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基金投资 > 牛根生投资

牛根生投资

发布时间:2021-06-03 08:09:53

A. 牛根生的创业故事

1999年,牛根生遭到伊利董事会免职,从此选择了创业的历程,同年8月成立“内蒙古蒙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最初的启动资金仅仅有900万元,通过整合内8家蒙濒临破产的奶企,成功盘活7.8亿元资产,当年实现销售收入3730万元。

当蒙牛小有成就、呈现良好成长势头的时候,牛根生意识到在快速消费品市场依靠自有资金“滚动”发展有可能会错失良机,作出了引进战略投资者、进军国际金融市场的决定。但是对于一家民营企业,面对国内金融工具极度匮乏和严格的金融限制的环境下,蒙牛开始了曲折的融资之路。

2002年9月,蒙牛的发起人在英属维尔京群岛注册成立了金牛(BVI)。同日蒙牛的投资人、业务联人系和雇员注册成立了银牛(BVI)。金牛和银牛各自拥有开曼群岛公司50%的股权,而毛里求斯公司是开曼群岛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10月,摩根、英联、鼎辉三家国际投资机构以认股方式向开曼群岛公司注入约2597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1亿),取得了90.6%的股权和49%的投票。

该笔资金经毛里求斯公司最终换取了大陆蒙牛66.7%的股权,“内蒙古蒙牛乳业有限公司”得到境外投资后改制为合资企业,而开曼群岛公司也从空壳演变为在中国大陆有实体业务的控股公司。

在企业重组后他们对蒙牛的控股方式由境内身份直接持股变为了通过境外法人间接持股,这种安排为开曼群岛公司以“红筹”方式在海外上市辅平了道路。

获得第一轮投资后,蒙牛的业绩增长令人惊讶,2003年蒙牛净利润为2.3亿元。迅速成长中的蒙牛对资金的需求仍然十分巨大,三家机构再次通过“可换股证券”向蒙牛注资3523万美元,折合人民币2.9亿元。

2003年,蒙牛进行上市前的股权重组,蒙牛管理团队及关联人士将在上市公司合共持股54%,金牛和银牛分别设立了“牛氏信托”和“谢氏信托”。

2004年6月蒙牛股票在香港持牌上市,共发售3.5亿股,获得206倍的超额认购率冻结资金280亿港元,充分说明香港乃至国际资本市场对大陆优秀快速消费品企业的投资热情及接纳能力。这给蒙牛的融资故事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1)牛根生投资扩展阅读

牛根生1978年成为呼和浩特大黑河牛奶厂的一名养牛工人,1983年任内蒙古伊利集团(原呼和浩特回民奶食品厂)厂长,1992年担任内蒙古伊利集团生产经营副总裁,1998年底被内蒙古伊利集团免去生产经营副总裁一职,1999年至今创办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并担任董事长兼总裁职务。

牛根生获得的荣誉有:“2002年中国十大创业风云人物(之一)”;“2002年中国经济最有价值封面人物”;“中国民营工业行业领袖”;“2003年中国企业新领袖”;2003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2004年“中国策划最高奖”等。

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由自然人出资,采取发起设立方式于 1999年8月成立。

B. 牛根生的原始资金哪里来的

1978年牛根生参加工作。在伊利集团从一名洗瓶工干起,担任过车间主任、厂长等职,在伊利做到了生产经营副总裁的位置。

当初和牛根生一起创业、现任蒙牛集团冰淇淋公司总经理的孙玉斌说:“牛总出来没有拉过我们一个人,总是教育我们在伊利好好工作。为什么在当时那种条件下,我们还要跟着他干呢?我们一直在他的培养下,学到了很多东西,也认为他有能力重新做好一家企业。”

当时几个人手中都有一些伊利的原始股票,他们把这些股票卖掉,凑了100多万元。他们花了200元租了一单间办公室,在这里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成立了,牛根生兼任董事长和总裁。

然而区区100万显然不够。牛根生过去的老下属听说这个情况,纷纷投资蒙牛。在这些人的带动下,他们的亲戚、朋友、所有业务关系都开始把钱投给牛根生。这些人之所以敢把钱交给牛根生,是因为他们相信他的能力。许多当年的股东觉得牛根生一定能做起一个大企业。

然而事情并不总是一帆风顺。

当时蒙牛在非常简陋的办公室里,一些创业伙伴及他们的朋友、家属、业务伙伴送来一笔笔现金。突然有人向国家有关部门告发,说这里有一个非法集资窝点。结果有关部门一查,发现有700多万元人民币,没想到这样不起眼的地方居然藏了这么多钱,准备要按非法集资处理,蒙牛通过各方面做了大量澄清工作,但还是在很长时间里被监控。

