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雷军为什么投资小米
2010年4月,雷军的师弟李华兵给雷军发了一封邮件,推荐一个从德信无线出走的无线业务团队,他们希望做一款独立的手机硬件,得到了雷军的支持,随后这个团队被更名为“小米工作室”,也就是小米公司最早的前身,而他们的计划目标就是制作一个完全的手机体系—“小米手机”。
“做手机”的计划目标,与小米科技的创业完全同步。这个计划早于MIUI操作系统的开发,更早于2010年底才形成完整蓝图的类Kik通讯工具—“米聊”。也就是说,雷军一开始就选择了移动互联网创业的高难度动作。
难度越高,别人就越难以复制—腾讯、阿里巴巴和都没有直接做手机的经验,甚至连想都没想过。这一下,雷军和小米科技就占领了商业形态的制高点。
按照雷军自己的说法,他花了这么多年测试了50多款智能手机,没一款是真正无可挑剔的,这是他决定自己做一款手机的理由。如果这真的算个理由的话,口气也足够大了。
❷ 如何看待雷军投资了这么多媒体
雷军投资了很多自媒体,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在移动互联网人人都可以发声的情况下,掌握一定的话语权。
这些被直接投资的自媒体运营可能并不太受干预,但是毕竟拿人手短吃人嘴软,在某些事情上说话的方式稍微改一下,效果就会很不一样。
❸ 看雷军如何用200万变成20亿,这是他最成功的一次天使投资
雷军和小米手机的每一次亮相,都少不了这些平台的大佬公开站台和私下助力,他们是雷军的投资对象,范围涵盖宣传线、电商线、入口线、社区线和软件线,它们借力打力、兄弟齐上阵,而小米的定义,从一个卖手机的公司,变成一种生态。以下为虎嗅分析全文: 从万人空巷到期货售卖,从首发双核到死机重启,从小米模式到过度营销,虽然间杂着捧与骂,但伴随着超过400万台手机销量的记录,小米科技这个品牌已经成为中国移动互联网浪潮中崛起最快的一个角色。 雷军曾公开有类似的说法,小米将是他作为企业家的最后一战。既如此,雷军毕其功于一役、将前20年所有对商业的经验、领悟、资源都投入到小米身上,都非常自然。 而他最直接的借力,就是他投资过的一系列公司。 我们还记得一年多以前小米手机首发时现场播放的那段视频吗?视频里,雷军投资公司的几大CEO齐齐现身,力挺雷军与小米。他们包括凡客诚品CEO陈年、UCWEB首席执行官俞永福、多玩游戏总裁李学凌、尚品网创始人赵世诚、拉卡拉CEO孙陶然、乐淘网创始人毕胜他们为了表示对小米的祝福,统一做出一个举动,把手里的旧手机一齐摔在地上,大部分为iPhone。 这段视频不仅仅是个一笑而过的表演,更像是个暗喻,喻示着雷军的小米征程注定将跟这些雷军系公司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分之不开。 本文力图通过梳理总结小米与雷军系公司在经营层面的合作、以及分析资本层面合作(可能性),进行这么一种观察:小米,正逐渐从雷军的一枚心爱棋子,变成一个棋盘;小米的定义,从一个卖手机的公司,变成一种生态。 生态!雷军反复说的“市梦率”,即蕴含此意。小米,怎么可能以纯手机公司去IPO、去满足投资人当下对它的估值? 在我们去分析雷军怎么以小米为核心、去进行旗下资产互助,有效盘活自己的每一寸资本版图时,不得不折服于雷军敏感的商业嗅觉与头脑。(整合)这事之所以没有在其他天使投资人或企业家那里发生,是因为绝大多数人没有像雷军那样,一开始对移动互联网就进行了全链条的投资布局。 所以,下面让我们从复盘雷军的布局线开始。 