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基金投资 > 2011中国对外投资

2011中国对外投资

发布时间:2021-06-17 11:02:41

Ⅰ 大家好,我现在急需《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有谁有电子版能帮我发一份吗[email protected]

他们的官方网站上可以直接查询下载的哈

Ⅱ 2011年,中国非金融领域对外投资总额从2006年的176.3亿美元上升到600.7美元,今年一季

答案C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研读材料获悉:我国对外投资强劲,而利用外资逐渐减少。这是由我国的我国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引起的,利用外资结构不断优化,利用外资的方式不断创新。材料说的是资本而非贸易,故①排除,④说法不恰当。故选:C。

Ⅲ 2011年中国在越南投资的产业是哪些

总体环境还是比较不错的,以下是一些数据理由仅供参考:越南全国人口约8600万,近6年来经济发展迅猛,发展速度在全球位居前10位。2002年11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正式启动,2006年11月07日越南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由此给中国和越南企业带来了无限的新商机。越南作为东盟成员国之一,是中国产品进入东盟5亿人口消费市场的最佳跳板和最便捷通道。近十年来中越两国贸易额增长了100多倍, 现中国已成为越南第一大贸易伙伴。2008年越中贸易额将突破200亿美元,两国政府设立长远目标到2010年努力使越中贸易额达到250亿美元。 2008年越南社会总投资约合374.88亿美元,同比增长22.2%,占GDP的43.1%。其中,政府投资合108.47亿美,,民营投资合154.7亿美,外商投资合111.7亿美元。2008越南工业产值同比增长14.6%。其中,国营工业同比增长4%,民营工业18.8%,外资工业18.6%。生产加工工业增长16%,占88.9%;电力、天然气及水生产分销工业增长13.4%,占5.7%。增长较快的工业产品有:载重汽车增长40.6%,客车38.3%,水产品加工29.1%,洗衣机28%,服装27.7%,变压器22.6%,冰箱冰柜22.2%,奶粉18.6%,自来水供应15.2%,电视机15%,旅游鞋14.6%,发电12.3%,水泥9.6%。 2008越南对外货物贸易总额1433亿美元。其中,出口629亿美元,增长29.5%;进口804亿美元,增长28.3%;贸易逆差175亿美元,增长24.1%,占出口总额的27.8%。贸易逆差最大来源地是中国,为108亿美元,同比增加17亿美元。越南贸易进口额中,其中内资企业进口518亿美元,增长26.5%;外资企业286亿美元,增长31%。进口商品中生产资料占88.8%,消费品占7.8%。若剔除价格上涨因素,进口增长21.4%。其主要进口市场为:东盟195亿美元,增长22.5%;中国154亿美元,增长23.2%;欧盟52亿美元,增长1.7%;中国台湾84亿美元,增长21.8%;日本83亿美元,增长37.7%。 越南就是一个大的贸易市场,没有自主品牌,在东南亚来说政治稳定属于一党执政国家,社会治安好;从国土面积来说在东南仅次于中国,算得上一个大国,有稳定的生产力;从文化差异来看越南和中国的文化并无多大的异,同样的节假日,比如春节、中秋、瑞午等都是一样的;最大的一点是现在经济趋势来看,发展国家是最好投资的选择,越南GDP增长速全球第二位仅次于中国。至什么产品,就要看你本人对哪个行业比较了解和熟习,投资最好做自己懂行的产业,如果你手里很多产品资源呢就做你现在手里的资源就好,再通过实地考察就可以行动。

