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预计到2015年中国东盟的双边贸易额将达到多少亿美元
中国商务部副部长高燕女士表示,预计到2015年,中国与东盟将实现5000亿美元的贸易额,贸易结构呈良性发展趋势。她说:“中国与东盟有望在2015年实现5000亿美元贸易额的目标。总的来说,中国和东盟的贸易结构现在呈良性发展的趋势。众所周知,东盟各国的经济具有多样性,我们相信,在未来的一段时期,中国和东盟的贸易需求仍将保持多样性。随着中国和东盟各国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和双方经济融合度的不断深化,双边贸易结构仍将继续沿着良性的轨道发展。”
⑵ 中国与东盟的关系
东盟:1967年8月8日,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等五个国家在泰国曼谷建立了东盟。1984年1月8日,文莱加入东盟;1995年7月28日,越南加入东盟;1997年7月23日,缅甸和老挝加入东盟;1999年4月30日,柬埔寨加入东盟,使东盟由最初成立时的5个成员国扩大到目前的10个成员国。
中国与东盟的关系:
对中国来说,东盟是近邻,属战略上攸关国家安全的地区。对东盟来说,中国提供了美日之外的另一个选择。尽管东盟早就明白中国潜在的主导地区的可能性,但大多数成员国相信地区社会化进程可驾驭这个崛起的大国。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东盟发现越来越难以抵御中国在经济援助上的压倒性影响力和软实力。到近几年,大多数东盟国家已被北京有关“和平崛起”的声明及友善支持者的形象说服从而打消了疑虑。
中国和东盟对话始于1991年,中国当年成为东盟的全面对话伙伴国。17年来,双边关系迅猛发展。在政治领域,中国秉承“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政策,和东盟10国分别签订了面向未来的战略伙伴关系政治文件。在和东盟的战略合作层面上,2003年中国成为东盟外第一个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的国家。
目前,双方政治对话的机制已经非常完备,包括了领导人会议、9个部长级会议机制和5个工作层对话合作机制。加上这次中国向东盟派驻大使,将使中国和东盟的关系推进到日常化沟通协作的程度。
中国在除旧布新之际,向东盟派驻大使,表达了中国对东盟的重视。对中国而言,这是中国2008年大国外交的收官之作;对东盟来讲,这无异于一枚定心丸,确保了中国引擎对本区域经济的持续提振效应。
如果放以更为宽广的区域视野,中国向东盟派驻大使也是东亚整合的一件大事。在此之前,中日韩三国已经开始进行首次东北亚的峰会。传统意义上的东亚地区就涵盖了东南亚和东北亚两大区域。多年来,东亚地区的一体化进程,呈现出东盟和东北亚三国“10+3”的格局。但这种格局并没有达成地区一体化的共识,基本上是东盟10国和中日韩3国分别合作的松散模式。
主要原因在于,中日韩三国尤其是中日两国没有达成区域整合的共识。金融危机时代,在东盟“10+3”面临经济困境的情势下,中日韩三国峰会达成了合作共御金融危机的共识,东北亚的“拳头”已经攥紧。这样一来,东北亚和东南亚的合作就不再是“10+3”而是“1+1”。中国此时向东盟派驻大使,就起了在东北亚和东南亚穿针引线的纽带作用。
在经济层面,双方于2002年11月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到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了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设进程。此外,中国与东盟签署了农业、信息通信、非传统安全领域、大湄公河次区域信息高速公路、交通、文化6个领域的合作谅解备忘录。目前,中国和东盟自贸区的谈判进程正在有条不紊进行。
1月17日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东盟为中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贸易总额2311.2亿美元,占全年外贸总额9%,同比增长13.9%,双方互为第四大贸易伙伴关系。未来,中国—东盟将成为世界上拥有近20亿消费者的自由贸易区,也是被称为“未来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的自贸区。
2008年年末,中国外交部宣布,中国政府向东盟派驻大使,资深外交家和国际法专家薛捍勤成为首任大使。2009年1月1日,中国对原产于东盟10国的部分税目商品实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议税率。实施协议税率的税目数约为6750个,相对于最惠国税率,平均优惠幅度约80%。2009年,中国关税总水平仍为9.8%,而对东盟平均关税降到2.8%。据最新消息,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有望于2009年上半年率先试行人民币结算。
这一连串的政治、经贸利好,使中国东盟的关系在新的一年呈现出突破性的发展,开启了东盟“10+1”的战略新局。
⑶ 求中国与东盟近十年的贸易数据
