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经济处于充分就业,政府要改变总需求的构成:增加私人投资减少消费支出,不改变就业水平,实行什么经济政
这基本就是一个A=(B+C)*M 的等式,A是消费,B是储蓄,C是投资,M则是消费和投资的比例,比如一个商场投资500万,第一年消费额为100万,那么M就是1/5。可见,当等式成立的时候,经济是充分发展的。
如你所说,要增加私人投资,减少消费支出,也就是让C增大,A减少。这不知道为什么我觉得很荒谬。中国现在是内需不足,反映到等式上就是A〈(B+C)*M 已经不等了,还要让A减少,C增大,那只能内需更为不足。因为投资和消费就像子与母一样,投资的真正基础在于消费。你投资多了,消费不足,你建的工厂只能是浪费,因为没人要买你的东西。资本主义几次经济危机,发生的什么倒牛奶之类的怪现象就是源于消费不足,投资过剩。
当然题目不是在讨论中国的问题,而是讨论普遍性的问题,如果消费者消费欲望非常强,以至于A〉(B+C)*M 的情况下,类似美国这种情况,美国储蓄率不到20%,民众消费欲望很强,而且储蓄率还在不停的降低,也就是B非常的小,那么这时候,看看布什么政府所做的事情就比较切题,减税。
对高收入者减税,可以刺激他们的投资欲望,而减少消费。应该可以达到增加私人投资减少消费支出的目的。
B. 宏观经济学!达人解决下这套卷子!尤其后面大题!!有追加!
1.一个国家经折旧调整经济生产的年度指标。计算方法为国内生产总值减折旧。
2.预期可给雇主(企业)带来最大利润量的社会总需求,亦即与社会总供给相等从而处于均衡状态的社会总需求。
3. 财政政策是指根据稳定经济的需要,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
4.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和增加的收入之间的比率,也就是增加的1单位的收入中用于增加的消费部分的比率,用公式表示就是:MPC=ΔC/ΔY。
5.一般指因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1.c 2.b 3.a 4.a 5.b 6.c 7.c 8.b 9.c 10.d 11.b 12.a 13.b 14.a 15.c负相关
五.2.自然失业率就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影响下,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发挥作用时应有的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也就是充分就业情况下的失业率。包括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是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暂时的不可避免的摩擦而导致的失业。结构性失业是劳动力供给结构与劳动力需求结构不一致造成的失业,由于人口结构的变化、技术的进步、人们的消费偏好改变等等因素,社会上总会存在着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就长期而言,景气循环带来 的失业情形常会消弭无踪,社会上只留下自然失业现象,"自然"的定义并不明确,没有人能明确的指出一个社会的自然失业率是多少,它会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技术进步、产业升级而变化
3.公开市场操作(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调节市场流动性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通过中央银行与指定交易商进行有价证券和外汇交易,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第一,中央银行能及时运用公开市场操作,买卖任意规模的有价证券,从而精确地控制银行体系的准备金和基础货币,使之达到合理的水平。虽然其发生作用的途径同再贴现率政策和准备金政策基本相同,但它的效果比这两种政策更为准确,并且不受银行体系反应程度的影响。在公开市场操作中,中央银行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完全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来实施货币政策。依弗里德曼之意,中央银行实施公开市场操作是“主动出击”,而非“被动等待”。第二,公开市场操作没有“告示效应”,不会引起社会公众对货币政策意向的误解,因而,也不会造成经济的不必要紊乱。这就可以使中央银行连续、灵活、不受时间数量方向限制地进行公开市场操作,而不会因为经济主体的适应性调整,造成经济运行的紊乱,即使中央银行出现政策失误也可以及时进行修正。这是具有强烈“告示效应”的再贴现率政策和准备金政策所做不到的。第三,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不决定其它证券的收益率或利率,因而不会直接影响银行的收益。另外,公开市场操作可以普遍运用,广泛地影响社会经济活动。
4.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波动的根源是实际因素,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技术冲击,至于传播机制则不唯一。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声称货币存量的变动和产量的变动没有关系,产量和就业的波动是各种各样的实际冲击搅动经济的结果,它们使得市场迅速调整且总是处于均衡状态。尽管有相当数量的实际经验表明货币存量的变动和产量的变动相关联,实际经济周期经济学家把这种相关性解释为货币变化适应产量变化的结果,而不是导致产量变化的原因。他们的依据是当产量上升时,银行系统扩张货币以便为更高水平的支出融资。因此货币数量的变动并没有导致经济周期,虽然它们与此是相联系的。实际经济周期在排除了经济周期的货币原因之后,还需要解释打击经济而导致波动的冲击或者搅动,以及这种搅动是如何传递的。
