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2012珠三角(广州)产业投融资项目对接交流会”是个怎样的展示会
就是让企业和资金方能有个面对面的接触吧!
说白了就是介绍大家认识认识!
你的项目好了,投资方就投了!投资方现在也在找项目。
更多投融资信息查看《投融资中国网》
❷ 广东卫视活力影院有哪些影片
1、《女王》:

是北京东方飞云国际影视策划有限公司投资制作的数字电影,每期九十分钟。故事背景主要集中在民国时期及古代,演员全部是实力派的帅哥美女组合,并且会根据当下流行话题及热点题材进行“现写现拍”的全新尝试。
同时,《活力影院》摒弃传统的演播室+剧目播放模式,而是转移到拍摄现场的实景中,每一部数字电影的主持人都由一位出演该剧的演员担纲,由他向观众介绍故事的缘起,为故事做出提纲挈领、发人深省的总结。《活力影院》于广东卫视每周四晚22:35分播出。
❸ 珠三角地区哪家影视制作公司比较好,比较专业
在珠海,据我所知业涵算是业内相当专业的影视公司了,不管是企业宣传片,还是影视广告片,企业专题片,楼盘广告片,产品演示片,教学培训片等等,都做的相当不错。据说业涵拥有精良的拍摄设备和专业的摄制团队,服务过各行各业的公司,你可以考虑下!
❹ 珠三角为什么适合投资
大环境好:是一种小政府、大市场的格局趋势,市场自由化程度比其他地方更高;
人们市场和商业共赢意识较好,能相对自觉遵守商业规则;人们心态开放,敢为天下先;
地理位置好:毗邻港澳,靠海,交通便利、海陆空交通比较发达,便于内外交流;
水资源丰富;
商业历史悠久,市场和商业文化氛围较好;
政策环境好。
❺ 珠三角发展前景如何
以深圳为代表的珠三角创新能力在不断加强,与此同时,对创新要素的集聚能力也同样水涨船高。那么,究竟珠三角九市之间的创新要素集聚能力如何呢?我们下面就来分析一下。根
1 珠三角九市形成梯度较为明显的创新要素集聚能力格局
2017年珠三角九市创新要素集聚能力排名依次是深圳、广州、佛山、东莞、珠海、中山、惠州、江门、肇庆,根据自然间断点分级法,珠三角九市可划分为三个层级,第一层级为深圳、广州,创新要素集聚能力综合指数分别达到1887、1344,远高于其他城市;第二层级为佛山、东莞,创新要素集聚能力综合指数分别达到430、383;第三层级为珠海、中山、惠州、江门、肇庆,创新要素集聚能力综合指数分别达到277、276、212、207、100。

总而言之,珠三角九市形成梯度较为明显的创新要素集聚能力格局,深圳、广州属第一层级,佛山、东莞属第二层级,珠海、中山、惠州、江门、肇庆属第三层级。
❻ 我是开影楼的,请问珠三角有哪些摄影基地收费如何
深圳有玫瑰海岸,这个景我的一个影楼的朋友说是环境很好的,拍出来的很多照片基本上都不用怎么去后期制作,入场费好像是一队人350元吧,我们这边的江门鹤山有色色婚纱基地,环境只能说是一般吧。。。入场费用不知道,反正不算贵;还有南海影视城,不过是影视题材的。还有开平碉楼群; 希望可以帮到你
❼ 求长三角、珠三角、广东、上海以及其他省份的投资环境分析报告
1. 2009-2012年江西省投资环境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上下卷)
2. 2009-2012年贵州省投资环境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上下卷)
3. 2009-2012年内蒙古投资环境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4. 2009-2012年新疆投资环境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5. 2009-2012年湖南省投资环境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上下卷)
6. 2009-2012年湖北省投资环境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上下卷)
7. 2009-2012年云南省投资环境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上下卷)
8. 2009-2012年陕西省投资环境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上下卷)
9. 2009-2012年辽宁省投资环境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上下卷)
10. 2009-2012年江苏省投资环境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上下卷)
11. 2009-2012年吉林省投资环境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上下卷)
12. 2009-2012年河北省投资环境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上下卷)
13. 2009-2012年四川省投资环境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上下卷)
14. 2009-2012年海南省投资环境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15. 2009-2012年广东省投资环境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上下卷)
16. 2009-2012年福建省投资环境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上下卷)
17. 2009-2012年浙江省投资环境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上下卷)
18. 2009-2012版长三角经济区产业投资环境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共四卷)
去中投网(www.ocn.com.cn)搜就可以
长三角,这是个存在已久远,却是最近才轰然乍响,几乎在一夜之间受到了整个中国乃至世界关注的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之一,它位于长江入海口,自然条件优越,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基础良好,科技和文化教育事业发达。区域内共有1个直辖市———上海,3个副省级城市———南京、杭州、宁波,江苏省的苏州、无锡,浙江的湖州、嘉兴等15个城市,土地面积1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人口7534万人,占全国的5.9%。