7月9日,记者从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获悉,今年以来,中国与东盟之间贸易增长加速。近日,海关总署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1—5月,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总值达1118美元,增长近58%,东盟超过日本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东盟问题专家认为,今年1月建成的中国-东盟自贸区促进双边贸易的效果已经显现出来。广西社科院东南亚研究所副所长刘建文分析认为,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增长明显,除了得益于全球金融危机后国际贸易恢复性增长,还得益于今年1月建成的中国-东盟自贸区实施的“零关税”政策,使双方进出口企业积极性空前提高。刘建文认为,涵盖19亿人口、接近6万亿美元国民生产总值和4.5亿美元贸易额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后,中国-东盟双方7000多种产品实行零关税,贸易更加自由化和便利化。第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是自贸区建成后举办的新一届盛会,将于2010年10月20日—24日举办。本届博览会以“自贸区与新机遇”为主题,紧扣《货物贸易协议》、《服务贸易协议》、《投资协议》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议,设置商品贸易、投资合作、服务贸易、先进技术和“魅力之城”5大专题,设国际标准展位4000个,展览专题更丰富、内容更专业、服务更高效,将是高规格、高水平、富有商机的盛会,将进一步促进中国-东盟双边经贸增长。
⑷ 东盟占中国经济的比例
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双边贸易近年来增长迅速,自20世纪80年代起双边贸易年均增长20%。东盟多年来保持了中国的第五大贸易伙伴的地位,仅次于日本、美国、欧盟和香港。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1998年双边贸易有短暂的下降,1999年迅速回升。2000年双边贸易强劲增长,全年进出口贸易额达395.2亿美元,增长45.3%。2001年双边贸易再创历史新高,达461.15亿美元。在东盟国家中,新加坡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2001年双边贸易额达109.3亿美元。马来西亚、印尼、泰国和菲律宾分别列第二、三、四、五位。同时,双边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逐年上升。据统计,1995—2001年,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从6.9%增至8.2%。其中,出口的比重从6.4%增至6.9%,进口的比重从7.4%增至9.5%。在双边贸易的商品结构中,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对东盟出口的主要是农副产品和轻纺产品,从东盟进口的主要是原料性商品。近年来,中国对东盟出口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逐年扩大。2001年中国对东盟出口的机电产品达100.7亿美元,占对东盟出口的54.8%。对东盟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也同步增长,2001年对东盟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达47.3亿美元,占对东盟出口总额的25.7%。而我国从东盟进口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也大幅增长,2001年从东盟进口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分别达109.4亿美元和83.76亿美元,占自东盟进口总额的47.1%和36.1%。
在相互投资方面,东盟是中国吸引外资的重要地区,中国对东盟的投资迅速增长。截止2001年底,东盟国家在华投资项目累计达1.7972万项,协议外资金额534.68亿美元,占我国吸引外资总额的7.2%;实际投入261.75亿美元,占我国吸引外资总额的6.6%。不过,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东盟国家在华投资有所放缓,在我国吸引外资的比重略有下降。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到东盟国家的投资逐年增长。截止2001年底,我国企业共在东盟国家投资项目740项,项目总投资10.91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6.55亿美元。
东盟作为一个整体是中国最大的海外承包劳务市场,其中新加坡是中国外派海外劳务的最大国别市场。2001年,中国公司在东盟国家签订的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项目3833项,合同金额26亿美元,完成营业额20.89亿美元。其中承包工程合同额18.3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2.03亿美元;劳务合作合同额7.19亿美元,完成营业额7.95亿美元。
