出色的公司,不如找到合适的人,在这个领域,“人治”大于“法治”。人心难测,知面不知心,如果投资者能相面,能通过面貌身材、言谈举止、接人待物判断一个人是否是好人、能人,他无疑在投资领域和其他人相比有巨大的优势。这个不是开玩笑。
第三,企业的竞争力分析(巴菲特的护城河问题)
各个行业不同的商业模型的企业(处在价值链不同的环节)竞争力关键点都不一样,但是对于任何一个行业,关键的地方大概只有4-6点,所谓竞争力强的企业,一般没有特别的弱项,但是在某一点(或者两点)做到了极限。这个和普通的人的印象可能不一样,在一个行业内领先的企业,只有一点或者两点做得比其他企业好,而不是在所有方面都领先。路面上论述成功企业的10大原则之类的书,基本都是瞎说,不会有什么真正的见地,一两条比其他人做得好就足以生存了。
『肆』 从投资者角度,你更倾向于投资分层上市公司嘛
从投资者的角度我刚倾向于投资,反正上市公司。因为他有他的业绩要上的优势。
『伍』 如何才算好公司
民主化意味着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一种全新的互动关系。 一家公司的利益相关者会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来做出判断。作为投资者来说,他们更希望公司能够是一个可以持续盈利的赚钱机器,能够源源不断地产生利润;对于管理者来说,他们希望董事会既高瞻远瞩又充分授权,希望员工能够勤勉敬业,尽职高效;对于员工来说,他们希望公司战略决策正确,有良好的薪酬体系,能够在公司得到更大的发展。 伦敦商学院组织行为学副教授琳达·格拉顿在其新书中给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答案——“民主化的公司”是好公司。事实上,琳达·格拉顿的书名原为《民主化公司》(The Democratic Enterprise),此书更多的是从人力资源的角度考察什么样的公司更适合员工的工作和发展,出版商在翻译引进的过程中,给了一个更有市场吸引力的书名,原书名反而成了这个问题的一个答案。 美国经济学家艾勒曼曾经提出“民主公司制”理论。该理论强调公司是“职工所控制的公司”。为了确保职工能够有效控制公司,艾勒曼十分倡导“职工持股计划”的实施。民主公司制理论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劳动财产原则。即人人拥有与生俱来的、不可让渡的享有自己劳动果实的权利;二是民主原则。即人人拥有与生俱来的、不可让渡的民主自决权利。劳动财产原则说明剩余索取权应该赋予工人,民主原则说明选举权应该赋予工人。这种从产权角度来界定的民主公司制主要有美国的职工持股计划、西班牙蒙德拉贡式的职工合作社、前南斯拉夫的自治模式、日本的职工主权模式。 与这种“民主公司制”理论不同的是,琳达·格林顿给出了自己的一个有组织行为学意味的民主概念,它包括六项宗旨: 1. 组织与个体之间的关系是成年人与成年人的关系。 2 . 个体首先被视为能够主动发展并利用自身人力资本的投资者。 3. 个体能够塑造自己的特性并能表现不同的品质。 4. 个体能够参与对工作环境的抉择。 5. 某些个体享有的自由不能以牺牲他人的利益为代价。 6. 个体对自己和组织都负有职责与义务。 琳达·格拉顿从三个人的职业发展开始,对民主化公司的这六大宗旨进行分析。英国石油公司的格雷格·格里姆肖能够不断地改变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从生产化学师、油藏工程师、系统工程师、商业分析师、全球电子人力资源部的领导,未来他更想到阿塞拜疆或特立尼达岛去工作,因为这些地区对于英国石油公司来说具有战略意义。英国石油公司的开放性,赋予员工自主的职业发展规划的权力使其具备了民主化公司的特点。 尼娜·巴蒂是麦肯锡公司的合伙人,刚刚大学毕业那年,她就曾作为项目领导人在韩国为一家生产巧克力的企业提供战略咨询,从此以后,她逐渐学会如何与顾客和同事建立起牢固的关系,如何划清工作与生活的界线,如何在职业生涯的低谷做出调整,而麦肯锡公司提供的持续的、富有挑战性的反馈以及明确的义务与职责是尼娜不断成长的关键所在。 斯图尔特·卡尼是英国电信公司的工程师,他的家位于英格兰中部植被繁茂的丘陵地区,他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居住在风景秀丽的地方。英国电信尊重员工的自主权,按照成年人与成年人的做事方式,提供了新的选择。在一个“可以磋商地点”的项目中,斯图尔特得以在家办公,在经历了初期几个月的不适应之后,他逐渐体会到了在家办公的好处,而英国电信公司有几千名员工的确是在家办公,不仅节省了大量的办公设备投资,而且提升了工作效率。 艾勒曼的“民主制公司”理论着眼于企业的所有权和剩余价值所有权的问题,在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过程中,这一理论曾经给中国的理论界和企业界提供了参考体系。而琳达·格拉顿的“民主化公司”,则强调个人与组织间的相互作用和互动,它的意义在于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相对完整的思路,去调整企业组织与员工之间的关系。 “以人为本”曾经是很多中国企业不断宣扬的一个理念,但是缺乏相应的操作方法却令其成为一个令人尴尬的“原则”。事实上,面对迅速发展的经济环境、不断变化的全球化市场,在这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中,中国企业更多感到的是人力资源尤其是高素质人才的匮乏。毫无疑问,琳达·格林顿的“民主化公司”理论可以为我们如何处理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相对完整的框架和可操作的思路。
『陆』 怎样在一个行业里选出好的上市公司也就是价值投资的角度,从基本面选好股票请高人指点,谢谢!
首先要看公司的业绩 看看报表 比较重要的几项有 净利润增长率 净资产收益率 资产负债率等等 当然不同行业要具体分析 比如银行板块普遍资产负债率达百分之90以上 其他行业超过百分之70就很危险了 一般比较知名的公司这几项都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价值投资角度 估计是巴菲特的推崇者了 他的要求非常严格 不过大致来讲 价值投资无非是买入低估值 高增长品种 低估值要求市盈率要低 但是目前中国股市低估值 如地产 钢铁 金融等一线蓝筹板块 虽然价低 但是市场资金水位不够 短期内难有表现 当然 这些板块基本没有下跌空间 所以风险很小 如果买入并持有一段时间是一定能赚的
『柒』 从投资者角度看,你会更倾向于投资分层上市的公司吗
对于分层上市的公司是指新三板分层上市的么?对于新三板分层制度,是针对企业不同发展阶段所对应不同的市场需求而提供的资本市场平台,对于投资者来说可以更针对性的对行业进行分析,更容易在其中套利。
『捌』 以投资者的角度如何看待一家公司从会计学的角度有哪些数据是需要重
首先要看的是盈利抄能力,不能盈利的话也没人投资。这个的话重点分析近段时间的销售收入、成本、费用。其次要看现金流,现金流就是企业的血液,如果企业的利润很高,但是客户的款回不来也是白搭,现金流一断企业就死了。所以客户回款及不及时很重要。最后看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投资者在享有一定份额的资产所带来收益的同时,也承担着相同比例的债务,其实这里还是主要看现金流,要是现金能一直流转,负债率再高都不怕。以上个人浅见,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