雷军的布局线 “人靠谱比什么都重要。”这是雷军对于自己投机理念诠释最多的一句话,当然还有另一句话就是:“天使投资的本质是投熟人,人不熟不投,因为这样可以降低投资的成本。” 难道雷军真的只是在投“人”么?我们看下他都有什么样的投资布局: 第一条,宣传线: 投资资深媒体人林军的线上媒体专注移动互联网报道的雷锋网,以及线下的社交会议组织长城会(即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GMIC的主办方); 第二条电商线: 凡客诚品、乐淘、尚品网; 第三条入口线: 移动互联网入口UCweb、线下支付入口拉卡拉、语音入口YY/瓦力语聊/iSpeak、多看; 第四条社区线: 旅人网、好大夫、多玩、乐讯、太美; 第五条软件线: 金山、可牛、喜讯无线。 最后,他自己出山做了硬件公司 小米。(本来想投魅族的) 可以看出,雷军的投资原则远不止是“投资熟人”这么单一,还有其对移动互联网“卡位”的诉求。其布局的完整性远超同样布局广泛的老对手周鸿祎,甚至连以广撒网而闻名的蔡文胜都在布局的系统性上略输一二。 如此的布局,难道对于雷军仅仅是个巧合么?至少在小米手机的营销路上,雷军系下属各个公司借力打力、兄弟上阵的故事一直层出不穷,着实值得一审。 雷军系相互借力 —雷锋网、长城会:小米的捧哏与逗哏 雷锋网的创始人林军,从不掩饰他与雷军的友好,在其著书的《沸腾十五年》中就曾将雷军“互联网还远没有达到它应有的高潮,移动互联网会创造更多更大的奇迹,林军,你信不信?”,这句对于移动互联网的判断放在了非常显著的位置。 每当小米发布或是将要发布新手机的时候,雷锋网总是作为排头兵将消息放出,甚至在10月28日就用《小米3 概念机来了》这样噱头标题,为10月30日将要发布的小米2手机造势。如果在雷锋网搜索关键词“小米”二字,更可以看到一个远高于同类品牌的曝光数量。 长城会,则给雷军与小米提供了在移动互联网同行、投资人创业者面前正面曝光的线下平台。 长城会是这样介绍自己的:“长城会致力于打造全球最有影响力的移动互联网商务平台。长城会通过发展会员网络、举办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每月定期组织行业活动、创办移动互联网垂直媒体等方式。”每年的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GMIC)是科技圈人士对长城会最直接的印象,今年的GMIC创纪录在北京、硅谷各办一场,可以说是开创了国内TMT领域会议迈出国门的先河。 看一下小米科技在两次GMIC上的亮相。今年5月在北京GMIC2012上,雷军占据了整个大会一头一尾两个最据“卡位”意义的对话与演讲机会。作为长城会董事长,他出场的姿态与演讲内容却没有什么“东道主”意味,95%的重心是放在对小米的宣讲上。小米科技的总裁林斌也同样出现在了其中的一次圆桌会议中,至于今年10月在硅谷举办的的GMIC-SV,小米科技同样也占据了会议第一天上午两个最重要的演讲/圆桌位置。 同样隶属雷军系UCweb亦在长城会的历次会议中得到了非常好的展位曝光和演讲机会,这也是雷军系宣传协同效应的有效扩散。 —金山UCweb凡客:小米互助会 小米手机的营销更是与雷军投资系中公司们得到了最有效结合,其中金山、凡客以及UCweb无疑是其中的代表。 先看看小米手机为的盟友们带来了什么?在小米手机预装的软件的清单中可以看到,金山词霸、多看、米聊、凡客、乐淘、金山快盘、YY语音、WPS等多款雷军系公司的软件已经内置在MIUI中,单凭次一项就足以为这些软件公司带来以百万计的安装量,按照目前安卓渠道市场1.5-2.5元/个的CPA费用来算,傍上小米这颗大树后,单纯的市场费用节省就可以达到数百万元。 