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太平洋保险公司有哪些大股东
持有公司股份5%以上主要股东情况介绍
1、华宝投资有限公司
华宝投资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11月21日,法定代表人为李琦强,注册资本为93.69亿元。该公司经营范围为对冶金及相关行业的投资及投资管理、投资咨询、商务咨询服务(除经纪)、产权经纪,是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❷ 2019 太保新业务价值
保险小编帮您解答,更多疑问可在线答疑。
经营概况
中国太保是国内领先的综合性保险集团,公司通过覆盖全国的营销网络和多元化服务平台,为全国约8,000万客户提供全方位风险保障解决方案、投资理财和资产管理服务。
中国太保坚持“专注保险主业,价值持续增长”的发展战略,同时推动“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转型发展,整体价值持续提升。
截
至2014年上半年末,集团内含价值1,538.9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6%;集团有效业务价值688.4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3%;寿险上半
年新业务价值52.30亿元,同比增长22.9%;新业务价值率21.0%,同比提升3.0个百分点;财产保险业务综合成本率99.5%,同比上升1.9
个百分点;集团投资资产年化净值增长率5.3%,同比提升1.0个百分点。
寿险新业务价值较快增长,价值率持续提升。营销渠道新业务价值
44.12亿元,占比达到84.4%,同比提升4.1个百分点;实现新保业务收入102.41亿元,同比增长27.3%;营销员月均人力达到30.1万
人,同比增长6.7%;每月人均首年保险业务收入5,656元,同比增长19.0%;新保期缴占总新保的比例从2013年上半年的43.9%提升到
51.9%;银行渠道高价值新型期缴产品收入达到11.68亿元,同比增长23.2%。
产险保险业务收入平稳增长,综合成本率有所上升。财
产保险业务收入482.08亿元,同比增长13.7%;太保产险实现车险业务收入365.24亿元,同比增长14.7%;非车险业务收入116.41亿
元,同比增长10.7%;实现重大客户保费收入43.04亿元,同比增长10.0%。500强客户合作数同比增加64家,轨交、核电等行业重大项目不断实
现新突破。
管理资产规模稳健增长,第三方资产管理业务收入持续上升。集团管理资产达到8,652.3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5.9%,其
中:集团投资资产7,564.5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3.4%;第三方管理资产1,087.8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6.3%,第三方资产管理业务收入
达到1.50亿元,同比增长47.1%;太保资产上半年共发起设立11个基础设施和不动产债权投资计划,合计金额146.40亿元,新发各类资产管理产品
20只,历年累计发行的另类投资产品和资产管理产品的在管规模超过1,000亿元;长江养老企业年金投资管理资产达到424.3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
18.5%;企业年金受托管理资产达到395.3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5%;上半年企业年金缴费21.73亿元,同比增长12.6%。
❸ 中国平安、中国人寿、中国太保三家公司的区别与比较
我们期待太保复制国寿境外上市后效率改善的故事。
公司是第三大寿险公司和第二大财险公司。
报告摘要:
我们认为四家主要的中资上市保险公司在效率提升方面所处的状态有较大差别,我们制作了一张效率提升曲线以此来形象化的描述。太保是刚刚起步,效率改善的斜率比较陡峭;人保效率改善的斜率略为平坦;国寿已经过一轮效率改善,目前所处的斜率较小;平安是又迎来一轮新的效率改善。
2006年,国寿、平安和太保个人代理人的市场份额分别是48%、16%和13%。
