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搜外,您可以通过SEO培训系统学习搜索引擎优化知识,通过搜外问答与资深人士进行深入交流和扩展人脉。
⑵ 目前主流的互联网创业网站都有哪些请大家补充哈。谢谢了。
目前比较适合资金不多的年轻人创业的项目还是蛮多的,年轻人对互联网比较熟悉,中海美联,不需要你投资技术全部交给他们做,你还是需要多观察。
⑶ 有没有一些关于价值投资的论坛,贴吧
东北大锅台诚邀全国省市县镇乡加盟总店、秘方传授、锅台制作、经验交流,无需厨师、轻松创业
⑷ 如何看待当下互联网+社区的概念。比如:最近特火的“社区团购”
社区团购其实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了,早在年初疫情期间就已经广泛出现了。那为何现在突然火了,因为各路大神都来了!
滴滴出行、美团、拼多多、阿里等互联网巨头纷纷加入。
其实,社区团购就是通过低价营销,把超市里面生鲜食品这块市场抢过来了。
因为这一部分的食品种类虽然不多,但是购买频率非常之高,并且容易统一采购和配送,价值量自然也是巨大的,估计能有万亿级别了。
难怪各路大佬否蜂拥而至了。
估计受冲击最大的就是超市和菜市场了!
超市和菜市场由于租金等各类成本,价格要比社区团购价格高不少,方便性也不如社区团购。
虽然社区团购有价格优势,但是质量很一般,相信买过的人都应该有所体会,毕竟一分钱一分货。
对于社区团购这个新风口未来该如何发展?
我个人认为,社区团购最后发展的走向还是几大巨头之间的竞争!
看看谁有能力占有更多市场份额而形成垄断局面。
如今的社区团购颇有点当年共享单车的味道,不知道后续是不是也会出现那样的结果。
回到A股市场,今天围绕社区团购概念炒作扩展到农林牧渔方面了,甚至饮料食品都被纳入这个范围之内。
我觉得这更多的是蹭概念,纯炒作!
真正的社区团购概念主要就是生鲜食品类,而这个方面的标的就那么几个,其他的都是在蹭热度。
我并不觉得社区团购这个概念能强过芯片半导体,能强过新能源车。
我更想表达的是,各路投资大佬们如果把对于生鲜食品这些基本生活用品的热情和资金投入到高科技产品的研发和制造上,会不会更利国利民呢?
没办法,资本都是逐利的。
民以食为天没错,但是如今的中国老百姓不是吃不上饭的时候了,而是想吃得更好,吃的更便宜而已。
⑸ 互联网巨头相继投入大量资源入局生鲜社区团购,对此你怎么看
我们都知道全国各大互联网大公司都在搞社区团购,他们都纷纷盯上了卖菜这档生意,这不禁让人感叹当国外的商业巨头都在展望星空的时候,我们国内的互联网大佬竟然盯上老百姓口袋里面的几块钱,他们热衷于搞房搞服务业搞金融,就是不爱搞制造业,一个个都选择如何垄断市场,如何赚取最大的利润空间。
所谓的互联网加创新,已经变味了,根本不是为了创新,纯粹是恶意竞争,在正当的商业竞争下,还不允许赔本经营,但是互联网打上创新的字眼以后,竟然可以赔本竞争,说现在的中国互联网巨头是多么的缺乏社会责任心,他们为了谋求垄断市场的地位,全然不顾小老百姓的生死存亡,这是多么令人痛恨的局面,对比其他制造强国而言,我们中国互联网巨头确实缺乏像德国那样把无数产品做到极致的念头,仅仅是盯着国内一亩三分地,要知道制造业才是一个国家的未来。
⑹ 怎么找互联网风投,学生一个,有好项目
机会比较大的一种情况就是转介绍,自己投信基本没什么机会。
你可以找律师、老板或接触过风头的人。 你还要确定你要的是VC还是天使!
商业计划书要研究研究,写好!