自然,这些公司也理应为小米贡献营销资源。作为雷军的最忠实的拥趸,现任金山网络CEO的傅盛最喜欢在微博中公开为小米摇旗呐喊,就在国庆期间,更是放出人“为金山网络员工没人发送一台小米2作为双节福利”的消息。 除了直接为小米带动手机销量外,金山网络在软件上的积累,也帮助小米在云端的需求打下了基础金山快盘直接为每一部小米手机提供了15G的云存储空间。 此外,作为金山体系中在移动互联网布局最广的子公司,未来通过小米手机这个入口将移动游戏产品快速变现,其中的运营分成无疑将是肥水不流外人田最成功的案例。 一位观察者谈到金山和小米的关系时如是说: 如果你是金山游戏的玩家会发现,金山所有游戏中的大奖都是小米手机,公开资料显示金山采购了800万元的小米手机以及配件。除了带动小米手机销量这层意义外,金山游戏的活动宣传也扩大了小米手机的知名度。这一招也是用的恰到好处,游戏中本来就需要用奖品,而手机又属于大众消费品,两者搭配非常合适。 金山之外的凡客诚品,也是雷军系中对小米互助营销最积极的一位。连续多次的“限量销售小米手机”,不仅增加了小米品牌的曝光度,更是通过变相倒流量,为凡客带去了超百万的用户PV,考虑到凡客诚品消费者和小米手机用户重合度有限,但是消费能力却在一定程度上吻合,通过几次的小米手机销售活动,无疑为此前现金流吃紧的凡客省去了数百万的推广成本。 上文提到的细心观察者更表示:“小米1S青春版的发售页面上也是有凡客的广告,而且小米手机在微博上的转发活动也是由凡客提供的奖品。” 在长城会中布有巨大展台的UCweb同样是小米手机互助营销的典型,翻开“UC优视”的官方微博你可以发现,从UC8.1版浏览器推出开始,到UC公司8周年纪念,这其中每一次转发送奖活动,奖品无一不是小米手机以及有优先订阅权的F码。 最近,正值小米2的推出,UC公司亦发布了名为《小米手机2代专版UC浏览器正式发布》的公关稿。 从YY到多看:小米局资本级的遐想 在营销层面的互助,能带动的也只是小米产品有限的销量,而这种销量根本无法为公司的估值带来充足的想象空间。 硬件竞争非常激烈。随着华为“荣耀”四核新机的发布,和联想K860的横空出世,使得小米2无论从配置还是价格,都无法如小米1代那般成为某一产品区间的独享着,想必这是雷军会预估到的,更是那些投资者会预估到的。如此看来,没有了产品优势,在软件上也无独到建树的小米,在现行体系下远无法承担起 40亿美元估值重任。 那我们的推断就来了:接下来,小米与雷军系公司会一些业务乃至资本层面的整合吗?让“小米”的内涵成为一种生态而非仅是手机? 7月份时,业界一度传出YY和米聊可能合并的消息,当时曾有《YY和米聊合并?我看行!》一文中对两块业务合并的意义进行了评估。如今,YY将独立上市,但今后它与米聊业务整合这条路并未堵死。YY在移动端上的表现非常匮乏,米聊在策略上也需要出奇兵才能挣脱如今不死不活的境地,两者如能融合,或能相互借力。雷军与李学凌在YY里持有相等的股份,在利益上是高度一致的。上完市融到钱的YY,会促成此事发生吗? 再看看小米将与多看。小米与多看在机顶盒研制上深度合作,已众所周知。 多看科技今年5月在水木社区中发布的招聘启事如下: “公司并已获得雷军等初期1000万美元投资,并称已承诺的后续投资达一亿美金。多看科技与小米科技是兄弟公司,必要时可以与小米共享源代码、供应链等各种资源。” 不仅可以与小米公司共享源代码和供应链,更可能获一亿美元的投资!多看凭什么和小米共享源代码,又是谁来投这一亿美元? 