⑸ 急求2000-2008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
2000年395.2亿美元
2001年双边贸易突破400亿美元
2002年又突破500亿美元回。
2003年782.52亿美元
2004年中国与东答盟贸易额的1059亿美元
2005年的1303.7亿美元
2006年中国与东盟贸易达到1608.4亿美元
2007年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额达到2025.5亿美元
2008年2311亿美元 那我就帮不到了 呵呵
⑹ 中国对东盟主要出口哪些产品
中国对东盟出口的主要商品是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纺织纱线、摩托车等。
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取得历史性成就。2020年,东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这标志着中国与东盟互为双方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区域新经贸合作格局正式形成。自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开始算起,双方仅仅用了10年时间就将经贸联系提升到前所未有的紧密程度。
“一带一路”倡议及中国-东盟自贸协定“升级版”实施以来,双边经贸合作进入快车道,贸易投资额连年增长,2010年至2019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规模年均增长9.4%。2019年中国对东盟进出口总值达6414.6亿美元,累计双向投资总额超过2000亿美元。
(6)近年来中国对东盟的投资额图表扩展阅读:
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大步进展的关键因素:
回望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发展进程,今天取得重大成就既是因为双方共同付出辛勤努力、不断深化合作共识,更是由于双方能够一直秉持以下三种精神:
1、包容共赢的开放精神。
2、平等协商的务实精神。
3、创新探索的变革精神。
⑺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现状与未来
中国-东盟贸易现状、障碍及对策
2005-11-30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的加快,我国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不断深化。今年7月起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降税计划正式启动,除2004年已实施降税的“早期收获计划”涉及的产品和少量敏感产品外,双方对其他约7000个税目的产品实施降税。至2010年,中国与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等6个东盟老成员将取消大部分产品的关税;柬埔寨、老挝、缅甸和越南等4个东盟新成员将多享受5年过渡期,至2015年,东盟十国与中国实现一个人口超过18亿、经济总量达2.4万亿美元、主要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全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区。
一、中国-东盟贸易现状我国与东盟之间的双边贸易不断放大,1993年以来东盟已连续12年成为我国第五大经济合作伙伴。
(一)贸易规模扩大,贸易逆差大。据海关统计,2000年以来,我国与东盟贸易迅速放大,2004年进出口额1058.8亿美元,比2000年..7倍,增长速度为28.8%。今年1~10月进出口额1052.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长24.4%。贸易逆差也由2000年的48.4亿美元上升到2004年的200.8亿美元,增长3.1倍;今年1~10月贸易逆差为135.2亿美元,东盟是我国国际收支产生逆差的主要地区。2004年以来,中国对东盟贸易逆差占双边贸易总额的比重有所下降。
(二)《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的正式实施有助于双边贸易往来。今年7月20日《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的正式实施,这意味着未来5~10年内对原产于中国的产品和服务可在较低关税、免配额以及其他市场准入条件进一步改善的情况下,顺畅地进入双方市场。今年1~10月,我国对东盟累计出口447.8亿美元,增幅高达33.4%,比我国同期出口增幅高出..3个百分点;进口604.5亿美元,增长18.4%,比我国进口增幅高出1.7个百分点;显示出双方市场发展空间广阔。其中,对印尼、泰国出口68.8亿美元和55.4亿美元,增幅超过5成;对越南出口42.8亿美元,增幅超过4成。自菲律宾、老挝进口增幅超过5成,自缅甸进口超过4成。同时,表现出贸易国别显著集中的特点,今年1~10月我国与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和泰国等四国进出口分别为270亿美元、165.8亿美元、141.8亿美元和119.7亿美元,分别占双边贸易总额的25.7%、1..8%、13.5%和11.4%,与老挝、文莱、柬埔寨和缅甸的贸易额不大,但总体规模上升。
