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格雷厄姆和彼得林奇投资的理念很不一样么
格雷厄姆和彼得林奇投资的理念是不一样的,具体如下:
格雷厄姆投资理念核心是:只购买股价相对于根据盈利或者资产估算的内在价值明显低估、安全边际相当大的便宜货,然后持有到上涨50%后卖出,如果持有两年未上涨50%也会卖出。因为估算内在价值容易出错而且股市波动经常很大,为了避免出错,应该总是分散投资100种以上的股票。
彼得林奇的投资理念是:1、千万不要买入市盈率特别高的股票。即使对于一家小公司来说,要创造出很高的收益增长率,以证明高达64倍的市盈率相对合理,也算得上是一个商业奇迹了。 2、公用事业公司的平均市盈率是7—9倍;稳定增长型公司的平均市盈率是10—14倍;快速增长型公司的平均市盈率是14—20倍。3、一份正常的公司资产负债表中,股东权益应占到75%,而负债要少于25%。4、我避而不买的股票:1)避开热门行业的热门股。2)小心那些被吹捧成下一个的公司。3)小心过于依赖大客户的供应商公司股票。4)小心名字花里胡哨的公司。
㈡ 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念在A股里好用吗
其实国外的价值投资高手不仅巴菲特,还有彼得林奇和费舍等,这些人都是研究价值投资且最终收益颇丰的佼佼者。但是巴菲特的成就可能是最高的。
㈢ 彼得林奇说过:林奇高升,股市下跌。林奇是什么意思
林奇在职期间,每次升官,美国股市都以大跌欢迎,所以有人称作林奇现象,当然林奇用此自嘲。
㈣ 求罗杰斯、索罗斯和彼得林奇的投资风格的比较。
乔治·索罗斯(GeorgeSoros),匈牙利(1930年— )狠辣的金融狙击手 出生于匈牙利犹太律师家庭,毕业于伦敦经济学院, 国际金融的硕士学位。索罗斯遇上拍档吉姆·罗杰斯, 于1969年创立双鹰基金,后更名为量子基金( QuantumFund),建立之初,资本额为400万美元, 在1970~1980年的10年里, 量子基金的复合收益高达37%,超过同期巴菲特的29%和彼得· 林奇的30%。1992年的英镑风暴战役, 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与1998年香港官鳄大战, 这三场战役令索罗斯尽人皆知。 箴言:“股市通常是不可信赖的,因而, 如果在华尔街地区你曾跟别人赶时髦,那么, 你的股票经营注定是十分惨淡的。” 索罗斯认为,股市中的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得到完整信息, 再加上投资者同时会因个别问题影响到其认知,令其对市场产生“ 偏见”。投资者持“偏见”进入市场, 这种错误的行为又会影响市场看法及走势。当“流行偏见” 只属小众的时候,其影响力尚小, 但不同投资者的偏见在互动中产生群体影响力, 则将会演变成具有主导地位的观念,这就是索罗斯所谓的“ 羊群效应”。他认为金融市场技术分析没有任何理论根据, 真正有用的还是基本面分析,尤其是行业分析和公司分析。 吉姆·罗杰斯(JimRogers),美国(1942年—), 金融界的印第安纳·琼斯 先后在耶鲁大学、牛津大学学习政治、哲学和经济学, 现为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教授。 1969年与索罗斯共同创立了量子基金, 1980年离开量子基金后,开始独立投资人生涯。 从1990年起完成两次环球旅行,1999年, 罗杰斯在其第二次环球投资旅行时曾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开户, 1999年上海B股指数只有50多点, 而2001年最高到达240多点,两年多的时间获得4~ 6倍的利润。1998年创立罗杰斯国际商品指数(RICI), 到2003年11月该指数已达119.73%的升幅, 超过同期主要指数。 