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次海湾战争 战争起因 主要经过 战争结果
各位大哥,你们说的都是第二次海湾战争,楼主问的是第一次海湾战争就是说两伊战争。两伊战争
日期:1980年9月22日─1988年8月20日地点:两伊边界的波斯湾结果:双方陷入僵局。联合国调解下停火,海湾战争后伊拉克归还土地,边界还原回战前状态。联合国谴责伊拉克,伊朗占有阿拉伯河一半主权。起因:伊拉克欲控制阿拉伯河水道,复兴党恐怕伊朗的伊斯兰革命政府威胁其统治领土变更:{{{territory}}}参战方伊朗伊拉克指挥官赛义德·鲁霍拉·霍梅尼
巴尼萨德尔萨达姆·侯赛因
阿里·哈桑·马吉德兵力开战时:
305,000名正规军士兵
500,000名伊斯兰革命卫队和巴斯基民兵
900辆坦克
1,000装甲车
3,000门火炮
470架战机
500架直升机[1]开战时:
190,000名士兵
2,200辆坦克
1,000辆装甲车
3000门火炮
450+架战机
100+架直升机[2]伤亡估计多于500,000名士兵/军人/平民死伤估计多于375,000名士兵/军人/平民死伤
2. 第二次海湾战争爆发原因!
一是彻底击垮萨达姆政权,解除伊拉克对海湾地区的军事威胁。第一次海湾战争后,萨达姆败而不倒,成为美国的眼中钉,必欲除之而后快。同时海湾各国也担心萨达姆东山再起后再次入侵。
二是建立亲美政权,防止伊拉克成为基地组织发展壮大的温床。911事件发生后,美国立即意识到,如果萨达姆和本-拉登结盟,双方都将如虎添翼,反恐战果有夭折的危险,类似事件还会重演。
因此,美国在解决了阿富汗问题后,很快就借口子虚乌有的萨达姆政权违规发展化学武器而把它灭了。
题外话:有人说美国是为了控制世界石油市场,这并无根据,战后得到伊拉克重建份额和石油份额最多的并非美国而是中国。美国早就通过石油美元和石油期货控制了世界石油市场,根本犯不着为了石油去攻打伊拉克。
3. 1991年的海湾战争的导火索
1991年的海湾战争的导火索是伊拉克入侵科威特。
海湾战争包括3个主要军事行动:沙漠盾牌行动、沙漠风暴行动和海上拦截行动。联盟军队以较小的代价取得决定性胜利,重创伊拉克军队。1991年2月27日,美国宣布解放科威特的战争结束并于当天午夜停火,伊拉克最终在4月接受了停火协议 。
海湾战争是美军自越南战争后主导参加的第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在战争中,美军首次将大量高科技武器投入实战,展示了压倒性的制空、制电磁优势。通过海湾战争,美国进一步加强了与波斯湾地区国家的军事、政治合作,强化了美军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
(3)1991年第一次海湾战争石油期货扩展阅读
在1980年到1988年的两伊战争期间,伊拉克欠下了一些阿拉伯国家的债,其中欠科威特的债务为140亿美元。伊拉克希望石油输出国家组织(OPEC)降低石油产量,上涨石油价格,获利后偿还债务。但科威特提高了其产量,造成油价下降,希望以此来迫使伊拉克解决它们之间的边境争执。
伊拉克指责科威特借两伊战争的机会在伊拉克境内建立军事基地。伊拉克声明,它作为其它阿拉伯国家与伊朗之间的缓冲地在两伊战争中为所有阿拉伯国家做了一个贡献,因此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应该免除伊拉克的战争贷款。伊拉克出于战略安全考虑,企图占据科威特。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海湾战争
4. 1991年的海湾战争的发生原因和影响
海湾战争原因:
是由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入侵而引发的。历史上,由于种种原因,伊、科两国围绕主权和边界问题存有争端。80年代末,随着两伊战争的结束和世界两极体系的瓦解,伊、科争端又突出起来。从伊拉克方面来说,主要原因是,它希望在新的国际形势 下,迅速实现国家的发展,具体说就是解决长期困扰它的出海口问题,免除两伊战争中欠下的巨额债务,成为海湾的地区性强国。1990年7月中旬,由于石油政策、领土纠纷、债务等问题,伊拉克与科威特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之间的争端突然公开化。1990年7月,伊拉克在向科威特提出一系列 要求遭到拒绝后,定下了以武力吞并科威特的决心。
影响:
