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2008至2018年美国对华直接投资前期存量实际值,求数据
12008年至2018年美国队华直接投资前期曾认识季节,就是这些的数据。
㈡ 2001——2008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总量
没找到,给你个图
obsGDPFAI
19783624.1780.2
19794038.2846.2
19804517.8910.9
19814862.4961
19825294.71230.4
198371711430.1
198471711832.9
19858964.42543.2
198610202.23120.6
198711962.53791.7
198814928.34753.8
198916909.24410.4
199018547.94517
199121617.85594.5
199226638.18080.1
199334634.413072.3
199446759.417042.94
199558478.120019.26
199667884.622974.03
199774462.624941.1
199878345.228406.17
199982067.529854.71
200089468.132917.73
200197314.837213.49
2002104790.643499.91
2003117251.955566.61
200413651570072.71
手工整理的,个人及公司分析师认为此数据不符。。。统计局你知道是干嘛的。。。。图是国外做的。。。
㈢ 对外直接投资增速超世界平均水平了吗
“近10年,我国对外投资年均增长27.2%,跻身对外投资大国行列。2017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1246.3亿美元,位居世界第3位;对外直接投资存量14820.2亿美元,位居世界第8位。在全球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资本的全球影响力愈来愈强。”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表示。
“与美、英、德、日等发达国家历史同期相比,当前我国对外投资流量与存量均遥遥领先。”赵萍介绍,2016年,中国人均GDP为8123.18美元,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分别是美国、英国、德国、日本人均GDP 8000美元时期的9.28倍、2.41倍、9.45倍、19.26倍,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是同水平时期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的11.16倍、1.86倍、13.49倍、24.38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占GDP的比重为1.61%,虽然低于同期英国的2.26%,但明显高于美国0.63%、德国0.53%、日本0.28%的水平。
㈣ 美国在中国境内直接投资的前期存量实际值,2007年到2018年数据
2007年到2018年的数据,本国在境内直接投资的前期存量的实际值,这个需要到会计相应的网站上去下载。
㈤ 国外直接投资对中国有什么重要性
外国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直接取决于这种投资在加强经济的国内联系方面发挥的作用。自1980年代以来,外国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超过世界产量和贸易的增长速度。除其他方面外,促成这种趋势的因素包括,形成了制造业国际生产网络和现代服务业、取消了资本流动限制以及发展中国家开展了私有化进程。发展中国家外国直接投资年平均流入量增加了10倍。但是,多数(三分之二以上)外国直接投资仍然集中在发达国家。而且,对发展中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也很集中,80%以上流入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流入了仅仅十来个(主要是中等收入)国家,其中包括中国和印度。
外国直接投资带来资金和技术,因此,大大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长期经济增长。然而,很显然,收入较高和市场、基础设施以及人力资本较发达的国家吸引了大多数外国直接投资。从这个意义上说,外国直接投资似乎对经济增长差异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此外,并非所有外国直接投资大幅度增加的国家都增强了经济增长力度。1980年代至1990年代期间,与其国内总产值相比,所有主要拉丁美洲国家和一些较大非洲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份额都增加了;然而,总投资率却停滞不前或者下降。而且,在非洲的外国直接投资集中于采矿活动,很少有其他联系,对就业影响很小,因此,没有惠及经济其他部门。
各国国内公司和机构必须具备必要的吸收能力和技术能力,国家才能从外国直接投资中受益。那些进行大量投资建设本国基础设施、人力资本和创业能力的国家(例如,新加坡和爱尔兰)在发挥流入的外国直接投资杠杆作用方面也最为成功。反过来,如果以重大税务奖励措施或扭曲贸易政策(例如纺织品和成衣配额)吸引外国直接投资,而没有同时建设本地能力,没有使外国分公司与地方公司发展联系,那么,外国直接投资的长期惠益的余地似乎很有限。
政策问题
在最近几十年里,贸易自由化是主要政策趋势。在世界多数地区,这促进增加了出口量,但不一定提高了经济增长率。有能力实现多样化和改变生产结构、包括从事生产力较高的活动的国家经济增长率比较明显地提高。促使经济和出口更加多样化是一项重大挑战。发展中国家既需要制订积极的国内政策,也需要为比较有利的贸易环境。
