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基金投资 > 美国过去80年投资

美国过去80年投资

发布时间:2021-08-14 23:56:19

❶ 1975到1980年美国发展历史

1975年越战结束,但美国却未能摆脱危机;同年五月,美苏两国海军首次互访
1976年卡特总统上台,其任期内关闭了台湾“大使馆”,其促成埃以和谈
1978年伊朗动荡引发第二次石油危机,进而波及世界,严重的重创了美国经济,后来虽然有所恢复,却又陷入滞涨
1979年中美建交
1980年美国经济严重衰退
1981年里根总统上任后,推行高赤字财政政策,用大规模减税和增加国防开支来刺激经济、鼓励投资,同时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1982年美国经济开始复苏,转入低速增长。

❷ 我想寻找一本关于写美国1980年经济大萧条的书,最好能相对全面的写出原因以及国民态度和最后走出困境的。

80年说不上大萧条,2战后美国也是凯恩斯主义,政府投资高,福利高,债务高,贫富差距小,但经济没有活力,80年前后是滞涨,物价高,经济不景气,后来里根政府用自由主义经济来改革,走向复苏。 书籍确实没看到过,你可以搜里根的传记看看,格林斯潘年轻时候的传记应该也有80年的情况

❸ 1980年的美国

8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的政策和结构调整的主线十分清楚:一是把供给管理 和促进生产力发展放在首位。二是美国体制结构调整在公平和效率的取舍上明显 偏向效率。三是高度重视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四是摸索并建立了对付经济衰退 和金融动荡的体制。五是形成了以摆脱国际竞争对手为中心的发展新模式。因此 ,90年代,尤其是1995年以来,美国出现的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先导、以知 识为基础、以生产率增长和结构转换为特征的新经济,与上述政策是分不开的。 一、从需求管理转向供给管理,是美国新经济产生的宏观政策环境 从二战结束到70年代末,美国宏观经济的调控目标一直是强调解决总有效需 求不足问题。为此,美国政府采取了相机抉择的财政货币政策,即当总有效需求 不足、失业率居高不下时,采取赤字财政和通胀型货币政策,解决需求和就业不 足问题;当经济出现过热和通胀时,则采取紧缩性财政货币政策,反通胀。当时 人们普遍认为,通胀与失业之间有相互替代关系,只要通过合理的需求管理政策 ,就能够把失业率保持在自然率水平(当时认为约5—5.5%),把GDP保持在潜在 增长率水平(当时认为约2.5%)。这套政策组合虽然保证了美国经济在50至60年 代的稳定增长,却无法解决美国生产率增长缓慢、竞争力日渐低下的供给问题。 由于政府干预扰乱了经济内在稳定机制,到60年代末和整个70年代,美国经济陷 入“滞胀”,通胀与失业的相互替代关系消失了。
80年代初期,美国宏观政策的重点从扩大有效需求转向了反通胀,同时实施了由需求管理政策向供给管理政策的转变,即由政府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信条转向 促进生产力增长,加快供给结构调整。为此,里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结构调整政 策,包括:(1)大幅度调减税负,改变高税负对生产、投资和消费产生的激励机 制扭曲,使劳动者、投资者和消费者有更多税后收入用于储蓄、资本积累和长期 消费,从而刺激私人投资和消费大幅度上升,使供给与需求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协 调增长,(2)大幅度削减社会福利开支,减少人们对政府公共支出的依赖,在公 平和效率的政策导向上向效率倾斜;(3)对电信等自然垄断行业引入竞争对象, 扩大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范围,提高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效率;(4)政府增加对 研究与开发投入和国防投资,促进军用高技术向民用领域转移,鼓励技术创新和 扩散,为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创新基础和创业环境;(5)政府学习日本扶持出口 的政策,从贸易立法和贸易规则制定等方面入手鼓励出口,打开国外市场;(6) 确定以技术领先产业为核心的竞争提升战赂。这一系列供给管理措施奠定了90年 代美国的整体竞争优势。 美国在80年代的经济增长态势是强劲的,但政策调整一直伴随着结构不平衡 性发展:减税和增加政府公共支出的政策组合,为企业创业、创新和私人消 费提供了激励,但联邦政府预算赤字占GDP的比重逐年上升,从1980年的1.94% 上升为1985年的5.34%,到1990年仍高达3.99%,人们担忧美国预算赤字将导 致财政危机。1980—1985年美元持续升值3,5%,抑制了通胀,但严重削弱 了美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使贸易赤字从1980年的314亿美元上升到1985年的 1336.5亿美元。为此,美国在1985年第一次召开了七国集团会议,迫使其他国 家货币升值,到1987年美元贬值了34%,但1988年美国的商品贸易赤字仍高达 1433亿美元,人们担忧美国贸易赤字难以为继。实施“紧”货币与“松”财政的政策搭配,同时增加外资流入,美国利率始终保持在高位水平。80年代 美国股市价格大起大落,也反映了人们对结构调整后的经济前景抱不确定预期。 由于供给结构和效率发生转变,在经过80年代高财政赤字、高外贸赤字、高 利率的困扰,美元汇率大升大贬的货币动荡以及1989—1991年经济衰退后,美国 经济从1991年3月以后进入了战后最长的增长期。 二、创新是推动美国供给结构转变的主要动力,使其成为新技术策源地 美国世界技术领先地位与其经济规模、要素禀赋、企业制度以及重视教育和 研发投入有密切联系。但80年代以来,美国在汽车、造船以及一般制成品领域面 对着东亚等新兴工业国(和地区)的竞争,在电子、化工、家用电器、金融等产业 面对着日、欧企业的竞争。为此,美国政府除积极推行供给管理政策外,还把鼓 励技术创新作为一项重振竞争力和国力的重要举措。