按常理来讲,融资千万美元的公司,估值也仅仅是5000万美元左右,但居然在招聘启事中就敢夸下海口说可能获投一亿美元。回头看看如今小米将要与多看合作推出的小米机顶盒,以及未来智能电视的发展潮流与在小米科技中的位置,不仅让人发问:难道小米会将多看吞下,实现资本层面的合作? 多看一直在做的电子阅读,是个慢生意。经过这两年的积累,多看在电子阅读技术、内容上都有了一定积累,接下来还可能做硬件阅读器。但亚马逊 Kindle进中国是这两年早晚的事,一旦Kindle进入,多看以目前的积累与实力,很难招架得了,在电子阅读市场仍然可以个性化生存,但是在成长空间与增长速度上都会很吃力了。与其这样,不如投奔小米,为其提供相关技术与内容,这绝对是目前单纯的手机公司小米所需要的。在资本方面,多看目前的股东结构相对单纯,透露出来的外部股东仅有雷军、徐小平等,也利于结合。 如果多看将来会与小米深度整合,那么雷军与亚马逊还真有缘份。当年将卓越卖给亚马逊,雷军遂得以变现,有资本进行天使投资。然后一路投了做了凡客、多看、小米及一系列公司硬、软、渠道公司。亚马逊则从电商渠道出发,向硬、软件沿伸,成为一个生态王国。亚马逊靠自己做做成一个生态,雷军则以其不断的投资与整合,隐隐变成一个中国的、类亚马逊的生态,再度与亚马逊在中国碰面(只是主战场不是电商战场不过以后凡客会不会和小米还有深度合作呢?)。 如此说来,雷军不应叫雷布斯,而是“雷索斯”。当然,这只是一个玩笑。而正经的事正在发生,就是:雷军系的整合还会持续进行,小米不仅仅是雷军的好生意,更是雷军系的好生意。
❹ 雷军投资风格
一、介入很早,而且一般是自己觉得某个想法比较好去找一个合作伙伴来投资,更像一个创业者身份的投资人;二、苦练了内功的人找到雷军,雷军与对方一起研究方案,然后雷军掏钱注册再开始运作;三、一般只投熟人,不熟不投;四、投资判断主要看人和团队;五、不是专职职业天使投资人,天使投资只是业余之外做的事。
徐小平我人生的树枝上,挂满了因为信任
滋长的甜美果实
我有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只要创业者不死心,人不死,不放弃,总能成功。但是如果做人失败,别人对你死心了,那你也不行。我做了五年创投,有一个经验:事可以失败,做人不能失败。创业是极其艰苦的过程,只要你做人不失败,周围的朋友、亲戚、投资者、合伙人,其实还会和你一起奋斗,一起走下去。几个著名的故事都是创业者两三次失败了,钱烧光了,合伙人崩溃了,但是继续坚持下去,继续寻找投资,最后获得成功。
我觉得自己天生拥有信任他人的能力。有时候“轻信”也许会带来损失,但我总会告诉自己:我人生的树枝上,挂满了因为信任滋长的甜美果实。少数苦果难掩满园丰硕——在人际关系中,信任就像春风,只要你浩荡地吹拂,定能化开千年冰封,催开万紫千红。
创业者必须天天在一起。有家创业公司,创始人一个在国外,一个在国内,遥控着做了三年,没有起色。我说:创业就必须高度集中,天天厮磨在一起,绞尽脑汁想方向、想方案,逢山开山,遇水涉水,即使互相争吵,往往也能吵出灵感和突破来。
最好的创业团队,应该是两三位为了理想敢于冒险者。等待条件再创业,说明创业时机还没到来。天使投资风险极大,创业者自己敢于冒险,展示的是信心和决心,更容易打动投资人。
创业者需要很多素质,其中三点必不可少:1.必须有诚信(integrity);2.必须有承诺(commitment);3.必须有坚持(persistenc)。诚信不用说;承诺是义无反顾的投入,心有二用者绝不要创业;坚持,即到了黄河也心不死,不断摸索调整,失败了就再来,成功总有可能。
