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轨道交通发展趋势
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指明,“高速轨道交通系统”和“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是优先主题。轨道交通智能化系统是以电力/电气化系统、信号——通信系统、以及信息系统为基础的综合平台,是现代轨道交通发展的必然趋势。
数据显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近几年一直保持高增长状态,2012-2016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投资完成额年复合增速19.07%。2016年末,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投资完成额3847亿元,同比增长4.45%。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加速推进,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信息化系统的市场规模也随之扩张。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城市轨道交通信息化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信息化系统市场规模仅为31亿元,增长率为12.73%,到2015年市场规模约为124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1.90%。正因此,未来我国城市交通智能化需求将持续增长,预计到2021城市轨道交通智能化需求规模年将超过200亿元。
2. 轨道交通的发展前景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前瞻》显示,2008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信息化系统市场规模仅为31亿元,增长率为12.73%;到2010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信息化系统市场规模已达45亿;到2012年,市场规模已达65亿,增长率为23.19%;2013年我国轨道交通信息化系统市场规模已达81亿,预计2014年将有可能达百亿规模。
中国城镇化进程较快,2011年全国的城镇化率为51.27%,2012年全国城镇化率为52.57%,2013年全国城镇化率为53.73%。预测到2020年,全国的城镇化率将超过60%,巨大的人口涌入城市,将意味着公共交通需承担起更多运量。而伴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逐渐转入运营,未来几年城市轨道交通仍将处于供小于求的局面。预计到2020年,全国城市轨道交通客运量将超过200亿人次。
2012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国际论坛14日在深圳举行,海内外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专家及企业围绕新融资模式,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建设与安全管理,以及开展第三方认证制度等方面进行研讨。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支撑城市正常运行的大动脉,发展迅速。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委员会主任高毓才说,十几年前,地铁还只是北上广等少数城市的“风景线”,但90年代后,中国许多城市在轨道交通建设上发展迅速,这十几年来建成了50多条线路,约1600多公里的运输轨道。在下一个十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将会更加迅速,据不完全统计,其里程大约为2200-2500公里,运力与运能成几何增长。
总结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近二十年来的发展,同济大学《城市轨道交通研究》杂志社社长孙章认为,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用15年走过了发达国家100年的发展历程,轨道交通的技术和装备也从原来的依赖进口走向自主化、国产化开发。这使得轨道装备的市场前景巨大,已经向建设健全产业链发展,许多企业都希望进入装备的生产和供应领域。
高毓才说,我国城市轨道车辆牵引系统国产化已经占据了50%的市场,在信号设备制造生产领域也同样如此,从只有一家公司生产经营发展至10多家企业共同竞争开发。到民营企业将积极参与到这个领域的开发建设中来。因此,为了规范市场,建立统一标准,保障装备的安全质量,我国正在积极开展独立的第三方认证制度。
为进一步规范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装备市场,保障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及装备的安全可靠,自2011年9月起我国正式在城轨技术装备领域建立独立第三方认证制度。最后,这个认证制度还处于探索和试验阶段,上海地铁已在此方面做出一些尝试。高毓才表示,希望通过独立的第三方认证制度,能将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的认证标准与国际接轨,保障城市轨道装备生产的安全质量。
