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基金投资 > 中国投资带动消费比例

中国投资带动消费比例

发布时间:2021-08-07 10:01:25

❶ 是投资拉动经济好,还是消费拉动经济好

投资、消费、出口贸易,被认为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整体看,消费对经济是内生性的拉动,当供应充足时,对国家来说消费拉动经济更好,所以各国都把促进内需作为追求经济增长的理想模式。
但投资与消费之间,二者是有联系的。要知道投资中也有一种是消费型投资,现实中基础设施投资、保障性住房投资以及服务业投资如建学校、建医院、建电影院等消费型投资,不但必要,而且还能拉动消费,推进消费升级。 尤其在消费旺盛,而投资不足时,会使物价上涨,甚至长期处于较高的通胀水平,对经济发展也是不利的。

❷ 投资与消费比例在多大范围内才算合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内需总体上保持了较快增长。但是,消费占内需的比重波动下降,投资所占比重则波动上升,投资和消费失衡问题日趋严重。根据国内外的发展经验,并考虑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我国较好的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应该是:投资率一般不应高于40%,消费率不应低于60%。预计到2020年我国投资率可能降到35%以下,消费率可能上升到60%以上。 投资增长的主要特点与阶段特征 投资年均增长11%,平均增速快于GDP。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投资总体上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1979年~2007年年均实际增长11%,快于支出法GDP平均增速(10.5%);投资波动幅度达到29.2个百分点,比支出法GDP大17.5个百分点,比内需大11.8个百分点,说明投资增长的波动性较强。 投资增长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周期均值总体呈上升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投资增长经历了3个周期:1979年~1985年为第一个周期,平均增速为10.6%;1986年~1993年为第二个周期,平均增速为9.3%;1994年~2003年为第三个周期,平均增速为10.9%。2003年后,投资增速回落,从2003年的20.1%下降到2007年的13.6%,目前还处在第四个周期的下行阶段。 投资率和投资贡献率总体上不断提高。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和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投资率以及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水平。1978年~2007年,投资率均值为37.5%,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值为36.4%。2003年以后,受国家宏观调控等因素的影响,投资增长放缓,投资率稳中略降。 固定资本增长是投资率上升的主要原因。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1994年以后存货投资在总投资和GDP中的比重显著下降;而固定资本在总投资和GDP中的比重显著上升,2004年~2007年,这两个比重分别达到95%和40.6%,比1979年~1985年分别上升了12.9和12.4个百分点。因此,我国投资率的上升主要是由固定资本投资引起的。 投资效率总体上不断下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实际投资效果系数总体呈波动下降态势。1979年~1984年,实际投资效果系数均值为0.246,波动幅度为0.237;1985年~1992年,实际投资效果系数均值为0.238,波动幅度为0.259;1993年~2007年,实际投资效果系数均值为0.228,波动幅度为0.133。 政府投资占GDP比重有较大上升,是我国投资率上升的主要原因。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投资占GDP比重波动上升,从1992年的27.8%上升到2005年的28.5%;政府投资占GDP比重有较大上升,从1992年的2.1%上升到2005年的5%;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居民购房的快速增长,居民投资占GDP比重也呈上升势头,从1992年的6.7%上升到2005年的9.2%。2006年~2007年基本延续了这些趋势。 2005年,我国投资率比1992年提高了6.1个百分点。其中,政府投资贡献了2.9个百分点,贡献率为47.3%;居民投资贡献了2.5个百分点,贡献率为41.3%;企业投资贡献了0.7个百分点,贡献率为11.4%。因此,政府投资增长、居民房地产投资增长是我国投资率上升的主要原因。 消费增长的主要特点与阶段特征 消费年均增长9.4%,慢于GDP平均增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也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1979年~2007年年均实际增长9.4%,慢于支出法GDP平均增速(10.5%),也慢于投资平均增速(11%)。消费增长的波动性较小。 消费增长周期均值总体呈下降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消费增长也分为3个周期:1979年~1984年为第一个周期,平均增速为10.9%;1985年~1992年为第二个周期,平均增速为9.4%;1993年~2006年为第三个周期,平均增速为8.7%。