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土豪都跟什么人做朋友
有权的人吧。这样就是有权有势了😁
⑵ 故朽云流量,一个流量软件
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的开放大潮,在2010年席卷了整个世界。而中国市场的图景则更为激动人心。各方势力都在由产品竞争转化为平台竞争。 互联网时代,人们都在线上结成各种关系。 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到来,互联网产业也进入了一轮新的进化周期。如果说在第一个十年之中,互联网改变世界的主题旋律是通讯、分享,那么第二个十年的主题旋律则毫无疑问是平台开放。 在这场已经硝烟弥漫的战争中,中国市场的图景更加激动人心。Web2已经成为中国排名第7的网站,刚刚超过搜狐,很快会超过网易。优酷上20%的流量直接来自微博。2004年初,MySpace的诞生揭开了互联网新时代的大幕。它首先开放了用户资料(这是早于其诞生的Friendster所没有做到的),使得人们可以随时了解他人的生活信息。开放的MySpace在2004年迅速达到了500万规模的用户。 如今,不断进阶的新时代媒体们如新浪微博已经完成从媒体、社区到开放平台的华丽三级跳。在平台尚未开放之时,为了扶持第三方开发者,新浪便在去年末联手红杉资本、IDG资本、创新工场、云锋基金、德丰杰成立中国微博开发者创新基金。并且,新浪的企业级用户已经为其贡献商业价值。 当上世纪末互联网伴随着Windows和门户网站在全世界铺开之时,世界被科技前所未有的迅速而全面改造了。然而,在几近10年的时间(1995~2004年)之内,用户生成内容的途径和方式,都被应用场景或者窄媒体的技术局限性所遏制。门户、BBS、博客、维基网络,以及附着于它们之上的搜索引擎,是人类信息交互方式的重大变革,然而,它们的用户受到了话题、时间和交互模式等诸多条件的限制。SNS成为互联网信息开放平台的先驱并非偶然。它其实是无边界的用户生成内容社区,可以摆脱时间、话题等条框的限制,并且为富媒体应用提供了空间。 MySpace成长的例子或许是中国互联网开放运营的前车之鉴,它开了个好头却没有继续保持创新性。实践证明,默多克这位出色的传媒战略家并非一个互联网爱好者。新闻集团收购MySpace之后,便将其作为重要的产品推广渠道——在收购MySpace后不久,默多克便迫不及待地将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的片花弹出广告植入用户首页。 更关键的是,默多克把一家需要长时间积累用户体验的创新公司,直接放到了上市公司的资产之中。而之后的结果证明,他并没能使MySpace把用户体验放在股东利益之前——这家SNS前进的方向不再是培养生态,而是急于和新闻集团已有的资源对接,之后使其变现。在MySpace之上,人们难以建立深度的人际关系。并且,色情信息、虚假资料泛滥,大量的广告和视频弹出框,严重地影响了MySpace的用户体验。 至此看来,新浪CEO曹国伟表示新浪微博后续将继续注重用户体验而不是盈利的论调,是有历史教训可以追溯的。与新浪微博的锐意进取相比,身为世界第三大互联网公司的腾讯的开放过程则极为戏剧化,去年底爆发的3Q大战,使得腾讯被迫精兵简政破釜沉舟地选择了开放。 实际上,马化腾早就说过欲做“水、电、煤”这样的基础性平台公司。腾讯无所不包的闭环服务能力,的确也有这个实力。然而,常年通过复制产品带来的产品积压问题和大公司病,使得马化腾难以对自身庞大的身躯做出割舍。 在开放这条路上,3Q大战戏剧性地推了腾讯一把。2010年12月15日,痛定思痛的马化腾署名发表《关于互联网的八条论纲》,宣布腾讯进入为期半年的开放平台筹备期。 在刚过去不久的6月15日,腾讯合作伙伴大会在国家会议中心召开。腾讯开放的信号的确足够强烈:除了财付通等八大平台开放之外,诸如Q+、QQ电影票等小型服务,悉数举起了开放的旗帜。 其中,在“腾讯朋友”、“QQ空间”以及Q+所代表的第四代QQ身上,腾讯向世人描绘了一个十分值得期待的未来图景。 8月中旬,腾讯发布第二季度财报。