Ⅳ 哪里可以下到2011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见附件

Ⅳ 2011中国从事跨国经营的企业有多少家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和中国即将加入WTO的背景下,研究探讨企业国际化经营问题具有特殊意义。一般而言,国际化经营是一个国家加入WTO后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事国际化经营将是中国企业在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中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中国企业选择国际化经营的必要性 (一)外部原因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上最大500家跨国公司已有400多家在中国登陆。加入WTO后,形势将更加严峻。这表明我国企业面临的竞争对手是具有超强实力的巨型企业,它会拒着雄厚的资本实力和强大的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而我国的企业普遍存在着规模小、实力弱、抗风险能力差等问题。比如,我国的汽车工业仅整车厂就有100多家,但全年的总产量之和只相当于外国一家中型企业的产量。全国企业500强的销售额之总和只相当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一家企业的年销售额。当今的世界经济中,一批跨国大企业正扮演着主要的角色。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1998年公布的数据,1997年全球共有跨国公司4.5万家,其子公司25万家。这些企业控制了世界生产总值的40%—50%,国际贸易的50%—60%,国际技术贸易的60%—70%,产品研究与开发的80%—90%,以及对外直接投资的90%。其中,由世界权威性财经杂志美国《财富》每年评出的全球500强,虽然在数量上只占跨国公司总数的1%左右,但其销售额却占全部跨国公司总销售额的90%。并且从行业集中度和其生产经营与其他跨国企业的相关性等经济指标看,全球500强都有着极强的代表性。 (二)内部原因 通过国外研究论证,企业进行跨国经营的原因是: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比较成本和交易费用等因素促进了跨国经营的出现或是外国直接投资的产生。根据海墨和金达莱伯杰(Hymert and Kindleberger)的观点,跨国公司拥有某些垄断优势,诸如:(1)对某种专门技术的控制;(2)对某些原材料来源的垄断;(3)经济规模优势;(4)对销售渠道的控制;(5)产品开发和更新能力等,促成了跨国经营或外国直接投资。邓宁(Dunning)提出的OLI模式,认为所有权优势(Ownership)、位置优势(Location)和市场内部化优势(Internalization)是三个最基本的决定跨国公司的行为或外国直接投资的要素。 二、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现状 中国已经有了像中国石油化工进出口公司、首钢集团公司、金融业的中国银行和中国信托投资公司等企业进行跨国经营。以海尔、康佳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企业,更是先行一步,积极从事跨国经营活动,并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海尔集团早在1991年,就开始向国外出口产品。他们以战略的眼光和超前的观念推出3个1/3的战略;即国内生产国内销售1/3,国内生产国外销售1/3,国外生产外销售1/3。目前海尔以在国外发展了49个经销商,销售网络达3万多个,产品出口到102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和跨国公司的发展尽管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尤其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还是很落后。目前,世界上共有跨国公司6万多家,其遍布全球的分支机构达50多万家。这些跨国公司富可敌国,在世界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统计,跨国公司的产值占世界总产值的40%、国际贸易的60%、国际技术贸易的60%-70%。跨国公司的销售额远远超过世界商品贸易总额,以1998年为例,其销售额高达11万亿美元,而当年世界贸易额仅为7万亿美元。而我国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海外企业中盈利的占55%,其中多为非生产性企业;收支平衡的占28%;亏损企业占17%,以生产性企业居多。这种状况,不仅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跨国公司不可同日而语,甚至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也有很大的差距。三、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选择 以国际工业跨国公司为例,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出其对外扩张战略的若干国际经验。 1.跨国经营战略:渐进性和创新性。跨国工业公司的跨国经营战略主要特征,一是跨国经营方式的渐进性;二是跨国经营战略的创新性。 跨国工业公司的发展历史表明,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是从国内市场起步,然后以母国为基地,逐步走向世界,最终发展成跨国企业的。从大多数跨国工业公司走向世界的过程来看,从国内经营到跨国经营是一个从被动到主动,从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突然飞跃。绝大多数工业企业在成为跨国公司之前,对跨国经营方式的选择都采取了“先易后难,逐步升级”的战略。一般工业企业最常见的跨国经营逻辑是:纯国内经营、通过中间商间接出口、企业自行直接出口、设立海外销售分部、建立海外分公司跨国生产。企业出口行为专家,美国密歇根大学的Cavusgil教授把企业经营的国际化分为五个阶段:国内营销阶段、前出口阶段、试验性地卷入阶段、积极投入阶段和国际战略阶段。 