最近和一家VC的朋友往来很多,我发现我们在决定投资时的思维方式真不一样。我基本只看这个想做这件“事”的“人”,而VC更关注这个“人”做出来的“事”。重点不一样。
天使阶段只有梦,没有数字,所以,只能看人。
遇到几个创业者,在股权结构上,一开始就让投资人占了控股权,丧失了事业的控制权,公司做起来后,却被投资人赶走了。创业,本来就是为了做自己命运的主宰,却把控制权拱手送人,真搞不明白。即使你不得不融资,也必须像刘强东那样,股份让多少都可以,但一定要保留投票权。
前几天,有个创业项目要我投资,但不肯给我商业计划书,因为他怕“泄密”。我说:信任力也是一种能力。如果你连我都不信,你还能信谁?学生热烈鼓掌。信任人的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
❺ 创办小米时,强强联合,为什么雷军一直可以占绝大多股份
因为在小米创办的时候,雷军的职位就已经很高了,而且这些年他为公司做的投入和贡献都很多,而且他懂得引入投资稀释股权,所以雷军能够一直占据绝大多数股份。小米的创始人有七位,雷军就是其中一位。这几位创始人都是非常优秀的人,但是如果和雷军相比的话,其实还是略微差了一些。
雷军能够在公司缺钱的时候,也不去售卖股权,而是拉投资。之后有了钱,还可以继续拉投资。这让雷军可以一直保有股权,而且也不会在后期被其他人夺权。
❻ 雷军投资多看的目的是什么
我发现我回答问题老会走题。我要反省我这个毛病,答案重新梳理一下。
关于为什么投资多看:其实多看,在早期游走在灰色地带,一个靠破解Kindle系统起家的东西,在中国这个特殊的环境里,这么做就是可以有机会。而且投资多看的时候,正好是汉王瞎折腾创业板,搞乱电子书的年代。至少在当时,雷老板和其他投资人们一样,觉得搞电子书是有前途的买卖,汉王在二级市场100多块的股价就是明证。而且2010年盛大文学的线上版权,线下硬件结合的商业模式已经摆在那里,汉王也在疯狂的搞阅读,还有中移动的阅读基地等,整个阅读产业环境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如果切入这个市场,无论如何都是有机会的。
雷军和王川都知道,自己没钱,没法和一个中国上市公司(汉王),一个美国上市公司(盛大)比,他们有钱砸硬件,那他们只好折腾系统,只要系统好,Free,未来一定有机会。这种思路,雷军早就用在了MIUI和米聊上面。
但其实,上面我分析的这些都是扯逼蛋,代表着二逼互联网分析师们的二逼分析结论,真相只有一个,那就是王川是雷军的好朋友,且被雷军认为是可以用来布局的操盘手之一。有时候我真心说一句,我们有时候不要站在一个现有的状况下去分析,光看到人前的光芒,却走不进他背后的黑暗,那你永远搞不清楚黑暗里的真相。光看到雷军系耀眼的所谓布局,却看不到这些耀眼的人背后的累累尸骨。我个人认为,雷军比桥爷在战略方面更为务实。桥爷是自己想象一张网,然后让一群打工的经理人去做,这帮经理人只知道桥爷的想法,不知道具体怎么干,所以这几年盛大越来越迷茫。而雷军找来的都是创业集团军,各个都是独当一面的老板级选手。他不像桥爷那么去幻想做一个帝国,而是有什么能做的,先做起来,有什么能收的,先收进来,看一段时间自然就成了二逼分析师笔下的雷军系了。
但是,大家只看到了雷军系里这些闪耀的恒星,却没看到恒星背后那暗夜中那些没有光亮的行星甚至是陨石。我从不认为雷军在2009-2011年期间进行了广泛的布局,我只是认为他把能团结起来做事的人都团结起来了而已,而恰巧这些人都是做互联网的,而互联网业务本身都是相通的,所以就成了所谓的雷军系。如果雷军的朋友们有做互联网的,有做先进制造的,有做医药的,那同样也可能成功,但那不成为一个系统。