出师不利,但这才刚刚开始。

参考资料: http://hi..com/%BD%FA%C9%CC%D0%C2%D0%E3/blog/item/480d23f7697c8e26720eec05.html

C. 牛根生 创办蒙牛之初的资金

2007年12月28日 星期五 下午 10:45 1978年牛根生参加工作。在伊利集团从一名洗瓶工干起,担任过车间主任、厂长等职,在伊利做到了生产经营副总裁的位置。伊利曾经记下了他的辉煌;在这里,他曾获得呼和浩特科技兴市贡献一等奖,呼和浩特市特级劳动模范称号,入寻呼和浩特市首届十大青年企业家”等荣誉。然而,1999年,伊利的股民在《中国证券报》上都看到这样一则公告:伊利股份有限公司鉴于公司生产经营副总裁牛根生同志不再适于担任该职,公司董事会决定对其予以免职。

回忆往事,牛根生笑言:“也许伊利认为我不适合做副总裁,现在我是另一家公司的总裁、董事长,我更适合做总裁。”

当时牛根生可没有这么轻松。离开了伊利,他心里很不是滋味。这一年他四十三岁,去了人才市场,四十岁以上的年龄在这里已经不被考虑。牛根生人如其名,身材魁梧,声音洪亮,不是轻言失败的人。

牛根生在乳品行业素有“乳业怪才”之称,有着十多年乳品行业经营管理经验。和他一起被免 职的还有几位伊利的中层干部,他们聚在一起,决心重新干起乳业这一行。

企业最难解决的人才问题却是牛根生最早解决,也是最容易解决的问题。

深究其因,牛根生说:“也许是我在伊利就喜欢给下属发钱,名声在外。”原来,牛根生在伊利集团时,当时他的最高年薪达到108万元人民币,他常拿出来和大家一齐分享。大家都觉得把钱交给牛根生放心。

当初和牛根生一起创业、现任蒙牛集团冰淇淋公司总经理的孙玉斌说:“牛总出来没有拉过我们一个人,总是教育我们在伊利好好工作。为什么在当时那种条件下,我们还要跟着他干呢?我们一直在他的培养下,学到了很多东西,也认为他有能力重新做好一家企业。”

当时几个人手中都有一些伊利的原始股票,他们把这些股票卖掉,凑了100多万元。他们花了200元租了一单间办公室,在这里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成立了,牛根生兼任董事长和总裁。

然而区区100万显然不够。牛根生过去的老下属听说这个情况,纷纷投资蒙牛。在这些人的带动下,他们的亲戚、朋友、所有业务关系都开始把钱投给牛根生。这些人之所以敢把钱交给牛根生,是因为他们相信他的能力。许多当年的股东觉得牛根生一定能做起一个大企业。

然而事情并不总是一帆风顺。

当时蒙牛在非常简陋的办公室里,一些创业伙伴及他们的朋友、家属、业务伙伴送来一笔笔现金。突然有人向国家有关部门告发,说这里有一个非法集资窝点。结果有关部门一查,发现有700多万元人民币,没想到这样不起眼的地方居然藏了这么多钱,准备要按非法集资处理,蒙牛通过各方面做了大量澄清工作,但还是在很长时间里被监控。

出师不利,但这才刚刚开始。

三个月后,蒙牛从租来的办公楼搬到了呼市和林格尔县盛乐经济园。园区周围一片黄土,只有一块地还闲着,但有几棵老头树,总面积大约7平方公里,约几千立方米的木材。这种老头树利用价值虽然不大,但又不能砍掉,否则就是毁林,问题非常严重。当时蒙牛为建厂房,这片林子不得不砍掉,有人告到国家林业局,一时满城风雨。谈起这件事,牛根生非常感激和林格尔县县长,“当时县长对我们说:‘你们自己干,如果来抓人,我去坐牢,你们把企业干好。你们一年把企业干好了,我一年就能出来;你们两年把企业干好了,我两年就能出来。’县长是希望我们把企业干好了,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种上更多有价值的树木。”如今的蒙牛厂区到处可见四季果木,“春天见花,夏天见叶,秋天见果”,牛根生觉得这才对得起县长当年的信任。

牛根生回忆往事,用了“不堪回首”四个字,他说:“企业新生时,每走一步都非常艰难。”

