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国实体经济下滑严重,根本原因是什么
劳动法导致与周边国家比较用工成本过高,人口红利逐渐消失。
贸易战导致已经弱化的出口更加雪上加霜。
上游产业原材料垄断拉抬物价飞涨。
快速发展的房地产业吸收了大部分投资。
科技创新太少,核心技术太少而山寨已经遇到天花板,科技改变生活、社会进步。
三驾马车的投资短时间难见成效,消费整体在下滑,出口量更大利润更少。
改革进入深水区力不从心。
资金人才外流严重。
中小民营企业没爹没妈,高层已经看到此问题发话了,效果拭目以待。
很多刺激经济招数不敢放开,担心一放就乱,如房地产。
个人建议
1.放开东南亚非洲等等低收入国家劳工进入中国务工。
2.活下去比面子重要,更何况我们需要韬光养晦,贸易中尊重游戏规则才能呆在朋友圈。
3.让上游产业市场化而不是行政化
4.房地产吸收的大部分资金对中国的基础建设、居住环境改变是天翻地覆的,并非一无是处,市场的让给市场,上帝的归上帝撒旦的归撒旦。
5.创新绝大部分来自私企民企,国企扮演的是皇帝女不愁嫁。纵观历史横看全球,民企创新力是最强大的,政策大力扶持民企必将推升中国科技、经济成为超级强国。
6.降税 降税 降税。政府闲散人员太多太多。
7.改革这个不能妄议
8.给资金出路,股市、房市、宅基地。
9.民企领导已经发话了,行动中
10.还是降税 降税 降税。汽车、房产等大件消费不是限制而是应该鼓励,该放手时就放手。
B. 怎样扭转中国经济下滑的局面
经济增速放缓是不可避免的趋势,现在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已经非常大了,我们国家的人工成本也已经不便宜了,人口出生率在下降,已经没有过去那种人口福利了,不可能回到以前那种粗放的发展方式了。我们国家现在的调结构,经济转型的目标也是将经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所以如果从增速的角度上看,经济增速下滑是一种趋势,无法改变的。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确实在加大,投资和消费的增速放缓,外贸承压等等。但是从最近公布的数据和市场情况来看,随着地方债发行提前,宽松的货币政策,减税等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和落地,经济下行的压力会有所减缓的。
C. 2020年中国对澳投资断崖式下降,是哪些原因导致的
2月28日,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东亚经济研究所研究显示,2020年中国对澳直接投资下降61%至7.83亿美元,创6年来新低。

1、近年来澳方多次滥用“国家安全”理由否决中国企业赴澳投资项目,动辄对两国各领域正常的交流合作无端设限,严重影响中国企业赴澳投资的信心。
2、这种将经贸问题政治化的做法与澳方一贯标榜的市场规则和自由竞争原则相悖,对澳方自身利益及声誉也造成损害。
外交部称:澳政府应采取措施,为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外国投资者提供公平、开放和非歧视的投资环境,为中澳两国各领域务实合作创造便利条件。
D. 造成中国经济增速快速下滑的原因是什么
中国作为一个转型经济和发展中经济,并不否认其体制机制必然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问题。但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认为,从2010年第一季度以来的增长速度下滑,更多的是由于外部性的、周期性的原因造成。这一观点值得关注。
中国从2010年第一季度以来的连续十八个季度的增长减速,这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第一次碰到的情形,持续长达四年多的增长减速是不曾有过的。
在这种状况下,大家对中国发展的前景有很多忧虑。
尤其在国外有一派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减速是由于中国经济体制内部的结构性原因造成的,那些内因要解决起来相当不容易,因为涉及到结构性改革,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很难推行。
按照这种判断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会继续下滑,导致的结果可能会使改革开放这三十多年积累下来的矛盾总爆发,从而认为中国经济的崩溃是不可避免的。

(4)中国企业投资下滑扩展阅读:
中国经济发展:
一是加强日常维系,实现上下贯通,重塑核心价值体系传播方式。通过新媒体传播手段的运用,打通社会主义核价值体系通向社会大众的传播渠道,形成日常维系的沟通模式。
二是运用情感表达,实现情感共鸣,发挥新媒体的情感传递功能。新媒体形态多样,进一步细分各种新媒体特点又各不相同,博客擅长分析,微博擅长表达情感。