于是,老陈兴冲冲的带着王春焕,姜晓宜,李红义八大金刚重新上路,在南三环一个破楼里开始他第三次创业,这个公司叫凡客诚品。
这时候,雷军确实没有建议老陈做B2C,他们把最早的20万投给了读者,并且打算做目录销售。然后一帮人在南三环开始干活的时候发现,完蛋了,这帮人都是做供应链的,没有一个懂服装,傻逼了...... (于是乎,各位看官,你们会投一个没有懂服装的团队做的服装项目吗?不会吧,但是雷军会,因为他相信陈年和卓越团队)
于是乎,陈年去无锡挖了一个牛逼的服装业大牛来负责产品。于是乎,凡客就这么开始了。在此期间,雷军给与陈年的是无尽的鼓励,甚至还客串了在DM里的男模,照片非常有型,这么多年,我认为雷军最帅的不是小米时期的照片,而是当年为初生的凡客拍的广告。
然后,凡客遇到了很多困难,包括头几批产品被投资人狂批,甚至包括有个投资人把衣服扔到了陈年和某姑娘的脸上,骂他们不专业。
那么,试想一下,各位看官,你们会投这么一个看上去不专业的团队吗?但是雷军会,因为他相信这个团队一定会做点事出来。
好了,小结一下,雷军投资凡客的案例可能比投资多看更有研究价值,在凡客早年遭受的磨难里,雷军始终百分之一百的相信陈年团队,这就是他的投资哲学。
上述内容,与事实可能有几个字的出入,我凭凡客某创始人的内部泣血痛说革命家史的报告强行默写下来的,各位看官不用跟我勘误了。
1. 没有懂服装的创始人(不会投)
2. 大多数人只懂供应链,不懂产品和技术(不会投)
3.没有营销大牛,当年也没有微博这种可供小米刷屏的工具(不会投)
4. PPG当时已经出问题了(不会投)
所以,对于题主的答案真相,只有一个:那就是人!换句话说,不闹太套的团队,可能才是靠谱的团队,至今为止,凡客几大创始人都是隐秘在幕后极少露面,除了凯西担任V+总裁期间不得已露面。凡客的二当家是谁?你们知道吗?雷军为什么投资多看?因为王川是他的好朋友,且被他认为可以用来布局的靠谱的熟人,至于多看做什么,做成什么样,这不重要。人靠谱,这已足够!即便王川做出来一个少看,跟尼玛电子书和盒子没有蛋毛关系,也有可能大红大紫,因为雷军就认定这个人了,这逻辑就是这样。这两人当年谈投资的时候哪能像算卦先生一样算那么多未来,没有时间做白日梦。所以,事情就是这么简单。而且即便挂了,那也是雷军无数天使项目合理折损范围内的一个而已。天使项目是允许比较高的死亡率的,而以雷军的成功率,死掉一两个多看根本不算个事。下面是我们在投资实务中对人的感受:从我们的实务来看,投资看人,比做任何尽职调查都重要,这是项目成功最最关键的一个因素。行业环境适应性,战略规划和战术执行力,财务管理能力,团队凝聚力,这一切的背后,都是人。我们也有过完全失败的案例,而败掉的根本原因,恰恰正是人。
曾经有个优秀的团队,我们在做尽调之前直觉他们确实不错,但没有深切感受。我们按照工作计划,对他们说,在我们进场工作之前希望能多多配合。等我们第三天进场的时候,团队已经把尽调需要的所有资料准备完毕,那可是满满一个屋子的资料,以及所有需要尽调的客户联系方式全部交给我们,甚至还包括建议我们独立调研的方向和独立征询的机构和专家名单。以我们估计,完成这些准备工作可能需要两星期,而团队只用了两天两夜(确实他们是48小时没怎么休息)。
这才是我们需要的人,靠谱的人啊!
❼ 多看阅读为什么要卖给小米
首先,从来没有“小米阅读”这个东西,小米的阅读业务一直都由多看阅读团队负责(包括多看阅读和小米小说两大方向)。
其实题目这么问更合适:为什么多看团队需要整合进入MIUI?