⑺ 想创业想赚钱,互联网这个创业机会你把握了吗
自媒体思维是互联网思维中的放大器。“好酒不怕巷子深”的年代早已一去不复返,所以现代企业都特别注重市场营销和推广。
营销是为了将企业的产品和品牌更好地传播出去,传播的目的是放大。放大产品和品牌的知名度,放大产品和品牌在用户中的地位与影响。
以前,企业要推广,往往都要“求”人,要借助各种各样的媒体,如电视媒体、报纸杂志、广播媒体、户外媒体、楼宇媒体等,互联网来了,又借力各种各样的互联网媒体。
随着互联网新兴工具的发展,特别是微博、微信营销软件等工具的产生,自媒体渐渐流行,在媒体时代下,人人都是媒体了。于是乎,企业纷纷建设自己的自媒体平台,开通官方微博、企业公众号等,但是很多企业却并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
其实大家都忽略了一个问题,微博也好,微信也罢,只是渠道和载体,只是形式上的东西。
而你的自媒体能不能产生效果,最关键的不是“形”而是“魂”,这个魂就是思维。只有形,没有魂是不会产生好的效果的。
比如说,产品的包装是不是自媒体?产品本身是不是自媒体?产品说明书是不是自媒体?企业的老板是不是自媒体?企业的员工是不是自媒体?
很多企业都在想着求人宣传、找人推广,实际上你们自己就是最好的宣传推广渠道和媒体。像产品的包装,每个终端用户都会看,为什么不好好利用呢?
做营销的目标是品牌,因为品牌是企业最大的核心竞争力,企业要持久发展,一定要做品牌。但正如古人所云:“知易行难”,“品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尤其是没有什么实力和背景的小企业、新企业,更是难上加难。
那有没有什么相对容易些的技巧或捷径?答案是肯定的!今天就来聊聊自品牌的问题。
思维一、品牌进入个性化、人性化时代,要有喜怒哀乐,要有温度
在以前全球统一大市场的时代,地球的另一边,或者是出了一个省后,就没有人知道你是谁,所以你个人不能给品牌做背书。
因此企业品牌和品牌文化非常重要,比如:曾经宝洁这些企业的品牌管理做得非常优秀,像宝洁有几十个子品牌,所以它的品牌管理做得最好。但到了乔布斯和iPhone的时代,苹果已经不再是我们手里拿的、嘴里吃的苹果了,粉丝心目中的苹果是一个叫乔布斯的人拿着一个iPhone4,以及背后有一个被咬了一口的Logo。
前几年所有人都说褚橙好吃,酸甜有底蕴,厚重,其实绝大多数吃的是那个故事,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自己保外就医种了几千亩橙子的故事。
思维二、每个老板都应该成为企业的品牌
之前,企业追求的品牌往往是企业自身的品牌或是产品的品牌,这个确实比较难。但如果换个思路或者说是按当下流行的思路走,先打造企业中“人”的品牌,却相对容易得多。
因为“人”有血有肉,“人”有感情有灵魂,“人”更容易让大众接受。不像产品,冷冰冰的,不容易拉近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所以我们可以曲线求国,先树立企业中“人”的品牌,当人有了品牌后,再用人来带动企业或产品的品牌。
这里说的“人”,可以是老板,也可以是企业中的高管或员工,不过老板效果最佳。
其实每个企业的老板,都应该成为企业的代言人和品牌,因为老板是企业的灵魂,最了解企业,最能代表企业,老板应该成为企业最大的宣传员。
这种先做企业中“人”的品牌,再通过人来带动企业品牌的策略,我们管他叫自品牌策略。这个策略非常好用,容易复制,而且成本还比较低,符合当下时代的流行趋势,那就是品牌要有人性、有个性、有温度。
与此同时,论坛经过几年发展,会员达到几十万,成为了该领域数一数二的大论坛,在行业内非常有知名度和影响力。而老D是这个论坛中最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人,也因此成为了整个行业中的名人。
而在这个过程中,老D的技术水平,也得到了突飞猛进提升,同时还积累了一堆的资源。
于是几年前,老D正式辞职创业,而且做的还非常成功。
其实在早些年微博还火爆的时候,写微博也是一个打造自品牌的不错途径,因为不需要费脑子写文章,最多就140个字,尤其是对于不擅长文字表达的人,真的容易的多。
但正因为容易,所以想通过微博做品牌,比较辛苦,因为只有微博达到一定粉丝量后,才能产生影响力,而粉丝的积累,是需要长时间的运营和积累的,这是个辛苦活。当然,如果在微博中发的观点特别的犀利和有特点,也可能会快速产生影响力。但这个就需要有独特的思想和观点了。
在传统营销方式中,企业做营销几乎是没有自主空间和话语权的,被各种媒体牵制着,比如电视媒体、广播媒体、平面媒体、户外媒体等,即使互联网站盛行,媒体的话语权仍然掌握在网站手里。只有当自媒体出现以后,企业自主空间才越来越大,越来越有话语权,不用再受制于媒体。