实际经济周期模型也有严重的缺陷,它们既没有考虑政府部门的作用也完全忽略了货币对经济的影响。这两点都脱离了实际情形。尽管存在这些问题,西方学者一般认为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为宏观经济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工具。它提醒人们,波动可能是由不可避免的实际经济冲击引起的,而不是像过去许多经济学家所认为的那样源于政府的政策。
这题真够难的 我学得不算好
C. 政府扩大支出对利率、消费、私人投资有什么的影响
如果蛋糕就那么大,那么政府投资显然会抑制私人投资,消费。
现在政府提倡把蛋糕做大,这方面会促进投资,消费,但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利率是宏观调控的手段,和政府支出的影响我说不明确,希望跟帖、
D. 假定经济起初处于充分就业状态,现在政府要改变总需求构成,增加私人投资而减少消费支出,但不改变总需求
1.可采取扩大货币供给同时增加税收的政策组合。实行膨胀性货币政策并伴之以增加税收的紧缩性财政政策,将使利率有较大幅度下降,私人投资尤其对利率敏感的住宅建设上的投资将会增加;另外,增税的政策将减少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减少总需求中的消费支出比重。如图所示:增税的政策使IS曲线左移至IS'的位置,扩大货币供给的政策是LM曲线右移至LM'的位置。容易看到,新均衡点与原来的均衡点E相比,只是均衡利率下降了,均衡收入也即总需求的水平仍维持在已有的充分就业水平y1上。但不同的是,此时总需求的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投资增加了,消费减少了。 另外一种可考虑的政策组合是:政府同时实行增税和投资津贴的政策。反映在图中,LM曲线的位置不变;增税导致消费减少,投资津贴导致投资增加,二者相抵,IS曲线大致不发生变化。于是均衡点仍可以保持在E点不变,但总需求的结构已经发生变化了。
E. 如果社会已是充分就业,现在政府想要改变总需求的构成,增加私人投资和减少消费
紧缩货币政策使LM向左移动,紧缩的财政政策使IS向左移动,使得IS与LM达到专新的均衡点在原均属衡点下方,要使原均衡点和新均衡点在同一条直线上,那就是国民收入相同,还是充分就业,但是利率下降了,导致私人投资增加消费减少
F. 个人收入是一定的,那么消费需求增加,投资需求不就降低了吗
首先你的想法是没有毛病的,收入=消费+投资。
其次,你可能忽略一个问题点。你的消费,相对你个来说,是消费,但相对你消费的对象企业或个人来说,它卖出了服务或产品+附加值,附加值即是除去成本支出增值的部分。
增值的部分可能还会被企业或个人拿去投资,演化成商品或是服务,同样会重复上一次的动作,同样创造了价值。周而复始,社会就会集累下大量的财富。瑞道宠物
G. 为何政府投资增加私人投资就会减少
Y=C+I+G(封闭经济),所以(Y-T-C)+(T-G)=I,储蓄=私人储蓄+公共储蓄=投资
储蓄是可贷资金的供给,投资是可贷资金的需求;当政府投资增加时,T-G减少,公共储蓄下降导致总储蓄下降,供给曲线左移,均衡结果是企业的投资下降,利率上升。
H. 政府要改变总需求构成,增加私人投资减少消费支出,但不改变总需求水平,用IS-LM分析应当采用什么混合政策
对的
从单个市场来看,扩张型货币政策可以使利率下降,使私人投资增加;紧缩型财政政策能使国民收入减少进而使消费支出减少,因一增一减,总需求水平可不变。
从两市场IS-LM模型看,扩张型货币政策可以使LM曲线右移,国民收入增加;紧缩型财政政策使IS曲线左移,国民收入减,同样一增一减,如果政策力度相当,国民收入不变,即总需求不变。
I. 为什么长期内,经济已经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增加政府投资会完全挤占私人投资和消费支出
很明显,充分就业后,只有投资才是获得边际收益的手段。
如果政府投资,将会挤占私人部门的投资,也将挤占私人部门的消费。
J. 解释在什么情况下,政府公共支出的扩大会对私人投资产生挤出效应
一、政府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出售政府债券来为其支出筹资。在这种情回况下,由于货币答供给量没有增加,政府债券出售使债券价格下降,利率上升。利率上升减少了私人投资,引起了挤出效应,而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投资的利率弹性,投资的利率弹性大则挤出效应大。
二、政府通过增加税收来为其支出筹资。在这种情况下,增税减少了私人收入,使私人消费与投资减少,引起了挤出效应。而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大,则税收引起的私人消费减少多。
三、在实现了充分就业的情况下,政府支出增加引起了价格水平的上升,这种价格水平的上升也会减少私人消费与投资,一起挤出效应。
四、政府支出增加对私人预期产生不利的影响,即私人对未来投资的收益率报悲观态度,从而减少投资。
五、在开放经济中当实行固定汇率制时,政府支出增加一起价格上升削弱了不过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从而出口减少,私人投资减少。
短期中,当经济没有实现充分就业时,挤出效应小于1大于0,但在长期中实现了充分就业时,挤出效应则为1.由此得出,在没有实现充分就业时,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有一定作用的,但在中长期,这些政策只会引起通货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