而国寿、平安和太保的个险新单保费收入市场份额分别是53%、23%和9%。太保代理人和新单保费收入的市场份额是很不匹配的。太保的人均FYP是平安的44%,是国寿的58%,而只相当于平均水平的64%,只比六大公司中的新华更多。我们认为作为一个已经完成全国性布局并且在很多地区的网点覆盖层次堪与国寿媲美的公司长期的人均月度FYP是不应该与同业存在这么大的差异的,效率提高将是今后业绩提升的主动力。我们对太保最大的期待是复制国寿境外上市后效率改善的故事。
公司是中国第三大寿险公司。从销售渠道看,太保的个险渠道占比与国寿和平安相比最低,但逐年上升。从险种结构看,太保的传统险比例要明显比国寿和平安高。从区域上看,其相对优势在县域,据统计太保有70%的保费收入来自于县域,而国寿这一比例也只是50%。
公司一直以来均是中国第二大财险公司。按照自1998年以来的数据,公司的市场份额基本保持了稳定,截至2007年10月份,公司的市场份额为11%。我们认为由于监管层加强了价格管制、偿付能力及准备金提取的管理,承保业务利润率会有所上升,综合成本率将会略有下降。
截至2007年中期,公司的投资资产1,917亿元,在保险行业中排名第三。从投资资产构成来看,太保最大的区别在于定期存款比例要明显更高,而债券投资比例要明显更低。与国寿和平安相比,太保股票投资比例最低,而封闭式基金比例最高。
我们采用内含价值法对太保的寿险部分进行估值,采用市盈率法对财险分部进行估值。内含价值的基本假设是投资收益率提高150bp至6.2%,贴现率10%,新业务价值倍数40倍,我们得出太保2008年寿险业务每股评估价值为49.14元,加上财险分部的6.34元,对公司6个月目标价为55.49元。询价区间确定根据2007年预计EPS0.91元,结合按内含价值发计算的2007年目标价,再考虑一级和二级市场的差价,得到询价区间为23-27元。摇钱树下看摇钱术
1.效率提升还有很大空间
1.1.效率提升曲线
我们认为四家主要的中资上市保险公司在效率提升方面所处的状态有较大差别。
平安上一轮的效率改善是在2004年之前,在经过2004年上市之后的内部架构完善和产品结构调整之后,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明显的进入又一轮的发展高峰。国寿的效率改善是从2003年底在境外上市开始的,到去年底基本结束了这一过程,今年以来开始进入调整期。人保是从年初开始无论是发展速度还是综合成本率以及投资收益方面都开始有明显起色的。而太保的效率提升主要也是从今年年初开始的,由于和同业比较起来人均保费等指标有较大差距,因此我们判断未来提升的空间可能比人保要大一些。根据上面的定性判断,我们制作了一张效率提升曲线以此来形象化的描述我们认为各公司所处的效率提升状态。太保是刚刚起步,效率改善的斜率比较陡峭;人保效率改善的斜率略为平坦;国寿已经过一轮效率改善,目前所处的斜率较小;平安是又迎来一轮新的效率改善。从目前来看,平安是唯一一家具备长期效率改善能力的公司,其它的公司往往是上市后的一次性改善,能否持续改善还有待证明。
1.2.人均保费提升潜力很大
我们认为太保寿险业务人均保费提升潜力很大,正如我们在效率提升曲线中所说的那样。
2006年,国寿个人代理人65万人,平安21万人、太保18万人、新华14万人、泰康13万人、太平2.4万人,六大公司合计132万人。国寿、平安和太保个人代理人的市场份额分别是48%、16%和13%(图2)。而2006年个险渠道新单保费收入(FYP)
六大公司合计为512亿元,其中国寿、平安和太保的市场份额分别是53%、23%和9%(图3)。太保代理人和新单保费收入的市场份额是很不匹配的,13%的人只贡献了9%的保费收入,人均月度新单保费收入(个险新单保费收入/(代理人数量*12))同业界有较大差距(图4)。2006年,平安的人均月度FYP是4,718元,国寿是3,542元,而太保是2,069元。太保的人均FYP是平安的44%,是国寿的58%,而只相当于平均水平的64%,只比六大公司中的新华更多。我们认为作为一个已经完成全国性布局并且在很多地区的网点覆盖层次堪与国寿媲美的公司(图5)长期的人均月度FYP是不应该与同业存在这么大的差异的,效率提高将是今后业绩提升的主动力。如果太保将人均月度FYP提升至行业平均水平,那也至少会有超越行业平均水平50%的增长。
1.3.国寿上市后效率大为改善
我们对太保最大的期待是其是否能够复制国寿境外上市后效率改善的故事。我们来回顾一下国寿上市之后的效率改善情况。