客观上说,在中国目前的环境下,公司自媒体甚至还可以制衡现有媒体环境的阴暗一面。随着媒体经营情况的日渐窘迫,无庸讳言,一些写黑稿收保护费的行为也在逐渐为大众所熟知。过去,信息发布权基本上垄断在媒体手中,企业再有钱,舆论传播上仍然处于弱势,所以对这种行为大多数只能交钱了事。但当公司新媒体建设之后,公司自己也拥有了舆论渠道,对这种不正风气就拥有了相当大的制衡权力。
不过做将公司做成自媒体并不那么简单,黎万强说:“它不应该是浅尝辄止而已,往往要组建一个自媒体的内容运营团队,它的周期和成本是非常高的,而且它的可见性往往是,你可能花两千万去投个广告,他可能立刻就看到效果了,但是往往你要建立一个有足够战斗能力的自媒体团队需要两年、三年,在这种时候公司是怎么看待,从组织架构和战略上定义谁去做自媒体。”
首先,企业媒体化
相信大家对自媒体并不陌生,但很多人对自媒体的理解并不到位,以为开个博客、建个微信公众号、申请个今日头条就叫自媒体,其实这种理解是不全面的。微博、微信、今日头条等,只是自媒体的表现形式,是工具和平台,但如果仅仅是形式上的东西,还不能叫真正自媒体。就好像一个人拿着倚天剑,并不一定是剑客,因为倚天剑只是工具,需要掌握至高无上的剑法才可以。甚至对于真正的剑客来说,有没有剑已经无所谓。
企业想做一个真正有效的自媒体,首先要具备自媒体的思维和策略,具体如下:
在自媒体时代,每个企业都应该多少具备点媒体思维,在营销层面,应该将自己的企业当作一个媒体来经营。
媒体是怎么经营的呢?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媒体的作用和特性:
监测社会环境;
协调社会关系;
传承文化;
提供娱乐;
教育市民大众;
传递信息;
引导群众价值观。
通过了解媒体的这些功能特性,再对比企业自身,不难发现一个问题。
企业在做营销时,更多的是为了突出和宣传自己的产品,目的是为了卖产品;
媒体更多的是为了传播信息,去影响受众。
基于此,企业在具体操作时,应如何表现呢?这个表现主要是体现在企业对外的窗口和言行上。比如以前的企业网站,只是单纯地放一些企业的介绍、产品介绍、客户案例等。以前的企业官方微博、微信,只是单纯地转发企业的消息、活动等。而现在,则需要把自己的网站和微博、微信等这些对外窗口当成媒体去经营,要像媒体一样,去表达一些观点,或者娱乐大众,或者传递思想等。
员工媒体化和老板媒体化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企业每一位员工都是最好的宣传员。因为这些员工都有微博、微信,他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小的媒体,他们在网上的一言一行都会对企业产生影响。而且从公信力上来说,消费者对于企业员工的言行可能更加信任。
当然,可能有人会说,一个员工的微博和微信能有多大影响力?没错,一个人的影响力有限,一条信息的影响力也有限,但如果内容多了呢?比如一个员工长期不断地在微博、微信里抱怨企业,会有多大影响?如果人数再上去的话,有10个人,或者100个人加入其中,影响又会有多大?反过来说,所有员工都去传播企业正面信息,又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让所有员工都成为企业的对外窗口,应该引导员工在自己的微博、微信等中多去传播企业正面的信息和内容。虽然看起来他们的影响貌似不大,但就怕坚持,一旦坚持做,就有可能会产生量变到质变的效果。
这里说的内容,不是指硬性广告,而是让员工用自己的角度、用生活的语言表达真实看法。比如企业在搞团建时,做个有奖集赞小活动,让员工在微博、微信中传播;企业在内训时,让员工在微博、微信中写一下学习心得;企业在开年会,表彰先进时,让员工在微博、微信中记录一下难忘瞬间等。
有个调查报告显示,80后和90后是最愿意分享公司信息的主力军,而他们中间会有超级积极分子、积极分子、准积极分子、活跃分子以及不积极分子,公司应该关注积极分子和准积极分子,这是占最多数的部分,对他们的正面分享要多鼓励。
员工都媒体化了,企业的高管和老板更加责无旁贷。就像我们以前曾经在《马云雷军周鸿祎 强东彦宏罗永浩 他们才是最牛的网红!》中说的一样,老板是企业的灵魂,最了解企业,最能代表企业,老板应该成为企业最大的宣传员,每个老板都应该自觉成为企业的代言人。
产品媒体化和内容媒体化
企业在做营销时,都希望能够找到一个适合自己,且性价比高的媒体或渠道。其实最适合自己的媒体,就在自己身边,只是很多人对其熟视无睹,这个媒体就是企业自身的产品。
在一个企业中,产品与终端用户的接触是最多的,如果在设计产品的外观、包装时,融入营销理念,想一想是什么样的效果?