跨国工业公司的跨国经营战略的创新性是跨国工业公司不断适应环境变化的结果,它相继经历了由多国国内到简单一体化,再到复合一体化的由低到高的发展阶段。跨国工业公司首先实行的是多国国内经营战略,即针对不同的市场在当地组织生产和销售。这一经营战略的主要特征是子公司具有高度自主权,作为独立的经营实体,采取行动对自己价值链上的行为负责。以后,随着贸易壁垒的减少,通讯技术的进步和国际竞争的加剧,企业日益倾向于利用外部资源服务于自身的价值增值。跨国工业公司因此加强了与海外子公司、分包商和被许可人等的联系,由此产生了简单一体化的企业经营战略。 2.国际投资战略:由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据《1999年世界投资报告》,目前世界上共有跨国公司6万家,这些跨国公司控制着国际投资的90%,从此意义上说,国际直接投资实际上就是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 伴随国际直接投资的迅速增长过程,跨国公司的投资战略显示出了以下的阶段性特征,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跨国工业公司的投资战略变化过程。战后,跨国公司的资金一直流向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如初级资源产品开发及加工业产品。70年代中期以来,开始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70年代后期(1975—1980),跨国公司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年投资增长率达21%,而同期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年投资增长率仅为17%。80年代后期,跨国公司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资有很大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吸收国际直接投资占投资总量的比重从27%增加到38%,90年代达到40%,并且制造业仍然是主要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吸收国际直接投资最大的产业部门,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40%投向了制造业。此外,在资本一技术密集型产业内部,R&D水平较高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投资的增长也要快于非R&D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例如在制药、通讯及计算机设备等产业。 3.跨国兼并战略:回归主业和协作型竞争。跨国公司自诞生之日起,购并活动就没有间断过,购并已成为跨国公司进行国际直接投资,进入国际市场的一个重要方式。纵观跨国购并的百年浪潮,虽然并购的战略虽几经变化,但主题基本都是回归主业和协作型竞争。 对于我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战略而言,战略选择必须是企业发展目标与国家对外经济发展目标的双重体现,其中有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注意: 1. 建立对外扩张战略的梯度优势,形成技术层次互补、技术创新和扩散的良性循环。从世界跨国公司对外扩张战略由“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趋势,以及中国在国际竞争力中的比较优势来看,中国企业选择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国际化经营的起点应该没有疑问,但应该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内形成梯度优势,并逐渐推进其产业高度化,以利于产业结构调整。 2.国际化经营战略选择及组织创新。跨国经营的国际经验表明,国际化经营一般分为纯国内销售、出口和国外生产几个战略阶段,但是这几个阶段也不是绝对的,因为跨国公司战略选择不仅受国家的特点、工业的特点和公司的特点影响,还受到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这些影响可能使跨国公司长期停留在某一战略阶段,这就要求跨国公司选择一种全球整体化战略,跨国公司的组织也会随战略实施的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组织类型,进行组织创新。 3.直接投资的方式选择。中国大型工业企业对外国直接投资应以合资经营为主,出资形式也要多样化。因为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起步较晚,资金、技术实力不足,销售管理经验不成熟,精通跨国经营管理的人才也不多,采用独资形式,不利于节约有限的资金和达到与东道国企业优势互补的目的,也不利于产品的市场营销和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更不利于争取东道国政府和居民的广泛支持以及获得当地的政策优惠。而采用合资经营方式,既可以减少中国企业的资金投入,又有利于弥补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经验不足的缺陷,还有利于吸引和利用合资伙伴的管理和营销技能以及在市场的信誉、供货的销售渠道。但是,采用合资方式,不利于保护技术秘密,因此,对于拥有独特技术优势的企业,可采用独资经营方式。 4.中国大型工业企业集团的发展要实现市场调节和政府支持的结合。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自然要涉及到企业集团的发展问题。应当指出,企业集团的发展必须实现市场调节和政府支持的结合。 跨国公司是高度社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产物,适应了国际分工、国际技术和资本流动的需要,代表着现代企业的发展方向,直接体现着国家的竞争力。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和中国即将加入WTO的背景下,打造中国的跨国企业是中国企业家的当务之急。本文来自网络。希望对你有帮助。