1.3.1.市场份额保持稳定
上市之后,国寿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市场份额保持了基本稳定,甚至在2006年的时候,市场份额还略有上升。
1.3.2.人均月度FYP大幅提升
上市之后,国寿推出了颇受市场欢迎的"鸿鑫"等产品,同时加强了内部管理,使得人均月度FYP出现了明显的提升。
1.3.3.产品利润率大幅提升
由于个险渠道在新单保费收入占比得到了有效提升,公司自上市之后产品利润率逐年提升。APE margin(标准保费利润率)从2004年的17.1%提升至2006年的24.23%。
2.各项业务分析
2.1.寿险业务
2.1.1.增长情况
自从1996年以来,公司就一直是中国第三大寿险公司。按照自1998年以来的数据,公司的市场份额基本保持了稳定,截至2007年10月份,公司的市场份额为10%。
2006年,公司寿险保费收入378亿元,保费收入的8年复合增长率为24%。
2.1.2.渠道结构
静态的比较2006年各公司数据,平安的个险渠道保费收入是最高的,达到了80%,其次是国寿的51%,太保的个险渠道占比最低,是35%。个险渠道占比比较高的主要原因是银保渠道业务量相对较大。
动态的比较太保的时间序列数据,可以看出公司的个险渠道保费收入占比从2004年的38%提高到了2007年中期的48%,银保渠道占比基本未变,个险侵占的主要是团险的占比。
2.1.3.产品结构
从总保费收入来看,国寿最大的险种是分红险,占比67%,其次是传统险,占比25%;平安最大的险种也是分红险,但占比仅为34%,意外和健康险的占比是23%,传统险占比15%;太保的传统险比例要明显的高,占比达到了42%,和分红险几乎平分秋色,这是各大公司中绝无仅有的。
从新单保费收入来看,国寿85%的保费来自于分红险,而平安来自万能险的保费收入与分红险相当,太保新单保费收入中传统险的比例也是最高的,达到了21%。
2.1.4.区域结构
太保拥有仅次于国寿的分支机构,比平安更多。其相对优势在县域,据统计太保有70%的保费收入来自于县域,而国寿这一比例也只是50%。在县域保险市场,几乎只有国寿和太保两家机构,国寿的市场份额大致是70%,而太保则享有剩余的市场。
从分省数据来看,江苏、山东、上海、河南和山西是公司保费收入排名前5名的省份,占公司总保费收入的42%。其中山西在当地市场的份额居于太保系统内的首位,达到接近20%,其次是宁波、江苏、贵州和河南。而国寿市场份额最高的公司分别是江西、内蒙、广西、甘肃和河北,平安的是大连、宁夏、厦门、青岛、深圳。
从以上数据也可以看出,太保与国寿具有相对优势的区域有较高的共同点,而平安作为一个城市公司的特点也是非常明显。
2.1.5.关于利差损
太保与平安一样,均没有将高利率保单进行剥离。由于平安在利差损形成时期,业务发展速度较快,因此其利差损保单规模要更大。从准备金余额占比上来看,2006年平安的占比是37%,太保是24%。从有效业务价值来看,2007年中期,利差损保单的有效业务价值为-164亿元,而太保这一数据为-28.73亿元。与平安一样的是,在近年利润比较好的时候,公司均花费了一些力量来消化利差损,具体方式是调低利差损保单的评估利率。经过几次调整,目前太保利差损保单的负债成本已下调至了6.53%,与平安相当。预计两家公司在今年底都会继续下调评估利率。总体来讲,两家公司均具备消化利差损的能力。
2.2.财险业务
2.2.1.增长情况
公司一直以来均是中国第二大财险险公司。按照自1998年以来的数据,公司的市场份额基本保持了稳定,截至2007年10月份,公司的市场份额为11%。2006年,公司寿险保费收入181亿元,保费收入的8年复合增长率为16%。
2.2.2.险种结构
由于车险发展速度快于其它险种发展速度,太保的车险比重与市场一样逐年提高,从2004年的56%提升至68%。
与人保和平安相比,太保的车险比例在历史上较低,但由于近年的比例提高,使得和人保、平安的车险占比较为接近,甚至还略为高了一些。
2.2.3.综合成本率保持稳定且有望下降
虽然车险比例逐年提高,但公司的综合成本率还保持了稳定。其中赔付率呈下降趋势,而费用率的提升抵销了赔付率的下降,使得综合成本率保持稳定。正像我们在《中国财险:承保业务处于上行周期》一文中所说的那样,我们认为由于监管层加强了价格管制、偿付能力及准备金提取的管理,承保业务利润率会有所上升(图23),综合成本率将会略有下降。
2.3.投资业务
