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家庭理財的四個擋位,你處於哪個位置
家庭理財的四個擋位,你處於哪個位置?
說到家庭理財,想必是每個家庭現階段或是未來某個時間段痛心疾首的老大難問題,要治癒它,就離不開我們要談的資產配置。把有限的錢進行合理的安排和分配,保證家庭資產長期、持續、穩健的增長,就是資產配置的目的,家庭理財才能駛入正軌。
家庭理財中,我們怎麼來做資產配置呢?理財專家調研了全球十萬個資產穩健增長的家庭,分析總結出他們的家庭理財方式,從而得出標准普爾家庭資產象限圖。
把手頭的錢分成4個擋:短期要花的錢、保命的錢、保值增值的錢、生錢的錢。
一擋:短期要花的錢
從字面意思理解,這個部分的錢是用來應對家庭的短期日常開銷,比如日常的生活、買衣服、旅遊,和臨時發生的突發性支出,或者臨時想添置點什麼東西。
一般來說這部分資金的金額約是我們3到6個月的生活費,在配置時可以選擇靈活期限的理財產品
這部分錢留的太多,日常用不到,資金利用率低,收益也會少。如果你留得少了,突然要花錢了,錢不夠也會很尷尬。在這里我們也順便提一下,合理的使用信用卡,也可以很好的幫助我們提高活期賬戶的彈性空間。
二擋:保命的錢
簡單的說在投資之前,我們需要考慮一些大額的意外開支,特別是對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的成員,萬一有意外發生,如果沒有準備,對家庭經濟生活的影響是巨大的。我們可以通過配置意外傷害和重大疾病保險,來提高這方面的保障,專門應對突發意外的大額支出。
三擋:保本升值的錢
保證本金不會有大的損失,並有抵禦通貨膨脹的侵蝕,收益不一定高,但要有長期穩定。這部分根據年齡的不同,一般佔到家庭資產20%-40%左右。主要目的是為保障家庭成員的養老、子女教育、留學,提前准備的儲蓄賬戶。
所投資的理財產品,需要滿足本金相對安全,收益穩定並且能持續成長。我們這里提到相對安全,這個和個人的風險承受能力、開始安排儲蓄賬戶的年齡、收入、可能的成長速度都會有一定的關系。
四擋:生錢的錢
這個也很好理解,這個賬戶是為家庭創造高收益的賬戶,包括我們投資的股票、基金、房產、股權等等。這個賬戶安排的好,是讓我們的工薪階層,除了工資收入外,在風險可承受范圍內,獲得最大的投資性收益。
我們的四個擋位就像是四個杠桿,讓大家樹立平衡理財的觀念。打理的目的,簡單來說,就是確保現在過的好,以防萬一過的不好,保證永遠過的好,和未來也過得好。
B. 財富的四大象限
人生「四象限」
如果把「四象限」放在我們得人生中,那麼它就叫做「E」、「」、「B」、「I」,四個字母分別代表:E=Employee;S=Self-employee;B=Business Owner;I=Investor 。
Employee
Employee是員工,雇員的意思,說的就是正在過打工生活的人,不管你是在私企,國企等事業單位,都叫做員工,那麼你的收入都是拿自己的體力勞動去換來的,所以這種財富是非常有限的。在這種情況下,就算拚死拼活的努力也只能賺到有限的錢,一年的凈資產能在5到20萬就非常不錯了,距離千萬富翁非常遙遠
Self-employee
Self-employee 代表自雇者,可以理解為自己做自己的老闆,或者是僱傭很少的員工或者家人來做自己的小生意。投資的生意全部用自己的錢,賺和虧多少都是自己一個人承擔,這種情況下一年凈資產能到50萬已經是非常了不起。
Business Owner