(三)我国与东盟贸易互补性和竞争性同时存在。2004年1月1日起,《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下的早期收获计划开始实施,同时与泰国签署了《中泰蔬菜水果协议》,并入“早期收获”方案中执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初步建成后,我国市场潜力大、劳动力便宜、产品生产能力强等优势和东盟拥有我国可依赖的、需要进口的资源性丰富,两者结合起来,双边贸易实现互补互利、互相竞争,实现长期利润最大化。
1.农产品贸易机遇与挑战并存除机电产品外,农产品贸易居我国与东盟贸易的第二位。我国既有与东盟国家品种相同、质量略逊、收获季节滞后、竞争力较弱的热带水果,也需要东盟国家生产的优质水稻、棕榈油、可可和木薯等。我国由于纬度跨度大,温带、亚热带水果、玉米以及蔬菜、茶叶等丰富,这些商品东盟国家缺乏或者是生产成本高昂,价格大大高于中国市场,为中国产品进入东盟市场广阔的空间。随着零关税计划的逐步实施后,双方农产品贸易在竞争中得到不同的实惠,2004年我国自东盟进口农产品36.2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40.1%;同期我国出口农产品19.5亿美元,下降12.7%。今年1~10月我国自东盟进口农产品30.1亿美元,下降2.2%;出口18.6亿美元,增长12.5%。具体品种中,今年1~10月,我对东盟出口蔬菜3.8亿美元,增长40.2%。出口茶叶6585吨,增长48.8%,东盟成为我国茶叶在其他市场受阻后出口增幅最快的地区。
2.互补性贸易极大地丰富了双边国内市场
我国与东盟贸易原料进口和产品出口存在明显的互补性。出口产品以东盟国家生产成本较高或国内外差价大的商品为主,如钢材、成品油等。由于国内钢材产量大幅增长,产品供大于求,过剩产量依赖出口市场来消化,而东盟国家钢材生产成本较高、产能不足,为我国钢材出口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今年1~10月,我国出口钢材至东盟国家合计363.8万吨,增长92.7%。同时由于国际市场成品油价格快速上涨和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的制约,今年以来国际油价远高于国内市场,我国成品油因此大量出口,今年1~10月我对东盟出口成品油577.6万吨,价值27.3亿美元,分别增长31%和76.1%。
同时,由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内供应不足,生产性原材料和能源缺口大,需大量进口。我国自东盟进口商品主要有原油、成品油、塑料原料、天然橡胶、铁矿砂和煤炭等。据统计,今年1~10月我国自东盟进口原油、成品油分别为793万吨、556万吨,占原油、成品油进口总量的7.5%和22%。进口塑料原料、天然橡胶、煤炭和铁矿砂等分别为31.6亿美元、13.9亿美元、3.6亿美元和1.2亿美元,分别增长20.7%、16.6%、1.1倍和69.5%。
3.机电产品大进大出,区内产品互为产业链
我国和东盟均为世界机电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的主要地区。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等电子业发达国家基于成本和占领海外市场考虑将电子加工业转移到东盟国家,带动了当地机电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和市场消费,后来随着中国对外开发程度不断扩大,中国劳动力、土地等生产成本优于东盟国家,日本等发达国家又将电子加工业陆续转移到中国。由此,中国和东盟国家电子原材料、零配件及相关产成品互为产业链,我国并显示出更好的发展势头。今年1~10月我国自东盟进口机电产品376.7亿美元,增长27.2%。同期,对东盟国家出口机电产品243.6亿美元,增长30.7%。
4.服装、鞋类和玩具等同质化商品共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激烈
我国和东盟服装、鞋类、玩具等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发达,产品同质化、出口市场相同,我国是世界服装、鞋类和玩具生产、出口最大的国家,近几年频遭欧美等主要出口市场的限制,而东盟服装、鞋类出口因较少受到反倾销和贸易壁垒限制,是我国出口上述产品的强劲对手。主要表现为:我国纺织品出口转向非设限的东盟国家,东盟国家趁此机会大量从中国进口纺织纱线和布匹等纺织品,对我国出口纺织品需求量加大;二是我对东盟出口服装、鞋类和玩具等增速大幅减缓。
据统计,今年1~10月对东盟出口纺织品、纱线等30.2亿美元,增长28.9%,比全国纺织品出口平均增幅高4个百分点。同期,我国对东盟出口服装15.3亿美元,增长10.4%;出口鞋类2.1亿美元,下降19.7%;出口玩具0.5亿美元,下降10.5%,远低于同期全国出口服装、鞋类和玩具平均增幅(全国上述商品平均增幅分别为21.3%、26.1%和5.8%)。