海湾战争是世界两极体系瓦解、冷战结束后的第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它深刻地反 映了世界在向新格局过渡时各种矛盾的变化,是这些矛盾局部激化的结果。它体现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引起的战争特征的革命性变化,主要是:武器装 备建立在高度密集的技术基础之上;打击方式已不再以大规模毁伤为主,而是在破坏力 相对降低的基础上突出打击的精确性;整个战争的范围与过程被视为一个完整的系统, 战争的协同性和时间性空前突出。它也展示了新的作战手段和作战思想运用于战争而产 生的作战样式的诸多新特点,主要包括:空中作战已成为一种独立作战样式; 机动作战是进攻作战的基本方式;远程火力战是主要的交战手段;电子战是伴随 “硬杀伤”所不可缺少的作战方式;夜战是一种富有新内涵的战斗方式。
海湾战争因多国部队在质量和技术方面占据的绝对优势,使其以高技术局部战争的代名词载入战争史册。在海湾战争中,美国动用了12类50多颗各种军用和商用卫星构成战略侦察网,为多国部队提供了70%的战略情报;多国部队集结了2790架现代化的固定翼飞机、1700多架旋翼飞机(其中600多架攻击直升机),6500余辆坦克装甲车辆以及大量自行火炮、火箭发射车、工程技术保障车辆等;多国部队虽然与伊军在数量对比上不占优势,人员比为1/2.4,火炮数量比为1/2.4,坦克数量比为1/1.44,但多国部队调集的现代化装备数量却超过伊军许多倍:新式飞机数量比为13/1,攻击直升机数量比为16/1,在精确制导武器上多国部队拥有绝对优势。在海湾战争空中作战投掷的8万多吨弹药中,精确制导武器仅占总投弹量的7%,但命中率却高达90%;伊军共被摧毁、被俘坦克3700多辆,装甲车2000多辆。海湾战争中所体现出的技术对战争的强烈影响使海湾战争预示了另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在拥有质量优势的部队面前,单纯的数量对比已失去了意义;各种军事高技术应用导致的对信息的大量获取,也使与之对阵的敌人在战术运用方面困难重重。
5. 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石油期货涨幅
海湾战争是1991年1月17到2月28,,1月16收盘26.03美元,1月17收盘19.93美元,2月28收盘18.59美元,最低价是2月25的17.4,涨幅为-28.6%
6. 海湾战争与石油有什么直接关系
令世人震惊的海湾战争已过去了十多年,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各国从政治、经济、军事三个方面对伊拉克迅速作出的反应已成为现代国际政治舞台上经典的一幕。开始于1990年8月7日的“沙漠盾牌”军事行动已成为研究现代战争的专家、军事爱好者耳熟能详的名词。这场历时42天、投入最先进武器的海湾战争,实际上是一场真正的20世纪末期的石油大战。
面积1.8万平方千米,人口仅180多万的小国科威特是石油探明储量居世界第5位的“石油大国”。20世纪90年代初,它的探明石油储量达92.3亿吨,年产量超过1亿吨,是世界主要石油供应基地之一。
与之相邻的伊拉克也是石油大国,储量居世界第2位。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使伊拉克从拥有500亿美元海外资产的富国,沦为欠外债达700亿美元的穷国。与伊朗停战后的经济建设急需大量资金,而伊拉克的经济收入主要依靠石油出口。
科威特油田的含油层厚、油质好、埋藏浅。伊拉克南部的鲁迈拉油田正处在伊、科边境地区,虽然该油田仅有约3.2千米长的小部分延伸到科威特境内,但科威特在两伊战争打得正激烈时,曾利用新的开采技术加紧在此处获取石油。对此,伊拉克再三指责,并要求科方赔偿24亿美元的损失。
此外,1990年初,科威特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肆意超过石油输出国组织(即“欧佩克”)分配的生产定额,大量增产出口原油,致使世界石油市场的油价从每桶18美元跌至14美元。这对急需资金的伊拉克无疑是雪上加霜。1990年7月中旬,伊拉克就此猛烈攻击科、阿两国这种不负责任的超产行为,声称自己仅上半年就因此损失了140亿美元。
为了“弥补”石油工业方面的损失,并控制科威特的石油资源,伊拉克数十万大军于1990年8月2日出动,一夜就攻下了科威特。
仅仅5天之后,美国就做出了迅速、强烈的反应,要不惜一切代价进行海湾战争,为什么?美国前总统尼克松一语道破了天机:既不为了民主,也不是为了自由,而是为了石油。