Business Owner說的是企業擁有者,可以理解為合資開公司。最開始的時候自己也要非常操心,但是這樣的公司在構成營運系統之後,就能夠能夠請職業經理人去管理公司,自己則可以相對輕松,同時還能獲得較高的投資收入,我們所知道的股份公司,上市公司老闆就是這類人群,所以凈資產收入破千萬就不會台困難。
Investor
Investor就是專業做投資的人,比如我們常常聽到的基金公司,私募大佬葛衛東、徐小平、林廣茂等,天使投資人鮑岳橋、畢勝、、潮紅英、蔡文勝、陳天橋等等。這些人的投資都是尋找好的項目投資,只要一個大項目成功,就是幾十上百倍的收益。我們所知道的滴滴、共享單車都是這樣的投資人做成的項目。
財務自由
只有從工作——小生意——大生意——投資人,這樣的路徑去走完自己的人生,我們得財富才能夠不斷的積累起來,才能夠成為不為錢所困的人,那些你想做的事就能夠去做,正如馬雲的「功守道」一樣,不在乎它是否賺錢,我只是想拍一部電影。
理財「四象限」
再回到我們目前財富階段的理財來講「四象限」。當我們做理財時一定要兼顧流動性、收益性、穩定性以及生命性。我們可以分別依次放入4個象限。第一個就是流動性,這部分錢必須要能靈活運用,三天內一定能拿到手,這樣才能以備急用錢時不受影響;
流動性
第二部分就是收益性,這部分理財看重的是收益,因此必須用不需要急用的錢來進行理財,假如這部分出現大風險也要自己能接受。選擇品種比如股票,基金,房地產等高風險的產品,高風險產品對應的也是高收益,這兩部分永遠都會在一起,所以必須清楚認識到這一點。
收益性
第三部分長期穩定收益,比如我們比較普遍知道的,養老金。教育基金,社保等,這部分錢相對安全穩定,將來自己有什麼變故,也會有後續的資金來提供支持。
穩定性
第四部分要考慮生命性,因為如果生命不在了,那麼所有的財富就沒有意義,錢只有在你能用的時候才叫錢,否則就是廢紙。所以這部分一般都是投資在自己的健康保障上,比如保險,當自己或家人發生意外,一定要有一筆錢能夠馬上拿出來急用,而保險是相對來說最合適的方式。前期不需要太多資金,後期有問題又能確實得到資金補助。
C. 為什麼現在的人需要理財
一、為什麼要理財?
首先明確一點,理財的目的不是財產迅速增值,而是保值的基礎上穩定升值。這里,保值是第一位,升值是錦上添花。
如果你在資金量很少,企圖通過錢生錢的方式一勞永逸財富自由,那麼你一定會陷入概率學意義上贏面低於50%的賭博,黃金、石油、現貨期貨、美元這種高杠桿游戲確實能以小博大,但是All
in之後的傾家盪產比比皆是,控制好風險率用極少的資金博一把是可以的,然而很遺憾極少的資金意味著贏了也不等同於一夜暴富。所以很多大佬都說控制風險是理財極為重要的藝術,而在我看來,這就是保值的內涵。
相信很多人都看過理財界最有名的一本入門書籍,是Robert
T.Kiyosaki寫的《富爸爸窮爸爸》。這也是我在大學畢業以後看的第一本理財類書籍,當年青澀的我如獲至寶,覺得看完此書財富金山定在眼前,現在想想真是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簡稱智障。
《富爸爸窮爸爸》這本書里強調的最重要理念就是:
1.讓金錢為人工作,而不是人為金錢工作
2.購買資產而不是負債。
第一點很容易理解,就是通過理財的方式讓金錢二十四小時不停生錢,其實存銀行獲得利息也是其中一種方式,只不過錢的獲利效率低了點(笑),起碼得跑過通貨膨脹吧。
第二點可能稍難理解,舉個例子吧,在Robert看來,購買理財產品、房產、股票、提升技能的培訓等是投資行為,而購買華麗的衣服、最新款的iPhone、新汽車均是購買負債。
所以資產和負債的區別是什麼呢?資產就是可以給你帶來現金流入的產品,而負債則是導致資金流出的產品。