Ⅵ 企业政府层面说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选择

自2000年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经过几年慢行之后,即呈现出高速增长势头。200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已突破100亿美元,成为发展中国家最大的对外投资国。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西方大国对外直接投资纷纷缩水,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却一枝独秀,逆势增长。2012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878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实践证明,“走出去”战略确已成为“关系我国发展全局和前途的重大战略”。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与特征

(一)投资高速增长,国际拓展迅速,但规模与发达国家和地区仍差距明显

自我国建立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制度以来,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呈现跳跃式增长,特别是在2005年和2008年,相比前一年分别增长了122%和110%。 即使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到2012年,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额(流量)仍保持12.2%的年平均增长率。在“走出去”战略指导下,截至2012年底,中国1.6万家境内投资者在国(境)外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近2.2万家,分布在全球179个国家(地区),占全球所有国家(地区)总数的76.8%。至2012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存量)达5319.4亿美元,居全球第13位。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仅相当于美国对外投资存量的10.2%、英国的29.4%、德国的34.4%、法国的35.5%、日本的50.4%。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二大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国,中国的对外投资规模与我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是不相称的。当然,这与我们起步较晚有关,但是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我国的经济结构和增长模式存在一定缺陷,与世界经济融合的紧密程度仍然不够。

(二) 对外投资行业分布继续多元,传统行业投资仍占据主导,非传统行业投资正在加大

截至2012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几乎涉足了所有行业类别,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政业、建筑业,这七个行业的投资(存量)超过100亿美元,累计投资(存量)达到4913亿美元,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总额的92.4%。这些传统行业构成了我国对外投资的主体,但也发展不均衡,投资差距较大。至于其它行业,如文化体育娱乐业、住宿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等等虽然有所覆盖,但是所占比例微乎其微,大多所占比例不足1%。

纵观近几年国家发布的对外投资统计数据,行业分布比率大致相同,说明传统行业的地位短时间难以撼动。但值得注意的是,信息传输业、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从2009年的19.7亿美元(存量)增长到2011年的95.5亿美元(存量),两年翻了近五倍,所占比例也由0.8%上升到2.2%,表明非传统行业也逐渐被我国对外投资企业所青睐。

(三) 对外投资存量遍布全球七成以上的国家(地区),其中七成分布在亚洲地区,但呈多元化趋势

至2012年末,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虽然分布在全球179个国家(地区),占全球国家(地区)总数的76.8%,但是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总额的7成主要分布在中国香港、新加坡、日本等亚洲地区。亚洲地区的境外企业覆盖率高达95.7%,几乎所有中国涉外企业都在亚洲有投资。特别是香港一地,截至2011年,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存量)的61.6%,排在第一位。从存量分布中可以看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中,地区差异显著,分布聚集度较高。

对亚洲的投资(流量)已经从2009年的71.4%减少到了2011年的60.9%;相反,对欧洲的投资(流量)却由5.9%上升到2011年的11.1%;对非洲、拉美投资也有明显提升。中国在2012年对美国投资40.48亿美元,同比增长123.5%,美国成为继中国香港之后的中国第二大直接投资目的地。流向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这两个长年雄居第二和第三位的中国传统投资地区的金额仅30.67亿美元,较上年的111.45亿美元下降72.5%。从近几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向中可以看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正在由传统投资地区向其他地区发展,呈多元化发展态势。

(四) 对外投资存量中,国有企业占据半壁江山,但民营、私营企业等中小企业异军突起

2011年末,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存量)中,国有企业占62.7%,有限责任公司占24.9%,股份有限公司占7.6%,私营企业占1.7%。2011年,国有企业虽仍占投资总额(流量)的55.1%。但是在两年前的2009年国企占对外投资(流量)高达67.6%,显然,国企在对外投资中所占的比例正在迅速下降。在所有境外投资者中,就企业数量而论,国有企业所占比重也是连年降低,到2011年末,只占中国13500家对外投资企业数量的11.1%,而且这一比率还在缩小。

在企业数量上,私营企业在2011年末已经达到占8.3%,发展迅猛的是“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这样的混合制所有制企业。不仅在企业数量上,有限责任公司在2011年末占60.4%,比2003年的22.0%增加了近40个百分点,在投资存量上也达到了24.9%。这充分显示出我国更多的民间资本正在走向国际市场。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问题

(一)对外跨国并购高度集中在能源、矿业行业

2008-2009年,以中国企业为买方的跨国并购涉及金额高达571.3亿美元。其中,目标领域为能源产业的交易金额277.54亿美元,占交易总额的48.6%;目标为矿产行业的交易金额262.34亿美元,占交易总额的45.9%。中国海外并购高度集中在能源资源领域,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由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现状决定的。显然,这是一把“双刃剑”,通过海外投资并购获得能源资源补给,确实缓解了我国经济迅速增长导致的能源资源不足,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但另一方面,依靠大规模并购而便利获得的资源能源,会弱化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力,固化落后的经济增长模式以及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对我国的经济安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非有利。

同时,由于我国对外跨国并购集中于资源能源行业,而资源能源行业资金密集度高的特点决定了我国海外收购将会以资金雄厚的国有企业为主,这也增加了我国海外投资的外部阻力和风险。但从目前国内经济增长模式和产业结构来看,在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我国海外投资的主要领域仍将是能源、原材料领域,这也意味着东道国对我国投资的疑虑与摩擦不会短时间内消除,中国海外并购风险也不会从根本上得到有效控制,长期的海外投资利益更是遥不可及。