总体来看,消费增长的周期均值呈下降趋势,周期波动幅度逐步降低。 消费率自上世纪80年代后总体呈下降态势,尤其是2000年后急速下降。1978年~1981年,消费率从62.1%上升到67.1%,此后由于消费增速长时间慢于投资增速,消费率总体呈下降态势。2007年消费率为48.8%,比1981年下降了18.3个百分点。尤其是2000年以后,消费率急速下降,年均下降2个百分点。受消费率下降的影响,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呈波动下降的态势,2004年~2007年基本在39%左右,比1979年~1984年的76.8%有大幅下降。 政府消费和城镇居民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上升,农村居民消费比重大幅下降。从消费主体构成看,政府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呈小幅攀升态势,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2%左右上升到目前的27%左右;占GDP的比重基本稳定在13%~15%之间。城镇居民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基本逐年上升,从1978年的29.8%上升到2007年的54%;占GDP的比重总体也呈上升态势,从1978年的18.5%上升到2000年的31.1%,此后开始下降,2007年为26.4%。与此相反的是,农村居民消费占总消费和GDP的比重在经历了1978年~1983年的上升后逐年下降。到2007年,农村居民消费占居民总消费的比重下降到25.6%,比1983年下降了36.6个百分点,年均下降1.5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下降到9.1%,比1983年下降了23.3个百分点,年均下降1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动较大,衣食消费比重大幅下降。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动。一是城乡居民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和服务消费支出比重下降,但农村居民降幅要小于城市居民,2007年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仍然比城市居民高出6.8个百分点。二是城乡居民医疗保健、交通通信、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消费支出比重都有较大上升,但农村居民总体上仍低于城市居民。三是城乡居民居住消费支出比重呈反向变动。城镇居民居住支出占消费的比重从1985年的4.79%上升到2007年的9.83%,上升了5.04个百分点;而农村居民居住支出占消费的比重从1985年的18.23%下降到2007年的17.80%,下降了0.43个百分点。 我国投资与消费比例的合理范围和变动趋势 我国内需的问题主要是结构不合理,即投资和消费比例失衡。但对这种失衡要作客观分析。一方面,我国投资率上升和消费率下降有其合理因素。主要是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生产过程非常复杂需要大量投资,再加上我国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也需要大量投资,因此在一定时期内保持适当高的投资率是客观需要。另一方面,投资率长期偏高和消费率长期偏低又是不合理的。目前,我国投资率比世界平均水平偏高约20个百分点,比中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偏高约10个百分点;消费率比世界平均水平偏低约30个百分点,比中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偏低约20个百分点。因此,有必要通过纵横向比较,来分析我国投资率、消费率的合理范围。 各国工业化进程表明,伴随着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投资率会不断提高、消费率会相对下降,但在工业化进程结束之后,投资率和消费率将趋于稳定。但绝大多数国家的消费率在下降过程中都没有降至60%以下,投资率也没有超过30%以上。目前,世界平均的投资率在22%左右,消费率在78%左右。其中,高收入国家投资率均值为20%,消费率均值为80%;中上收入国家投资率均值为22%,消费率均值为75%;中低收入国家投资率均值为31%,消费率均值为66%;低收入国家投资率均值为29%,消费率均值为75%。各国消费率一般都在60%以上,投资率一般都在30%以下。 从国内看,某些年份消费需求比较旺盛,投资和消费关系比较协调。例如,改革开放以来的1979年、1982年、1983年、1991年、2000年和2001年。这6年,投资率在31.9%~36.5%之间,年均为34.6%;消费率在61.4%~66.5%之间,年均为63.9%;经济增长率平均为9%。 从经验数据出发,考虑到我国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以及各国经验,我国较好的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应该是:投资率一般不应高于40%,消费率不应低于60%。而且,从历史经验来看,若要保持一个较合理的投资和消费比例关系,经济增长速度不宜过快。 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还将加快,投资率不会很快下降,消费率也不会很快上升。初步预计在2015年之前,投资率可能在40%~43%之间,消费率可能在49%~51%之间。