箴言:“平常时间,最好静坐,愈少买卖愈好, 永远耐心地等候投资机会的来临。” 罗杰斯给与投资的忠告一向是,做自己熟悉的事,绝不赔钱, 等到发现大好机会才投钱下去。谨慎,以详细调查为基础, 稳扎稳打是他的投资风格。若干在股市遭到亏损的人会说:“ 赔了一笔,我一定要设法把它赚回来。” 这实际上是导致投资者倾家荡产的绝路,越是遭遇这种情况, 就越应该平心静气,等到市场有新状况发生时才采取行动。 每个人应找到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式。罗杰斯较喜欢那些无人关注的、 股价便宜的股票。 彼得·林奇(PeterLynch),美国,(1944年-) 证券界超级巨星 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取得MBA学位; 1969年进入富达(Fidelity)管理公司成为研究员, 1977年成为富达旗下的麦哲伦基金的基金经理人。 在任职的13年间,该基金的管理资产由2, 000万美元成长至140亿美元, 13年间的年平均复利报酬率达29%。 箴言:要投资于企业,而不要投机于股市。 林奇属于典型的现代派投资家,不管什么种类的证券,实值股也好, 成长股也好,绩优股也好,只要是有利可图就买, 一旦证券价格超过其价值就卖。他建议投资者, 把注意力集中在公司上而不是股票上。在他看来, 任何一个产业或板块,哪怕是所谓“夕阳产业”, 都可以从中找出潜在的投资目标,甚至“女士的丝袜好过通讯卫星, 汽车旅馆好过光纤光学”,只要公司潜质好,股票价格合理, 就可以买。
㈤ 彼得林奇和巴菲特的投资理念适合中国市场吗
不适合。
中国和美国股市所处的的大环境不同。价值投资本身的理念没有错,如果在信用社会,一切都是很公平,价值决定价格,从长期趋势来看,挑选一只成长性能非常好的绩优股进行投资是最好的选择。
美国股市的历史比中国早了几百年,经历了历史上的大崩盘,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一套非常成熟的体系,对上市公司的筛选和考核都是非常严格的,所以股价基本很稳定,这种情况下,长期投资业绩好的股票是有价值的,即巴菲特、彼得林奇他们的价值投资是适合的。而在中国,股市的发展不过20年,各种条件还远未成熟,好多股票的投机远胜过投资,人为炒作因素明显,出现了不少价值价格严重背离的股票。这样,要做到价值投资也是很冒险的一件事。一只股票明明已经涨了不少,被炒作的很高了,还是要坚持进行价值投资、长期持有这就没有必要了,坚持下去极有可能又回到原位,甚至被套牢,所以见好就收在股票里也是适合的。
对散户来说,手里资金有限,一只股票不可能拿上十年八年,所以要有一套适合自己的投资理念,巴菲特、彼得林奇的理论要结合我们的实际来运用,如果一只股票很快涨到了自己的目标价位,为什么非要等到十年八年呢?股市里也有句至理名言是:落袋为安。以我们的这点资金,还是保住自己的钱袋子安心点吧。
㈥ 看过巴菲特书的价值投资者来我们群
因为在股市中赚大钱的都是价值投资者,像股神巴菲特,中国的林园,他们代表作,一个是可口可乐,一个茅台酒,很多人是亏钱,但你可以看看他们股票,长了数倍到几十倍,不理股市牛熊,和公司一起成长。好的公司,看好的人多,里面的人惜售,股票就像个投票器,外盘多了,股价自然是上涨的。分红股息,一般是一家公司回报股东的一种形式,可以用股息和一年定期存款这个比较,要是大于一年定期利息,说明股票的分红很高,像我们的工商银行、大秦铁路等权重股股息都很高。也有利润高的股,不分红,利润扩大生产,一年不分可以,要是总不分就是铁工鸡了,这样的股不好。派现是要交10%的红利税的,所以送股更得到市场的认可。小盘股的送股,除权,填权,好的成长股,给股东的回报更高。股票买进后该持有多久?从成长期到成熟期,它的高速成长有多久那就持有多久。这是wilson kong大师给的答案,我很赞同。但是这种交易模式对于众多人而言,太难。如今能够快速成长的公司毕竟太少,几千个公司里挑出那几个,即便找到了,也搞不清是不是做假账,所以即便股评再给力,也没用,最后还要看自己的命。买进蓝筹股就叫价值投资?大多数蓝筹都处于成熟期,这个阶段长期持有股票并不划算,有些蓝筹事实上都是衰退期,在衰退期长期持有它,就是慢性自杀。话说多了,总结一下,合适的价格,买入小盘优质成长股是炒股的王道。我的炒股必备网“查股吧”