具體分析一下,購買理財產品、房產、股票,在穩妥的投資下是可以獲得現金流入的,提升技能的培訓是對人主體的投資,而遵循技多不壓身的傳統規律,變得優秀是可以帶來現金流入的。
另一方面,華麗的衣服、新款iPhone、新汽車不僅存在到手就折舊的風險,而且對這些產品的維護、使用均會產生現金流出。不過,看待事物也要一分為二,經濟學講究「效益」,引申出了諸如「邊際效益」、「效益最大化」等許多概念。而值得一提的是,「效益」這個詞本身的內涵是豐富而模糊的。如果購買一台新的iPhone可以為你帶來極大的持久的愉悅和工作方便,購買一台汽車可以為你省去大量的通勤時間,你那麼這個行為本身的邊際效益是很大的,那就果斷買。如果購買的物品與節約時間相關性很大的話,我私以為也是屬於資產,畢竟時間就是金錢,對於這句話的認可會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而加深的。
二、理財原則
1.保值(穩妥=總體低風險)
2.確保一定現金流,或者流動性很好的理財產品
3.分散投資
這三個原則非常好理解,在此原則上,我試著給出一個比較折中的理財方案。有小夥伴一定會提到廣為流傳的標准普爾家庭資產象限圖,如下圖:
圖3 流動性說明
做幾點說明:
1.風險高低和流動性好壞是根據個人偏好定義的;
2.資產以10萬元為例,投資比例應每3-6個月做一次調整,以動態適應個人狀況;
3.此表為推薦資產配置,每個人需根據情況適當調整,再次警告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
四、關於保險
每當我對身邊的人提起保險,他們總是一臉懷疑地看著我,眼神里都是「你是不是轉行做保險了」……這個現象是有歷史原因的,大陸長期以來的保險營銷策略導致了公司和投保人之間的互相不信任,一方面人們不願意被「忽悠」參保,另一方面保險公司對於主動投保人也提防「騙保」行為。
在財富積累階段,最難以承受的就是意外和疾病帶來的大量資金消耗,可以毫不客氣地說,重大意外和疾病可以瞬間摧毀一個普通家庭的積蓄,甚至背上負債。還記得投資的第一原則嗎,保值。保險就是在我們遭受重大意外等小概率事件時幫助我們度過難關,保證資產價值不過分縮水以小博大的最好投資。大多數人情願每年為幾十萬的車買保險,卻總是幻想意外與自己無關。
操作起來很簡單,選擇大陸的知名公司,無非平安、太平洋、人壽等,每年買一份意外險和一份重大疾病險,小提示:保險越年輕買越實惠。近年來也流行去香港買保險,香港保險性價比高,當然前提是必須親自去香港簽合約。
五、關於股票
就我自己經驗而言,投資基金是很好的選擇,如果投資某幾只股票,務必放長線釣大魚,眼光放長遠一點,時間一定會給你豐厚的回報。 投資需趁早,更重要的是保持學習的狀態,你的努力定會迎來回報。
六、關於互聯網金融
2016年底開始,我定投的產品就是互聯網金融理財產品了,因為也是選了比較穩健的理財平台,專服務體驗也很好,可以滿足我10%的年化收益率,又不用花時間去管理。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對互聯網金融的第一反應是P2P,但其實還有P2B。P2B是個人對企業投資,我們可以了解企業的所有信息,知道錢借給誰,借款方如何做抵押,相對比較放心。
但P2B同時也是最難做的,因為需要平台有足夠的產品源及風控能力。
我就說說怎麼判斷自己投的平台穩:
1.基本指標:銀行存管、信息披露、風控系統、三級等保……硬核過關
2.歷史記錄:從沒有逾期記錄,甚至節假日有時候還提前還款
3.企業風格:不是高大上,但是小而美;標的有就上,沒有就不上,不做假標
4.平台活動:不用高息返現來吸引投資,這家平台最近做的活動就是注冊投資送500京東購物卡的,比起其他平台來說,其實蠻普通的,但是有總比沒有好。100紅包+500京東卡