D. 牛根生几岁创业

无论是牛根生个人在事业上的每一步突破,还是蒙牛的诞生、发展和不断超越,这些成功故事的背后,我们都看到牛根生的超常思维方式所发挥的巨大影响和作用力。我们从牛根生身上,感受到了一个创造型人才的典型特征,可以说,正是他的创造性思维成就了蒙牛。 牛根生的逆向思维的形成,首先是从小受到了家庭的影响。牛根生曾经回忆说:“我母亲给我的两句话让我终生难忘,一句是‘要想知道,打个颠倒’,另一句是‘吃亏是福,占便宜是祸’”这两句影响他终生的话都体现了与传统观念相反的一种逆向思考。后来牛根生遇到难题解不开时,总会首先想到“要想知道,打个颠倒”这句话,启发他的思路向着与常人相反的方向思考。他在伊利时,经常把奖金主动分给部下,显然也是受到“吃亏是福”这句话的影响。 牛根生的逆向思维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在他的青少年时期,在性格上逐渐形成了一种叛逆的特性。牛根生回忆:“我十几岁时,性格非常叛逆,也许你不知道,我就是那种”小混混“很多人围在我边上,逆向思维、离经叛道、打破规则、不屈不挠、敢于冒险等等,都与我的成长环境有关。” 成年之后,牛根生以逆向思考为显著特征的思维方式逐渐成熟,尤其是离开伊利之后,牛根生重新审视了自己在以往的各种经验和教训,让原本在企业中形成的应激反应模式转换成理性的思维模式,感性的冲动少了,理性的思考多了,性格逆而不叛,思维方式“离经”而不“判道”。 现在的蒙牛总部办公大楼旁竖着这样一个企业文化牌:“超乎常人想象的关怀,是明智;超乎常人想象的冒险,是安全;超乎常人想象的梦想,是务实;超乎常人想象的期望,是可能。”体现了牛根生既善于打破常规,而又理性、务实的创新思维特点。 牛根生以逆向思维为思考的起点,在维度上扩展并延伸到发散思维和横向思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新特质,用他的话概括就是善于“三换思维”——换位思考、换心思考、换向思考,并且运用到蒙牛的创业和经营实践之中。可以说,蒙牛取得的超常规发展其实就是牛根生创新思维的成果体现。 二、牛根生创业中的逆向思维“过程颠倒”——先建市场,再建工厂 按照一般创办企业的思路,首先要建厂房、进设备、生产产品,然后打广告、做促销,产品才有了知名度,才能有市场。如果按这样的思路运作,也许蒙牛今天仍然像一头牛在慢行,绝对不会跑出“火箭”的速度。但牛根生反其道而行之,提出了“先建市场,再建工厂”的思路,把有限的资金集中用于市场营销推广之中,然后把全国的工厂变成自己的加工车间。 在没有一头奶牛的情况下,牛根生用三分之一的启动资金即300多万元,在呼和浩特进行广告宣传,形成铺天盖地的广告效应,几乎在一夜之间,人们都知道了“蒙牛”。 接着,牛根生与中国营养学会联合开发了新的产品,然后再与国内的乳品厂合作,以投入品牌、技术、配方,采用托管、承包、租赁、委托生产等形式,“借鸡下蛋”生产“蒙牛”产品。蒙牛把这种“两头在内,中间在外”——研发与销售在内,生产加工在外——的企业组织形式,称作“杠铃型”。 通过这种逆向运作,在短短的二、三个月的时间内,牛根生盘活了近8亿元的企业外部资产,完成了一般企业几年才能完成的扩张。半年之中,在中国乳制品企业销售收入排行榜中,蒙牛由千名之末蹿升至第119位。2000年,蒙牛实现销售收入2.94亿元,是1999年的6.7倍,销售额居全国同业排名第11位;2002年,蒙牛实现销售收入21亿元,是2000年的8倍,蒙牛总资产达11亿多元,主厂区占地面积5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形成年产液体奶、冰淇淋各20万吨的生产能力。 蒙牛有了自己的工厂后,“虚拟联合”不仅没有收缩,反而进一步延伸。目前,参与公司原料、产品运输的600多辆运货车、奶罐车、冷藏车,为公司收购原奶的500多个奶站及配套设施,近10万平方米的员工宿舍,合起来总价值达5亿多元,没有一处是蒙牛自己掏钱做的,均由社会投资完成。 运用逆向思维方式,蒙牛整合了大量的社会资源,把传统的“体内循环”变作“体外循环”,把传统的“企业办社会”变作“社会办企业”,取得了超常规发展。

E. 牛根生为什么要退出蒙牛

资本势力让牛根生淡出。

对于很多长期关注蒙牛发展的人士来说,牛根生辞去董事会主席一职并不意外。早在2005年,蒙牛乳业面向全球招聘CEO时,牛根生就曾公开表示,希望自己在50岁的时候退休。同时,牛根生也陆续交出蒙牛总裁等职位权杖。

2008年,牛根生刚好50岁,但突如其来的“三聚氰胺事件”,打乱了牛根生的退休计划。当时蒙牛方面还曾为此公开表示,不希望牛根生在公司困难的时刻退休,其本人也表示当时不是退的好时机。