公开资料显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投资已达1.23万亿元,2012年完成1896亿元,建成337公里地铁。2013年投资2200亿元,将建成290公里。全国已批准修建城市轨道交通的35个城市,线路里程合计5720公里。
2013年末,中国累计有19个城市建成投运城轨线路87条,运营里程2539公里。2013年实际新增2个运营城市、16条运营线路、395公里运营里程。在2539公里运营里程中,地铁2074公里,占总里程的81.7%;轻轨192公里,占总里程的7.6%;单轨75公里,占总里程的3.0%;现代有轨电车100公里,占总里程的3.9%;磁浮交通30公里,占总里程的1.2%;市域快轨67公里,占总里程的2.6%。
截止2013年底,中国共有36座城市获准修建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其中19座城市的85条线路已经开通运营,总里程达2509.52公里。根据《“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到2015年,全国城市轨道建设里程将达到3000公里。随着行政审批权及开放民间投入资金,城市轨道交通将出现建设潮,年均增长里程在500公里左右。结合当前各地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现状,预计到2020年,全国城市轨道运营里程将达到6000公里,在轨道交通方面的投资将达3-4万亿元。
据行业内估算,到十二五末,全国城轨运营总里程将达到3000公里,到2020年,运营总里程将达到6000-7000公里。
根据公布的城际轨道规划,不仅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网的总投资规模就高达3700亿元,其中2012年-2020年期间计划完成1180亿元。而江苏省计划在十二五完成860亿元投资后,十三五期间再投资2100亿元修建城际轨道。
太原轨道交通规划新增3号线,目前正在筹备前期工作,预计明年可以启动实施。
2016年1月轨道交通四期规划拟投3248亿。目前,该规划方案力争一季度上报国家有关部门进行审批。
不仅仅是城轨市场的潜力,随着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深入,支线铁路和城际铁路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将逐渐下放到地方政府,有望带动支线铁路和城际铁路的发展。而铁路装备制造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3. 为什么城市轨道交通投资大盈利难却仍要发展
为什么城市轨道交通投资大盈利却难却仍要发展,这是为了以后的发展不受到限制,因为中国的发展长时期的发展是受到这个交通不便利的主要原因导致的。
4. 中国历年体育总投入,给具体数据!
奥运会运行投入20多亿美元。北京市奥运场馆投资约130亿元人民币,城建投资约2800亿元人民币。
北京奥运会运行资金投入最终确定为20多亿美元,这一数额将超出申办初期预算5亿美元左右。
“虽然经过了调整和增加,但目前的预算还是收支平衡,略有节余。”北京奥组委财务部副部长沈毓云8月1日在北京奥运会新闻发布会上说,北京奥运会申办时的预算为16.25亿美元,主要是参照往届奥运会的预算估测的。
按照国际奥委会的规定,在整个筹办期间,北京奥组委将出三版预算,每一次预算的修改,要根据筹办任务的增减和汇率变化进行调整。
依此规定,北京奥组委先后作了三个版本的预算,目前执行的第三版预算为20多亿美元,并得到了国际奥委会的批准。上届雅典奥运会的运行资金投入额为24亿美元。
据新华社报道,对于北京奥运会预算增加的主要原因,北京市副市长、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刘敬民曾于去年底作了解释,一是由于安保任务有所增加;二是因中国货币汇率发生了变化。
但这20多亿美元的投入,仅为北京奥运会运行资金投入的数额,并不是北京筹办奥运会投入的全部。
在北京奥组委和北京市政府8月1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奥运会新闻发言人刘志介绍,除20多亿美元的奥运会运行投入,北京市奥运场馆投资近130亿元人民币;自2001年以来,北京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共完成投资约2800亿元人民币。
综合以上投入,北京奥运会投入总额已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若考虑香港、青岛、天津、上海、沈阳和秦皇岛六座奥运比赛城市,为奥运比赛进行的场馆建设和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北京奥运会的全部投入将远远超过3000亿人民币。
刘志介绍说,北京奥运场馆约130亿元人民币的投资,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约占一半,另一半资金来自社会的融资,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的捐赠。这些投资包括新建场馆12个、改扩建场馆11个、建设临时性场馆8个,改造独立训练馆45个,这些场馆是直接为举办奥运会新建或改扩建的。
据北京奥组委官方网站介绍,北京新建的12个奥运场馆包括:国家体育场、国家游泳中心、国家体育馆、北京射击馆、北京奥林匹克篮球馆、老山自行车馆、顺义奥林匹克水上公园、中国农业大学体育馆、北京大学体育馆、北京科技大学体育馆、北京工业大学体育馆和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网球场。