实际一些企业已经这么做了,比如在产品包装上印上微信二维码,或将企业的来历、背景、故事等印在包装上等,效果都非常不错。但坤鹏论认为还可以更深入些,比如将企业的文化、背景、故事等,用四格漫画的形式体现在产品外观或包装上,而且是以连载的形式,每个月的故事都不同!
在去年的夏天,印有“喵星人”、“小清新”、“吃货”的可口可乐昵称瓶红遍了中国的大街小巷,在收获口碑与销量的同时,也为可口可乐的市场团队赢得了业内多项大奖和普遍好评,其中也包括《成功营销》颁发的“年度最佳内容营销案例奖”。接着在后来“你是我最重要的决定”,“阳光总在风雨后”,“我和我最后的倔强”,“我愿意为你”等几十款流行歌曲歌词被印在可口可乐的瓶身和易拉罐上。“歌词瓶”带来可口可乐整个汽水饮料销量的增长高达10%。这些杰出的创意让可口可乐这个老品牌焕发出新活力,创造了最近几年的销量增长奇迹。
内容媒体化的意思是,企业对外发布的信息和内容等,不应该是干巴巴的新闻通稿,或赤裸裸的广告,企业应该像媒体一样,去试着制造新闻和热点,让企业每一条信息,都变成真正能吸引眼球的新闻,甚至让媒体主动转载,而不是花钱传播。
如果企业能做好以上几点,抓住自媒体的契机,企业的营销效果一定不会很差。
⑻ 互联网金融类论坛有哪些
您好,现在很多金融门户网站都有自己的社区论坛的,比如说和讯论坛,凯福德论坛。里面有许多好投资理财专家以及投资者在交流,新手可以在这里学习到很多的投资经验技巧。
⑼ 薄胜在申万宏源互联网论坛这样说
来到这儿和大家交流分享非常感谢欢欢,也感谢一姐王茹远。没有欢欢说的这么牛,只是做了一点事,然后因为这个大时代在行业里面产生了点对行业发展有帮助的事情,当然对今天在座的大咖来说都是小事,其实在场的很多人都是一直在做价值投资,理性投资,我们做的其实偏小一点,就是为初创企业服务的众创空间。
刚才欢欢其实介绍了背景,我最早是做软件开发的,我是大学创业,2007年在大学的时候就开始做,2009年认识了互联网知名连续创业者简晶,有机会可以约大家见一下简晶,也就是我们的投资人,简晶是一个老极客,大家知道最近刚发布的搜狗输入法,其实当年简晶在UC DOS时代,UC DOS就是他做的,然后到2010年看到iPhone的发布,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惊喜就是他一个人开发了一款app拨号精灵,我们没想到体验这么好的一个产品出现了。他是一个极客性质的人,其实我们对技术的IT宅男全是我们身边的这波人。
其实我们这些互联网的人离金融比较远,只不过因为最近几年,尤其是我跟欢欢认识的三年,刚认识的时候他刚拿到互联网分析师的金水球奖,然后我们认识是因为我是做软件,欢总当时分析了游戏行业的一家公司,就问我一些东西,从我们IT的层面上来怎么看。
其实我们的创业之路一直在衍变,我们做技术创投,做众创空间,做创业大赛。尤其是认识王茹远以后,包括跟高总在聊的过程中,大家会看到PE也好,VC也好,都往前置,做创投。包括今天说李丰没来,其实李丰在做新基金,也就是说一大波的做投资的这帮人会出来做基金。现在在VC和创业的市场上会出现一个现象,就是钱比人多,人比事多。什么概念呢,就是现在这个市场上想投资的钱比靠谱的创业者多。也就是说现在大量的互联网创业市场上,大量的不靠谱的人存在。因为这个,泡沫出现。另外什么叫人比事多呢,其实大家想到的,所以我不知道在座有多少做VC或者做天使投资的,那投资的过程中,其实你看到这个人差不多的时候你就投吧。因为这个事呢,大家做的事都差不多,包括刚才欢欢也提到了那些公司,在国内甚至在国外都不止10个创业者,对一个做中国打车软件的是谁,可能大家已经不知道了,摇摇招车,有知道的吗?好像没有。所以这个时代其实是做任何一件事,只要是做靠谱的事,靠谱的人你就去投。包括当年暴风,我们在聊的时候,很显然一个例子就是说这个事做的有点野蛮。