答:纯属正常业务调整,为的是大家做事更方便。
背景1:小米为什么收购多看
原因很简单:打造生态链。无论手机还是Pad,阅读都是硬需求,而多看是一个合适的对象。阅读、电视本就是公司两大方向,这也是多看品牌的含义。此外我的看法是,多看本身就是雷老板的战略布局之一,不收购简直没天理。
背景2:多看阅读走到“十字路口”
作为多看阅读的老猿工,看到这篇破绽百出的文章实在忍无可忍,连code都码不下去了,必须要逐个吐槽来平复心情:
(引用原文+事实吐槽)
办公地点从位于北京北五环外的媒体村搬到了上地万科五彩城
不是上地万科五彩城,是华润五彩城。华润置地泪流满面。
据透露,小米的工作节奏一直“早十晚十”,为的是“让大家时刻保持创业的心态”。在并入小米 MIUI 之后,多看阅读原本“早九晚六”的作息,也可能会被延长。
原本也没有早九晚六好吗,不要把过去三年夜色中办公室里辛苦工作的研发、编辑、内容团队身影当成鬼影。
多看阅读的 App 应用一度在很多应用商店被下架或不允许推广。这些应用商店给的理由很简单 :“多看是小米的公司,跟我们是竞争关系”。
连小米系统都上其他商店了,多看阅读为什么会被“其他商店”下架?
另一个风险就是多看阅读这个好不容易做起来的品牌将会被削弱,被出版人所推崇的精致的排版和极致的体验,会不会一去不回?
答案几乎是肯定的。据了解,新的业务团队已经决定放弃原来的高要求,要在内容数量上有大的拓展。
1. 去你的,精致排版和极致体验我们会做得更加极致。
2. 对于阅读业务来说,内容就是命门。我们对排版品质的要求绝不会降低,内容数量也要火箭般提升。后面我们会陆续开放一些工具和系统,帮助整个数字阅读的内容商们更多、更快、更好地制作内容。
无奈之下,多看阅读从去年开始接入原创内容,并为此成立了原创的商务团队。
但很遗憾,多看阅读没有等到收获的那一天。小米小说的 App,正是由MIUI团队在实际运营,这次的整合也基本上是由小米小说团队主导完成。
什么叫做无奈之下?我们其实是欢天喜地开创原创品类好不好!原创用户需求摆在那里,我们实在“不好意思”不做。
再次强调,没有所谓的“小米小说团队”,多看阅读和小米小说的过去、现在、将来都由多看团队负责。
再吐槽下“无奈之下”这种煽动情感的词汇,特么业务方向的抉择又不是一夜情后女方带着化验单来逼婚。
关于整合
或许连多看科技原副总裁胡晓东自己也没有想到,在他离开不足一个月的时间里,多看内部就迎来一次大的格局调整……
副总裁胡晓东离职投奔阿里,似乎是导致小米加速整合多看的导火索。
整合取决于老板们的规划。单个员工离个职就引发整合,你特么逗我呢?胡总之前负责商务关系,当时他离职的原因是创业(去了阿里),在离职之前整合就已经确定了。
裁员、分流,核心员工被整合进小米阅读,多看正遭受创立三年来最大的一次震荡。
就算小米要通过整合来打造一个真正的小米阅读,也并不妨碍多看阅读作为一个品牌的存在。
从短期来看,多看阅读还会坚持一段时间,毕竟这是一个较为成熟的品牌。但从长期来看,多看阅读被小米阅读取代,似乎已是必然。
Again,从来没有一个叫小米阅读的东西或者团队,阅读业务一直由我们多看阅读团队负责,且我们会长期坚持不懈地做下去,更加努力。刚发布的小米平板郑重其事地推介阅读,书城两周年活动红红火火,后续将会爽翻你的超大型活动(请大家拭目以待),都可以证明这一点。
一部分多看阅读的人员进入了 MIUI 团队,而剩下的一部分人,公司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复。
据消息人士透露,小米总部收购多看后,对多看的业务发展并不满意。此举既是内部业务的调整,也意在加强对多看阅读团队的控制。
如果一直保持这样的投资关系,多看科技可以在其中选择性博弈,把握自己的发展方向……雷军收购多看科技的计划里,最吸引雷军的或许并不是阅读,而是多看科技在过去两年中在硬件尤其是互联网电视方面的探索。
尽管从人员规模上看,多看阅读选择进入MIUI 的人占了多数,但从 MIUI 的部门架构和人员设置上看,多看阅读有沦为“二等公民”的迹象。
一并澄清:如前所述,这次就是正常的业务调整。与MIUI大团队整合这个事情,川爷也和团队骨干有过沟通,充分尊重员工意愿。最后,绝大部分员工选择继续做阅读,也有人选择视频或去MIUI其他团队,也有人选择离开。
合并到MIUI后,多看阅读依然是一个独立的业务,团队也保持与之前一样的架构。这里简单说下MIUI的架构,洪峰-->业务团队-->个人,非常扁平。我们神经强健,没有什么“二等公民”的感受。也许作者的“二等公民”指的是我们的工作楼层(我们在B1,路由器团队在我们隔壁)?