㈦ 巴菲特和彼得林奇都是价值投资
股神巴菲特与彼得林奇是被投资者广为熟知的,前者被称为美国股神,五十几年平均年复利率20%左右,后者被称为传奇基金经理,13年平均年复利率29%。
巴菲特没有开宗立著是投资者的损失,不过我们依旧可以从巴菲特历年致股东的信中,挖掘到投资的真谛。
如果不喜欢文字,那么2017年的纪录片《成为沃伦.巴菲特》,是非常好的选择。
巴菲特的投资收益率周期更长,也更为稳健;在这期节目中,将揭露巴菲特的普通生活与专注的复利投资。
彼得林奇提前退休,否则,与股神将会是非常激烈与精彩的收益比较。
如果想要深入了解林奇,那么《成功投资》、《战胜华尔街》、《教你理财》。
第一本系统性自述自己的投资理论,第二本继续深化,第三本是封笔之作,曾被巴菲特力荐,称这或许是送给孙子最好的礼物。错过任意一本,都是投资者的损失。
虽然巴菲特与彼得林奇都是价值投资的代表,不过,却是截然相反的投资方式。
1、股神的复利
投资,并非是巴菲特最喜欢的事,其实他最喜欢的是复利。这是他小时候就发现的有趣游戏,为此痴迷了一辈子,通过投资,可是理想的实现复利,所以巴菲特喜欢投资。这也被他称为,幸运的人生,跳着什么舞去工作。
复利,也被爱因斯坦称之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巴菲特一生中99%的财富,都是他50岁之后获得的。
从1900年1 月1 日到1999年12 月31日,道琼斯指数从65.73 点涨到了11497.12 点,足足增长了176倍,是不是非常可观?那它的年复合增长是多少?只有5.3%。
这个增长率意味着,你有一万块钱,每年才新增530块钱。不用巴菲特,每个普通人都能做到这个增长,但这个世界只有一个巴菲特,因为只有他能持续数十年地坚持。
所以巴菲特会说:没有人愿意慢慢变富;
彼得林奇所言:投资越早越好。
2、股神买入的不是股票
巴菲特熊市很忙,是在忙着买股票;牛市相对悠闲,往往舍不得卖股票。
1998年,可口可乐约48倍估值,对于业绩稳定的大盘蓝筹股,这明显是高估了;或许是因为董事会席位的原因,或许是因为现金流的原因,巴菲特没舍得卖。
在此后十多年的时间中,可口可乐回落到了18倍低估值。
相比于普通投资者,巴菲特整日阅读,并不悠闲,这也是他的乐趣。相比于彼得林奇,那是无比悠闲。
并且,巴菲特的投资真谛,是普通投资者学不来的。
因为他买入的不是股票,而是自由现金流。
受到了黄金搭档芒格与费雪的影响,巴菲特抛弃了导师格老的烟蒂股投资法;转而开始买入优质企业。其实随着资金量的增长与美国经济的复苏,巴菲特迟早会走上这条路;同样,按照他所言,如果没有芒格,会比现在穷的多......
此后喜诗糖果是买入优质企业的第一次试水,很成功,股神尝到了甜头,再也收不住手。
当年巴菲特收购喜诗糖果,只给留下了1800万美元的利润,维持生产使用。此后喜诗糖果大约20年的时间中,为伯克希尔上缴了4亿元左右的利润,通通被巴菲特拿来买股票。
喜诗糖果的成功,令巴菲特欲罢不能。从此,他主张,以合理的价格买入优秀的上市公司。
有两点原因:
1、优秀的上市公司股价很难被打倒低估值。
2、巴菲特赚取利润的方式已经改变,并非股价的波动,而是收购上市公司,掌握背后的现金流,拿来继续投资,等同于获取了没有代价的资金。这也是为什么巴菲特说,股市关门也没事。他掌握的已经不是股票,而是背后的公司,以及所能提供的自由现金流。无论牛熊,都赚钱......
