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打车软件概念股有哪些
关注打车软件及滴滴概念股浙江龙盛、汉得信息、天泽信息等。
汉得信息:在其新品“汇联易”中已嵌入滴滴企业版API接口。
浙江龙盛:间接参股滴滴快
车
2. 为什么移动打车 App 一直在烧钱,而投资人仍愿意一轮一轮投入
第一轮,2010-2012年,“舶来品”的群雄并起;
这一轮打车热潮的鼻祖是美国的Uber,09年成立,10年天使轮125万美金,11年2月A轮1100万美金;此时Uber仅仅覆盖了旧金山一个城市;同年12月,Uber B轮融资3700万美金,此时其服务涵盖旧金山、西雅图、芝加哥、纽约、华盛顿和波士顿六个城市,并一举成为当年最火热的美国创新公司代表。(10年兴起的O2O的概念也在11年找到了其最为有力的代表……)
而在国内,最早的Uber模仿者易到用车在10年9月正式上线,天使投资是徐小平老师,后又在11年8月获得A轮融资,注意时间节点:11年8月,正好是Uber融资后大概半年;(当然我并不是说易到的融资完全是靠概念,其在初期的执行和模式创新还是让很多人眼前一亮的)。
但也就此时关于“黑车”的讨论让很多创业者觉得继续做这样的模式可能直接风险太高,而与此同时另外一家名为Getaxi的公司进入人们的视野,10年7月成立获得天使200万美金,11年6月A轮800万美金。
也就是在11年底,12年年初的那个时间点,国内的基于出租车的打车应用团队开始非常活跃的出现,第一批的代表有:摇摇招车、打车助手、打车小秘(易到做的)、微打车、易达打车以及稍晚发布的嘀嘀打车等;
基本上你能听过的名字的打车类软件在那个时点都拿到了第一笔投资,无论多少;因为细分行业美国火,中国虽然有很多国情的限制(比如出租车行业封闭),但这并不能妨碍大家以一个天使期的价格参与这一市场。
就像打德州一样,即便手里牌很烂,但不少人依然会跟个1-2轮再决定是不是弃牌……
这个时间点几家公司起步差不多,没有谁在初期就表现出了能够领先行业的态势,所以只要团队看上去还OK,就都能拿到钱;(很像当年的团购有没有?)
大家雄心万丈,疯狂的跑马圈地,但……
第二轮,2013年上半年,洗牌开始;
因为行业从业者众多,除了疯狂的补贴和砸钱之外,单纯想依靠产品体验获取用户和司机已经不可能;所以在2013年上半年在行业之外,大家开始讨论打车软件怎么挣钱?与此同时由于政府管制的问题,在13年上半年,整个打车软件的从业者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冲击”……
而在冲击中自然有人留下,有人被冲走,所以群雄纷争的态势开始出现寡头;
在北京,嘀嘀开始显现出强于其他团队的执行能力,具体体现在PR、广告投放、疯狂的补贴策略,而所有这些我们看到的除了团队自己的决策外,很大程度上是由嘀嘀的A轮投资人---金沙江决定的。投资嘀嘀A轮的正是当年投资拉手的金沙江朱啸虎;如果你还记得当年拉手在疯狂扩张时的景象,那么你就不会吃惊于13年Q1-Q2嘀嘀的表现,结果是北京市场被嘀嘀几乎全数吃下。
在江浙沪,另外一家打车软件企业---快的悄悄的撬动着打车市场,因为在杭州以及阿里的关系,快的很早就获得了阿里的投资;杭州起步的快的在吃透杭州市场后迅速进入上海市场;由于我在上海,对上海市场比较了解,这个市场也是整个打车软件市场竞争最激烈的地域;
上海整个城市的出租车全国最规范的,电调系统也非常深入民心,但这个系统还是有个问题:收费;所以快的在进入上海之后,通过优秀的用户体验和一定的运营手段就在上海获得了单日过万的订单数量…
而就在快的取得一定成效的时候,嘀嘀在北京战役胜利后进入上海市场,依然延续了在北京的策略:疯狂砸线下广告、大力补贴司机用户;而他们敢这么做的原因就在于在13年4月,北京战役取得阶段性胜利之后获得了腾讯战略投资的青睐,1500万美金到手……短短2个月后,嘀嘀在上海也宣布单日订单破万。
我最近半年总会和身边的朋友讲这个案例,我是学工商管理的,在打车软件这个细分领域里几乎完美的提现了我所有学过的经典管理学、营销学、经济学案例。比如在已经有了一个行业先行者的细分领域,如何撬动市场?嘀嘀在上海的策略就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低价”(更高的补贴力度)……
而关于《打车软件-血站上海滩篇》的故事还没完,在已经有了2个行业领先者的市场,后发者又该如何撬动呢?大黄蜂这时候给了我们答案:更为激进的“低价”策略!
