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基金投资 > 投资与消费失衡

投资与消费失衡

发布时间:2021-08-04 14:32:57

1. 我国投资,消费与出口结构性矛盾有多大

从长远来看,消费在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占据着绝对的、无可替代的主导地位。
看一下当今我国经济结构中投资、出口、消费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及其三者结构失衡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我国投资—出口—消费结构的变动
长期以来,我国最终消费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在GDP中的比例逐渐下降。最终消费率在“一五”时期在75%左右,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65%左右,但过去20年中加速下降,到2007年降到48.8%。同期,资本形成率从80年代中期的35%左右上升到42.3%,净出口从0左右上升到8.9%,形成了经济增长严重依赖投资和净出口拉动的局面。
一个国家的总需求由消费、资本形成、净出口三个部分构成。一定范围内的高储蓄、低消费能够促进投资,有利于经济增长。一定限度的贸易顺差还能增加外汇储备,改善一个国家的经济地位和抗风险能力。但当消费率过低、储蓄率过高时,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投资和净出口拉动,会导致明显的结构失衡。
首先,过高的投资率导致生产能力增长过快,超过消费需求的消化能力,导致产能过剩、经济效益下降,容易引发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在内需不足的情况下继续扩大生产性投资,只能在非常短的时期内促进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继而将造成产能过剩的进一步恶化和增长乏力。
其次,我国过去一个时期净出口不断增长,正是内需不足的一个表现,也是对内需不足的补偿。目前由于世界经济危机,欧美市场萎缩,我国出口产业已经受到严重打击,而且今后更长时期也不可能恢复到出口超高速增长、靠不断扩大净出口来拉动经济的状态。
因此,当前的启动内需,实际上是经济结构的一次深刻调整,关键在于调整消费、出口和投资结构,促进消费增长,提升消费比重。在短期内,提高消费比重困难很多,通过基础设施投资拉动需求是非常必要的。但不解决消费问题,扩张性投资过后,仍然会出现内需不足的问题,经济仍将面临停滞的危险。
二、消费率下降原因何在
最终消费率下降的基本原因是居民消费增长慢于经济增长。我国的政府消费占GDP的比重在过去20年间,大体上保持在14%上下的范围内,而居民消费则从50%下降到35%(2007)。居民消费增长滞后,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第一,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劳动报酬的增长慢于产出的增长,因而消费占GDP比重呈下降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1992年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为59.9%,1998年为58.7%,2005年降低到50.6%,低于大多数国家的水平。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经济又处在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阶段,农村劳动力不断流入城市,造成过去30年来城市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的局面,因此抑制了工资水平上升。特别是非熟练工人的工资水平上升过慢。这是刘易斯模型描述的典型情况。而高收入阶层主要依赖资本和人力资本收益,不受劳动力供求的制约。再加上公共资源管理和初次收入分配体系的漏洞多,灰色收入大量存在,税收征管体系也不健全。以上是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基本因素。在收入差距扩大的情况下,高收入居民收入增长快于低收入居民,而高收入阶层的收入主要用于投资,储蓄率高、消费率低,还有一部分收入用于国外消费;低收入居民的收入主要用于国内消费,但他们缺乏消费能力。因此,在收入差距很大的情况下,自然导致消费增长过慢。
第二,我国过去医疗、教育费用和房价增长过快,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又不健全,给中低收入居民造成很大的负担。取消小学和初中学杂费和农村推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后,情况有所改善,但2007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个人用于医疗和教育的支出仍然占他们消费支出的近20%。还有一些相关支出没有包括在统计内。房价已经由涨转跌,但仍然超出低收入居民的承受能力。这些迫使中等以下收入居民压缩消费、增加储蓄,以应付未来孩子上学、大病、购房和养老的需要。
第三,过去国有企业利润不分红,而且没有一套健全的资源税体系,造成资源性收益、垄断性收益由企业独享,使企业储蓄过大,挤占了消费基金。这些情况有的正在改变,有的还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上述问题,有的是处在目前的发展阶段所必然产生的,有的是属于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税收体制和公共财政管理方面的问题。我国已经进入了人均收入2000美元以上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上世界各国都需要建立健全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和收入转移支付体系。这是对市场经济的必要补充。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可能解决社会冲突加剧和消费不足的问题。