乳业知情人士透露,真正让牛根生淡出蒙牛重要一步的还是资本的力量。2009年7月,蒙牛引入中粮及厚朴基金为战略投资者,后两者以20.03%的股份登上蒙牛乳业第一大股东的位置。这也是牛根生首次让出蒙牛乳业的控股权。

随着控股权的旁落,牛根生在上市公司中国粮油(控股)有限公司(0606.HK)中的职务也有了相应调整,由蒙牛乳业上市公司的执行董事转为蒙牛乳业董事局主席,而杨文俊则由蒙牛乳业执行董事转为总裁,2009年8月,牛辞去蒙牛集团董事长职务,来自中粮的于旭波被委任为蒙牛集团的董事长。

(5)牛根生投资扩展阅读

蒙牛在2011年5月公告中表示,创始人牛根生打算“将大部分时间投入慈善工作,实现数年来之夙愿”,因此已辞任董事会主席,自2011年6月10日起生效。

事实上,牛根生的“退出”已早有迹象。蒙牛2011年年报,显示他辞任执行董事并担任非执行董事早在去年6月9日就生效了。年报也透露,牛根生仍在蒙牛持股4.51%,其一致行动人持有8.29%。2010年12月24日,牛根生转让其名下3.96%权益给Hengxin(恒鑫)信托“作慈善用途”。

对于53岁的牛根生退位,蒙牛昨日不愿多加评论。一位联系人告诉本报记者,对所有媒体的提问集团已经统一了口径,即不会说超出公告范围的内容。

F. 牛根生是如何经营并实现盈利的

牛根生是如何经营并实现盈利的?相信此时的牛根生,对人生苦难、人间冷暖定有深切的体悟,聊以宽慰的也许就是孟子的那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苦其心志……”不知道真的是天无绝人之路,还是运气使然,就在牛根生几乎走投无路之时,他碰到了至今依然神秘的人生贵人。(为什么你碰不到啊?!)经过一番长策短计的高人点拨,牛根生像换了一个人似的,竟然转身回内蒙古了,他要像一个真正的男人那样,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

英雄取经归来,内蒙古从此不太平了,确切的说,牛根生的老东家伊利公司上下一个消息不胫而走。“牛总从北京取经回来,决定创办一家上市公司了!”牛根生的老同事们私下疯传着一个“大秘密”,后来的蒙牛

奇怪的是,牛根生完成了“天使”轮融资,手握重金却不在内蒙古的大城市呼和浩特建立总部,而是跑到了穷得鸟不拉屎的和林格尔县——国家级最贫困县成立蒙牛公司。后来,仇家举报牛根生创业时非法集资,省公安厅派人查封他的公司时,当地县领导第一时间出面干涉,当天就把扣押的账簿送回蒙牛,直到这时候,人们才知道牛根生的厉害!

蒙牛最高峰时,一个公司为当地创造的

孙子兵法启示,以弱胜强者,要善于避开对手的优势,结合自己的优势,开辟新的战场。牛根生深谙此道,一个初创公司要和中国实力最雄厚的同行上市公司对局,为了避开伊利的“绞杀”,蒙牛要活下来,就必须练就上层的商战功夫,既要在内局市场上拼刺刀,更要在外局官场上打太极。(那些西方的招术在中国不管用有木有?!)

牛根生表现出的胆略和智谋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有两个关键事件可以为证。一个是市场营销“小局”造势:当时的蒙牛可以说是中国乳业最新最小的成员,连行业

不仅如此,蒙牛把广告做到老东家伊利公司的大门正对面,没想到的是,当天晚上这个广告竟然“很巧的”被破坏了;于是,第二天蒙牛就喊出了“蒙牛广告被砸,凶杀是不是伊利?!”我不知道当时伊利有没有被气得吐血?反正蒙牛的第二品牌是坐实了。(兵者,诡道也。谁说弱者一定要委屈求全呢,蒙牛竟然主动出击!)

第二件事是金融布局:上个世纪

后来,这个挖角来的团队就引入了摩根斯坦利、鼎辉和英联三家大投行,把蒙牛送上了资本运作的轨道上,将竞争从传统的“商战”直接拉升到“金融战”的高度,而这是同行们所不熟悉和不擅长的,从此蒙牛势如破竹,节节胜利!

为什么要引入外国的投行,而不是国内的投行呢?因为牛根生深深懂得,他的老对手伊利是当地的大国企,必然受政府保护;而蒙牛是一个草根民营企业,必然处处受制于人、很容易不明不白的“夭折”了。只有引入外资,把自己变成外商投资或中外合资企业,才能争取到平等的市场地位和话语权。(此等深谋远虑,你学到了什么?)