❹ 美国历史上10大投资者

你一定要10个?...我随便给你举几个吧
美国国父之一的亚历山大.汉密尔顿
纽交所的创立人william.er,
早期的银行家stephen. girard,
帅人jacob.little,
daniel.drew
cornelius vanderbilt,
另外两个投机者古尔德和菲斯克
其他的有名的像jp摩根,

❺ 美国1970年滞涨是否存在投资机会

肯定存在,投资通常是双向的,当经济环境在下滑的时候投资才刚刚开始,风险最低的时候,唯一一点就是要求本身具备一点抗风险的能力!投资市场里钱是平衡的,只是从部分人手中转移到了另一部分人手中而已!所以当有人亏损的时候就是有利益产生的时候,所以存在投资机会。

❻ 美国历年首富

Forbes1982年才建立,在这以前并没有非常详细的统计
我只找到一个大概的年代(并没有具体到每一年)

从1910年 - 1937年 洛克菲勒(John Rockefeller)死前一天,他一直是美国以及这个世界最富有的人。因为完全垄断石油业,所以美国各大媒体几乎每天攻击他。最后美国联邦法院1911年宣布他的公司形成严重垄断,强迫洛克菲勒把公司分成34个小公司(现在美国最大的几个石油公司几乎全是那时候分出来的)
其实洛克菲勒把公司卖了反而更有钱了,因为原来只是持有股份,并不是拿在手里的钱
洛克菲勒死前的财产达到了14亿美元(1937年的14亿美元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2000亿美元左右 -_-)
而且他还捐过无数钱给慈善事业,比如1900年捐了8000万美元给芝加哥大学,使芝加哥大学从一个很小的学院一跃成为世界超一流大学。还有他自己建立的洛克菲勒大学(一共出过23个诺贝尔获奖者),还有1918年用5亿多美元创立洛克菲勒基金

寒...俺一说洛克菲勒就打不住,因为他太强了
继续回答楼主的问题...

1937年后到1940年代左右美国最富的人是Jean Paul Getty,不了解此人,似乎也是搞石油的,显然是洛克菲勒的公司被迫解散的受益者

1950,60年代最富的人是Howard Hughes,最初是飞行员兼工程师,当飞行员的时候多次打破世界飞行速度的纪录...自己造过新型的飞机
后来到好莱坞当导演,并获得过奥斯卡最佳喜剧导演奖(似乎现在没有这个奖了)
1930年左右不当导演,自己去开航空公司和人造卫星公司,并在50年代成为世界上最富的人
传奇的一生.....

之后直到1980年代的首富不详

80年代最富的人是Sam Walton,沃尔玛的老板,世界最大的零售商以及第2大公司(现在世界第一大公司是Exxon Mobil石油公司,也是当时洛克菲勒分出来的公司之一)

1989年最富的人是John Kluge,对他也不熟悉,只知道是电视业巨头

90年代初一直到盖茨崛起前最富的人是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最早跟巴菲特混的人(就是跟着他投资的)现在都至少是百万富翁
今年巴菲特的总财产在440亿美元左右,7月份捐出370亿给“比尔和梅林达.盖茨基金会”

96年至今最富的人就是比尔盖茨,2006年总财产在530亿美元左右
2000年建立“比尔和梅林达.盖茨基金会”(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Melinda是他老婆)
其他就不具体介绍了,因为大家对比尔盖茨最熟悉