(四)私营企业在东盟贸易中最为活跃,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为私营企业拓展境外市场搭建了更为通畅的贸易桥梁和广阔的平台。今年1~10月,外商投资企业是我国与东盟贸易的主角,合计进出口637.3亿美元,增长29.2%,占进出口总值的60.6%。国有企业进出口254.7亿美元,增长27.2%。私营企业进出口119.3亿美元,大幅增长44.6%,所占比重由去年同期的9.8%上升到今年的11.3%;其中出口70.8亿美元,大增64.9%。个体工商户出口增幅高达35倍。
(五)对外承包工程成为对东盟贸易增长的亮点。随着自由贸易区的成立,服务贸易得到长足发展,在承包工程和劳务、旅游业、文化交流、人力资源开发和培训等方面日益频繁。至今年9月15日,我国对东盟十国旅游业全面开放,目前东盟是我国境外旅游首选目的地和境外游人数最多的地区。在承包工程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并带动我国相关产品出口大幅增长。今年1~10月我国对东盟对外承包工程出口2.8亿美元,增长1.2倍,全国同期平均增幅只有49.7%。
二、我国与东盟贸易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和困难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一体化成为必然,我国与东盟打造区域经济自由化,为促成区域经济竞合互补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也存在诸多困难和障碍。
(一)经济水平接近和经济同构制约双边合作。从资源存量、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我国与东盟国家相似度很高。从经济结构来说,我国和东盟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占相当大比重,都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问题。同时由于劳动力资源丰富,都面临解决劳动力就业的压力。
(二)区域内部整合不足,竞争有余。在现行行政区划格局中,东盟各国之间存在经济发达程度不同,经济利益主体不同,国内各省区之间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因而区域内国家间、国内省区间经济合作与冲突并存,主要表现为区域间低水平竞争、生产要素竞争、出口市场竞争和封锁等。自我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以来,全国各地掀起了与东盟对接的热潮,但各方都将目光局限于本地经济的发展、本地经济与东盟的对接,很少涉及共同协作,削弱了整个区域参与国际经济的竞争力。
(三)区域关税优惠协议使用效果不明显。2005年7月20日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2000余种商品的降税计划,由于实施时间不长,大部分企业尚未申请原产地证明出口。据悉,广东省检验检疫部门介绍,省内相当多外贸企业还不知道持有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对东盟国家签发的原产地证明书是享受关税优惠的必备条件,2005年上半年,全省签发一般产地证8000份,签证金额2.8亿美元(不包括贸促会系统的签证量)。广西今年前10个月共签发原产地证明1.3万份,同比增长6.35%,金额为9亿美元,同比下降13.8%。至今年9月份,海南省检验检疫局仅签发了一份原产地证明。云南有关部门反映,该省除"中泰果蔬零关税协议"项下有一定数量的果蔬进出口外,其余关税优惠协议使用较少。海关统计资料显示,今年8~10月,我国对东盟出口34.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6%,比前7个月平均增幅低1.2个百分点,说明我对东盟出口仍然是按照以前的运作模式出口,大部分出口货物未享受到降税优惠。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一是由于实施时间不长,国内宣传力度不够,大部分企业还不清楚有降税优惠协议;二是东盟对我国出口的减免税商品管理严格,进口实行细查细验的通关模式,造成商品通关周期长,出口企业通关成本较高,企业申请少;三是申请手续繁琐,企业反映冷淡。
(四)涉及农产品保护条件不平等。企业反映,在"早期收获"方案中,针对东盟新成员国比较落后的现实,我国给予这些国家延长保护期和关税上的特殊优惠,以避免这些国家农业受到损害,而我国却没有保护期和例外产品。事实上,我国大部份省市的农业还很弱小,农业现代化、机械化水平甚至都比不上东盟一些国家。
(五)低价竞销使我国摩托车业深受其害。东盟历来是我国摩托车重要出口市场,为迅速占领东南亚市场,我国企业采取低价竞销,由于出口产品质量因出口利润减少而有所下降,加上售后服务不能得到保证,印尼和越南先后对我国出口摩托车实行反倾销,导致我摩托车对东盟市场出口迅速回落,影响了摩托车出口市场良性可持续的发展。据统计,今年1~10月,我国对东盟出口摩托车51.1万辆,下降23.3%。
(六)交通运输条件差,制约西南地区与东盟的贸易往来。我国与东盟国家贸易往来主要运输通道有海运和陆运,其中西南省区与东盟贸易大部分依靠陆运及河运。据昆明海关反映,云南省对东盟贸易主要通过公路运输,但由于云南省地处横断山脉,多山路,江海运输则受到澜沧江-湄公河航道运输条件差和运期短的影响,江运费用较高。相比之下,企业更愿意选择成本较低的海运。