❸ 投资、出口、消费占GDP的比例是多少

GDP是一个国家生产的最终商品的总价值。这里,国家的概念是在地域的意义上理解的,故被称为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主要由支出方法和收入方法两种方法核算。GDP=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这个是指不包含政府采购和税收因素在内,以支出法计算GDP的公式.核算GDP的支出方法是将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有经济单位用于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支出加总起来用以测算的方法。如果Q1,Q2,…Qn分别表示一个国家在特定的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劳务,而P1,P2,…Pn分别表示它们相应的价格,那么所有这些产品的市场价值总和就是国内生产总值,即从支出主体的角度来看,支出方法测算的GDP主要包括家庭、厂商的支出。家庭部门的支出包括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以及其他的支出,其中包括:购买耐用消费品、购买非耐用消费品以及劳务支出。厂商部门的支出包括用于机器设备、厂房、民用住房和存货方面的支出。以C表示总消费,I表示总投资,外国人购买本国生产的商品和劳务应该计入本国的生产,而本国购买外国生产的产品应予以扣除。以X表示出口,M表示进口,则不包含政府因素,以支出方法测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可以表示为:GDP=C+I+(X-M)即GDP=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厂商过去生产但没卖出去的存货,是算在当时的厂商投资中的,所以在过去已经计算进当年GDP,现在就不再记入.汇金宝为你解答,希望对你有用,望采纳

❹ 关于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净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问题

说实话,我也没太搞懂你们老师的意思,或者说,我怀疑你们老师要求的只是经济学意义上的贡献率,和中国官方统计计算出的贡献率会有相当大的偏差。为什么这么说呢,咱一步一步说来看看。
1、按标准的经济学定义,贡献率=分量的增量/总量的增量。
也就是说,投资的贡献率=投资的增量/GDP的增量=(今年的投资-去年的投资)/(今年的GDP-去年的GDP),消费和净出口也是一个道理。
2、按国家官方的统计制度,分子和分母的两个增量都要求必须是不变价的,也就是说,
投资贡献率=(不变价的今年投资-不变价的去年投资)/(不变价的今年GDP-不变价的去年GDP)。
3、不变价GDP比较好办,因为国家统计年鉴表2-3就是不变价GDP,直接查询就可以。
可是不变价投资、消费和进出口就不好办了。因为计算这三者的贡献率,要求必须使用支出法GDP中的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这三个指标作为分子,而年鉴和其他公开数据渠道均不提供这三个指标的不变价数据,也不提供不变价的增长率,所以完全没有获得或者进行推算的可能。
4、所以综合上述推论,我只能认为你们老师要求的经济学意义上的贡献率。那就简单了,直接找年鉴上两年的数据,减出增量来一除就可以了。和年鉴上现有的贡献率数据差距会有多大,就不好说了。
5、对你公式里的一点小纠正。GDP去/a这个东西是完全错误的。
(1)你给定的a是个增长率,也就是8%这样的概念,用去年的数据推算今年的数据要使用发展率1+a,就是108%这样的概念。
(2)去年GDP、今年GDP和a之间的关系应该是:
不考虑物价因素即理想状况下,
去年GDP*(1+a)=今年GDP,
今年GDP/(1+a)=去年GDP;
考虑物价因素即与现行统计制度一致的情况下,
去年GDP*(1+a)=以去年价格计算的今年GDP,
今年GDP/(1+a)=以今年价格计算的去年GDP。
除非去年或者今年刚好有一年是基期年,否则后一种计算出来的数据基本无用。
6、顺便提一下楼上的和你评论里的不太正确的地方。因为按照GDP核算的支出法,GDP=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常说的GDP=投资+消费+净出口,或者说拉动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就是从这里来的。你说所的政府购买,在GDP核算中被归在消费中。你看国家统计年鉴表2-18《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结构》,就能看到最终消费支出被分为居民消费支出和政府消费支出两大类。这里的政府消费可以理解为经济学上的政府购买。
既然GDP=投资+消费+净出口,那么增量投资+增量消费+增量出口=增量GDP,(C今-C去)/(增量投资+增量消费+增量出口)计算的是经济学意义上的消费贡献率,消费贡献率再乘以GDP增长率,这计算的是消费对GDP增长的拉动点数,公式可以见国家统计年鉴表2-20的表下说明。

❺ 现在要拉动中国经济是靠消费还是靠投资为什么谢谢

现在中国经济从经来济增长方式的转源变角度看,是希望主要靠消费来拉动,其次是投资与出口。所谓三驾马车。

但从实际运行的角度看,全国各地基本上,都主要靠投资拉动,其次是消费和出口。
由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城乡差别、地区差别,以及收入分配制度的不合理,导致我国居民的收入分配贫富差别较大,导致社会总体消费水平不高,消费不足,其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出来。