今天,国家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G. 简述牛根生的成功经历

牛根生的创业经历-传奇人生,传奇经历说起牛根生,很多人都知道他,但知道蒙牛的更多!因为很多家庭的餐桌都已经离不开蒙牛牛奶了。1978年牛根生参加工作。在伊利集团从一名洗瓶工干起,担任过车间主任、厂长等职,在伊利做到了生产经营副总裁的位置。伊利曾经记下了他的辉煌;在这里,他曾获得呼和浩特科技兴市贡献一等奖,呼和浩特市特级劳动模范称号,入寻呼和浩特市首届十大青年企业家等荣誉。然而,1999年,伊利的股民在《中国证券报》上都看到这样一则公告:伊利股份有限公司鉴于公司生产经营副总裁牛根生同志不再适于担任该职,公司董事会决定对其予以免职。 回忆往事,牛根生笑言:也许伊利认为我不适合做副总裁,现在我是另一家公司的总裁、董事长,我更适合做总裁。 当时牛根生可没有这么轻松。离开了伊利,他心里很不是滋味。这一年他四十三岁,去了人才市场,四十岁以上的年龄在这里已经不被考虑。牛根生人如其名,身材魁梧,声音洪亮,不是轻言失败的人。 牛根生在乳品行业素有乳业怪才之称,有着十多年乳品行业经营管理经验。和他一起被免职的还有几位伊利的中层干部,他们聚在一起,决心重新干起乳业这一行。 企业最难解决的人才问题却是牛根生最早解决,也是最容易解决的问题。 本刊记者深究其因,牛根生说:也许是我在伊利就喜欢给下属发钱,名声在外。原来,牛根生在伊利集团时,当时他的最高年薪达到108万元人民币,他常拿出来和大家一齐分享。大家都觉得把钱交给牛根生放心。当初和牛根生一起创业、现任蒙牛集团冰淇淋公司总经理的孙玉斌说:牛总出来没有拉过我们一个人,总是教育我们在伊利好好工作。为什么在当时那种条件下,我们还要跟着他干呢?我们一直在他的培养下,学到了很多东西,也认为他有能力重新做好一家企业。 当时几个人手中都有一些伊利的原始股票,他们把这些股票卖掉,凑了100多万元。他们花了200元租了一单间办公室,在这里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成立了,牛根生兼任董事长和总裁。然而区区100万显然不够。牛根生过去的老下属听说这个情况,纷纷投资蒙牛。在这些人的带动下,他们的亲戚、朋友、所有业务关系都开始把钱投给牛根生。这些人之所以敢把钱交给牛根生,是因为他们相信他的能力。本刊记者采访中了解到,许多当年的股东觉得牛根生一定能做起一个大企业。 然而事情并不总是一帆风顺。 当时蒙牛在非常简陋的办公室里,一些创业伙伴及他们的朋友、家属、业务伙伴送来一笔笔现金。突然有人向国家有关部门告发,说这里有一个非法集资窝点。结果有关部门一查,发现有700多万元人民币,没想到这样不起眼的地方居然藏了这么多钱,准备要按非法集资处理,蒙牛通过各方面做了大量澄清工作,但还是在很长时间里被监控。 出师不利,但这才刚刚开始。 三个月后,蒙牛从租来的办公楼搬到了呼市和林格尔县盛乐经济园。园区周围一片黄土,只有一块地还闲着,但有几棵老头树,总面积大约7平方公里,约几千立方米的木材。这种老头树利用价值虽然不大,但又不能砍掉,否则就是毁林,问题非常严重。当时蒙牛为建厂房,这片林子不得不砍掉,有人告到国家林业局,一时满城风雨。谈起这件事,牛根生非常感激和林格尔县县长,当时县长对我们说:你们自己干,如果来抓人,我去坐牢,你们把企业干好。你们一年把企业干好了,我一年就能出来;你们两年把企业干好了,我两年就能出来。县长是希望我们把企业干好了,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种上更多有价值的树木。如今的蒙牛厂区到处可见四季果木,春天见花,夏天见叶,秋天见果,牛根生觉得这才对得起县长当年的信任。 牛根生回忆往事,用了不堪回首四个字,他说:企业新生时,每走一步都非常艰难。

H. 牛根生如何成功

牛根生生平 :[与其他人相比,牛根生是幸运的,但又是不幸的。牛根生是个苦孩子。出生不久,因为家穷,父母便以50元的价格,把他卖给了一个牛姓人家。牛姓父亲的职业是养牛。从此,他便与牛结下了不解之缘。父子两代人合起来,从事乳业整整65年。在这个家里,参加过抗美援朝的父亲,给了他荣耀;当过国民党高官姨太太的母亲,给了他教育;而曾经挨饿、受冻的艰苦生活则给了他磨炼。他性格中的种种特质,诸如刚强、坚毅、独立、洞察入微、逆向思维、离经叛道、打破规则、不屈不挠、敢于冒险等等,无不与这种成长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978年,20岁的牛根生来到内蒙古最大的乳品公司伊利,从一名洗瓶工一直做到二把手。1999年,事业蒸蒸日上的他遭到董事会免职。41岁牛根生迎来了人生的“困惑之年”。经过激烈思想斗争后,牛根生决定重操旧业。回忆创业的艰难,牛根生不无感慨。当时蒙牛面临的是“三无状态”:一无奶源,二无工厂,三无市场。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先建市场,后建工厂”的战略。在此期间,他的团队盘活7.8亿元资产,使自治区内外的8个奶企走出濒临破产的窘境,同时也使一大批员工摆脱了下岗失业的命运。