(七)相邻东盟国家市场规范程度低,不利于区贸易自由化。与我国毗邻重要的东盟贸易伙伴缅甸、老挝等国家经济欠发达,市场规范程度低,外贸企业较难从这些国家的相关部门取得商品的原产地证明,因此,企业更愿意选择手续较为简捷的边境小额贸易,这对企业利用中国-东盟协议优惠带来了一定影响,不利于区域贸易自由化。
(八)银行结算体系有待完善。完善、高效的银行结算体系是支持对外贸易和对外交往的不可或缺的支付工具,但在中国与东盟的国际交往中,由于存在相当数量的边境小额贸易和边民互市贸易(不做海关统计),银行结算体系不能完全有效的发生作用。据统计,今年1~10月,我国与东盟边境小额贸易11.1亿美元,增长27.6%,占全国小额贸易的85.7%。以广西为例,一直以来与越南的边境小额贸易和边民贸易很活跃,是我国主要与东盟国家产生小额贸易的省份,边贸结算主要有银行边贸结算、现钞与个人储蓄帐户结算、"地摊银行"等方式,其中,银行边贸结算占88%,其他方式占12%,且主要以人民币为结算工具。其中"地摊银行"结算能得到边民的认同,主要源于:一是结算速度快、手续简单,一般通过电话或传真就可以进行结算;二是收费少,一般上都不收手续费,通过汇差获取收益;三是不分工作日,随到随办;四是部分边贸客商不熟悉银行边贸手续,且认为其手续繁杂。
三、对策中国-东盟经济互为依托、互为补充,相互之间搭建更为通畅的经贸桥梁,充分发挥天时、地利、人和的便利条件,采取切实措施促进中国-东盟经济进一步融合,通过产业竞合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一)三大"经济圈"应成为与东盟贸易的"领头羊"。珠三角、长三角和渤海湾三大"经济圈"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快、经济结构最完善、经济实力最强、经济总量最大的地区,利用经济的互补性大力发挥三大"经济圈"作用,加大优势产业对东盟的出口和带动直接投资,使三大"经济圈"成为我国与东盟贸易的"领头羊"。
(二)通过贸易与投资相结合,"引进来""走出去",提升产业合力,实现产业互补互利和经济的持续发展。随着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的加快,有形贸易将更加顺畅,贸易规模不断放大,我国与东盟成员国将逐渐形成贸易结构不同的产业梯次转移体系,将更好地解决区内各国间产业趋同和相互间竞争的问题,形成多赢的格局。同时通过贸易与投资相结合,"引进来""走出去",鼓励企业相互间直接投资,特别是发挥国有中资公司资金雄厚、对外联络广泛的优势,加大对外投资和对外承包工程,与东盟国家联合起来,推动资源开发,实现资源共享。另外,通过引进外资,鼓励资产重组,提升产业结构。
(三)利用中国-东盟博览会建设共同市场,拓展市场空间。到今年我国已成功举办两次中国-东盟博览会,以后按规定每年在广西举办一次。博览会为中国和东盟长期合作提供了有效平台,为中国、东盟和世界其他国家的企业家和投资商提供了商品交易、投资洽谈、经济技术合作平台,促进了双方资金、技术、商品和服务的双向流动,共同市场的建设,拓展了市场空间,推动了中国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化和发展。
(四)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和整合,加快货物与信息的流通。首先要抓好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增加沟通相邻国家的航线,加快澜沧江-湄公河流域航道建设和港口建设,打通因运输条件差制约西南部对外贸易发展的瓶颈,加快东、南向交通通道建设,连通西南、内地和越南等铁路、高速公路等。其次,抓好水电等能源基础设施、通讯设施建设。最后,共同构筑一个信息互动平台,加快货物与信息的流通。
(五)加大服务贸易、旅游业的宣传,合作前景十分看好。东盟除新加坡经济比较发达外,其他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国内基础设施亟待加快建设,我国应加强各方的沟通和交流,扩大海外承包工程建设业务。另外,我国目前境外旅游业主要是以出境游为主,我国应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将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悠久的历史文化向外推广宣传,吸引更多旅客的入境游,服务贸易前景看好。
(六)建立高效、快捷的地区贸易结算体系。随着中国与东盟产业合作、无形贸易的深入开展以及区域内贸易的逐年增加,必然要求双方加强金融业方面的合作,因此,有必要尝试建立地区贸易结算体系。可借助今年7月份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的有利时机,加之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且具有较大的可获得性与偿还性,获得边民的认可,在中越边境贸易中具有国际清偿手段的职能,因此,建立区域内以人民币为结算体系的一揽子货币的银行结算体系,区域内各国货币可以直接结算,减轻对美元的过度依赖,减少交易成本和降低汇率波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从而促进经贸的进一步发展。
⑻ 第六届到第十届中国东盟博览会贸易总额图表
http://wenku..com/link?url=C-jm3rA-ikPp--
政府数据不会那么随便发布的,上政府官网看看 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