❼ 在80年代的美国经济是怎么转型的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出现了二次大战后罕见的持续性的高速度增长。在信息技术部门的带领下,美国自1991年4月份以来,经济增长幅度达到了4%,而失业率却从6%降到了4%,通胀率也在不断下降。如果食品和能源不计在内的话,美国1999年的消费品通胀率只有1.9%,增幅为34年来的最小伍。这种经济现象就被人们表述为“新经济”。美国《商业周刊》1996年底的一篇文章认为,美国目前这种“新经济”,其主要动力是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浪潮。 美国的“新经济”具有许多不同于以往的新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经济持续增长 从1991年4月开始复苏至今,美国经济已持续增长了120多个月,远远超出战后美国经济平均连续增长50个月的期限, 成为战后美国第3个最长的经济增长期人自美国经济率先走出90年代初期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以来,美国经济的年均增长率超过日本、德国等主要竞争对手,从而扭转了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在七八十年代落后于日本、德国的局面,使美国在全球经济的实力相对有所回升。 (2)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失业率稳步下降 伴随着8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以裁员为其主要内容之一的“企业重组”,美国结构性失业日益突出,就业形势急剧恶化。美国失业率在1991年上升到6.7%,1992年就业形势仍继续恶化,全年失业率高达7.4%,失业人数多达900多万人。 从1993年开始,美国就业状况开始改善,失业率稳步下降,1998年12月降到了4.3%,这是美国30年来的最低水平。 (3)物价增幅保持在较低水平,政府过去长期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得以消除 消费物价指数从1992年降至3O后, 至今未见反弹,1998年仅为1%。国内生产总值的紧缩价格指数从1990年的4.3%逐步降至1993年以来的2%,1997年第4季度,该指数仅增长了1.5%,全年则为1.8%,是1965年以来的最低点。 (4)出口贸易增长势头强劲 近10年来,美国劳动生产率的显著提高和劳动力成本优势增强了美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1991一1994年间,美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一共增长了近12个百分点,超过了日本和西欧国家的增幅。在美国劳动生产率较快提高的同时,其单位劳动成本在90年代却增长缓慢,结果,美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从而使美国得以在90年代初期相继在半导体和小汽车等领域重新夺回世界第一的位置。 (5)联邦财政赤字逐年减少 由于克林顿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增税减支政策,美国联邦财政赤字由1992年的2892亿美元逐步减少到1996年的1168亿美元,联邦财政赤字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也由1992年的4.93%下降到1996年的3%以下。1997年美国实际联邦财政赤字仅为226亿美元。1998年2月,美国国会最终通过了克林顿政府提出的财政预算平衡方案,力争到1999年消除联邦财政赤字,而实际上,美国联邦政府在1998年度就已实现了728亿美元的财政盈余。 不仅美国如此,西欧经济也呈现出类似的迹象。长期以来,增长停滞、劳动力使用受限以及难以操纵的政府预算一直困扰着欧洲。令人欣喜的是,如今这里开始展现经济活力。多年的经济发展停滞之后,由11国组成的欧元区的增长率1999年超过3%。失业曾是困扰着欧洲大陆的一大社会问题,如今其失业率也降至10%以下。欧元区第二大经济体法国,其私营部门创造的就业机会也达到30年来的最佳水平。从赫尔辛基到里斯本,各地的公司都在新信息技术方面进行大力投资。 因此,设在法兰克福的高盛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托马斯·迈尔断定:‘毫无疑问,新经济正在欧元区形成。”他说,知识主导型企业快速增长、电信等市场全面取消管制就明确地表明了这一点。“它应该像美国那样提高资本和劳动生产力。”他补充说,“关键是,新经济能否在欧洲站稳脚跟,增长是否有足够后劲,像美国那样引发投资热潮。”巴黎的咨询专家圣艾蒂安估计,如果形成投资热,新经济将迅速壮大,并将取而代之“旧世界”,欧洲有希望迎来新的繁荣年代。 “新经济”在亚洲也露出曙光。虽然两三年前,东亚与东南亚各国与地区普遍地爆发了金融危机,但是现在已经从危机中摆脱了出来。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无不对新经济充满了乐观的希冀。在两年多的危机之后,大公司的经理人和决策者们都急切地期待着信息技术的扩展、因特网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商务行为能带来巨大的回报。许多董事会上最令人激动的话题就是集个人电脑、智能电话和电子商务为一体的三合一及其对本地区的生产力和消费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没有人会认为这些国家的经济能在一夜之间脱胎换骨,但是,亚洲也享有后来者的优势,那就是只需从美国引进那证明行之有效的新经济模式,从而大大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 总之,新经济源于美国,但新经济的浪潮已经席卷着全球。 新经济究竟是什么 仿佛春潮一般,在对世纪的第一个春天到来之时,几乎全世界的经济界人士和企业共同把目光投入到这种经济现象中:发源于美国的新经济。能在如此短的时间被如此多的人们关注与研究,本身就已证明了新经济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新经济到底是什么?它是否像潮水一般惊涛骇浪地涌来,又悄无声息地撤去?它是否如泡沫一样,刹那时充斥视野,转瞬间又灰飞烟灭?新经济的出现说明着什么?意味着什么?揭示着什么?人们在探讨、在猜测、在寻找答案。 1.