这也是普通投资者所做不到的,也是彼得林奇不得不呕心沥血的原因。
3、勤奋的兔子
如果说股神巴菲特是一只永不停歇的乌龟,那么彼得林奇就是一只勤奋的兔子。
有这样一组数据:他一年的行程10万英里,也就是一个工作日要走400英里。
早晨6:15他乘车去办公室,晚上7:15才回家,路上一直都在阅读。
每天午餐他都跟一家公司洽谈。
他大约要听取200个经纪人的意见,通常一天他要接到几打经纪人的电话,每10个电话中他大约要回一个,但一般只交谈90秒钟,而且还好几次提示一点关键性的问题。
他和他的研究助手每个月要对将近2000个公司检查一遍,假定每个电话5分钟,这就需要每周花上40个小时。
4、彼得林奇的无奈
相比于股神巴菲特,彼得林奇简直忙到“死去活来”,这也是为了追求业绩没有办法的事情。 他退休后,可以担任其他公司的基金经理,不用工作就可以获取大概四千万左右的年薪(1991年),为了名誉,他拒绝了。
彼得林奇退休的年龄是46岁,正直壮年,事业的巅峰时刻。原因在于,陪伴家人,以及受够了高强度的工作。
的确,彼得林奇13年29%的年化复合增长,是呕心沥血换来了;在这样下去,实在受不了。
赚再多的钱,搞再多的慈善,也要有命去进行......
他有着无奈的,号称无股不买的称号;据统计,他每天大约卖出一百只股票,买进一百只股票,换手率在300%+。
由此,很多投资者认为彼得林奇是做短线的;其实,林奇是做中长线的,只不过操作更加灵活。
热点,不追;
题材,不买;
无业绩;不买;
林奇玩转了六类上市公司的股票,看重的还是业绩。
这种操作,有风格原因,也有行业原因,存在无奈。
与巴菲特不同,基金买股票,有着仓位限制;对于房利美的投资,林奇买到了基金的资产的5%,这已经是所能购买的上限了。
否则,他还想买更多。
反观股神,可以随便买,看好之后,直接买下来......
受到行业的限制,这就是彼得林奇的无奈。
5、截然相反的价值投资
纵然彼得林奇不会买入没有业绩的题材垃圾股,可从频繁的交易可以看出,他赚取的其实是股价的波动,也就是短线投资者口中的差价。
有些股票甚至因为怕错过,买入后在观察......
毕竟,他最多投资过上千家股票,不可能将每一只股票的商业逻辑都看的透彻。
这点与股神巴菲特不同,他买入的每一只股票,都是完全明确其中的商业逻辑,所以买入就是重仓。
也有很多投资者说,巴菲特是分散投资,这种说法很扯淡。
的确,巴菲特买过几十只甚至上百只股票,毕竟资金量庞大,且买入就是大手笔。看好后要么买下来,要么买成大股东......赚取的是更多的自由现金流(免费投资资金)。
这就是巴菲特与彼得林奇的截然不同,前者重仓买入,真正目的是掌控公司,获取自由现金流;后者分散投资,赚取的是价值投资的差价。
㈧ 格雷厄姆和彼得林奇投资的理念有什么不一样
本杰明·格雷厄姆的投资理念
本杰明·格雷厄姆认为,真正的投资者会利用市场错误定价的机会,专注于公司的股息和业绩取得成功。“一般来讲,价格波动对真正的投资者只有一个重要的意义:当价格大幅下跌时,市场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明智地购买股票的机会。如果他忘记了股市价格波动并集中精力关注他的股息回报和该公司的经营业绩他会做得更好。”格雷厄姆在这里告诉我们,真正的投资者根据股票背后的业务价值去决定他们是买进还是卖出。
此外,他认为:“投资者和投机者之间最现实的区别在于他们对股市波动的态度。投机者的主要兴趣在于预测波动并从市场波动中获利。投资者的主要兴趣在于以合适的价格买入并持有适合的证券。市场走势对于他的实际意义,是它总会交替出现低价格水平和高价格水平,低价时,他将明智的购买,高价时,他肯定不会购买甚至可能是明智的卖出。”
彼得林奇投资策略精髓主要包括:
1、不要相信各种理论。多少世纪以前,人们听到公鸡叫后太阳升起,于是认为太阳之所以升起是由于公鸡打鸣。今天,鸡叫如故。但是每天为解释股市上涨的原因及华尔街产生影响的新论点,却总让人困惑不已。比如:某一会议赢得大酒杯奖啦,日本人不高兴啦,某种趋势线被阻断啦,"每当我听到此类理论。我总是想起那打鸣的公鸡"。