创出品牌后,其经营战略又由虚转实,建起“全球样板工厂”,奉行“产品质量的好坏就是人格品行的好坏”的质量理念,创造性地在牛奶生产上采取了“一净一稠”两项举措(一净:在中国首创“奶车桑拿浴车间”;一稠:在100%纯奶的基础上又去除一定比例的水分),成为中国乳界惟一一个年年保持“三位数”增长的企业,从1999年到2003年短短5年时间里,蒙牛主营业务收入在全国乳制品企业中的排名由第1116位攀升至第2位。2004年,日收奶量4500多吨,年收奶量150万吨,2004年发放奶款30多亿元。

在企业经营方面,牛根生信奉的理念是“小胜凭智,大胜靠德”。他解释说:“股东投资求回报,银行注入图利息,员工参与为收入,合作伙伴需赚钱,父老乡亲盼税收。只有消费者、股东、银行、员工、社会、合作伙伴六者的‘均衡收益’,才是真正意义的‘可持续收益’;只有与最大多数人民大众命运关联的事业,才是真正‘可持续的事业’。”

6年间,蒙牛让西部不少县市的奶牛头数增加了10倍。这片土地上传诵着这样的民谣:“一家一户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一家一户两头牛,生活吃穿不用愁;一家一户三头牛,三年五年盖洋楼;一家一户一群牛,比蒙牛的老牛还要牛!” ]

这是一户在外人看来非常殷实的家庭。男主人令人尊敬并有着“亿万富翁”的名号,他是一家在香港上市的公司的董事长,这几年鸿运不断,1999年开始创业,现在他创立的“蒙牛”品牌全国知名,一年有着数十亿的销售收入,男主人也随之声名远播,他曾经跟随国家领导人参加过APEC会议,在内蒙当地无人不晓。女主人多年前就离职在家,打理家务,相夫教子。有两个孩子,儿子在英国读书,女儿在北京上大学。

这家人住在呼和浩特市郊区和林县的一个小区里,房子是栋1000多平方米的别墅,很气派。打开别墅的大门,男主人牛根生正坐在一楼会客室里。如往常一样,他说话声音洪亮,并伴有丰富的肢体语言,脸上挂着人们熟悉的笑容。

自从2004年年底牛根生宣布了把自己的全部股份捐献出来,成立老牛基金会之后,在这栋房子里,先后有好几批来自全国的记者来探访,人们试图找到答案:别墅的主人为什么要做出这种“前无古人”的举动。

谣言

也许正应验了那句老话,树大招风。2004年年底,就在牛根生紧锣密鼓地操办着老牛基金会的时候,民间却传出了关于牛根生的种种传言。一则是关于牛根生得了癌症,2005年1月21日晚,在从机场到呼和浩特市区的路上,出租车司机语气非常肯定地告诉记者,“牛根生到了癌症晚期。”这个传闻记者在北京也有耳闻,有人甚至把牛根生得癌症的传言和老牛基金会联系起来,揣测他捐赠是为了安排自己的“身后事”。

“癌症了?晚期了?这些都是谣言。你看我不是好好的吗?(大笑)做富人不好,人们希望听到富人的消息不是得了癌症就是进了监狱,这是中国社会的传统,人们习惯戴着仇富的有色眼镜。不过,换个角度想一想,我也很‘感谢’那些人,我觉得这是社会对我最大的关心和承认,假如人家给我编造了偷税漏税或者作风有问题,下次跟人一见面,人家嘴里不问心里也在犯嘀咕,这家伙还在偷税漏税吗?还在玩女人吗?但健康问题不一样,大家一看你没事就没人犯嘀咕了。”47岁的牛根生看起来气色红润,身体也不错。就在这个采访结束后,应摄影师的要求,牛根生和记者在别墅的活动室里打了一会儿台球和乒乓球,并随后在小区里的溜冰场溜了一会儿冰。