为什么呢,就是用了当年他在跟木马的那套,所以后来周鸿祎成了他的投资人。那我们今天呢,其实我从我个人的角度,包括我接触的这些投资的角度,因为王茹远让我来就是因为她看了我们的孵化器,看了我们的孵化项目,就是从我亲身接触新的一代创业者的角度来讲讲。因为我和很多的90后创业者,包括马佳佳这种都是朋友,我们通过他们身上,通过我们接触的这些现象来给大家做一个对比。这几张图相信网上大家都看过,大家别笑,这些都是很正常的现象,左上角的第一幅就是现在互联网企业,包括前一段时间网上炒了很大一段时间的东西,就是魅族,包括阿里发了一个招聘,就是要求颜值要高,长的要漂亮,然后把程序员叫醒,当程序员郁闷的时候鼓励鼓励程序员,就这样的一个职位。这个职位现在已经很多公司都在招了,不要笑,这是很正常的职业了。包括职业讨债师,甚至现在出现了体验经济时代,出现了这些东西,大家可能有所耳闻,包括首席八卦师,在公司里面多招这样的人,进行在公司里面调节氛围,说一些八卦,调节调节气氛。因为大家知道IT创业公司都很苦逼,24小时都在工作,压力很大,然后又没有女朋友,没时间去看网上八卦,那怎么办呢,公司也在用用户思维,提高一些程序员的这些用户体验,OK,他们就招了一系列的这样的人。并且这些人的待遇和福利是超极致的,包括以后我们金融公司可能也要朝着这个方向走,最狠的里面没写,马佳佳最近招聘,马佳佳招聘员工的核心一定要颜值高。如果你颜值不高,你去韩国,公司给你出钱。并且每年给出你十天的整容假。
下面看这个节操精选,包括谁叫我起床,这个可能就有机会成为下一个陌陌,甚至比陌陌要好。大家知道这个应用吗?没反应是吧。是手机装了不好意思说是吧。谁叫你起床就是一个简简单单的需求,高频需求,他其实创业的时候就是想着我要做一个高频需求就够了。因为早上你睡觉,你不想起床,就做一个事,找一个美女叫你起床。然后你每天晚上在APP上定制,甚至你提前可以定制好,我每一天找一个什么样声音的人叫我起床,每天我定制一个什么样声音的人几点叫我起床,OK,这个APP就是干这个用的。就是你觉得如果按照价值投资的角度来讲,或者正常分析的角度来讲,我们投这样的项目有什么用。但是不排除这些未来APP都有,包括很多人说90后的小朋友创业不靠谱,但是我其实在看,包括我自己的经历,包括我身边有很多成功人士,我分析他们的经历,这帮人都是一个连续的创业者,就是连续折腾的人。只要这帮人一直在折腾,他的事总有一天成。因为当开始第一次折腾的时候,他很多经验欠缺。第二次折腾的时候,他就补足了一些经验。最典型的是美团网王兴,一开始做的时候做了七八款软件,互联网产品。最早在资本市场上跌倒了三次,第一次找红杉资本,红杉资本要投他,PPT没弄,第二次PPT弄了,打车去见的过程中,PPT还落车上了,就是只要这样一帮人在折腾,只要折腾不止就有机会。
包括很多人很质疑,问我怎么看马佳佳,因为马佳佳这两年变化很大,嗨融到了资,乐博的杨宁给的钱,换完了之后去了时尚传媒集团,当了新媒体事业部的总经理。然后在新媒体事业部没几天,又获得了时尚集团总裁的信任,然后又给她钱,又出来做,现在做了一个应用,我一会给大家看一下,真的会惊瞎你们的眼。真的想不到这帮90后,或者他们在打造一个什么样的氛围,打造一个什么样的社区。然后这些程序员鼓励师,极致体验师,鉴黄师,这个可能大家听说过。然后最近出现的这些新词汇,no zuo no die,包括最近出现的然并卵,这些词大家接触过,或者说日常用吗?好像不用。这些实际上都是互联网给大家创造的,因为IDG投的这个项目。B站知道吗?bilibili,B站是干什么用的,其实就是做了一个用户体验的东西,其实当时IDG投的时候也不知道为什么要投,但是发现它的流量增长很快,因为发现这是一个用户用的产品,就是实际上用户很烦剧透,我在看一个电影,我身边坐一个人老给我讲电影的下一个进展是什么,甚至在这个电影的过程中,我在看电影,他在旁边老给我说这个电影到底怎么样。