大黄蜂是13年成立的公司,创始团队是前土豆COO,天使期从晨兴那里融了300万美金,上线后疯狂补贴,补贴不仅仅局限在乘客也在用户。我印象中大黄蜂最激进的时候是在夏天6-7月,其做了连续8周活动,只要用大黄蜂打车,成交后司机给10块话费,乘客给10块话费……
这场战斗之惨烈程度可想而知,而结果似乎也说明了问题;在8月,快的、嘀嘀、大黄蜂都宣布自己是上海第一;在上海这个局域市场中,寡头垄断行成,然后进入典型的“囚徒困境”。
只要谁不补贴或者谁补贴力度小了,司机和用户就会跑向另外2家……而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快的完成了其又一轮融资;
第三轮,2013年下半年,大佬进场,寡头之势形成
到了下半年,能够吃得消这样烧钱速度的打车类应用已经没有几家了;嘀嘀依然巩固了其在北京霸主地位,而快的通过“农村包围城市”的方式迅速拓展了30个二线城市市场,两家行业领头羊开始出现。再后面一点的摇摇开始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大黄蜂经历了疯狂的夏季之战后发力广州深圳,效果甚微……
而也就在这个时点,领头羊2家企业的现金流开始吃紧,下一轮融资迫在眉睫;BAT三家中国互联网的绝对大佬在一个时点为这一轮的融资推波助澜。这期间还穿插了快的收购大黄蜂这样的事例……
这里可能会有人问,阿里投资了快的,腾讯投资了嘀嘀,我们都好理解,可关网络什么事儿呢?
因为网络对移动互联网的焦虑,因为网络看到网络地图的用户量不错,因为网络地图想拓展O2O业务,所以:
网络地图推出用网络地图打车(后面接的打车软件),网络给用户补贴话费的活动……
(你们不是给不起乘客补贴了么?我大网络有的是钱,我给!
金主!给跪!必须跪了!)
那么这一轮融资的时候,嘀嘀讲的又是什么呢?行业影响力、即将拨云见日的形式、过去2-3年的执行效果,以及腾讯的背书。所以结果我们都看到了,就是题主所说的,今天正式有消息放出,嘀嘀新一轮融资1亿美金,中信领投6000万,腾讯跟投3000万;
虽然我不知道嘀嘀现在的股份结构,但腾讯的跟投应该是超出其股份比例的,我相信在整个谈判过程中腾讯一定给嘀嘀非常多的加分;(也有新闻关于微信接入打车的,大家也看到了)而至于为什么是中信这家在国内TMT领域不是那么活跃的基金来Lead,或许也从侧面说明了一些事情,这里不展开了。
至于快的,通过和支付宝的合作,在嘀嘀疲于融资的时点进入北京市场,相信北京的朋友们最近都应该知道用支付宝可以打车了,其背后合作方就是快的,短短时间也在北京市场获得了不错的份额,所以如果你是投资人,快的你投还是不投?或者这么问,所有人都不会投么?
第四轮,2014?
一个问号可能是我唯一想说的,没人知道……因为嘀嘀融到钱了,快的也不会坐以待毙,这场战争不会那么早结束,14年战争肯定会升级……
而至于其他答案提及的诸如:收费、大数据营销、合作推广等所谓的商业模式在今天这个时点对于两家公司来说可能优先级没有那么高,我们操心也操不过来,所以也就别操那份心了……
=====================================================================
写在最后,打车类应用这个细分类目应该算我入行以来所经历的最刺激的一个行业,真正的竞争其实只有1年,而这1年里发生了那么多波澜起伏,这些波澜不会因为行业外的人的一句诸如:“打车软件不靠谱”这样的结论所轻易掩盖,我上面所写的内容不及真实竞争环境的万分之一,其中之事可能都够写一本MBA案例集了……
这个细分类目比团购更惊心动魄,因为直到今天行业领先的2家公司依然没有任何收入,A轮融资Close的第二天启动B轮融资是多少年不遇的情境,很多人会说这简直就是一场豪赌啊,我部分同意,这场豪赌可能依然会延续下去……
(我其实想如果有机会,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找参与这场大战的几家VC的具体负责这几个案子执行的XDJM一起聊聊这场战役的前前后后,然后整理成册,哪怕不发表就小圈子看看也是值得的。
我总会和朋友们说做投资的每个个体都不傻,甚至绝大多数都是绝顶聪明,但到基金作出投资决策的时候,就是群体决策,这里就有个体理性和群体非理性之间的关系,所以有可能结果会让很多人看不懂,看不懂最后有2种结局:
1、案子败了,然后投资人被骂SB;
2、案子成了,投资人开始吹NB;)
转载
3. 打车软件靠什么赚钱
1、从打车这件事本身能不能挣钱?