截至2007年中期,公司的投资资产1,917亿元。同期中国人寿的投资资产是7,663亿元,中国平安的投资资产是3,318亿元,中国财险是770亿元,太保的投资资产在行业中排名第三。
2.3.1.投资资产构成
从投资资产构成来看,太保最大的区别在于定期存款比例要明显更高,而债券投资比例要明显更低。定期存款与债券相比,优势在于其主要形式协议存款一般含有浮息条款,在加息时段更为有利;劣势在于其流动性较差,而且期限最长5年。与同期限的债券收益率相比,协议存款收益率并不低,如最新央行公布的3季度61个月协议存款加权利率为5.28%,而同期国债收益率一般为4.7%-4.8%。
2007年中期,太保权益类资产中42%是股票投资,30%是开放式基金,28%是封闭式基金。与国寿和平安相比,其股票投资比例最低,而封闭式基金比例最高。从金融工具分类来看,太保的交易性资产比例最低,只有8%,而国寿、平安和人保分别为18%、28%和40%。
2.3.2.投资收益率
2007年中期,国寿的总投资收益率为10.38%,平安和太保的收益率分别为15.81%和15.2%。投资收益率出现较大差异的原因在于一方面中国人寿收益率是包含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另一方面公司的会计政策对投资收益率也有很大的影响,例如可供出售类资产浮盈兑现比例以及交易性资产的占比等。因此,收益率指标只能作为一项参考而已,并不一定代表实际的投资业绩。我们认为10大重仓股是一个很好的跟踪标的,因为其表现不受管理层态度的影响,能公允地反映其权益类资产的表现。遗憾的是太保尚未公布其10大重仓股。
中国人寿中期债券收益率相对较低是因为在债券市场不断下跌的情况下,公司提取了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所致。
3.估值
我们采用内含价值法对太保的寿险部分进行估值,采用市盈率法对财险分部进行估值。
内含价值的基本假设是投资收益率提高150bp至6.2%,贴现率10%,新业务价值倍数40倍。公司公布了2006年新业务价值21.76亿元(12%的贴现率),截至2007年中期的一年新业务价值29.18亿元,同时在内含价值变动表中还列出了2007年上半年新业务价值18.42亿元,由此推出去年上半年新业务价值11亿元。今年上半年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67%。我们预计公司今年寿险业务新业务价值至少会有50%的增长,同时我们认为未来几年公司由于效率的提高,新业务价值仍将会有快速的发展,未来两年同比增长分别会有30%和20%。同时考虑明年H股发行9亿股。
按照以上假设,我们得出太保2008年寿险业务每股评估价值为49.14元,加上财险分部的6.34元,对公司总的目标价为55.49元。
4.公司背景
4.1.历史沿革
1988年,交行成立了保险业务部。经过3年的运作,1991年交行发起成立了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经过两轮增资,太保的注册资本达到了20亿元。由于太保的业务最初主要来自交行信贷相关的财产保险业务,所以太保最初更重视财险业务,财险业务的相关经验积累也较为丰富。直到后来随着平安凭借个人营销在全国范围内快速发展,太保才开始跟随性的发展寿险业务。
1999年,由于监管的要求,交行将其股份转让给上海市政府,上海市政府随后逐步转让给其下属企业,太保的控制人随即也从交行转到了上海市政府。太保独立之后,管理层也意识到了寿险业务的"利差损"问题,而同时财险业务盈利能力却要好很多,这也在公司内部引发了究竟要不要发展寿险业务的争论,市场份额也因此有所下滑,与此同时平安借"投联险"继续攻城拔寨。
2001年,同样也是由于监管的要求,太保发起成立了寿险和产险公司。由于寿险公司独立经营,有了自己独立的财务资源,因此寿险开始快速发展,个人代理人数量由2001年底的14万人上升至2002年底的21万人。由于大规模发展初期投入很大,形成了一些累计亏损,而同时业务快速发展客观上需要更多的资本金,两方面因素导致公司寿险业务在2004年存在115亿元的偿付能力缺口,限制了分支机构的开设和业务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太保集团与凯雷在2005年底共同出资66亿元(其中凯雷出资4.1亿美元)对寿险进行注资。在这一阶段的2002年,公司还进行了一次增资,引进了宝钢集团和大连实德作为股东,管理层对公司的话语权加大。