然后评论我很烦,但是现在出现了一个90后,尤其是看过这个动漫的90后出现了一个现象,就是在边看的过程中拿着手机边评论,然后字幕上,你看的屏幕上会飞出来一屏一屏的字幕,也就是你即时现场评,甚至你不在现场,你在其他地方,打开APP就能看到今天我们在演讲,我后面一个大屏,大家对我的评论,我演讲的好不好,大家的评论都会出现在屏幕a上。甚至不在这个现场,然后在远处的人看到这个视频都可以评价,是这样的一个应用。现在这个应用已经不仅仅是B站的一个应用了,而是很多社交软件都在用,包括我们看到的节操精选。这帮90后在玩儿什么,这是卡西欧的一款相机,我们想都想不到,这帮人就为了自拍,就是叫自拍神器,不是我们现在拿的手拍杆,就是5千-9千块钱不等,就为了买一个自拍相机,然后发相机的时候都打上一款应用,就是把你的打马赛克的一个应用,就一个场景。包括最近比较火的一款应用叫instagram,有人知道吗?被Facebook 10亿美金收购的一个公司,就是一个图片社交的应用。我相信大家在网上应该刷到过一张图,我们所有的照片都可以在那边标注一个地点,标注一个什么时间,就一款应用就是干这个的。你看看这些人,新时代的物种他们在用什么。我们第一个现象里面出现这个东西,像微信、易信、飞信、人人,这些人说白了是80之前的人在用。第二个象限是QQ,大家不要以为微信起来了,QQ就死掉了。我告诉你,QQ突破1亿同时在线是在2014年,也就是说随着微信移动互联网的到来,QQ没有败,而是继续上升了,只是上升幅度不如微信快速而已。他们真正现在在崛起的应用就是在最右象限的这一排的应用,我们在座的很多人都不知道U+是干什么的,不是雷军投的社区,这是上海的一个创业者做的,就是在网上聊天,然后看那个什么的,有点像9158的概念。天鸽集团在香港上市的公司。然后包括微拍,大家有这个兴趣的话可以打开这个APP,看看这帮创业者在干什么,这是创新工场投资的。然后这就是马佳佳做的应用,这个HIgh,我截了一个小的界面,因为这里面有很多东西是在我们这种文化下是没有办法拿出来的。大家有兴趣的可以下载这个软件去看看,包括这个微拍,他都在干什么,包括他是怎么用互联网思维来做这个审核的。原来比这个时代更强一点的是,当时还有一个在我们很多公司招聘的时候,包括优酷这样的企业,视频网站因为大量的上传视频,他还招聘一个职业叫鉴黄师。微拍是典型的互联网思维的方式,连鉴黄师都不参与了,让用户参与的方式让用户来评哪些视频可以推出来,哪些视频不能推出来,审核视频。然后他们在用什么,或者在干什么,其实这就是人的两大特性,就是我们以后要投资互联网或者投资互联网新的创业公司,包括我们自己在做体验的这个事,包括我看到我们的报告书里面写到,其实男女的就两个特性,就是你做任何一款应用或者任何一款互联网产品,包括你的行业要跟互联网+加起来的这些行业都是在做什么,就是第一,你就想着你的应用怎么去接触异性。我们最近网上有一个段子在讲打败陌陌的下一个是什么,是UBER,为什么呢,陌陌只能约到附近的人,UBER不仅能约到他在什么位置,还能约到什么车,并且你能拿到第一手信息,他的手机号。很多美女现在为了钓凯子,她没事就拿着手机看看哪个车好,然后就打到车,然后就拿到了他的手机号。现在在中关村有一个段子很火,有一个人开着特斯拉从机场到网络,公司有一个人租了一辆特斯拉,就干这个在UBER上注册了司机的帐号,然后就有一个想法想创业,每天就从机场接定单,拿到了投资,然后从中关村这儿拉用户,送他回家。聊的过程中找到了技术合伙人,一个创业公司就这么开始了。大家可能今天觉得这个是一个骗子行为,或者是什么。但是互联网现在打造的内容就是这样,他们这个事儿如果靠谱了,一切都会靠谱。