2、不要相信专家意见。专家们不能预测到任何东西。虽然利率和股市之间确实存在着微妙的相互联系,我却不信谁能用金融规律来提前说明利率的变化方向。
3、不要相信数学分析。"股票投资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门科学"。选择股票的决策不是通过数学做出的,你在股市上需要的全部数学知识是你上小学四年级就学会了的。
4、不要相信投资天赋。在股票选择方面,没有世袭的技巧。尽管许多人认为别人生来就是股票投资人,而把自己的失利归咎为悲剧性的天生缺陷。
5、你的投资才能不是来源于华尔街的专家,你本身就具有这种才能。如果你运用你的才能,投资你所熟悉的公司或行业,你就能超过专家。
6、每支股票后面都有一家公司,了解公司在干什么!你得了解你拥有的(股票)和你为什么拥有它。"这只股票一定要涨"的说法并不可靠。
7、拥有股票就像养孩子一样--不要养得太多而管不过来。业余选股者大约有时间跟踪8-12个公司,在有条件买卖股票时,同一时间的投资组合不要超过5家公司。
8、当你读不懂某一公司的财务情况时,不要投资。股市的最大的亏损源于投资了在资产负债方面很糟糕的公司。先看资产负债表,搞清该公司是否有偿债能力,然后再投钱冒险。
9、避开热门行业里的热门股票。被冷落,不再增长的行业里的好公司总会是大赢家。
10、对于小公司,最好等到他们赢利后再投资。
11、公司经营的成功往往几个月、甚至几年都和它的股票的成功不同步。从长远看,它们百分之百相关。这种不一致才是赚钱的关键,耐心和拥有成功的公司,终将得到厚报。
12、如果你投资1000美元于一只股票,你最多损失1000美元,而且如果你有耐心的话,你还有等到赚一万美元的机会。一般人可以集中投资于几个好的公司,基金管理人却不得不分散投资。股票的只数太多,你就会失去集中的优势,几只大赚的股票就足以使投资生涯有价值了。
13、在全国的每一行业和地区,仔细观察的业余投资者都可以在职业投资者之前发现有增长前景的公司。
14、股市下跌就象科罗拉多一月的暴风雪一样平常,如果你有准备,它并不能伤害你。下跌正是好机会,去捡那些慌忙逃离风暴的投资者丢下的廉价货。
15、每人都有炒股赚钱的脑力,但不是每人都有这样的肚量。如果你动不动就闻风出逃,你不要碰股票,也不要买股票基金。
16、事情是担心不完的。避开周末悲观,也不要理会股评人士大胆的最新预测。卖股票得是因为该公司的基本面变坏,而不是因为天要塌下来。
17、没有人能预测利率、经济或股市未来的走向,抛开这样的预测,注意观察你已投资的公司究竟在发生什么事。
18、你拥有优质公司的股份时,时间站在你的一边。你可以等待--即使你在前五年没买沃玛特,在下一个五年里,它仍然是很好的股票。当你买的是期权时,时间却站在了你的对面。
19、如果你有买股票的肚量,但却没有时间也不想做家庭作业,你就投资证券互助基金好了。当然,这也要分散投资。你应该买几只不同的基金,它们的经理追求不同的投资风格:价值型、小型公司、大型公司等。投资六只相同风格的基金不叫分散投资。
20、资本利得税惩罚的是那些频繁换基金的人。当你投资的一只或几只基金表现良好时,不要随意抛弃它们。要抓住它们不放。
㈨ 彼得林奇的投资成功经验
投资策略及理论:以价值投资为根基的实用投资策略。
理论阐述:关注有庇护的独立子公司、乏人关注的潜力股、充满谣言的公司、大家不想关注的行业、增长处于零的行业、消耗性大的消费品、以及会回购自己股份的公司。
【财库股票caikuu】
具体做法:从生活中发掘有潜能的股份,投资具有潜力且未被市场留意的公司,长线持有,利用复式滚存稳步增长财富。
㈩ 巴菲特,索罗斯,彼得 林奇,罗杰斯谁最厉害
各有来各的本领,表面上都是炒自股,其实方式并不相同。
个人觉得巴菲特最厉害,其他人都是招法高,而巴菲特是有绝门的内功,虽然都知道他是股神,还曾是首富,但他其实不是靠“炒”股赚钱的,也不是靠操纵市场赚钱的,是真正靠价值投资赚钱的,这招一般人学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