而关于牛根生的另一则传言是郑俊怀出事是因为海外投行逼着牛根生进行行业整合,伊利为了迎战蒙牛被迫加紧MBO的步伐,当家人郑俊怀甚至不惜挪用巨额公款。

自从六年前从伊利出来创办了蒙牛之后,不管牛根生愿不愿意,他总是被做为话题的另一个主角出现在伊利和蒙牛两者间的语境里。

“说蒙牛上市后携巨资要和伊利走到一起,这是把2000年的话拿到这个时候说,是一个误导;说老郑出事是因为摩根斯坦利投资蒙牛,要业绩,逼得老郑没有办法,这也是一个误导。老郑做MBO的时间网上写的是2000年、2001年,而摩根斯坦利第一次和我们见面的时间是2002年9月份,那时候摩根和伊利还不知道谁要做什么事呢。”媒体关于这件事情的报道出来后,蒙牛很快做出了回应。

“我跟他相处了16年,我觉得他干不出这种事情。他免了我的职务,我离开伊利的时候,他很动情,掉着眼泪对我说‘你出去办企业我不担心你的能力,但你比我小八岁,年轻气盛,性格外露,我就怕你违规。’现在我出来以后,老是想着大哥的话,他告诫过我,我不相信他会做那样的事情。”在提到伊利和郑俊怀的时候,牛根生言语显得格外谨慎,“至于我离开伊利六年的时间在伊利发生了什么事,我不清楚。”牛根生补充说。

在牛根生别墅2楼的一个房间里,还摆放着他从伊利带回来的一套茶具。显然,无言的茶具隐喻着主人的某种情绪。

散财

2003年圣诞节,牛根生正在和一干人等讨论蒙牛上市的事情,会后他突然把律师叫到一边,告诉律师自己要把蒙牛的股份捐献出来,原则是“不能继承,下代人不能享用”,让律师去做一个方案出来。律师听后非常激动,说“这哪能,怎么能做这种事情?是在开玩笑吧。”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牛根生的妻子申淑香知道这个消息后,也和律师一样感到不可理解:“当时挺震惊的。以前穷,什么也没有,好不容易到现在了,却什么都不给孩子留,全捐出来了。”这个消息也很快在牛根生的周围扩散开来,儿女、同事、亲友、政府官员……

“我有一个特点,过去我做出什么决定,虽然大家当时不理解,但后来证明是正确的;另外,你看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这些伟大的人物,都是支配过几万亿、几十万亿财富的,但是这些人死的时候一分钱也没拿走,所谓生带不来死带不走,这我看得很清楚,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任何人都少不了这一步。”牛根生向那些不理解自己动机的人解释自己所作所为的原因。

最不好做的是家人的工作,一般人在情理上都一下子难以接受。牛根生跟妻子讲,当初两个人结婚的时候一无所有,后来创业的资金是卖了两个人的伊利股票,加上存款共一百七八十万,这些年吃的、用的和各种收入,早就把那些资金“赚”回来了。牛根生的妻子十几年前就在家打理家务,性格上属于那种夫唱妇随的女人,知道丈夫“爱企业如命,就随了他”。夫妻俩商量觉得不能留给子女太多财富,那会“坏了他们”,“我活着的时候他们的生活不会有太大的问题,我离开了人世,他生活有问题了,是他自己的事情”,最终家人都同意放弃股份的继承,一家人分别在法律文书上签了字,同意捐献出牛根生持有的全部蒙牛股份。

老牛基金会具体操作分为两步:第一步,在牛根生有生之年,股权分红的51%放入基金会,49%留作家庭生活所需,至于他在蒙牛持有的全部股份不到10%股份的话语权,谁接任董事长,表决权就转交给谁;第二步,在自己天年之后,股份全部捐给“老牛基金会”,家人只可领取不低于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平均工资的月生活费。

2004年12月,老牛基金会在呼和浩特注册。成员除牛根生之外,还有政府官员、蒙牛中层领导等共60多人,在三年之内,其他机构和个人只能向基金会提供最多1元人民币的资金。目前主要资金是牛根生2003年股红的51%,大概有300多万元人民币。

对于牛根生这种“惊世骇俗”的散财行为,人们试图从他以前的行为中找到答案,这其中流传比较广的故事是这样的:在伊利任职期间,公司给他钱让他买一部好车,但他却买了五辆,让部下一人一辆;他还多次把自己的年薪分给部下,他曾将自己的108万元年薪分给了大家,而自己在蒙牛的分红也大部分用作奖励员工和经销商;2002年初,蒙牛很多上层领导都坐上了“奔驰”车,而牛根生却只坐“奥迪”。地方政府以贡献突出的名义奖他一辆100多万元的“凌志”车,他马上转手送给了副董事长……

牛根生也愿意经常提到自己的这些散财故事,他说自己坚守“财散人聚,财聚人散”的哲学,“舍得,舍得,舍了就有得。如果你有一个亿放在家里,迟早会被人偷,但如果放在朋友家里,一人一块钱,根本丢不了。”1999年从伊利出来创业时,在一无奶源二无工厂三无市场的情况下,“没有过去的散财,也不可能在那么短的时间里聚集到三四百名有15年以上经验的乳业专门人才,取得现在的成绩。”牛根生据此来印证自己散财的善报。