其实我们今天研究的逻辑都一样,我们投资就是投未来,未来就是这帮人能在这个机制上能给你创造一个到底是什么样的事。我相信这个投资人投的还不贵,因为他肯定是有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因为创业者也好,或者所有做事的人也好,他都是有一个行为逻辑在里面的,就是我们看到这个人的行为逻辑,然后这个人是在做事。OK,投资他基本上没问题。所以这个投资人,当时我们朋友在聊的过程中就说了,人家投就是因为发现了这个人,第一,他有想法,他会用新的东西。第二,用新东西创造了自己的价值。这个是大家可能网上看到过,因为里面也讲过这个东西,有一个小朋友说的这句话,说每次上物理课都会睡着,他就会把扩音器声音调小。大家想想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这是网络贴吧的一个截图,这是一个师生恋,就是初中的小孩的一个初中恋,就是每次上物理课都会睡着,因为学物理学不下去,然后他就会把扩音器声音调小,什么意思,就是老师会把扩音器声音调小,为了让他睡的更好,这就是90后,这就是00后。什么叫赚到了,就是交个男朋友又给你当保姆,还能给你做家教,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学习,这就是这个社会的现象,这个会成为趋势。大家看看,这个是人民网的一个截图,银监会主席刘民康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就说了,我感觉这个世界萌萌哒,现在已经成为一个趋势了,领导人都这么说了。包括刚才说的弹幕,日本首相在做民选的时候已经在用了,这个东西会用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这就是一个投资的现象。就是很多人说投资互联网不靠谱,移动互联网不靠谱,就出现了很多现象级的产品。像脸萌,像这些产品好像貌似没有什么实际价值,按照它就是一个趋势,它就是一个现象,因为这个现象会引领一个潮流。然后这个表象是什么,借助互联网,这是很多互联网反投资的人说的话,借助互联网自由主义,这个是美国的嬉皮士文化,等经济文化涌入中国,对中国一代人的成长轨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表象是这个,其实更本质的原因是这样一个原因,为什么我放这个H7N9的图,大家想想,因为这一波现象出现了一个新的逻辑,就是不同于以往的我们的逻辑。这就是新物种的诞生,就不管人也好,事物也好,我们为什么投资说现在都在讲生态,十年前我相信没有人说在聊生态,因为生态在阿里巴巴的成长下,成为了一个经济逻辑。但是现在又出现了一个新逻辑,也就是说为什么阿里巴巴会做到疯狂生长,想想如果一个银行业的人,或者一个金融行业的人会做一个支付宝吗,根本不会。会做余额宝吗,不会。因为无数的条条框框在那。为什么现在大家说互联网让大家没有边界,没有界限,就是因为互联网创造了一种新的逻辑,就这种逻辑是第一个造成的就是野蛮生长,我相信大家都看过疯人那本书,其实企业的发展的早期都是疯狂增长的。如果你要找到一个企业是按逻辑生长的,这个企业在互联网时代一定不会成功。我所说的成功是一定不会有大成,就是你从逻辑上面能推的通的一个东西都成为过时的东西。因为只有他创造了一种新的逻辑,然后因为新逻辑,所以他没有天敌,没有天敌他就能疯狂生长,野蛮生长,就像互联网金融一样。包括我今天为什么能站在这儿,因为欢欢PPT上也讲到了,我们2014年干了一件事,互联网金融大数据CEO班,我和欢欢两个人发起的,其实就是一个众筹的。其实我们开始做的时候就没有说想把这帮CEO召集到一块开一个班,因为我是1986的,我压根就没想到这个事。开始做的时候我就想招一个互联网金融的大数据的产业班,金融班,我的微信朋友圈里面都有整个的招生日程,我们十几天就把这个招完毕了。招的过程中,欢总那边接到了无数的互联网CEO的申请要上这个班,之后又招了互联网金融CEO班,今年我们这个班收费已经很高了,但是报的人数也仍然很多。这是什么,就是一个新逻辑出现,他没有天敌,我们说到底我们干的是商学院的事还是什么事,什么都不是,你无法定义它。