第一,发展中国家政府有理由制订积极的生产部门发展战略。成功地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曾采用过取积极的工业政策,支持经济多样化,促进经济技术升级。在发展中国家中,获得成功的国家采取的出口带动经济增长战略是综合采用以下措施:制订支持性宏观经济政策(见下文)、有选择地保护新生工业、提供出口补贴、制订定向信贷计划、制订当地含量规则和进行大量人力资本投资以及与多国公司结成战略联盟。支助措施往往明确地与具体出口业绩标准挂钩。在多边贸易协定范围内,实施这种生产部门积极发展政策的空间缩小,但并没有完全消失。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总协定)和多边贸易谈判乌拉圭回合给予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特别和差别待遇。但是,在实践中,除最贫穷的国家外,发展中国家必须与发达国家实施同样的规则,只是可以延长执行期和保护程度较高而已。
第二,发展中国家将需要一个较好的多边贸易环境。发展中国家较好贸易机会应包括改善其出口农产品和轻工业制成品的市场准入、发达国家市场上减少对农业生产的国内支助,尤其是消除扭曲贸易的农产品国内和出口补贴。较好的贸易机会还意味着增加参与世界服务市场的机会,包括参与需要低技能劳工流动的服务市场的机会。最不发达国家必须能够免关税和无配额,进入工业国家市场。此外,所有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在适应较自由贸易秩序过程中失去贸易优惠的国家——都需要获得援助,以找到办法,解决调整适应这个秩序的成本问题。
第三,发展中国家还需要较大空间,采取旨在建设供应能力的政策,必须具备这种能力,才能在全球市场获得成功,这种能力也会鼓励经济进行积极的结构变革。穷国所需的政策空间受到的限制则略小于其他发展中国家。所有发展中国家都必须比以往更加重视各种规则,这些规则促使生产多样化,为出口市场生产抢手的原料,更重要的是,进入制造业和服务业。此外,还需要更加重视制订各项政策,促使这些行业与国内其他活动建立联系,而且,更广而言,鼓励国内市场整合。这可能需要制订特别措施,扶植新生出口行业。此外,还需要更大空间,使关于知识产权的协定更侧重发展。因此,多边贸易协定在界定给发展中国家特殊和差别待遇时应该更加重视这些问题。更广泛地说,正如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贸发会议)在2004年6月第十一届会议上通过的《圣保罗共识》(TD/412号文件,第二部分)所强调指出,必须使国家政策空间与国际规章制度和承诺取得适当的平衡。
㈥ 各省近10年来外国直接投资建立新企业数量 数据
太长了,字书\数超过规定,自己看全文吧 外国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利弊之新实证分析* 中华财会网() 2003-11-29 二、我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概况 1、我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 从外国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来看,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初期,外商在华投资主要在旅游宾馆和中低档加工贸易型制造业。此后,工业领域的投资项目不断增加,在外商实际投资额中占主要份额。90年代初期, 投资于房地产业的外资增加较快,个别年份占到外商实际投资额的1/3以上,最近几年这一比例有所下降。累计看,投资于工业的外资仍然占最大的份额,约占60%。2000年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数的72.75%,合同外资的73.72%集中在第二产业;截至2000年我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项目数的72.99%,合同外资的60.87%集中在第二产业。从外国直接投资的行业结构来看,我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在制造业,2000年外国在华直接投资项目数的56.35%,合同外资额的50.31%,实际使用外资额的46.39%投放在制造业;在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额中比重较大的还有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8.25%)、房地产业(8.36%)、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业(7.82%)、社会服务业(3.92%)等,而采掘业、金融保险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教育事业的比重不大。 2、我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 中国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沿海少数地区。在整个80年代,外商直接投资投向沿海地区的占90%以上。 90年代以后,这一比重略有下降,但总的趋势没有明显改变 ,在沿海地区的投资,累计仍占全部投资额的88%。外经贸部的统计资料显示1999年外国直接投资于东部地区占87.88%,中部地区9.29%,西部地区仅占2.82%。截至1999年,东部地区累计使用外国直接投资占全国的87.84%,中部地区占8.94%,而西部地区仅占3.22%。 3、我国利用外资的方式、来源 在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初期,在华投资的外商主要采取中外合资和中外合作两种方式。90年代以来,外商独资企业的比例有较快上升,自1997年起,新设立项目中,外商独资经营的项目数超过中外合资经营的项目数,自1998年起,外商独资经营企业的合同金额超过了中外合资经营项目的合同金额。但以累计数计,中外合资经营仍然是占最大份额的投资方式,占实际投资额的近一半,外商独资经营所占比例不到1/3。 根据外经贸部的统计数据(如下表),截至2000年我国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分方式看独资经营企业占31.58%,合资经营企业占45.99%,合作经营企业占20.52%。