打车软件本身干的事就是中介,完成司机和乘客的交易撮合。
那么,能不能挣中介费? 在紧急时段,乘客应该可以付一定的费用。
在空驶时期,司机应该也可以付一定的费用。
加价抢车是其中的一种形式。
但这还有两个问题:一是加价这件事有政策风险,在政策没有松动之前难以做大;二是打车类软件多竞争激励,你收费人家不收费,结果是谁都收不到费。
2、把打车这件事拓展开能不能挣钱?
例如帮助司机增加新的业务,在同城范围内让出租车充当物流运输环节的职能。
还有哪些拓展的方法?
3、用流量能不能挣钱?
当打车 App 有巨大的装机量之后,顺理成章地进行导流量业务,是不是也有挣钱的可能?
司机的数量有限,导司机的流量似乎没啥用。
乘客的数量虽然很大,但打车 App 使用频次低的特性,决定了乘客只是把它当做特定场景下的一个工具,难以起到很好导流的作用。
4、投放广告能不能挣钱?
手机上的广告投放现在还看不到太多希望,智能手机上现在广告份额太少。连李彦宏也抱怨手机屏幕太小、广告投放量太小。网络、微博干了这么久从手机广告上也没捞到多大油水,这事看来戏不大。
更何况打车 App 使用频次低,用户看广告的时间就更少了。
5、从大数据上能不能挣钱?
现在每个创业者都说自己的项目能搜集到数据,今后可以通过大数据挣钱。但到底怎么挣? 投资人稍微一问,很多创业者就王顾左右而言他了。
其实,打车类 App 显然是有可能通过大数据挣钱的,上面举的强生出租车的案例就是很好的证明。打车类 App 利用智能手机原有的加速度传感器、GPS 等就能很好地完成行车轨迹、速度、行车习惯等的司机数据累积和搜集。这些数据本身就是非常值钱的。
关键是,出租车公司会不会盯住这一块?
另外有人说采集乘客的使用数据后来挣钱,这个似乎不太靠谱。因为他们的使用频次不高,导致数据其实并不大、不充分,价值也就非常小了。
6、从O2O整合后通过广告能不能挣钱?
这事其实已经有些眉目。
网络近日更新了其地图客户端,iOS 版本升级至 V4.7.0,版本新增在线打车服务。此次增加的在线打车接入了“嘀嘀打车”的在线应用服务。网络地图的打车功能并不需要跳出自身产品,于第三方应用接入程度较深操作过程可在网络地图内一站完成。
在《网络地图服务条款》仅以“第三方服务”等词汇描述此次合作。现在新版的打车功能仅有北京用户可以使用,杭州、上海的新版网络地图将很快上线,据说接入的是快的打车。
通过类似网络地图的 LBS 本地在线生活服务找商家收取广告费,打车应用拿一些分成。
不过现在打车应用与网络的合作,主要以打车应用提供服务、网络提供流量的方式进行,后续是否会进入到分成阶段、结果会如何? 拭目以待吧。
同样,现在快的打车也在推支付宝支付,这也是阿里考虑注资的原因之一。那有没有可能和阿里天天叫的的本地生活服务结合起来挣点钱呢?