三是促进理智沟通,实现矛盾化解,展现新媒体的理性交流功能。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需要情感表达,还需要理智沟通。
四是强化深度培育,实现舆论引导,发挥新媒体的宣传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有偏于理性认识和深度培育的内容,使用新闻网站进行主题宣传效果较好。
E. 外交部回应中国对澳投资断崖式下跌,原因是什么
根据记录,中国对澳洲的投资仅为20笔,远远不如2016年的111笔(160亿澳元)。其中,86%的投资来自中国企业在澳洲设立的子公司,而不是直接来自外资企业。澳洲所获中国投资突然骤减,意味着中国投资者已经把该国视为一个投资困难地。近年来,由于澳洲屡屡加强对外资投资的审查,中国投资者也在慢慢远离该国,退出了多个在澳投资项目。蒙牛发布公告称终止收购澳洲乳企雄狮,澳洲因此损失6亿澳元投资。
此外,澳洲失去的不仅仅是中国资金的青睐,其他国家资本对澳投资兴趣似乎也越来越小。联合国报告称,2020年该国的外国投资总额大跌46%。如果澳洲还不作出补救措施,中国乃至其他外资也将逐渐远离该国,澳洲经济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作为参考,2020年澳大利亚对中国的货物出口价值为1480亿澳元,也就是说,澳大利亚对华出口价值7430亿元人民币的市场,很大可能将遭到这14国的“瓜分”。除了中澳贸易大降温之外,在澳大利亚加大对中资审查力度的背景下,中国投资者对澳投资也是“兴趣寥寥”。
据英媒报道,2020年中国对澳大利亚的投资额同比下降61%至10亿澳元(约合50亿元人民币),和2016年165亿澳元的峰值直接削减了155亿澳元(约合777亿元人民币)。拉动经济的“两条腿”都瘸了,澳大利亚的好日子也不长了。
F. 2017年中国对外投资同比下降了多少
1月16日,商抄务部合作司负责人介绍了2017年全年我国对外投资合作有关情况。该负责人介绍,2017年全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74个国家和地区的6236家境外企业新增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实现投资1200.8亿美元,同比下降29.4%,非理性对外投资得到切实有效遏制。

该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商务部将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要求,紧紧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创新对外投资方式,提高对外投资质量和效益,落实对外投资备案报告制度,不断创新监管模式,推动我国从对外投资大国向对外投资强国迈进,以投资带动贸易发展、产业发展,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G. 中国经济为何5年持续下滑
要从全球变革的角度来分析中国经济的此轮下行,国际环境共同的外部性、周期性问题不可忽视。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内部动力主要在扩大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
林毅夫认为,世界经济整体下行是导致这轮中国经济下行的主要原因。
他列举了金砖国家、东南亚国家、发达国家三组数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比如中国2010年时GDP增长速度是10.6%,2015年时下降至6.9%。但巴西在2010年的时候增长速度是7.5%,2015年增长速度是-3.8%。俄罗斯2010年的时候增长速度是4.5%,2015年增长速度-3.7%。东南亚地区中,新加坡2010年的时候增长速度是15.2%,2015年的时候增长速度是2%。中国台湾2010年的时候增长速度是10.8%,2015年的增长速度只有0.7%。韩国2010年的增长速度6.5%,2015年的增长速度是2.6%。发达国家中美国的经济表现似乎比较好,但2015年的时候他的经济增长速度也只有2.4%。
林毅夫强调,“这些是所谓高收入高表现经济体,我们一般讲的内部存在的这些体制机制问题他们都没有,但表现完全一样,并且比我们还增。分析下来肯定是共同的外部性的因素,共同的周期性因素。”
林毅夫表示,世界经济的整体疲软影响了中国的出口。“从1979年到2014年,我们的出口增长每年是达到16.4%,2015年的时候我们的出口不仅没增长,而且还下滑了2.8%。今年上半年我们的出口增长下滑了7.7%。这种状况下当然影响到我们的经济增长。”
林毅夫总结,中国经济连续6年持续下滑,今年经济从6.9%降到6.7%,有相当大的因素是外部性、周期性的因素引起的。