(二) 对外跨国投资方式导致对外投资风险加大

由于受到亚洲和非洲一些东道国自身技术水平和工业能力的制约,我国企业大都选择在发展中国家绿地投资的方式,因为绿地投资建设周期长、速度慢,对跨国公司的资金实力、经营经验等有较高要求,并且在建设完成后,自身还面对开拓市场、经营管理和与东道国的法律、惯例结合的风险。而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往往国内政局不稳、法律体系不健全,这就大大增加了企业在长周期中创建企业和经营企业的风险。例如,利比亚危机导致中国75家企业承建的50个工程承包项目中断,涉及金额188亿美元的损失。

对于市场、技术相对成熟的欧洲、北美、大洋洲,我国企业一般借助东道国企业的市场份额、技术、或者控制的油田矿产等,大多采取跨国并购。但由于我国具备并购实力的一般都是央企和国企,而西方国家对于我国的国有企业本来都心存芥蒂,加之我国国企往往财大气粗,在投资方式选择和企业整合上也容易激起东道国的民族心理,一但并购细节处理不当,很可能导致并购的失败。以中铝对澳大利亚力拓的并购为例,中铝在取得国内四家银行210亿美元的贷款后,斥资195亿美元对力拓实施跨国并购,最后以失败告终。这次并购失败给中国企业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

(三)中国海外投资面临外部阻力增大

据Dealogic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失败率为全球最高,达到12%,虽然2010年这一比率降至11%,但仍为全球最高。相比之下,2010年美国和英国公司从事海外收购的失败率仅为2%和1%。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外部阻力主要有三种表现方式:一是以“国家安全”为借口的政治阻力,主要表现在对一些敏感领域的投资,如电信、能源、航空航天等领域。2005年中海油收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和2011年华为收购美国3Leaf公司都是遭受到了美国国会议员的强烈反对,最后破产。二是经济民族主义,主要表现在中国对海外能源和矿产领域进行并购中,如2009年中石油收购加拿大卡尔加里的能源公司Verenex未获利比亚政府批准;中国铝业增股力拓计划未果;中色集团收购澳大利亚稀土矿业公司股权未获批。三是国外竞争对手的狙击,主要表现在中国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或者寻求先进设备和技术方面,例如北汽集团在2009年打算收购德国欧宝部分股权,意在借助德国汽车的整车和发动机技术来实现自身品牌价值的提升,但由于欧宝最大股东通用担心北汽在获得欧宝的知识产权后与自己的在华展开竞争,不同意转让知识产权,交易最终失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所谓“树大招风”,这些阻力往往有增无减,并且交叉重合,这增加了中国海外投资的困难。

三、应对策略

(一)对外投资企业要以明确的战略为前提,同时要把握时机

对外投资要把握时机。时机主要指投资对象国的经济市场形势和并购企业的经营状况。以前中国企业去海外并购,要么价格太高,要么就是受到政治等外部阻碍。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中国迎来了海外直接投资的黄金期,主要有以下两个因素:第一是海外资产价格低;第二是外部障碍小。因此,时机往往是对外投资成功的关键。以吉利并购沃尔沃为例,这起公认的“蛇吞象”行为,是中国并购难度最大的案例,也主要得益于吉利对于时机的把握。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使得沃尔沃轿车在其重要市场之一的美国销量骤降51%。严酷的市场和经营形势使福特急于放低身价出售沃尔沃。2010年吉利最终以18亿美元成功收购沃尔沃100%股权,实现了自己对于技术、品牌、海外市场的诉求。相反,2009年中铝增资力拓受挫除了前面讨论的投资方式选择不当,遭遇外部阻力外,也有时机选择不当。

当然,并不是时机有利,所有的企业就要“一窝蜂”地去海外投资。企业“走出去”还是应以企业自身业务发展和战略布局为前提,避免“抄底”和“投机”心态,同时也要对并购或者合资之后的整合难度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以另一起“蛇吞象”的案例为例,2002年9月,TCL并购德国施奈德彩电;2004年1月并购汤姆逊彩电业务;2004年4月并购阿尔卡特手机业务;然而,2005年TCL开始亏损;2006年TCL宣布终止欧洲业务。因此,企业海外投资一定要以自身实力和清晰的海外发展战略为前提,把握机会,才能取得成功。