截止2000年外商直接投资分方式统计 金额单位:亿美元方 式 项目数 比重 合同外资金额 比重 实际使用外资 比重总 计 364,055 100.00% 6760.22 100.00% 3479.66 100.00% 合资经营企业206,74 56.79% 2904.80 42.97% 1600.19 45.99% 合作经营企业49,779 13.67% 1487.36 22.00% 714.18 20.52% 独资企业 107,352 29.49% 2319.86 34.32% 1098.93 31.58% 合作开发 177 0.05% 48.20 0.71% 66.36 1.91% 资料来源: 从我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来源来看,中国外商直接投资中,来自港、澳、台的资金一直占较大比重,在90年代以前,港、澳、台投资约占80%左右。90年代初期以来,其他发达国家大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明显增加,港、澳、台资金比例逐年下降,但累计仍占近60%。 三、外国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一国的产出是资本、劳动、综合要素生产率的函数。外国直接投资通过作用于上述变量来影响经济增长。本文从外国直接投资与东道国国内投资、就业、技术进步等方面的关系入手,在新古典增长理论的框架下研究外国直接投资作用于中国经济增长的机制。 1、外国直接投资与中国GDP 图1给出我国1983-2001年经济增长率(GGDP)与外国直接投资依赖度(FDI/GDP)的变动情况。沈坤荣教授(1998)在作经济增长率与外国直接投资依赖度分析时,选用的国内生产总值数据是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并换算成美元的实际GDP。笔者认为,FDI作为对东道国的投资,其购买各种原材料以及支付工人工资都必然按照当年价格核算,因而以FDI与以当年价格计算并换算成美元的GDP相比的比值作为衡量外国直接投资依赖度的指标更具科学性。从图1可以看出:1990年以前,由于我国利用FDI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到1%,因而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不是十分明显,1991年以后,我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尤其是1992、1993年,外国直接投资占GDP的比重几乎成直线上升态势,1994年FDI/GDP达到了6.22%,外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渐趋明显。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84-2000年各卷,2000、2001年数据取自《宏观经济研究》2001、2002年第3期。注: 左方坐标表示GGDP ,右方坐标表表示 FDI/GDP GGDP表示国内生产总值的实际增长率,将GDP换算成美元时用贸易平均汇价。如前文所述,定量的测定外国直接投资对本国经济增长的贡献通常有两种方法:一种做法是以经济增长率为被解释变量,以外国投资水平和外国资本的积累为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另一种做法是通过生产函数导出的增长方程研究外国资本对本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考虑到估计我国的生产函数比较困难 ,本文参考Maxwell J.Fry建立的FDI与国内投资、出口、GDP增长率关系的多元回归模型(Fry,1995),对1990-2001年的时间序列资料进行经济计量检验: YG=a+b*YG(-1)+c*IG-d*IY(-1)+e*FDIY+f*FDIY(-1) +g*IF+h*XKG+ε 其中,YG表示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率,IG表示国内投资增长率,IY(-1)表示前一期的国内投资占GDP的比重,FDIY表示外国直接投资占GDP的比重,FDIY(-1)表示前一期的外国直接投资占GDP的比重,IF表示通货膨胀率,XKG表示出口额占GDP的比重,ε为随机项。运用EVIEW软件包,估计结果如下: 按照Maxwell J.Fry的模型,我们得到回归方程①。回归方程①考虑了国内投资增长率、前一期的投资占GDP的比重、通货膨胀率、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等诸多经济变量,从结果看虽然方程的拟合优度比较高,但各参数的T检验值明显偏小,显著性都不高。基于此,笔者选取显著性较高的经济变量作回归分析,经过多次试探和调整,得到较为让人满意的回归方程②。从回归方程②可以看出,我国的经济增长率与当年的投资增长率、前一期的外国直接投资占GDP的比重和出口占GDP的比重呈正相关,而且相关系数较高,显著性较好。其中,总体回归方程在95%的水平下显著成立 ,国内投资增长率在1%的水平上显著,FDIY(-1)和XKG在10%的水平上显著 。与前一期投资占GDP的比重成负相关,但统计不显著。因此,从经济计量学的角度来看外国直接投资至少从总体上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而前一期的FDI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主要是因为我国一直对跨国公司的并购行为予以限制,外商投资主要是以新设企业的形式出现,当年的投资往往要到下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投入生产运营。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逐渐放宽对跨国公司并购的限制,这种局面会有所改变,会出现下文所谈到的FDI并不增加国内总投资,只是把内资企业从国内市场上“ 挤出”的现象,这种并购并不增加东道国的生产能力,其对我国的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2、外国直接投资与中国国内投资 一般来说,一国的国内投资(Domestic Investment)由本国投资(National Ivestment)和外国投资(Foreign Investment)两部分构成。外国直接投资作为国内投资总额的一个部分,其不同的投资形式对投资总量的影响是不同的。一般而言,用于并购现有企业的FDI实际上并不增加国内总投资,只是用外资企业或合资企业代替了内资企业,把内资企业从国内市场上“挤出”。Reisen(1996)对拉丁美洲和东南亚吸收国际资本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在拉丁美洲,大多数外国投资者出资收购现有的企业,FDI以债权-股权掉期和国有企业私有化的形式存在,并未形成新的生产能力。