近年来,长三角以其良好的基础设施、发达的科技教育和日趋完善的投资环境,成为国内外投资者关注的“热土”。2008年上半年,这一地区以占全国2%的陆地面积和约10%的人口数量,创造了全国26%的GDP,完成了全国37%的外贸出口额,吸引了全国52%的实收外资,其经济总量领先于我国另两大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区。
经济上,2007年长江三角洲地区16城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5000亿元大关,达到28775亿元,比2006年增加了4977亿元。从总量比重分析,2007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1365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5%。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进一步提升,由上年的20.4%上升到21.1%,提高了0.7个百分点。从增长速度分析,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增速均值达到15.6%,其中最高增速为17.6%,最低的亦为13.6%,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1和4.1个百分点。长三角已经成为拉动全国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地区。
从增长速度来看,三大板块,江苏增速快。上海增速最低,为13.6%;江苏沿江8个城市中最高的增速达到17.6%,最低的增速为14.7%,增速均值高达15.9%。浙江7个城市中增速最快的达到17.0%,最低的增速为13.6%,增幅均值为15.5%;江苏8市平均增速比浙江高0.4个百分点,比上海增速快2.3个百分点。从江苏、浙江全省的情况看,同样如此,2007年江苏GDP增长14.9%,快于浙江增速0.6个百分点。
交通与基础设施,经过多年的建设,长江三角洲已初步形成公路、水运、铁路、航空、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共同发展的综合运输体系。以上海为龙头的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为建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业基地奠定了基础,推动了长江三角洲更广泛地融入全球经济活动。
教育科研方面,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古文明的发源地,有着悠久的重教育的传统,经济的全面领先也使这个地区的文教水平达到历史最佳水平。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无疑代表中国高校的最高层。这一层次的大学是学科比较齐全的研究型大学,它们不仅要面向长三角,还要面向全国,面向世界,争做世界高水平大学;不仅要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难题,还要承担相当的基础研究任务,培养大批研究人才。另外,专业性较强但又不仅仅面向本地的全国性重点大学在某些专业方面具有全国一流甚至世界前沿的水平,但不一定所有学科都齐全;为长三角经济服务,但又不仅限于此。然后是主要是为长三角和本地服务的省级大学。最后,社区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等,它们是职业人才的培养基地。
优惠政策方面,长三角地区的各个城市都开辟了特定的地区,作为招商引资的基地和园区,并制定出相应的税收和产业优惠政策。针对外商投资企业、高新技术产业15个城市的政府部门纷纷出台不同程度的优惠政策,以鼓励和吸引高附加值的产业进驻,带动本地经济加快发展。
在金融危机的当下,长三角应该更有条件和机会在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一体化发展中走得更快。对于产业结构调整来说,应当也是一种机遇,可以进一步来提升竞争力。
由此可以看出,在今后想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长三角地区都将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最有潜力的一块热土,对于投资者来说更是一块价值不菲的黄金宝地。
❽ 珠三角的经济、资源、环境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急求,非常感谢。
首届珠三角经济论坛,于2002年10月17-19日在东莞举行。会议围绕地区发展战略、珠三角的竞争优势、珠三角与长三角的比较研究等议题进行互动式的探讨,萧灼基、童大林等著名专家学者登坛论道,让与会者深入了解珠三角地区的发展动向及区域战略,把握投资与合作的机会及方向。
在太平洋东岸的经济版图上,包括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珠海、汕头、惠州、江门、中山等地,正形成一个令人惊叹的城市群与产业群,珠三角产业链正逐步配套完善,成为包括全球信息产业、家电业在内的多个行业的制造基地和战略基地。
但在加入WTO之后,中国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落开始了各自新一轮的赛跑。目前珠三角经济发展模式,如生产成本、政府效率、人力资源、产业结构等因素和应对竞争的优劣等等方面,成为本届论坛与会人士关注争鸣的热点。
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提出,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经济全球化对珠三角的冲击比内地还要大。一是珠三角的外向型经济占有重要比重,国际市场波动对珠三角的影响比较大;二是珠三角产业结构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例较重,而高新技术又是全球竞争最为激烈的行业;三是珠三角的金融发达,而金融市场受国际影响的波动较大,如何防止金融风险,这也是珠三角必须要引起注意的问题。