新经济的内涵与实质 关于新经济内涵与实质的探讨,目前是众说纷纭,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最早宣传“新经济”思想的美国《商业周刊》,在界定这个名词时说:“‘新经济’并不意味着通货膨胀已经死亡了,也不意味着我们将不会有另一次衰退,或经济周期业已消灭;更不意味着股票市场必将摆脱自我调整而永远上升,就像(神话中所说的)豆梗将直上云天。自然,它也不意味着亚洲金融风波不会影响美国”, “谈‘新经济’时我们的意思是指这几年已经出现的两种趋势,第一种趋势是经济的全球化,第二种趋势是信息技术革命。” 关于“新经济”的涵义,目前有很多争议,有的学者认为,科学地诠释“新经济”关键在于要抓住美国经济正在从传统经济——工业经济向一种新型经济——知识经济转变之中。因为,当前经济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和转型。因而与传统经济相联系的经济现象、经济特征、经济概念和经济理论必然发生变化。美国的“新经济”已经开始表现出知识经济的典型特征,主要体现为信息技术革命对经济的巨大贡献 和发展上的可持续性。 有的学者认为,所谓“新经济”,实质上就是知识经济,而知识经济,是指区别于以前的以传统工业为支柱产业、以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的新型经济。这种新型经济以高技术产业为支柱,以智力资源为主要依托。 也有的学者认为,美国“新经济”的涵义有待深入探讨,首先,“新经济”既然是依托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形成的,那么,这是现阶段美国独有的一种经济现象,还是发达国家都会逐渐形成的国际经济现象呢?其次,美国的“新经济”是在一段时间内存在的现象,还是长期稳定存在的现象?一旦发生经济增长滞缓,通货膨胀加剧或失业率大幅上升,“新经济”是否会随之消失?再次,就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开放程度来说,英国、法国都不亚于美国,为什么美国的失业率较低,而 英国、法国失业率较高呢?为什么美国形成了“新经济”,而英国、法国没有形成“新经济”呢?以上这些问题如不在理论上解释清楚,“新经济”的真正内涵还是难以揭示的。 还有一些经济学家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对“新经济”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美国经济生活中出现的一些变化是由暂时因素促成的,并未出现根本性的、动力性的变化,经济周期仍会反复出现。 曾两次参加世界经济论坛年会,首位走上哈佛讲坛的中国著名企业家、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认为:所谓新经济,就应是以数码知识、网络技术为基础,以创新为核心,由新科技所驱动、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著名经济学家樊纲则认为:“新经济”事实上被人们在不同的场合赋予着不同的涵义。最初,新经济是用来指美国经济在近几年所表现出的一种状态:在科技进步和全球化的基础上长期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这使传统上描述失业与通胀反向相关关系的所谓“菲利浦斯曲线”不再适用(因此是“新”经济)。但是后来,随着“网络股”的飙升,国内外的许多人正在许多场合把以信息、网络业为代表的所谓“新科技产业”或“科技板块”称为“新经济”,而把其他所谓的“传统产业” 称为“旧经济”。 综合以上各家所言,我们可以达成这样的共识:所谓新经济,主要是以美国经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经济为基础所产生的概念,即那种持续高增长、低通胀、科技进步快、经济效率高、全球配置资源的一种经济状态。 新经济虽然是以美国近十年来经济发展状况为基础而引申出来的一个全新的概念,但其赖以依存和发展的两块基石:信息领域的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全球信息化以及导致各国的经济边界日益弱化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其作用及影响早已远远超出了美国的国界,因此,新经济已并非是美国经济的专利,其深远影响及发展趋势有可能成为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主流形态和运行模式。 新经济之所以“新”,源于推动其产生与发展的原动力——信息、技术革命所具有的全新的革命意义。同以往的任何一次技术革命不同,信息技术革命改变的不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虽然其影响所及必然导致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率的提高,但它是通过改变人类信息的传输、储存方式来实现的。长久以来,在低下的劳动生产力的掩饰下,信息的不充分对于人类经济活动的制约作用被忽略了,自工业革命以来的数次技术革命,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产力,信息瓶颈也逐渐拓展扩宽, 20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卡尔·波普尔以超前的眼光,最先将信息从现实世界中分离出来,作为与物质和意识并列的世界构成的第三要素,这从哲学的高度证实了,信息技术革命所具有的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是人类信息的传输与储存方式的革命,也对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的组织方式提出了创新的要求,电子商务、信息高速公路,这些信息时代的产物,正在全方位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今天,信息时代刚刚来临,信息技术革命对人类的影响也才刚刚露出端倪,新经济刚刚露出曙光。一个更新、更美、更快的信息世界不久的将来必会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因此,可以这样认为,新经济的实质,就是信息化与全球化,新经济的核心是高科技创新及由此带动的一系列其它领域的创新。促成新经济出现的现实环境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技术革命的推进,新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新经济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中前所未有的科技型、创新型经济.