“共产理想”

中国经济这些年的快速发展,成就了很多人,牛根生就是其中的一个传奇。苦孩子牛根生小时候因为家里穷被卖到了一户牛姓人家,当2004年6月蒙牛乳业在香港上市的时候,牛根生身价1.35亿美元,《福布斯》中国富豪排行榜里把他排在第107位。不过,牛根生说那是“纸上财富”,因为股票目前并不能套现,而且股价也随时在变化中。

牛根生目前的收入除了每年五六十万的年薪外,还有四五百万的分红,不过,分红的51%从此以后要捐入基金会了。牛根生一家现在住的这栋别墅是贷款买的,实际上也是作为摩根等股东的会所,平时牛根生一家人住在这里,召开股东大会的时候,这里就成了客房。这栋别墅基本上是开放的,会客、高层开会、办公都在这里,牛的秘书也经常在这里办公。

这位“亿万富翁”对自己生活的要求很低,牛根生吃饭很简单,常常是面条、馒头凑合了事,最近晚上常和副董事长打打乒乓球,早上起来则在小区内的河里滑一会儿冰。

牛根生生活的种种细节似乎向外人表明,这是一个对物质要求不高的人。不过,在中国当个富人并不轻松,即使牛根生这般,也饱受“仇富”舆论的压力。除此之外,就像大多数名声在外的富人一样,牛根生也有财富安全的压力。

“我既做过穷人,也当过六个月的纸上富翁,我感觉还不如回到穷人。这两天我发现老婆孩子都比以前快乐,同学交往也真实了,朋友之间跟他们交往也真实了。以前老感觉和别人的交往都是虚假的。家庭成员再也不用承担纸上富翁的压力了,如果有人绑架,知道现在我没有钱,也就没有绑架的价值了。”牛根生坦言无钱一身轻的快乐。

但散财不仅仅是为此,老牛基金会其实寄托着牛根生更大的梦想。他说自己的捐赠是一种“共产主义”,“共产是我的理想,跟大家分享成绩、成果和收益的时候是最快乐的。这样可以让企业活得更长,一百年后大家还能想起我老牛——蒙牛的创始人。我希望蒙牛能活得长一些,以后我儿子的孙子,人家会说这是蒙牛创始人的第几代,要是赶上有一个混蛋儿子,他把钱花完了,轮不到孙子就没有了,这就没什么价值了。”牛根生的设计是,把老牛基金会所积累的基金用于奖励对蒙牛发展有贡献的人员,同时也作为未来董事长的一个支配权,牛根生希望基金会能成为蒙牛成为百年老店的一个助力剂。在牛根生百年之后,老牛基金会将自动更名为牛根生基金会。

出于社会舆论、财富安全和企业的长久之道等诸因素考虑,牛根生做出了“共产”的安排——这其中隐藏着一个商人的近忧远虑。

这情形让人想起180多年前的一个英国人罗伯特·欧文,他当时的身份和牛根生一样,是一家2000多人的大纱厂的股东兼总经理。欧文企图发现一种方法,既有利于工人又有利于企业主,他采取了缩短工时、提高工资、改善住宿条件等办法,果然有效,工人的福利改善了,股东也获得了更高的回报。当然,欧文的理想并不在一个企业身上,他梦想着建立一种新的社会制度。1825年,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新哈姆尼买下三万英亩土地,建设起“共产主义公社”。接着他又在纽约州、俄亥俄州和印第安纳州其他地方,建立了十八个公社。但三年后,罗伯特·欧文的共产理想彻底破灭了。

和欧文一样的是,牛根生也为员工修建了漂亮的小区,员工的待遇和股东的回报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欧文不一样的是,牛根生“共产”的目的并不是想改造一个社会,只是希望建立一种能使自己的名字和一个品牌不朽的制度。

阅读全文

与牛根生投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理财手机银行 浏览:705
米庄理财大吗 浏览:571
信托疫情建议 浏览:348
年年有鱼理财 浏览:745
股指期货当月IC 浏览:870
天天基金开户手机号 浏览:943
融资花没了 浏览:159
a轮融资属于什么融资 浏览:225
河北燕郊银行贷款公司 浏览:587
广西防城港市贷款 浏览:475
期货交易的指令 浏览:679
公积金贷款可以贷几成 浏览:606
外汇cctv 浏览:819
期货大宗商品为什么会停盘 浏览:302
易方达并购重级基金161123 浏览:254
期货筹码计算公式 浏览:142
白银外汇投资 浏览:598
股票投资堂 浏览:636
期货分时量峰如何判断顶底 浏览:740
比较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 浏览: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