珠江三角洲发展研究院院长王廉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提出,目前珠三角的产品主要集中于非科技创新类产品,科技创新含量不高,许多核心部件依然依赖进口,参与国际竞争靠廉价劳动力决定的低生产成本,产品市场开拓具有依赖性。
德勤国际总监吴群女士接受记者专访提出,长江三角洲拥有在市场、土地、人口以及 G DP等方面的优势,此外,人才储备也是珠三角要重视的环节。在与上海、浙江和江苏三个省市相比中,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分别占全国的13.9%和12.7%,而广东只占4.7%和5.2%,因此,对珠三角更大挑战的将是人才的挑战。
对策一:打造大珠三角
珠江三角洲发展研究院院长王廉认为,珠三角的发展一直与香港和澳门密切相关,他提出了经济意义上的大珠三角概念,广州和香港、澳门构成三角,在这个区域中,广州是几何中心,香港是为亚洲服务中心。
科龙总裁刘从梦先生认为这个大的珠三角的优势非常突出,依托香港这个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心,加强港商、台商与珠三角经济的融合,将大大提高大珠三角经济的整体活力。
国家经贸委秘书长甘智和先生认为:珠三角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桥头堡,应加速加强珠三角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珠三角的航道、港口、道路要加强统一规划,城市之间加强信息资源和信用评估等资源的共享,在发展一体化的过程中,要十分重视与深、港、澳的衔接,应该加强经济布局的分工与合作,做强一批产业。
对策二:建设世界工厂
王廉谈到,如何把珠三角建成“世界工厂”这才是最终的目的。大珠三角外贸依存度为80%,有三种工商语系和三种货币,有5大产业全国领先,产业发展已经为走向“世界工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英国、美国、日本三个历史上的“世界工厂”演变规律告诉我们,珠三角要走向“世界工厂”,最需要做的是大力提高政府与企业的创新政策与科研水平,建立适合的 W TO政策机制,培育自己的高端核心创新技术,打造自己的核心技术产品,竞争于国际市场。
王廉指出,珠三角要走向“世界工厂”,成为一个拥有自我创新能力、自主知识产权、能独立自主进行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高新技术的“世界工厂”,这才是问题的关键,也是日后在竞争中保持持续性发展的关键。
对策三:物流打通粤澳板块
据王廉介绍,广东省现有对外开放口岸达150个,一类口岸51个、进出口装卸和起运点99个;广东的公路通车里程、高速公路、铁路专用线长、港口吞吐量等均在全国排名第一或居前列,每年进出港澳的人数也是全国第一,物流、商流、资金流和人流资源充裕。而珠三角更拥有优越的交通物流中心优势,珠三角都市区现有5大机场,每周国际航班1600个以上,是上海的40倍,是北京的20倍左右,珠三角地区的高速公路网建设是全国最好的区域之一,而珠三角的集装箱生成量是全国的1/3以上,珠三角已具备良好的物流产业发展基础,物流运输应该是珠三角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同时,在珠三角都市圈内,至少可发展20个100万人口以上的工业城市,10万人口以上的中小城市300~500个以上,正在相互渗透形成城市链条,并形成东部、西部和中部三大都市区,而且这些都市区与香港经济合作血脉相连,也为珠三角发展现代物流业提供了最重要的互补因素。
因此,王廉提出了“物流打通粤港板块”的论点,粤港两地正研究推进区域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布局,将运输、仓储、配送和信息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建设粤港区域型的现代物流体系,逐步形成面向国际的亚洲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并推进专业性服务领域的合作,推进粤港在管理咨询、投资等领域的合作,为制造业提供高效服务。
对策四:培育投融软环境
国家计委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杜平认为,现时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从软环境的角度看已经由优惠政策推动为主,逐步向制度设计结合人文关怀打动为主的方向过渡。因此迫切要求各个地区加快创新和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机制和投融资软环境。
有鉴于此,珠三角政府要加强执政能力,加快对公有资源的整合,这其中包括土地、国有资产、市政设施、政府信息等整合,建立地方政府的服务平台和有利人才的就业环境。现在已经不是那种靠“放开”就可以达到目的的时期了,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机制等软环境的建设尤其重要,例如物流,像快速通关、区域道路航线等建设的规划协调等问题;像加速珠三角一体化进程,与香港的协商谈判等,这些离开了政府是不可想象的。
与会专家学者和企业家纷纷提出,随着 W TO的加入,珠三角政府要在二次创业中发挥应有的、有异于以往的职能作用,从市场经济“小政府”的误差中转变过来,在共同分享利润、机会和成本的基础上,达到政府、企业、社会的联动和分工。
对策五:做好城镇环保
杜平认为,珠三角在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中,更必须注重城镇环境,尤其是人居环境的维持和建设。从区域经济来讲,这体现了一个城市化的水平,也是城镇化发展的方向。
王廉指出,在珠三角目前经济发展、产业变更过程中,只要污染治理得好,完全可以有多种发展可能和空间。珠三角企业可以将目光放到开发广东山区的旅游,这既是粤西、粤北山区土地变成财富的机会,也将是珠三角民营经济新增长点,开发山区旅游有望成为珠三角下一阶段投资的新增点,也可让珠三角带动粤北山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