满意请采纳

❽ 中国现在的经济等于什么年代时的美国是不是等于25年前的美国呢

不能这么讲,如果按照GDP来说,我国今年的GDP按照汇率算能够达到5.8-6万亿美元,如果按照汇率比价折算的话。相当于美国1976年1.775万亿美元的水平。1976年的1美元相当于今天的3.5-3.7美元。但是如果按照购买力算的话我国的GDP约为14.5万亿美元,几乎接近美国的水平。10年美国的GDP购买力水平也就是16-17万亿美元的样子。如果刨去美元贬值的话,我们的实际国家经济实力相当于美国2007年的水平。但是这只是总量上来算。
经济的实际发展质量我们比美国要差很多。拿海外资本来说我国的对外投资额度为1100亿美元。美国的海外投资额度是15600亿美元。我们的数额相当于美国1976年的水平。实际上到2025年的时候,我们实际的海外投资总额相当于美国1980年的水平(80年美元-1350亿美元,到时候中国约6600亿当时的美元)
我们现在的经济总量相当于1975-1982年之间段的美国的总水平。但是实物产量比那时的美国高得多,比如钢铁产量我们目前是6亿吨,美国绝对赶不上我们。汽车产量1978年美国是1108万辆,比我们今天低30%,今天美国的汽车产量1220万辆。比我们少25%。那时我国的汽车产量不足20万辆。
如果按照人均数字来算的话目前人均是4410美元。按照数字来说相当于1969年美国的水平。按照去除通胀因素来说。相当于美国1928-1941年阶段的人均GDP。1928、1941年美国的人均GDP是770、820美元,折合成今天的美元大致相当于4480-5000美元的水平。美国1941年的GDP只比1928年高出5%,中间是大萧条的恢复期。因此目前我国人均经济总量相当于美国1929-1941年之间的水平,说白了目前我国的人均GDP相当于美国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水平,比美国在人均方面落后了七八十年。人均掩盖了许多地方。我们的穷人的人均生活水平,按照数字上比美国落后了大致约有一个世纪。但是某些福利上来说100多么年前,美国的穷人是没有任何保证的。1910年之后美国才逐步建立起福利体系的。

❾ 关于上世纪80年代,日本汽车企业到美国投资建厂的主要原因

1985年,广场协定的签订致使日元疯涨,日本国内生产成本增加,资金外流。
日本汽车企业到美国投资建厂,第一原因我估计是日元汇率原因。不止汽车企业,美国房地产也是日本企业的热门投资领域。
另外,汽车企业到美国投资建厂,就地生产销售,可以避免关税问题和中间环节。

阅读全文

与美国过去80年投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人民币汇率的发展走势 浏览:507
汉天下融资 浏览:109
170000韩币换算人民币 浏览:197
孟加拉2值多少人民币 浏览:194
贵金属微信骗局吗 浏览:579
澳元200兑换人民币汇率 浏览:898
链农融资情况 浏览:784
外汇买3手怎么买 浏览:264
稳定增长股票 浏览:145
融资租赁香港上市 浏览:153
和信理财是非法集资吗 浏览:631
平安银行贷款协议 浏览:273
外汇win系统 浏览:161
基金交易账号身份证升为 浏览:791
瑞华投资理财 浏览:896
投资公司怎样发展客户 浏览:814
股票跟基金挂钩的都有哪些 浏览:718
主要外汇交易商 浏览:347
三年前信用卡连续逾期还能贷款吗 浏览:674
热卷主力期货吧 浏览: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