❻ 现在中国是投资拉动经济好,还是消费拉动经济好

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在出口受到国际上越来越盛行的贸易保护主义限制的大背景下,消费又受到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和社会保障体系完整程度的瓦解,消费预期不断下降,维持生计和子女消费不断增加数量,只能是通过投资拉动来维持经济增长率,来维持就业水平和政府庞大的支出。

❼ 为什么中国喜欢投资拉动经济,而不是消费拉动经济

截至2015年,中国M2与GDP的比例创历史新高的2.0,远远超过了美国的0.68,也超过全球平均水平1.26。中国式市场经济低效、浪废, 中央无法治善效率就只好加大印钱去保持增长, 因为增长可以掩盖矛盾,因为对财富增长的预期可以让人暂时容忍社会的分配不公,但是当增速下降,上位者不愿意穷奢极欲的生活被削减,下位者也发现只有抢掠富人的财富才能生存,社会矛盾就难以调和了。 只有账面上的经济增长,才能对内和对外证明我党领导的光荣伟大正确嘛,否则现在环境、腐败、民生、教育、科技、军事……各个方面都堪称乏善可陈,这要是在多党制的国家……

❽ 中国投资占GDP比重

新华网北京1月25日电(记者刘铮、刘羊旸)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25日宣布,初步核算显示,2006年我国GDP为209407亿元,增长10.7%,增速比上年加快0.3个百分点。 “2006年国民经济总体呈现增长速度较快、经济效益较好、价格涨幅较低、群众受惠较多的良好发展态势,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增强,实现了‘十一五’良好开局。”谢伏瞻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这样,从2003年开始,我国经济增长率一直在10%平台上加速。2003年的增长率为10.0%,2004年为10.1%,2005年为10.4%。 “2006年,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不失时机地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有效地避免了经济运行由偏快转向过热。”谢伏瞻说。 初步核算显示,2006年四个季度的全国GDP增速分别为10.4%、11.5%、10.6%和10.4%,在宏观调控政策效应下,经济运行总体比较平稳。 统计显示,2006年我国粮食再获丰收,全年产量超过49000万吨。工业生产快速增长,效益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6%,实现利润增长31.0%。 投资增幅回落,消费增速加快。2006年,全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4.0%,增速比上年回落2.0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7%,增速加快0.8个百分点。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17607亿美元,同比增长23.8%;顺差达1775亿美元,比上年增加755亿美元。 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全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5%,涨幅比上年回落0.3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加速增长。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10.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7.4%,增幅均比上年加快。 谢伏瞻同时表示,当前经济运行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包括农业基础仍然脆弱,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投资消费关系不合理,国际收支不平衡和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仍比较突出;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任务仍十分艰巨。 “展望2007年,总的看,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仍占主导地位。2007年国民经济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谢伏瞻表示。

❾ 为什么以前中国喜欢投资拉动经济,而现在是搞消费拉动经济

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城乡差别、地区差别,以及收入分配制度的不合理,导致我国居民的收入分配贫富差别较大,社会总体消费水平不高,消费不足,其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出来。投资拉动经济见效快,也能体现一个城市的发展。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因为出口的急剧减少和国内经济的低迷,提出内需拉动

阅读全文

与中国投资带动消费比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融资规模增加 浏览:165
雏鹰明天跌停价格 浏览:478
兽药股票 浏览:920
软银哪来的钱投资 浏览:139
海南海药公司值得投资吗 浏览:984
商业房贷款 浏览:893
郑州金石投资有限公司高管 浏览:463
130泰铢换人民币是多少 浏览:144
期货全视角 浏览:90
华谊贷款公告 浏览:164
吉安哪里有小额贷款 浏览:380
捷信分期贷款都要什么条件 浏览:545
国际期货行情软件 浏览:712
首旅股票停牌 浏览:757
东大同是什么股票 浏览:420
昨天理财 浏览:416
百度港币人民币 浏览:241
厦钨股票 浏览:669
房子二押贷款的公司 浏览:627
股票十个涨停 浏览: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