2007年4月份,为了实现集团整体上市同时加强对子公司的控制,经与凯雷磋商,将凯雷对太平洋人寿的股权转为对太保集团的股权,为上市铺平了道路。
4.2.组织架构
公司发行前的最大股东为华宝投资有限公司,占比20%,是由宝钢集团及下属企业合并股份转让给华宝投资有限公司。申能集团是其第二大股东,占比19%。凯雷通过两个基金控制了公司19.9%的股权。
太保同平安一样也是集团整体上市,同时对子公司均是高比例控股,其占寿险、财险和资产管理公司的股份比例分别是97.83%、98.14%和90%。同时还持有太平洋安泰50%的股权和太平洋香港公司的100%股权。估值基本相同下买保险还是买平安
❹ 12岁孩子购太保状元红教育险值得吗
保险小编帮您解答,更多疑问可在线答疑。
客户背景蔡女士的孩子今年12岁,上小学五年级。蔡女士本人年收入15万,自己已经有足够的保险,现在想给孩子买太保的状元红教育保险,但是算来算去都是不合算。她希望孩子上大学时每年领2万左右的教育金,但是购买七份共需要15万保费,到孩子25岁时一共才能领到14万。这个险种说是分红型的,但是在网上看不到分红的状况,而且保障也是说得不怎么清楚,所以想请太平洋保的专家给个意见。专家分析其实对保险产品而言,它所产生的收益都是集中体现于中长期,对于蔡女士的孩子而言,目前已12岁,采用教育金保险进行储备其实已有点晚,对应的支出稍稍大于最终收益也不是没有这个可能。因为教育金保险不是纯粹的投资收益,而是具备保险保障的功能,如身故保障保费豁免功能或分红等功能,享受这些保险公司所提供的专项服务的话肯定是需要付出成本的,所以现在出现这种情况就需要投保人本身做出选择,需要在保障与收益两者身上做出选择!
❺ 申能(集团)有限公司的简介
申能(集团)有限公司是上海市国资委出资监管的国有独资企业,前身为1987年创立的申能电力开发公司,1996年成立集团公司,注册资本100亿元。
申能集团目前拥有申能股份有限公司(600642SH)、上海燃气集团等9家控股企业,主要投资参股企业15家,基本形成“电气并举、产融结合”的产业发展格局。截至2012年底,公司总资产逾千亿元,年营业收入约300亿元,连续11年位列中国企业500强。
申能集团作为上海市重大能源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主体和主要的电、气能源产品供应商,先后建成外高桥第二发电厂、外高桥第三发电厂、世博中国馆和主题馆太阳能等数十个重点电源项目,其中外高桥第三发电厂成为全国火力发电企业的标杆,截止2012年底集团权益装机容量达到737万千瓦,控股电厂发电量占到上海市总发电量约三分之一。同时,集团构建形成上海城市“5+1”(西气一线、西气二线、洋山进口LNG、东气、川气和五号沟LNG应急气源)天然气多气源保障体系,形成集燃气生产采购、管网配输、销售供应为一体的完整的城市燃气产业链,2012年天然气供应量达到62.8亿立方米,占到上海市场份额90%以上。此外,申能集团也是东方证券、太保集团的主要股东。
申能集团承担着保障上海城市能源安全供应和推动全市能源结构调整优化的重任。近年来围绕全市“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大局,大力推动清洁能源发展和能源产业链拓展,先后涉足风力和太阳能发电、天然气发电、分布式供能、电厂节能科技、能源贸易、新能源创投基金等新业务领域,并通过积极实施电厂脱硫、脱硝改造等举措,在上海城市低碳发展和节能减排方面做出积极贡献。
申能集团规划到“十二五”末,电力权益装机容量达到1000万千瓦,天然气年经营规模达到100亿立方米左右,资本证券化率达到60%,发展成为一家主业突出、拥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能源与金融产业投资集团。

❻ 这是为什么呀
有了股权很好啊,但并没有卖出,类似你持有氯碱化工的股票,但没有卖出,即既没有获利也没有亏损,即获利为0,当然亏损也为0,这时的赢亏,只是帐面赢亏,不得记入收益。
氯碱化工的第一季度的业绩只有0.003元,很正常的,说明他没有在第一季度卖出他的股票,即没有兑现。
帐面赢亏不是实际赢亏。
只有在哪天,他开始全面减持他的股票,那在那个季度中,就会得到相应的回报。当然这种收益也是一次性的,卖出就没有了。
❼ 中国太保现在能买吗
太保持有1.6亿股600837海通证券,目前浮亏达13.18亿元,12月25日还有37亿极低成本的解禁股,不跌才怪了,赶快逃吧!