展望未来中国经济能否复苏时,林毅夫强调要考察世界整体经济是否复苏以及中国国内经济内部的增长动力。“未来几年的经济增长,总体来讲外部环境会相当不好。”林毅夫说。
林毅夫认为国内增长动力在于扩大总需求,包括消费需求以及投资需求。“有了投资增长率就会创造就业,就业就会保持在比较高的水平。就业好的状况,家庭收入的增长也会比较快,有了比较快的收入增长就支撑消费增长会比较好。那么投资跟消费都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我相信我们可以达到‘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平均每年6.5%以上的增长。”
以下为林毅夫演讲全文:
老师们、朋友们,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能够作为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的一员,参加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主办的首届国家发展论坛,那这次论坛的主题是全球变革时代下的中国。作为经济学家,我想跟各位谈的是全球变革时代下的中国经济发展。
谈中国经济发展,那不管是在国内还是海外,大家最关心的一个题目是我们能不能实现“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在2016年到2020年间,每年平均增长6.5%以上。那6.5%以上的增长对中国来讲非常重要,这是关系到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的时候,我们国内生产总值能不能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我们的城乡居民收入到2020年的时候能不能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那对世界来讲也非常重要,因为从2008年的国际金融经济危机以后,中国每年的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30%。那现在全球经济还没有完全复苏,中国是不是还可以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这也是为什么大家对6.5%这个指标非常关心的原因。
那么从2016年到2020年每年增长6.5%,跟我们改革开放以后,从1979年到2015年平均每年增长9.7%来比,已经向下调整了30%。那照理说这个调整的幅度也不小,应该余地还是比较大,实现起来照理说不会有太大的困难。可是大家为什么心里还没底。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的经济从2010年以后,每年逐年下滑。大家知道2015年的增长速度是6.9%,这是从1990年以来最低的增长速度。而且这也是从改革开放以后第一次连续六年经济增长速度下滑,过去讲说平均每年9.7%的增长,当然每年之间都有波动,但是一般说经济下滑两年,最多三年,经济增长就会回升。那么从2010年到2015年已经连续下滑了六年,大家知道今年2016年前三季度的增长速度是6.7%,比6.9%又下滑了0.2个百分点。2016年现在看来增长的速度也就是在6.7%,还是继续下滑。
H. 中国经济出现下滑,对普通人会有什么影响。
中国经济或在明年中期遇最大困难 金融海啸已经在全球许多国家登陆,面对可能到来的经济衰退,全球正在采取救市措施。在我国三季度GDP增速仅为9%的情况下,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走向如何?我想谈几点看法。 经济下行难以逆转 国家统计局20日发布数据显示,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9.9%,比上年同期回落2.3个百分点。以此来推算,三季度GDP增速仅为9%。因此许多人对中国经济四季度以及2009年走势表示担忧。 实际上,经济下滑已经相当严重,根据早前公布的9月份用电量增速已经滑落至3%,1~9月用电量增速滑落至9.9%,按照经验值,这个用电量水平对应的经济增速应该至少在9%以下。 主要问题在于出口和投资贡献下降,其中出口贡献下降了0.9个点。 现在看来,经济下行加剧正在进行中,很难判断何时见底,因为未来中国经济有硬着陆的风险。一旦发生,底可能是一个很长时期。 从金融动荡到全球总需求大幅下降,会存在一个滞后期,所以明年中期是一个很困难的时期。 四大因素影响通胀压力 国内9月份CPI上涨4.6%,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PPI上涨9.1%,涨幅比上月回落1.0个百分点。PPI与CPI双降之后,四季度及2009年的通胀形势如何? 其实,CPI回落主要是翘尾因素大幅消失,PPI回落主要是国际商品市场近期大幅下跌。