你说商学院,我们没有一个教师,没有老师,我们老师也是众筹的。第一次上课是咱们金融界的霍书记给上的课。包括王小雷,央行征信处的处长。所有的这些,你说到底它是一个商学院,我们也没有一间教室,这就是一个新逻辑的出现,就是用互联网思维或者用互联网的方式在改。第二个就是这些物种有一个特征,不断遗传。什么意思呢,就是我做这个事,这帮创业者在做这个事可能不成,但是这个事会影响很多人,保证他下一个事成功。另外一个,他不断的变异进化。为什么贴这个病毒在这儿,因为病毒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现象,8小时后一个细胞可以繁殖到200万个。10小时后就可以超过1亿个,这就是疯狂增长的速度,所有的病毒的生长逻辑。互联网公司,如果你的新公司打造了新的物种,就是你要投资的创业过程中一定是这样的,包括我们要做的互联网的这个。
我再重申一下互联网的特性,第一个就是说最基本的特性就是开放性,它就是什么都可以接触,就像滴滴打车一样,滴滴打车会下一个颠覆掉的是什么行业,我相信大家都在看,但是没有意识到的,肯定就是本地生活这个行业。因为你从机场也好,从高铁也好,下来以后用滴滴打车,他给你一些优惠券,现在滴滴打车已经在做了。你从哪儿到哪儿,然后他在当地就给你推一个优惠券,推一个消费信息,你肯定会用,这就是滴滴打车现在的逻辑。到底滴滴打车是一个租车公司还是一个什么公司,它是一个开放的。然后我把这个平台开放给所有的本地生活。然后它是一个自由化的社区,就是人人在这个里面都自由。同样在自由的过程中就是人人要求专业,为什么现在出现了一种叫匠人精神,就是我能够把我们自己专业能力范围内的事做好,然后我可以不依赖任何一个大企业都能生存。很典型的就是金霍刀一个人出来做商学院,写了两本书就开始忽悠互联网思维,去年一堂课就能卖1千多万。自由的前提就是我可以脱离大组织生存,但是前提是我在这个组织里面很专业。还有一块就是人性化,就是一切的一切回归人性化,回归物体的本质。然后可延展、可生长。就是这个东西可以自由延展,就是你用户不要去你想给他一个什么未来,包括现在很多公司都在讲我互联网怎么改造,往往都是我CEO,我董事长成立一个什么互联网战略研究会,或者推进部门,然后按照我主业方向去打造一个什么产品,互联网转型。但是这个往往不成功,成功的是什么,成功的全部是来自于底层的,包括像海尔这样的企业,我把我公司的资源全部网络化、透明化,把我的资源市场化,然后所有的人都变成创业者,不是基于底层的所有的人来在这个里面基于你的专业范围加一些公司资源来做这个事,我觉得这个趋势把握的最好的是郭广昌,他十年前就在提什么中国动力嫁接全球资源。然后下一个特征就是自演变,就是它有自演变的逻辑,你不用管它。包括微信,我相信马化腾、张晓龙压根就不用想微信下一步的发展在哪儿,因为有无数的人在帮他想。因为我从2011年就开始做微信的公众帐号开发,开发的过程中我不断的想怎么做新产品在上面嫁接这个东西。但是微信只要做好蓄水池,把用户量做的足够。某一天发现用户在某一个方向上突破了一个出口,我只在这个出口上去做相应的延伸就够了。这就是众多的互联网的逻辑,然后它快复制、会变异、不确定、碎片化。什么叫碎片化呢,也就是说不是你每时每刻都再处理这个东西,而是让你每时每刻在意想不到的现象里面在用这个东西,这个叫碎片化。不可预料,就是快速迭代。
时间问题,我就说到这儿,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