笔者参考沈坤荣教授(1999)在研究外国直接投资对东南亚国家经济增长影响时建立的方程,对中国FDI与国内投资的关系作计量研究。 IY=a+b*YG(-1)+c*IY(-1)+d*FDIY+e*REXL+f*IR+g*IF+ε,其中,IY表示投资占GDP的比重,YG(-1)表示前一期的经济增长率,IY(-1)表示前一期的投资占GDP的比重,FDIY表示外国直接投资占GDP的比重,REXL表示人民币对美元的实际汇率,IR表示国内金融市场一年期贷款利率,IF表示国内通货膨胀率, ε为随机项。 运用EVIEW软件包,回归结果如下: IY=30.78+0.20YG(-1)+0.8IY(-1)+2.72FDIY-3.62REXL-0.95IR-0.0.36IF③ (0.62) (2.66) (2.77) (-2.73) (-3.33) (-2.55) R2=0.9896 Adj- R2=0.9689 D-W=3.51 F=47.67 IY=32.79+0.88IY(-1)+ 3.27FDIY- 4.24REXL - 0.95IR- 0.4IF④ (3.35)** (8.99)* (-5.26)** (-3.61)** (-3.38)** R2=0.9883 Adj- R2=0.9737 D-W=2.65 F=67.61 根据沈坤荣教授的回归模型,我们得到回归方程③。考虑到前一年的经济增长率YG(-1)的显著性不高,不能通过检验,因而将这一解释变量舍去,得到回归方程④。从回归方程④不难看出,方程的拟合优度较高,各参数能够通过t检验,其中IY(-1)、REXL、IR、IF在5%水平上显著,FDIY在1%水平上显著,因此回归方程式是确实有效的 。从回归分析的结果来看,中国国内投资与国内利率呈负相关关系、与上年投资正相关,这与理论上国内投资应与国内利率负相关、与上年投资正相关相吻合。不过理论上国内投资与实际汇率和通货膨胀率的相关系数不定,而对于我们中国来说,国内投资与实际汇率、通货膨胀率呈负相关关系。可见,我国利用FDI有助于当年国内投资的增加,没有将本国的投资“挤出”,这主要得益于中国利用的外国直接投资主要是以新设企业形式出现,而很少通过并够实现。 3、外国直接投资与中国国内就业 我国是典型的劳动力过剩经济,且大量剩余劳动力沉淀于农村。加快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扩大非农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是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保持我国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核心问题之一。外资流入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直接或间接的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改革开放以来,从绝对数量来看,外商投资企业吸纳从业人员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从1985年的6万人增加到1999年的612万人(2000、2001年的数字应该更大,不过限于没有2001、2002年的统计年鉴,数据只能采集到1999年);从不同时期各经济类型吸纳的新增从业人员的数量来看,外商投资企业吸纳的就业人数也是相当可观的。如1991-1999期间,外商投资企业新增从业人员546万人,而同期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不但没有增加就业人员,还分别缩减了1774、1837万人。 我们以外商投资经济从业人数为被解释变量,以FDI为解释变量,进行计量分析。 N = 99.03 + 0.13FDI (3.47) (12.29) R2=0.9497 Adj- R2=0.9434 D-W=1.54 F=151.08 LNN = 1.63 +0.57LNFDI (3.56) (9.06) R2=0.9214 Adj- R2=0.9102 D-W=2.09 F=82.14 其中,N表示外商投资企业从业人数(以万人为单位),LNN为N的自然对数,外商直接投资数额以亿元为单位。容易看出,上述回归效果很好。从回归的结果来看,外商直接投资每增加1亿元,外资企业将新增从业人员0.13万人,外商直接投资每增长1%,外资经济吸纳从业人数将增加0.57个百分点。 4、外国直接投资与中国TFP 新古典增长理论用TFP来解释产出中不能用劳动和资本的投入解释的剩余部分,TFP涵盖了制度、资源结构、技术等因素,其中资源结构对TFP的初始水平影响较大,对TFP的变化影响较小,而技术进步和制度变革能够显著地影响TFP的变动。外国直接投资促进我国的综合要素生产率提高主要通过技术的外溢效应(Spillover)和制度的示范效应。技术的外溢效应可以通过转移技术导致的技术进步的硬途径和伴随技术转移过程的直接投资带动技术进步的软途径实现。何洁、许罗丹(1999)借鉴Feder(1982)的计量方法,利用生产函数建立回归方程,得出结论:外国直接投资带来的技术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我国内资工业企业的技术外溢作用(即产量的增加)就提高2.3个百分点。在何洁(2000)的另外一项研究中,他发现9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部门引进的外国直接投资的总体质量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和我国内资工业企业部门相比,工业部门的外资企业总体要素边际生产率并不存在明显的优势,这说明对我国总体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并无太太大的帮助,当然外资企业对内资工业部门的总体外溢效应是现实存在的,而且这个正的效应还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扩大,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增加速度的加快有不断增强的趋势。沈坤荣教授利用各省的外国直接投资总量与各省的综合要素生产率作横界面的相关分析时,也得出了FDI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每增加1单位可以带来0.37个单位的综合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结论。