“这里不包括相关的配套设施,比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国家会议中心、奥运村、媒体村等六处相关配套设施,因为这些设施都由企业自筹资金,赛后利用也由企业自行决定。比如奥运村,本身就是一个住宅项目。”刘志说。
近七年北京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共完成投资约2800亿元人民币,其中,城市交通累计投资1782亿元;能源基础设施累计投资685亿元;水资源建设累计投资161亿元;城市环境建设累计投资172亿元。
对于2800亿元人民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向,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王海平介绍说,主要包括以下项目:
——首先是建设了首都机场的东扩工程,建设了T3航站楼。
——改善了铁路枢纽状况,建设了铁路新线路,包括北京南站改造工程、京津城际铁路工程等。
——投资549亿人民币,新增高速公路网总里程578公里。
——建设了146公里的轨道交通,完成了13号线、八通线、5号线、10号线一期、奥运支线和机场高速轨道交通的建设。
——加强了水资源环境的建设,完成了六环路以内的河道治理290公里,建设完成11座中水厂、9座污水处理厂,目前污水处理率已达到92%。
——建设垃圾填埋厂和焚烧厂,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9.9%,郊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78.6%;此外,还加大了电力等能源建设力度。
刘志介绍说,其中一些项目,比如地铁5号线、机场客运专线、官厅风电场工程、酒仙桥、吴家村等六座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都是北京“十一五”发展规划确定的项目,“原定在2010年完成,现在提前完成了。”
北京筹备奥运七年间,奥运投资对北京经济的拉动也异常显著。
在2008北京国际新闻中心8月3日举行的“北京经济发展战略及实施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王海平预计,按可比价格计算,2007年,北京市经济总量比2001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2.4%,预计2008年将突破1万亿元人民币。
人均GDP从2001年的3262美元,提高至2007年的7654美元,预计2008年将超过8000美元。
此外,北京市的财政收入从2001年的451.2亿元,扩大到2007年的1492.6亿元,年均增长22%。北京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1年的1.2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2.2万元,年均实际增长11%以上。
5. 中国内地去年投资多少建轨道交通
2017年中国内地城市轨道交通完成建设投资4762亿元(人民币,下同)。截至2017年末,共计34个城市开通轨道交通并投入运营,运营里程达5033公里;有62个城市的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获批,其中北京、杭州、广州规划线路投资均超过2000亿元。
报告还显示,2017年中国内地城市轨道交通完成建设投资4762亿元。截至2017年末,中国内地共56个城市开工建设轨道交通(部分地方政府批复项目暂未纳入统计),共计在建线路254条,在建线路里程6246.3公里,其中成都405.5公里的建设规模居内地首位。
中国内地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仍在“长”。根据报告,共有62个城市的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获批(含地方政府批复的18个城市),规划里程总长7321.1公里。其中,北京、杭州、广州规划线路投资均超2000亿元,合计达10388.6亿元,约占内地已批复规划线路投资的三成。
报告指出,中国内地城市轨道交通进入快速发展新时期,制式结构多元化,网络化运营逐步实现。预测“十三五”期末,运营线路成网规模超过400公里的内地城市将超过10个。其中,北京、上海将形成千公里级的轨道交通“巨网”城市,广州、深圳、重庆、天津、南京、成都、武汉、郑州等将形成线网规模400公里以上的轨道交通“大网”城市。
6. 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及现状分析
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国家标准《城市公共交通常用名词术语》中,将城市轨道交通定义为“通常以电能为动力,采取轮轨运转方式的快速大运量公共交通之总称。”目前国际轨道交通有地铁、轻轨、市郊铁路、有轨电车以及悬浮列车等多种类型,号称“城市交通的主动脉”。城市轨道交通和其他公共交通相比,具有以下特点:用地省,运能大,轨道线路的输送能力是公路交通输送能力的近10倍。每一单位运输量的能源消耗量少,因而节约能源;采用电力牵引,对环境的污染小。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迅速。中国城市规划建设的轨道交通网络总里程已达5000公里,总投资估算将超过8000亿元。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作为中国城市公共交通网络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建设也在快速发展。中国已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10个城市拥有已建成的轨道交通线路,全国规划建设轨道交通网络的城市则已有25个。