7、通过卖出能不能挣钱
现在看来一般的投资人对打车软件兴趣不大,主要是网络、腾讯、阿里巴巴从自身业务的角度考虑做一些战略投资。那么一些大的打车类 App 被这些大型互联网企业部分入股或整体收购就存在可能。
另外出租车公司有可能会收购一些价钱低、规模小的打车类 App 为自己服务,减少自己开发、应用的成本。
4. 为什么移动打车 App 一直在烧钱,投资人还在不断投入
你一说移动打车APP我想到的自然就是滴滴打车了,之前国内有很多家打车软件,到如今只剩下一家滴滴,我想这就是烧钱的结果。那么投资人不断投入的意图就显而易见了,他就是想达到一家独大的效果。如果滴滴垄断了线上打车,那么之后想怎么赚钱就怎么赚钱了。
所以说为什么移动APP的投资人会不断的投入,因为他就想达到一家独大的效果,在市场上用钱驱逐竞争。最后垄断了行业的他们就可以开始收手挣钱了,即使再有其他人进入,也很与他们抗衡。
5. 打车软件如何用
一些出租车司机出租车选择安装一些软件,除了方便客人的客人,他们中的一些都是针对软件公司的补贴。 “电话呼叫,交通什么的,已经送过来。”司机姓李告诉记者,他安装了两台出租车的软件,无论是通过更多的平台上拉客人还可以享受多重优惠。
在“微车”,看该软件的官方网站上,标有“驾驶员交通补贴计划”等活动的网站,“日志,每月15天,网上至少8小时,补贴40元流动。 “ 。
乘客,通过使用打车软件也可以得到好处,一些软件公司使用该公司的软件前三乘客将被奖励10元话费每一个补贴。今年四月和五月,大黄蜂“出租车电话”启动“了一辆出租车送话费”活动无限 - 在活动期间,只要击败黄蜂队成功使用的汽车,第二天就可以得到十美元钞票的奖励。
出租车拉客软件的现象不仅发生在上海。据报道,8月开始,广东省出租车软件完全进入了白热化状态搏斗,“烧”是指非常“疯狂”:乘客和司机“重磅出击”奖话费,送礼物,做任何事情,也是随机的幸运乘客,免费用车服务,还赠送水,棒棒糖等小礼品,甚至推出
对比8月31日驾驶室成功即送10元法案的活动和无限的......出租车的软件公司“烧钱”的政策,我们不禁想知道他们是如何赚钱的? “靠融资。”一位业内分析师对记者直言,“许多投资者现在都看上了利润,所以打车软件公司并不需要这笔钱。”诚然,打车软件在很短的时间一拥而上,没有什么更多的市场资金看到了其背后巨大的利润。许多风险资本家,甚至出租车唯一的软件公司几十分钟谈谈立刻把钱的决定。
软件市场当前正在播放的车,包括迪迪出租车,出租车速度快,打车小秘,大黄蜂等,许多公司已经成功获得融资。其中,打车小秘对美元的中国宽带产业基金上千万的融资,迪迪出租车腾讯15000000美元投资,大黄蜂是晨兴创投投资数百万美元,快速阿里巴巴出租车4,000,000元, “的士软件”零收费“,”烧“模式仅仅是最终目标,该公司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的开始。”中投顾问交通行业研究员蔡建明告诉记者,很多的士服务的软件公司希望以释放尽快提升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并与消费者因此更密切的关系。消费习惯就行费用后成立的时候,巨大的经济利益将会出现。同时,软件开发公司可以通过其他渠道,信息服务赚取广告收入,从而维持正常的运作。
6. 打车软件概念股上市公司有哪些
打车软件概念上市公司有哪些?打车软件概念上市公司解析
打车软件概念股驱动题材一:据外媒报道,提供打车应用的Uber公司获得了新一轮2.58亿美元投资,由谷歌风投领投。尽管Uber的年收入只有1.25亿美元,总体估值已达到35亿美元。另外,苹果也收购了公共交通数据开发商Embark公司,未透露具体金额,这是苹果近1个多月里第3次收购地图领域的创业公司。
打车软件概念股驱动题材二:7月9日媒体报道,国内打车软件嘀嘀打车与快的打车正在接洽谈判,将进行股权合作,消息人士向Bianews证实,嘀嘀打车已获得新一轮融资,投资方为腾讯,金额在1000万美金左右。而此前,快的打车也已获得阿里巴巴集团几百万元的资金投资。此次两大巨头旗下的打车软件合作,可以看出对车软的看好。
打车软件概念股驱动题材三:7月初北京市出台了《出租汽车手机电召服务管理实施细则》,未来所有打车App必须接入官方的虚拟运营平台,统一进行管理。智能手机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已经日见端倪,手机打车、电子地图等新兴应用正在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抢占先机的上市公司有望获得市场关注
打车软件概念股相关上市公司一览:
天泽信息(300209)推出了“招车宝”软件,招车宝是一款基于位置的出租车招车软件,通过您的位置可查询到您附近的空驶出租车,您可以方便联系到出租车司机,记录您的打车行驶轨迹,方便您服务投诉和查找遗忘在车上的物品,更好地保障您的权益。
太极股份(002368)太极股份通过承建北京打车App平台和购车摇号系统,有望逐步建立与各地交通委员会的联系并参与运营,车联网业务初现雏形,将呼应智慧城市业务,长期空间可期。
国民技术(300077)承建北京市打车应用平台“好打车”由国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开发和运营。公司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广东省自主创新、战略新兴产业骨干企业、深圳自主创新行业龙头企业。
7. 个人建立一个打车平台需要多少钱都需要什么软件之类的有这方面专业人士指点一下。
不知道你想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
但是一个平台的软件不是随便用别人的,而是要自己编写。或是请人编写。这属于专业的软件。没有通用的。
其次,建立服务器,日常维护,更新等这些先不用要用多少人,花多少钱。
就说推广就很难了。哪怕你把它当成事业,打造一个公司。
自己一点基础都没有,凭空想建立一个平台,不建议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