❽ 申能股份的简介
申能(集团)有限公司于年经上海市政府批准成立,注册资本60亿元,主要从事电力、燃气等生产供应和能源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管理,是上海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出资监管的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
公司秉持“锐意开拓、稳健运作”的经营理念,在产业结构、资产规模和企业效益等方面保持了健康向上的发展态势,基本形成了“电气并举、产融结合”的发展格局。2008年经上海市国资委确认,公司主业:一是电力、燃气为主的能源产品生产与供应;二是投资与资产管理(能源及相关服务业、金融企业股权)。
2008年,公司在能源保障供应、重大项目建设、产业拓展、科技创新、节能减排以及保持良好业绩等多个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截止2008年底,公司总资产602亿元,净资产364亿元,国家所有者权益214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4亿元,净利润9.6亿元。连续七年荣列中国企业500强。
2008年底公司投资建成电力项目13个,建成可控装机容量502万千瓦,权益装机容量472万千瓦,其中煤电占70%、水电15%、核电6%、燃气发电9%。2008年公司投资电厂全口径发电量456亿千瓦时,权益发电量212亿千瓦时。
2008年公司电力项目建设成果显著。下属上海外高桥第三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两台100万千瓦超超临界国产燃煤发电机组提前实现“双投”,并运行良好。公司临港燃机、长江口电厂等项目前期工作积极开展;秦山二期扩建工程等市外项目进展顺利。
公司积极推进煤、电联动发展,通过合资成立中天合创公司、组建申源燃料公司等,经营范围从单一发电向煤炭开采、加工、贸易方向发展,跨出拓展上游市场的第一步。
2008年底公司拥有天然气、人工煤气、液化气用户近530万户,地下管线近1.7万公里,其中天然气高压管线810公里。2008年供应天然气29.8亿立方米、人工煤气19.2亿立方米、液化石油气11.7万吨。
2008年公司燃气项目建设深化推进。上海LNG项目作为上海市多气源体系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码头和航道拓宽工程年内全部完工,EPC接收站进入收尾,预计2009年第四季度项目投产。上海五号沟LNG事故气源备用站扩建项目于08年11月正式投运,进一步完善了城市燃气安全保障体系。天然气主干管网二期工程、世博园区、虹桥枢纽等燃气配套项目按节点目标稳步推进。
公司加大燃气市场的营销与拓展力度,积极扩大天然气应用领域,加快培育新兴燃气市场,着手研究开展跨区域天然气贸易的可能性,为平衡和保障上海燃气能源供应做出积极的贡献。
2008年,公司投资建设的国内单体面积最大的并网型兆瓦级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临港太阳能项目,与参股投资的江苏启东风电项目先后投入商业运行。世博太阳能、长兴岛风电、临港风电世博太阳能、长兴岛风电、临港风电等项目前期工作顺利开展。公司能源服务业稳健起步,2008年12月申能能源服务公司挂牌成立,首批项目达成意向。
随着金融投资规模和收益占公司业务比重的不断上升,2008年上海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明确将金融投资列为公司主业。截至2008年底,公司金融投资占对外投资的三分之一。2008年公司进一步加强金融资产投资力度,向太保财险和寿险公司增资近9000万。在全球经济下行和中国资本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
,连续成功发行了三期短期融资券,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公司所属申能资产管理公司和申能财务公司克服种种不利影响,保持稳定收益。公司所投资金融企业也取得可观的分红回报。金融投资收益已成为公司重要的利润来源。
2008年公司系统内“发电机组旁路控制方法”、“CN-32型轻油预转化改质催化剂”、“一种PE管道电熔套管泄漏缝隙封堵式抢修接口”等10项科技成果获国家专利;《东海边际田水下生产系统关键技术》项目正式批准列入国家863计划;“世博中国馆、主题馆光伏建筑一体化”项目被国家科技部和上海市科委列为世博重大专项课题等。
2008年公司系统发电企业全年平均供电煤耗为306克/千瓦时,较全国平均水平低43克/千瓦时。其中外高桥三发电机组供电煤耗低于290克/千瓦时,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公司系统发电企业提前完成脱硫改造任务,脱硫效率和投运率均达到90%以上,为上海实现三年环保行动计划做出重要贡献。

❾ 600642申能股份和太平洋保险到底什么关系能否从太保上市受益
我死在申能里~亏了5000啊~~~MD~~
我是中了套了~买了庄家手里的筹码~~下跌后止损卖出,未被深套。损失5000~
我在关注这个股~~要赚回来~~~不过现在还不是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