除了持续增长的广告额和盈利数字之外,值得关注的还有与开放平台有关的一组数据:在QQ空间方面,腾讯现在拥有超过50个应用,而在腾讯朋友方面,这是QQ空间的产品输送渠道或者试验台,因而在该平台上,应用的数量超过600个,高于此前季度的300个。除了应用软件之外,腾讯开放平台上还有其他产品,例如分享组件,该组件帮助其他网站连接到腾讯的社交平台,并通过分享关系将内容提供到我们的社交平台,已经有很多网站通过这种方式与腾讯建立链接,具体数字超过30万。腾讯也推出了QQ登录功能,让QQ用户使用QQ号码登录许多不同的网站。 腾讯在中国互联网的影响力,有可能复制Facebook的成功。与急于变现的默多克不同,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在2006年9月开放Facebook注册之前,用了两年的时间来打造产品,改善Facebook的用户体验。他实际上是 Facebook的第一产品经理。 Facebook的实名基因,为用户深度关系的建立,以及后来的商业价值实现提供了优良的基础。而Live Feed等好友档案更新,以及iLike等诸多社交按钮,则使Facebook成为用户社交的不二之选。 在社区生态维护好之后,2007年5月24日,马克·扎克伯格作出了划时代的举措——推出Facebook开放平台——把自己的API向公司外的第三方软件开发者开放,允许第三方开发者将开发的产品和应用在Facebook平台上推广。 一年之后,Facebook Connect上线,网络世界的各个角落开始嵌入Facebook入口。2010年11月,连MySpace也开始被Facebook Connect所“招安”。 Facebook和苹果公司一先一后的开放平台,颠覆了整个IT产业的游戏规则。自此之后,从新锐的Twitter到最保守的微软(从Kinect和Windows Phone 7开始),都或主动或被动地顺应了开放大潮。 同样,在中国,新浪微博和腾讯的平台开放,不但大大刺激了产业的各方势力,而且迅速地产生了蝴蝶效应。8月初,媒体曝出开心网流量大跌65%,开发者纷纷出走的新闻。 业界普遍认为,开心网流量的暴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新浪微博和腾讯在开放平台之后,分食了开心网的用户和优质开发者。举例来说,7月26日腾讯联手国外最大的SNS游戏开发商Zynga推出《CityVille》的中文版《星佳城市》,直击开心网的《开心城市》。 无论是新浪的新闻驾驭能力,还是腾讯巨量的用户数量,两者平台开放的成功与否,都会给中国IT产业带来巨大的变革。 以智能移动终端为平台的“新世界”中,各种基于Android的优化和开发层出不穷。 移动互联网重构网络世界 无论是美国AT&T的PocketNet,还是中移动的移动梦网,“移动互联网”的概念都已经诞生10年有余。然而,在业内大多人士看来,移动互联网的肇始应该从2008年App Store出现算起。这是因为,iPhone和App Store,以及随后诞生的Android生态系统,宣布了运营商垄断时代的结束。手机用户可以不再依赖Wap网站去下载应用、浏览信息,而是实现了和 PC互联网无缝对接。 显然,这是互联网开放的延展。而在中国市场的开放大潮之下,与PC互联网齐头并进的移动互联网实力,是更令人激动的蓝海领域。 由中移动、腾讯、斯凯、3G门户网等在Wap时代构筑的Wap围墙,正处于坍塌之中。从硬件厂商、开发者到终端用户,正在摆脱渠道的控制,进入由智能手机和应用商店建立规则的新世界。在它们之中,有的已经在新世界成功确立了自己的疆界,并且将触角延展到海外市场。 小米科技是寄托雷军“中国乔布斯”梦想的平台。乔布斯发明的应用商店模式,彻底改变了全球IT产业——对用户来说,体验大于功能时代来临,而最先预言手机PC化的微软却在手机功能升级思路上屡走麦城(Windows Phone 7是微软扬弃这种思路的革新之作);对开发者来说,一个人就可以通过在家里制作、上传应用而赚钱,往日的CP正在被新的名称——应用开发者(App Developer)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