2. 投资与消费比例在多大范围内才算合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内需总体上保持了较快增长。但是,消费占内需的比重波动下降,投资所占比重则波动上升,投资和消费失衡问题日趋严重。根据国内外的发展经验,并考虑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我国较好的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应该是:投资率一般不应高于40%,消费率不应低于60%。预计到2020年我国投资率可能降到35%以下,消费率可能上升到60%以上。 投资增长的主要特点与阶段特征 投资年均增长11%,平均增速快于GDP。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投资总体上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1979年~2007年年均实际增长11%,快于支出法GDP平均增速(10.5%);投资波动幅度达到29.2个百分点,比支出法GDP大17.5个百分点,比内需大11.8个百分点,说明投资增长的波动性较强。 投资增长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周期均值总体呈上升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投资增长经历了3个周期:1979年~1985年为第一个周期,平均增速为10.6%;1986年~1993年为第二个周期,平均增速为9.3%;1994年~2003年为第三个周期,平均增速为10.9%。2003年后,投资增速回落,从2003年的20.1%下降到2007年的13.6%,目前还处在第四个周期的下行阶段。 投资率和投资贡献率总体上不断提高。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和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投资率以及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水平。1978年~2007年,投资率均值为37.5%,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值为36.4%。2003年以后,受国家宏观调控等因素的影响,投资增长放缓,投资率稳中略降。 固定资本增长是投资率上升的主要原因。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1994年以后存货投资在总投资和GDP中的比重显著下降;而固定资本在总投资和GDP中的比重显著上升,2004年~2007年,这两个比重分别达到95%和40.6%,比1979年~1985年分别上升了12.9和12.4个百分点。因此,我国投资率的上升主要是由固定资本投资引起的。 投资效率总体上不断下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实际投资效果系数总体呈波动下降态势。1979年~1984年,实际投资效果系数均值为0.246,波动幅度为0.237;1985年~1992年,实际投资效果系数均值为0.238,波动幅度为0.259;1993年~2007年,实际投资效果系数均值为0.228,波动幅度为0.133。 政府投资占GDP比重有较大上升,是我国投资率上升的主要原因。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投资占GDP比重波动上升,从1992年的27.8%上升到2005年的28.5%;政府投资占GDP比重有较大上升,从1992年的2.1%上升到2005年的5%;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居民购房的快速增长,居民投资占GDP比重也呈上升势头,从1992年的6.7%上升到2005年的9.2%。2006年~2007年基本延续了这些趋势。 2005年,我国投资率比1992年提高了6.1个百分点。其中,政府投资贡献了2.9个百分点,贡献率为47.3%;居民投资贡献了2.5个百分点,贡献率为41.3%;企业投资贡献了0.7个百分点,贡献率为11.4%。因此,政府投资增长、居民房地产投资增长是我国投资率上升的主要原因。 消费增长的主要特点与阶段特征 消费年均增长9.4%,慢于GDP平均增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也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1979年~2007年年均实际增长9.4%,慢于支出法GDP平均增速(10.5%),也慢于投资平均增速(11%)。消费增长的波动性较小。 消费增长周期均值总体呈下降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消费增长也分为3个周期:1979年~1984年为第一个周期,平均增速为10.9%;1985年~1992年为第二个周期,平均增速为9.4%;1993年~2006年为第三个周期,平均增速为8.7%。总体来看,消费增长的周期均值呈下降趋势,周期波动幅度逐步降低。 消费率自上世纪80年代后总体呈下降态势,尤其是2000年后急速下降。1978年~1981年,消费率从62.1%上升到67.1%,此后由于消费增速长时间慢于投资增速,消费率总体呈下降态势。2007年消费率为48.8%,比1981年下降了18.3个百分点。尤其是2000年以后,消费率急速下降,年均下降2个百分点。受消费率下降的影响,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呈波动下降的态势,2004年~2007年基本在39%左右,比1979年~1984年的76.8%有大幅下降。 政府消费和城镇居民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上升,农村居民消费比重大幅下降。从消费主体构成看,政府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呈小幅攀升态势,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2%左右上升到目前的27%左右;占GDP的比重基本稳定在13%~15%之间。城镇居民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基本逐年上升,从1978年的29.8%上升到2007年的54%;占GDP的比重总体也呈上升态势,从1978年的18.5%上升到2000年的31.1%,此后开始下降,2007年为26.4%。与此相反的是,农村居民消费占总消费和GDP的比重在经历了1978年~1983年的上升后逐年下降。到2007年,农村居民消费占居民总消费的比重下降到25.6%,比1983年下降了36.6个百分点,年均下降1.5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下降到9.1%,比1983年下降了23.3个百分点,年均下降1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动较大,衣食消费比重大幅下降。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动。一是城乡居民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和服务消费支出比重下降,但农村居民降幅要小于城市居民,2007年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仍然比城市居民高出6.8个百分点。二是城乡居民医疗保健、交通通信、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消费支出比重都有较大上升,但农村居民总体上仍低于城市居民。三是城乡居民居住消费支出比重呈反向变动。城镇居民居住支出占消费的比重从1985年的4.79%上升到2007年的9.83%,上升了5.04个百分点;而农村居民居住支出占消费的比重从1985年的18.23%下降到2007年的17.80%,下降了0.43个百分点。 我国投资与消费比例的合理范围和变动趋势 我国内需的问题主要是结构不合理,即投资和消费比例失衡。但对这种失衡要作客观分析。一方面,我国投资率上升和消费率下降有其合理因素。主要是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生产过程非常复杂需要大量投资,再加上我国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也需要大量投资,因此在一定时期内保持适当高的投资率是客观需要。另一方面,投资率长期偏高和消费率长期偏低又是不合理的。目前,我国投资率比世界平均水平偏高约20个百分点,比中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偏高约10个百分点;消费率比世界平均水平偏低约30个百分点,比中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偏低约20个百分点。因此,有必要通过纵横向比较,来分析我国投资率、消费率的合理范围。 各国工业化进程表明,伴随着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投资率会不断提高、消费率会相对下降,但在工业化进程结束之后,投资率和消费率将趋于稳定。但绝大多数国家的消费率在下降过程中都没有降至60%以下,投资率也没有超过30%以上。目前,世界平均的投资率在22%左右,消费率在78%左右。其中,高收入国家投资率均值为20%,消费率均值为80%;中上收入国家投资率均值为22%,消费率均值为75%;中低收入国家投资率均值为31%,消费率均值为66%;低收入国家投资率均值为29%,消费率均值为75%。各国消费率一般都在60%以上,投资率一般都在30%以下。 从国内看,某些年份消费需求比较旺盛,投资和消费关系比较协调。例如,改革开放以来的1979年、1982年、1983年、1991年、2000年和2001年。这6年,投资率在31.9%~36.5%之间,年均为34.6%;消费率在61.4%~66.5%之间,年均为63.9%;经济增长率平均为9%。 从经验数据出发,考虑到我国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以及各国经验,我国较好的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应该是:投资率一般不应高于40%,消费率不应低于60%。而且,从历史经验来看,若要保持一个较合理的投资和消费比例关系,经济增长速度不宜过快。 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还将加快,投资率不会很快下降,消费率也不会很快上升。初步预计在2015年之前,投资率可能在40%~43%之间,消费率可能在49%~51%之间。