在多看阅读与小米的融合过程中,原来的计划至少还需要维持现状一到两年
我也算多看资深消息灵通人士了,竟然不知道“原来的计划”是啥。真不知道啊,求明灯啊!
其他槽点
据消息人士透露,MIUI负责与多看阅读团队沟通的代表曾表示 :“多看阅读从根本上是一个失败的产品,追求极致的体验却没有获得极致的收益,图书品种少得可怜,上线进度慢得要命……”
在我旁边MIUI负责沟通的代表同学从上午开始情绪就十分不稳定,表示非常十分希望会会这个“消息人士”or“内部人士”。另外如果真的是作者说的这样,不知道MIUI为啥会接收这个业务,洪帮主疯了?
站在小米的角度,多看阅读三年级还没达到及格线。三年多时间才积攒了900多万用户。
当同为业内翘楚的掌阅(iReader)装机量过亿时,多看阅读的用户数只有区区几百万。
具体数据问题我就不说了,其他同学已经吐槽很多了,但是拿装机量和用户数做对比,这也太扯了。
总结
上面也吐了这么多槽,这篇不靠谱“文章”里面其他的部分也不多说了,其他答案里面的用户、同事和路人也说的够多的了,公道自在人心。但是最后我还是想再吐个槽!作者作为一个只在多看工作一个月、没有在MIUI工作过、写文章不署真名的人,不知道从哪儿整来这么多劲爆的“内幕消息”?我只能呵呵了,表扬下作者的想象力不错。
❽ 雷军在创办小米之前是做什么的
雷军在创办小米之前主要从事以下工作:
1、 他在大学时,创办三色公司
雷军在大学时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学霸,在武汉大学,他学的是计算机专业,他仅用两年的时就修满了学分,为了保持成绩优异,他有时候连午觉都不睡。
在他大学四年级的时候,雷军就和他的三个同学一起创业创立了三色公司,其主要项目是编写软件,由于当时竞争非常激烈,三色公司屡遭阻击,由于价格优势不明显,而且没有充足的资金,公司最终破产。
2、在金山工作16年
在1992年的时候,雷军加盟金山公司。在1998年8月时,他正式担任金山公司的总经理。可以说他在金山公司度过了他职业生涯中最长的一段时期,工作之久达16年,最终带领金山上市。
3、创办卓越
在1999年,金山创办了卓越网,他主要经营图书及音像制品,雷军担任董事长,卓越网在当时还和当当网并列成为中国的两大网上购物商店。在2004年,卓越网被亚马逊以75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之后就是我们熟悉的亚马逊中国。
4、 投资UC凡客YY
当年他辞去金山董事长的职务,他开始投资一些项目,比如UC、YY。凡客是雷军很少投资失败的产品,据说总共赔了200多亿,在小米发布会上,我们时常能看到雷军穿着凡客的衬衫,牛仔裤等。
5、创办小米,成为人生赢家
在2007年金山上市以后,雷军又投资了许多成功的项目,这使他积累了一些资金,然而这时就缺一个东西,那就是亲自创办一家公司。在2010年4月,雷军邀请了七位合伙人,一起成立了小米公司,主要方向是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市场,
❾ 小米创始人雷军作为什么投资过多家创新性企业
为了小米生态链,从手机到平板,电视,路由,智能穿戴,摄像头,净水器,空气净化器,现在和美的在联合制智能空调,和李宁制智能跑鞋。也就是雷军希望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小米都可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