考虑到TFP的量化工作需要非常专业的技术和比较复杂的计量分析手段,本文不对TFP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作计量分析,而是选用何洁和沈坤荣的研究成果,认为从实证的角度FDI至少在总体上提高了我国的综合要素生产率。四、FDI对我国经济增长利弊的进一步探讨 上文运用计量经济学工具对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作了实证分析,总体上认定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是有比较突出的贡献的。下文试图详细剖析FDI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利弊。 1、外国直接投资之利 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积极影响主要包括六个方面:1、增加国内投资和促进资本形成;2、吸纳劳动力就业;3、提高综合要素生产率TFP;4、促进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5、扩大我国的外贸规模,改善我国的外贸结构,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6、是我国一项重要的税收来源。首先,大量FDI流入的最直接作用是增加了我国的资本存量,有效弥补了钱纳利等人提出的储蓄-外汇双缺口。截至1999年实际流入我国的FDI占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7%,如果考虑国内的配套投资,这种资本形成效应则更为明显;从上文我们对国内投资与FDI关系的计量分析中也可以清楚地看到FDI对增加国内投资与促进资本形成在95%的水平上作用显著。其次,外商投资企业吸纳了我国大量的劳动力就业,根据相关统计资料计算我国1990-1999年这10年中外商投资经济新增从业人员565万人,缓解了我国的就业压力,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第三,FDI提高了我国的综合要素生产率,从上文我们选用何洁等人和沈坤荣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在总体上FDI确实提高了我国的综合要素生产率(尽管在后面的分析中我们将谈到外资企业在保守先进技术方面对中方的损害),这主要是因为FDI是一揽子创造性投资,随着资金的转移,观念、研究与开发、技术、管理、营销、市场网络等也会随之移向受资方。第四,如本文第二部分所述,从我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来看,FDI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2000年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数的72.75%,合同外资的73.72%集中在第二产业;截至2000年我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项目数的72.99%,合同外资的60.87%集中在第二产业;从我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行业结构来看,FDI主要集中在制造业。而从改革开放后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特征看,除1978-1983年期间第一产业产值比重有所上升外,其他年度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均呈逐年递减态势,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不断上升,因此外资大量流入并投向第二、第三产业是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转变的重要因素。同时,与外国直接投资相伴而来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及其扩散效应和示范效应,促进了国内利用外资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相对提高,也间接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转变。第五,FDI企业的进出口比率远远高于国内其他企业,海关统计资料显示,1999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1745.11,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48.39%,其中进口比重为53.5%,出口比重为44.0%,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外贸进出口规模的扩大。FDI企业优化我国贸易结构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使我国享受全球分工的好处、促进出口和提升进出口商品结构上。1998年我国进出口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分别为83.59%和88.79%,而同期外资企业进出口工业制成品比重分别为90.70%和94.18%,均高于国内平均水平。最后,外国直接投资企业还为我国提高了一笔可观的税收收入。 2、外国直接投资之弊 由于外商来华投资主要是看好中国庞大的市场和廉价的劳动力,而实现利润最大化是其最根本的动机,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不可避免的具有消极影响,而且随着我国加入WTO、大型跨国公司的涌进和对并购的逐步放开,这种消极影响变得越来越明显,不得不让我们引起高度重视。 首先,如本文第二部分所述,90年代以来外国直接投资越来越多的采取独资经营方式,中外合资企业中的外商也积极通过各种方式控制企业的股权。外商千方百计取得企业的控制权主要是因为:一方面,随着国内体制改革不断推进,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环境正在形成之中,外商在华独资经营的环境明显改善,外商不再依赖中方投资者与其合作以求适应传统计划经济的许多特点;另一方面为了保守其技术秘密以保持其竞争优势。