3. 理论应用题: 中国经济问题不是总量问题,而是结构问题,经济结构失衡,表现为投资与消费不均衡,内需

不知道你最近有没有看 刚刚出台的,一带一路,现在是产能过剩, 看看一带一路 我的回答希望对你有帮助,

4. 目标迷失的经济增长导致消费与生产失衡的是什么意思

要发挥投资对扩大内需的重要作用,促进投资消费良性互动,以投资促消费,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当前,投资领域的重点应转向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特别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经济发展基础;放宽市场准入,将中央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坚决控制高能耗、高排放和产能过剩领域的投资,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经济尽快走上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的轨道。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农村,推进新农村建设是扩大农村需求的重要途径。尽管这些年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较快并在近两年超过城镇居民,但农民增收的基础很不牢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要通过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实施鼓励消费政策,要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努力释放农村消费潜力。大力拓宽投融资渠道,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服务企业予以信贷支持,支持中小科技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我国正在扩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范围,将有效降低企业税收成本,大力促进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日益凸显,特别是信息服务业、快递业等现代物流业、商务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等迅速发展,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经济结构向以服务经济为主的转变,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和民生投资力度,加大对公共服务的投入,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以加快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增加工资性收入,加大收入分配在城乡、地区、行业、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调节力度和深度,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以发展实体经济为坚实基础,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更加注重提高增长质量,着力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题,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十二五”期间,中国将产生巨大的消费潜力和市场空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将达到15%左右,国内市场规模将位居世界前列,进口总规模有望超过10万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额有望超过5000亿美元。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要处理好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增加投资与扩大消费两个重要关系,千方百计抓住着力点,调整优化需求结构,增强消费拉动力。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更要注重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努力实现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避免经济大起大落,实现经济的稳步增长。

阅读全文

与投资与消费失衡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证500指数天天基金净值查询 浏览:379
工行实物金条价格 浏览:497
股票账号注销后资金账户还在 浏览:45
历年理财规划师合格分数线 浏览:588
融资总额分界点 浏览:377
俄罗斯59转人民币 浏览:371
百福外汇 浏览:474
光大银行贷款最快放款时间 浏览:393
精工贵金属表 浏览:924
安置房装修按揭贷款 浏览:614
2019年3月19日期货黄金走势分析 浏览:187
开通能源期货 浏览:476
投资公司做外汇怎么样 浏览:605
湖北宝明号贵金属投资 浏览:240
信托投资公 浏览:320
超星尔雅个人理财规划 浏览:735
江苏外汇平台代理 浏览:661
景顺动力平衡基金今日走势 浏览:898
有贷款房去名字 浏览:115
辽宁省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暂行办法 浏览: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