(二) 在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上实现多元化

前面已经提到,我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选择上缺乏经验,导致风险增大。在投资方式上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以日本为例,上世纪80年代以前,日本企业的对外投资方式也比较单一,而上世纪80年代以后,伴随着发展中国家对外政策的开放和发达国家投资方式的多元,日本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也变得更加灵活多样:对发展中国家采用独资、合资、合作、非股权的技术转让、委托加工等多种形式并存,以新建和购并相结合的方式进入市场;对发达国家投资多采用多种增持股权形式,市场进入以购并、合资为主。

中国企业现在对外投资方式与日本80年代以前相似,投资方式比较单一。但是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经济一体化的加深,单一的投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需要灵活多样。特别是对于敏感领域的投资,一定要考虑到可能面对的外部阻力,变换投资方式。2010年,中海油和道达尔在竞标英国Tullow石油公司时原本是竞争对手,但中海油最终选择了与道达尔、Tullow石油公司三方合作,共同拥有股权合资经营,也借此锁定交易的成功率。因此,我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选择上一定要权衡利弊,灵活多样。
(三) 避免盲目追求大规模对外直接投资

投资额越大,容易受到当地社会、政府和媒体的高度关注,加上中国企业缺乏海外投资经验以及东道国对中国企业的不了解,往往规模越大的直接投资项目受阻的概率也越高。例如中海油151亿美元收购尼克森,中海油185亿美元收购美国优尼科,中铝与力拓195亿美元大交易等等,都因为投资额过大增加了外部阻力,降低了成功率。

而中小企业在选择对外直接投资方面更加灵活、规模较小,获得的关注度相对较小,并且能够迅速将技术和机遇转化为效益。据调查,目前中国的中小企业已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3%,对GDP的贡献值也高达60%,我国专利的65%是由中小企业发明的,75%以上的技术创新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80%以上的新产品是由中小企业开发的。中小企业走出国门是我国“走出去”战略深入实施的必然趋势。但是所谓的“放胆”并不是盲目的“走出去”。企业发展必须以科技创新为第一推动力,因此企业走出去前一定要练好“内功”。

(四) 遇到对外投资阻力时要寻求更多的合作方式和公关方式

外部阻力归根到底来自于政府和竞争对手。企业如能加强与政府机构、国会议员、工会、媒体的沟通联系,开展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多渠道合作,对外直接投资的成功率会大幅度上升。以华为为例,华为先后与西门子、英飞凌(Infineon)、德州仪器(TexasInstruments)、摩托罗拉(Motorola)、微软(Microsoft)、英特尔(Intel)、升阳微电脑(SunMicrosystems)、3Com、NEC、松下、TI、英特尔、朗讯、SUN、IBM等多家公司开展多方面的研发和市场合作,并且与3Com成立华三;与西门子成立了鼎桥科技公司;与松下、NEC成立了上海宇梦通信科技公司;与赛门铁克成立“华赛”;与海底光缆工程系统公司成立 “华海通”等等。这些公司中不乏华为的竞争对手,但正是这些合作让华为的对外投资取得巨大成功。

另外,企业在面对来自政府方面的阻力时,也要坚持其发展目标,从容应对。比如,在华为的全球战略布局中,美国政府成为华为对美投资的最大阻力。但是,华为并没有退却。根据美国参议院的记录,2012年前六个月,华为在美国游说费用达到82万美元,2011年同期仅为20万美元,主要用于对政府官员、知名人士的游说从而获得他们的支持。特别是对抹黑华为的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华为高层亲自出马,在深圳、香港和华盛顿与委员会成员面谈,还主动披露了持股员工、董事会成员和资金来源等信息,并向他们展示自己的研发、培训和生产中心。可以说,华为在面对投资外部阻力时,采取合作和公关的方式来规避投资风险,化解外部阻力,是其对外投资取得今天辉煌成就的重要因素之一。

阅读全文

与2011中国对外投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财富管理中心信托 浏览:35
贷款风险事件处置预案 浏览:32
理财规划师培训中心 浏览:416
算账理财 浏览:191
3月11日加元对人民币汇率 浏览:659
天津中技桩业注册资金是多少钱 浏览:435
期货大货 浏览:692
英镑换外币对人民币最亏 浏览:913
外汇管制法 浏览:308
如何借外汇 浏览:680
历年中国外汇储备 浏览:192
荷包理财电话 浏览:927
股票飞龙在天 浏览:769
天邑股份投资5G 浏览:891
外汇培训招聘 浏览:869
海通证券资金账户销户 浏览:560
一百人民币兑换多少西非法郎 浏览:546
如何模拟外汇交易 浏览:66
股票的日记账 浏览:16
金杯汽车股票的历史价格 浏览: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