城市轨道交通是属于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的行业。目前中国的建设和运营管理体制还不足以对项目建设进行有效的监督、引导和控制;国内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法制建设、技术控制、标准化体系尚未形成。为使中国城市轨道行业具有国际竞争能力,应尽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法律法规,促进国产化设备的发展。由于城市轨道交通的投入大,建设期长,退出成本高,要保证有足够的客运量,才能盈利,因此投资建设应相当慎重,谨防盲目上马。
中国轨道交通设备在全面建设初期主要依靠进口,价格昂贵,地方财力难以承受。尤其是一些通过国外贷款建设轨道交通的城市,限于贷款条件规定,必须要用相当一部分贷款用于购置贷款国的设备产品。自从实施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国产化政策以来,中国城轨车辆国产化成绩斐然,国产城轨车辆不断涌现,如南京浦镇客车厂与法国阿尔斯通公司合作,生产的地铁车辆供上海轨道交通3号线使用;大连机车车辆厂生产的轻轨车辆,供大连的金石滩-黑石礁轻轨使用;长春客车厂生产的时速100km的轻轨车辆,供天津滨海轻轨使用;四方机车车辆厂生产的地铁空调车辆,供北京地铁八通线使用。虽然取得了比较大的进步,但面对国外厂家的激烈竞争,国内厂家仍需努力。
今后,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将和其他交通方式共同构建高效率的综合交通体系,进一步改革运营体制,使外部效益体现在轨道交通的内部效益,放宽准入市场,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将在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总体来看,中国城市轨道交通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发展机制仍不够健全,但各地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的热情日渐高涨。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中心城市不断在向周边辐射,轨道交通建设的紧迫性也在增加。为缓解轨道交通建设资金的困境,政府已大力号召外资和民营企业进入轨道交通建设领域。目前,外资主要以设备供应和技术提供的方式活动于轨道交通建设领域,民营资本则因投资额过大而暂时难以介入。随着中国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产业外围转移速度的增加,外资和民营资本进入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成为一种必然趋
7. 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现状及分析是什么
随着多个城市交通状况的恶化,公共交通特别是轨道交通建设已得到各级政府重视。根据现有规划,“十二五”期间,全国各城市公共交通平均出行分担率要比“十一五”末明显提高,并鼓励有条件的大城市发展高效铁路。
目前,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正迎来黄金发展期。伴随投资额度的加大,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将成为继铁路大规模投资之后新的投资热点,成为“十二五”基础建设投资新增长点。随着中国轨道轨道交通正逐步进入稳步、有序和快速发展阶段,轨道交通行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也逐步显现出来。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5-2020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前瞻》研究显示: 2009-2013年,我国城轨交通运营线路长度逐年增长,年复合增长率为24.23%。2013年,为2408公里,同比增长17.01%。
且单条线路的平均长度整体呈增长趋势,从2010年的27.76公里增长到2012年的29.83公里。2013年,平均线路长度为29.73公里,较上年有所下降。前瞻产业研究院轨道交通行业报告分析显示:在我国轨道交通建设中,地铁建设占主导地位。
2010-2013年,我国地铁运营里程逐年增长,占城轨交通的比重有所提升。2013年,地铁运营里程为2050公里,占城轨交通的比重达到85.13%。在客运量方面,城市轨道交通客运量市场份额也有所上升。
2009-2013年,我国城市客运量中,公交客运量的占比有所下降,但市场份额始终在60%以上。出租车客运量整体呈下降的趋势,2013年为31.32%,但下降幅度较小。而轨道交通的客运量占比呈上升的趋势,2013年达到8.51%,但市场份额仍然较小。城市客运轮渡的市场份额相对较小,且逐年下降,2013年仅为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