到1990年,世界已探明的石油可采储量约有65%在海湾地区。那里的石油产量已占到世界总产量的25%,石油出口量占世界石油贸易总量的40%。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费国。全世界每年产出的30亿吨石油中,约30%是由美国消费的。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国内石油需求量以2%的年增长率增加,但经过百余年的开采后,其国内的石油产量却连年下降,因此,美国的石油消耗对进口的依赖日趋严重。到1990年第一季度,美国从海湾地区进口的石油已达206.4万桶/天,占其总进口量的26.9%。
日本消耗的石油中有99%依赖进口,欧洲共同体国家在1989年石油进口量占其石油总消费量的80%。
西方的政治经济学家认为,谁控制了海湾石油,谁就控制了美国、日本、西欧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命脉和生命线。难怪伊拉克攻占了科威特,打算控制海湾的重要产油区时,西方世界惊慌失措,大规模出兵,动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最大的军事力量,发动了海湾战争。
自从坦克、飞机、战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显示出威力以后,摧毁和破坏敌方的石油生产、供应的设施和机构,已成为现代化战争中克敌制胜的一条重要作战原则。因为如果石油供应被切断,再好的作战装备也只能成为一堆废铜烂铁。
回顾这次海湾战争,多国部队杀入伊拉克以后,并未受到战前许多军事分析家们预测的恶战,伊军大部分不战而退、溃不成军,仅仅100小时就结束了战斗,伊拉克无条件接受了联合国有关12项决议。
各国军事分析专家在战后分析发现,除了萨达姆指导思想失误之外,石油供应被切断是伊军迅速溃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从地面攻入伊拉克之前,美、英等国出动了强大的空军对伊拉克境内实施了现代战争史上空前的大规模、高强度、高准确性的长达38天的“地毯式”轰炸,不仅彻底破坏了伊军重要的战略据点,而且使伊拉克的主要炼油厂、石油储存与供应设施几乎全部瘫痪,通往前线的军用物资供给线全部被切断。前线急需的汽油和弹药等物资送不上去,而设在前线的燃料储备也被完全炸毁。伊军的坦克、战车、卡车等机械化装备没有燃料补给几乎失去了机动作战能力而变成了一堆废铁,面对装备精良、空中和地面燃料供应都十分充足的多国部队,只好作“鸟兽散”了。
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海湾战争中,美军一个装甲师日耗燃油94.6万升;参战的8个机械化师和装甲师在100小时的地面战中共消耗燃油3028.3万升。美国官方公布,海湾战争中,每天消耗燃油6813万升。据不完全统计,仅42天的海湾战争就消耗燃油230万吨。石油在现代战争中的角色可见一斑!
7. 91年美国为什么会打第一次海湾战争
海湾战争起因:
任何一场战争的爆发都有其特定的原因。导致海湾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现实原因:占领科威特后伊拉克将拥有全球1/5的石油储量,通过提高油价偿还两伊战争所欠下的债务。
统治者因素:萨达姆的专政,希望通过当时国际局势的动荡占领吞并科威特。
海湾战争(英文:Gulf War,阿拉伯文:حرب الخليج الثانية,波斯文:جنگ خلیج فارس),是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于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在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下,为恢复科威特领土完整而对伊拉克进行的局部战争。
海湾战争主要战斗包括历时42天的空袭;在伊拉克、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边境地带展开的历时100小时的陆战。多国部队以较小的代价取得决定性胜利,重创伊拉克军队。伊拉克最终接受联合国660号决议,并从科威特撤军。
8. 1991年海湾战争前夕,石油的价格狂涨,谁能给我说说最高是涨到多少美金每桶
海湾战争期间,油价最高是90年10月份,大概是每桶41美元,到了91年1月份的时候油价已经下跌很多了,91年1月17爆发战争前大概是每桶32美元,只是在战争最初两小时涨到每桶35美元,之后一直是下跌的!