5.客服水平:一家尊重客戶的公司,任何時候提問,客服都會第一時間相應,如果有什麼不滿,可以直接在客戶群吐槽,連CEO有時都會出來和客戶溝通,有什麼說什麼,沒有什麼可美化的
6.信息渠道:有個專門的論壇無界部落,是投資者可以任意發言的,可以看到其他人在這里理財的感受。還有公司員工每周都會寫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反正我看著挺踏實
其實我投資的麻袋、桔子、小金,都還可以,但是整體來看還是這家最安全。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你們就按照我這個標准挑就對了
D. 對自己未來的財政收入做一個規劃(怎樣投資理財
建議如下:
盤點自己的財務年收入、年支出、資產、負債,盤點完之後對自己的年收支情況做分析和診斷。
列出未來要實現的夢想清單,在未來3年,5年,10年,甚至20年,30年的有什麼想要實現的願望,如3年內換套房子,退休之後有個高品質的養老生活准備300萬用來自己養老等。
根據目前個人所處的人生階段是單身期、剛結婚的新婚夫妻、有老有小的中年家庭還是空巢期(孩子長大離開了父母)等,做職業的分析和規劃,未來可能的預期收入是多少?想哪一年退休等?
做好最底層的財務風險管控:現金流管理+風險管理,現金流保證手頭上有可用於日常開支的經費和急需用錢時有一筆剛夠用的錢。 風險管理,萬一面臨人生的風險時,有應對的轉移和對沖風險的能力,守住自己辛苦賺來的錢。
最後建議可以參考標准普爾家庭四大賬戶象限圖(附圖)來做規劃和安排。雖然這個標普圖是一種非常理想化的狀態,但是我們仍然要竭盡所能地向這個比例靠近。
標普家庭資產象限圖
最底層的理財邏輯做好了之後,可以做一些高風險高收益的投資,比如股票、外匯等。
理財要安全和健康,僅僅通過理財產品是很難做到安全的,一定是多元化的資產結構上的安全。
最後送上一句話:一個人只要搞定了和金錢的關系,基本上就能搞定生活的各個方面.
E. 如何用「標准普爾家庭資產象限圖」進行家庭理財
賬戶A所佔據的資產占你總收入的10%,主要是用於日常生活消費,吃喝,旅遊等消費,回都算在內。
賬戶B所佔據答的資產占你總收入的20%,主要是用於應急支出,比如家庭成員突然出現了意外事故,重大疾病的時候,必須要有充分的資金支持。
賬戶C所佔據的資產占你總收入的30%,是用於保本升值的錢,在力爭做到本金安全的同時,實現抵禦通貨膨脹的侵蝕。這個錢,不能隨意使用,每個月都需要向裡面打入一筆資金,積少成多。
賬戶D:用於投資的錢,這個錢占據總收入的40%,這個錢主要是為了讓錢生錢,投資理財,讓家庭獲得高收益,可以選擇的投資方式,盡可能多樣化,基金,股票和外匯交易市場都是常見的幾種理財方式。
F. 標准普爾建議家庭理財四個象限是怎麼回事
就是分成4格,從低風險到高風險,分別是1流動資金,2定期投資資金,3保命的資金,4 風險的投資。對應的產品就是 活期投資,銀行理財產品,保險產品,股票期權,貴金屬投資,每個象都是有它的職能
G. 標准普爾家庭資產象限圖(理財四大賬戶)真的管用嗎
對於一般的家庭還是比較管用的。但是投資比例不應該是完全一致的,畢竟每個家庭每個階段是不一樣的。收支未必一致。
H. 標准普爾家庭資產象限圖,到底騙了多少人
只是給你一個理財的建議,個人思考過並且通過計算覺得還是比較科學的。但非要死腦筋完全按照那個百分比去進行配資,搞垮了又去怪這個理論騙人?你說該怪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