当前国内通胀压力减轻,四季度通胀有望继续回落,但2009年通胀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本回答属◇蓶чī℡ 版权,谢绝粘贴}西方国家兜底式规模空前的救援计划,始终是未来中长期内引发通货膨胀的潜在源头。就国内来看,几个方面因素值得注意: 1、能源、粮食等初级产品的价格会否震荡后返身向上。因为市场流动性疏缓后,资金是要找出路的,如果美国经济没有出现新的产业亮点的话,只可能有三个去向,消费信贷、新兴市场和能源等资源市场。如此一来,商品市场反弹,从而对PPI产生新的推力。 2、财政能力的减弱将迫使政府放松价格管制,从而使积压已久的通胀压力释放出来。 3、制造业大量企业倒闭后,制造品的供给层面将产生新的通胀压力。 4、不得不采取的扩张性货币政策与扩张性财政政策将从货币供应层面推动物价上涨。 企业最大压力是外需骤降 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2%,比上年同期回落3.3个百分点,其中,9月份增长11.4%。这一数据反映出了企业经营状况的恶化加剧,增速回到个位数是大概率事件。 企业面临四大压力:汇率升值、原材料成本上升、劳动力成本上升、外需骤降。如果欧美经济陷入深度衰退,对于一个出口已经占到GDP40%的国家,是致命的。 现在看来,三季度出口依然平稳,主要是上半年订单延续,而1~9月美国金融危机还没有从市场明显扩散至实体经济层面,美国经济还维持2%的增长。但是9月份后期,雷曼事件后,感觉明显不一样了,市场与实体经济的防火墙被冲垮,未来几个季度美国经济将进入显著衰退,溢出效应波及全球,中国出口很不乐观。明年上半年有可能回落至个位数增长。 明年人民币贬值可能性增加 截至2008年9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1.9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2.92%。9月份外汇储备增加214亿美元,远低于当月293亿美元的贸易顺差。 总的看来,7、8、9这三个月资本流入下降很厉害。金融海啸过后,国际资本从新兴市场撤离应该是一个趋势,而且正在发生。 美国经济去杠杆,消费信贷会大幅萎缩,与之对应的新兴市场出口模式的经济前景悲观。同时,变卖资产大量资本撤离去回补母国金融机构的损失,满足去杠杆的财务调整的要求也是重要因素。若趋势延续下去,不排除中国外储2009年中期后出现下降的月份。 事实上,2007年,中国经济已经走到了一个既有经济模式的尽头,劳动生产率的进步已经出现明显拐点。在中国新的模式出现以前,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升值空间已经耗尽。 这一点,海外最清楚,新加坡1年期不可交割的人民币汇率已经出现了明显贴水。2009年人民币汇率出现贬值得可能性在增加。 中国制造业很脆弱 全球经济放缓对中国制造业影响有多大呢? 在我看来,这是灾难性的。因为中国制造业都是大进大出的结构,资源和市场都捏在美欧的手里。 一方面中国制造业得承受原材料价格上升这种输入型通胀的压力;而另一方面,中国制造业又无法将成本压力外移,因为全球制成品的定价权不在中国,尽管中国被冠以“世界工厂”或者“世界车间”。但现代制造业价值链的两端都不在中国掌控,研发、原材料采购、品牌设计、销售渠道管理、售后服务、零售垄断巨头等等高附加值领域都在美欧手里。中国制造业只是拿订单干活,并不直接面对最终消费者。 这样的结构非常脆弱,资源和市场双向一挤,必然是企业大量倒闭。 要做产业价值链的延伸 中国是否存在新的增长点支撑经济呢?对于这个问题,要伤筋动骨的改革才能看到,也才能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宏观上看,主要是调节投资和消费的结构,通过加快资源性产品和要素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力度,通过加快居民、政府、企业以及居民与居民之间的财富分配上的调整,坚定地转向内需消费主导的经济体。 微观层面上,企业所谓转型也好,升级也好,都不准确,并不是把我们劳动密集型赶走,内迁,这些都不能解决问题。中国制造业的问题是处于价值分配链的低端,在国际分工中任人宰割。 所以问题关键是做产业价值链的延伸,只有向两头延伸,如原材料采购、研发、物流、仓储、销售网络、品牌等,才能创造出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从而也就达成了与宏观目标的一致。
I. 中国经济下滑压力究竟有多大
1、资金成本高企:根子是企业风险抬升,但短期措施是降息,利多债券。
2、产业转移东南亚:长期会有新平衡,但短期趋势明显,RMB有压力,但也不尽然。
3、供给收缩:既有僵尸企业,也有出清企业,看好民营成分大、市场程度高的行业。
4、企业转型:传统行业的精品企业,局部景气的行业,均有投资机会。
下滑严重的三个特征:出口锐减、消费弱化、投资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