如果你想了解得更多,下面这个网址对你有用
http://www.cnki.com.cn/Journal/J-J3-GJJJ.htm
9. 浅议1991年海湾战争的起因、经过及其影响
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联盟在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下,为恢复科威特领土完整而对伊拉克进行的战争。
战争起因中东地区战略地位重要,是大国长期争夺的对象。80年代中期美苏关系缓和后,该地区潜在的矛盾逐渐突出。伊拉克对科威特觊觎已久,1961年拒不承认科独立,并企图以武力将其吞并,因遭英国干预和其他阿拉伯国家反对,才于1963年承认其独立。此后,因边界问题与科多次发生纠纷和冲突。两伊战争后,伊拉克陷于经济困境,要求科威特减免其债务,并指控科威特超产石油和偷采边境石油,导致伊石油收入锐减,要求科赔款和道歉;同时还向科提出重划边界和租用布比延岛与沃尔拜岛99年的要求。遭科坚决拒绝后,伊于1990年8月2日出兵占领科全境,8月8日宣布科为其第19个省。
伊拉克的侵略行径遭到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反对,同时也冲击了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为美出兵海湾提供了借口。美国出兵海湾的战略目的是:控制海湾石油资源,掌握西方经济命脉,巩固其在西方世界的"领导"地位;长期驻足海湾,在中东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新秩序";制服地区强国伊拉克,保持海湾地区力量均衡,维护美国全球利益。伊侵科当天,美"独立"号航空母舰即奉命驶往海湾。8月6日,美总统G.布什下令实施"沙漠盾牌"行动,向海湾部署军队。联合国安理会亦通过要求伊无条件撤出科威特并对伊实施贸易禁运等决议。美国以执行联合国决议的名义建立多国联盟。英、法等38个国家出于不同目的派遣20余万人的战斗部队或支援部队,日本等10多个国家向美国捐款540余亿美元。1990年11月29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678号决议,限定伊拉克在1991年1月15日前撤出科威特,并授权联合国成员国在1月15日后可使用武力将伊拉克逐出科威特。
双方部署与作战企图开战前夕,多国部队总兵力为69万人(其中美军45万人)、坦克3500余辆(其中美军2000余辆)、装甲车3000余辆(其中美军2200辆)、作战飞机5000余架(其中美军2000余架)、舰艇250余艘(其中美军140艘),部署在伊拉克-科威特周围地区,对伊军呈包围态势。其中,埃及、叙利亚及海湾六国的陆军部队部署在沙特阿拉伯-科威特边境前沿,美、英、法三国地面部队主力位于纵深;航空兵部署在沙特阿拉伯、巴林、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土耳其和美军迪戈加西亚空军基地;海军舰艇部署在波斯湾、阿曼湾、红海和地中海,其中在红海和波斯湾各有3个航空母舰战斗群。多国部队总指挥、美军中央总部司令H.N.施瓦茨科普夫上将通过"联盟协调通信与统一中心",与阿拉伯联合部队司令沙特阿拉伯的哈立德·苏尔坦中将协调行动。多国部队的作战企图是:以连续不断的高强度空袭,摧毁伊拉克的战争潜力和战略反击能力,震撼其士气民心,重创其地面部队,瘫痪其防御体系,尔后在海空军支援下以出其不意的地面进攻、快速坚决的纵深穿插和迂回包围,将伊军主力歼灭于科威特北部和伊拉克南部地区,迫使伊拉克接受联合国有关决议,结束战争。与此同时,给以色列以足够的军事援助,以免以色列卷入战争,导致多国联盟破裂,给伊可乘之机。
伊军总兵力120万人、作战飞机770余架、坦克5800余辆、装甲车5100余辆、火炮3.8万余门、地对地导弹800余枚。在南部战区(伊科战区)部署有43个师约45万余人(司令部在巴士拉),并在科沙边境地区构筑了包括两个防御地带的"萨达姆防线";其共和国卫队8个师为战略预备队,部署在伊科边界以北地区。在北部战区部署有2个军约17~18个步兵师,以备美军在土耳其方向开辟第二战场。在西部战区(叙利亚和约旦方向)部署有1~2个步兵师。在中部地区部署有1个军3个步兵师。另有1个师和4个旅(含共和国卫队2个旅)部署在巴格达周围。伊军由总统萨达姆·侯赛因直接指挥,其作战企图是:以藏避炸、保存实力,以有限反击拖住对方,以导弹袭击分化瓦解多国联盟;依托既设阵地,发挥兵力优势并利用日益严酷的天候,使战争长期化、复杂化,最终迫使多国部队撤出波斯湾,以永久占领科威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