外商采取独资经营的更重要的企图在于控制我国产业和垄断市场。据统计,1997年外商在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服装及皮革毛皮羽绒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等等行业已经占据了市场份额的30%以上。其次,90年代以来,外商有投资建厂向更多的并购国有企业、国有品牌发展,而且开始从分散、随意性收购国有企业转向有目的、有计划的并购效益好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或者并购不同地区同一行业的骨干企业。如本文第三部分所分析的如果外国直接投资不是以新设企业的形式出现而是以股权调期或国有企业私有化的形式出现,那么这样的投资并不能增加东道国的生产能力。第三,外商投资企业往往严密控制其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的扩散,我国以市场换技术的目的并没有很好的实现。多年以来,我国主动让出市场份额换来的往往是二流、三流的技术,虽然作为发展中国家考虑到吸纳更多劳动者就业我国应考虑选择适用技术,但是如果我国在技术上特别是具有战略意义产业的技术总是处于落后地位,我国将无法和国外竞争,也将危及到我国的产业安全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安全。最后,外国直接投资很多是将其母国已经淘汰的产品生产或污染严重的企业转移到中国,给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五、简短的结论 通过上文的实证分析我们知道FDI在促进我国资本形成、吸纳就业和提高我国综合要素生产率方面贡献都是比较显著的,同时在我们对经济增长率与FDI的回归分析中也可以清楚的看到FDI在总体上比较显著地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从我们对FDI的积极影响的进一步剖析中也可看到FDI通过提升我国的产业结构、扩大对外贸易和优化进出口商品的结构、上缴税收等途径也直接或间接的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不过也正如上文多次提到的,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逐步放开对外商行为的限制,出现了FDI企业出于利润最大化的动机有目的、有计划地控制我国产业、垄断市场和封锁先进技术的新动向。因此,本文认为我国在积极吸引外资,为外商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的同时,应该对这一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
我是非常用心回答的,请加分
j窑ㄦⅷ
㈦ 改革开放以来外国直接投资和近代列强对华投资相比有什么本质区别
一个是国际合作,一个是经济侵略,前者是合法的,是产生赋税的,后者是强制的,不会给中国政府一分钱的
㈧ 实际利用外资额与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是一样的吗
这两个概念不一样。
二者之间有一个外商间接投资的差额实际利用外资额概念要大于实际外商直接投资外商间接投资之的是外国投资者以股权、债券等形式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
实际利用外资额是中国各级政府、部门、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通过对外借款、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以及用其他方式筹措境外现汇、设备、技术等资源的过程中,根据投资协议(合同)实际执行的投资额。
外商直接投资是外国企业和经济组织或个人(包括华侨、港澳台同胞以及中国在境外注册的企业)按中国有关政策、法规,用现汇、实物、技术等在中国直接投资的行为。包括:在中国境内开办外商独资企业,与中国境内的企业或经济组织共同举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或合作开发资源的投资(包括外商投资收益的再投资),以及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的项目投资总额内企业从境外借入的资金。
(8)2018外国对华年直接投资量扩展阅读: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中国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优化外贸结构、平衡国际收支和扩大就业均做出重要贡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布的《中国外商投资报告》(2018)显示,外商投资企业以全国不到3%的数量,创造了全国近一半的对外贸易、1/4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1/5的税收收入。
在经济增长效应方面,外商直接投资在资本形成、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和产出增长上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大多数学者的研究支持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东道国的经济增长。
截止2018年底,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累计达95万家,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超过2.1万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图1显示了在1985-2016年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及其增速。外商在华直接投资总额在逐年不断增加,从1985年的19.6亿美元增加到2016年的1260亿美元,31年间增长约6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