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金融投资 > 美国互联网金融为什么没有产生颠覆性

美国互联网金融为什么没有产生颠覆性

发布时间:2021-03-01 20:22:46

❶ 美国的金融危机现在已经演变成一种全球性,这是怎么样导致的呢为什么会发生金融危机

格林斯潘说"这是一场百年不遇的危机",那么,这场百年危机的爆发是偶然到来,还是有其不可避免的必然性? 从微观角度看,是华尔街的金融创新引发了这场危机。金融创新本身不是坏事,它是华尔街100多年来的活力源泉,但是创新过度,就会演变成一场灾难。华尔街曾有一句经典名言:只要有一种资产能够产生现金流,就可以将它证券化。这次证券化的资产是次级债,更准确说是次级房贷。债券原本是风险极低的投资品种,但是当它和信用极低的低收入者挂钩,而且被对冲基金们以高倍杠杆交易,风险便被无限放大。 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已经被人们讨论过无数次,但大多数讨论都集中在技术层面,制度层面的原因却被人们所忽视。比如现在回头审视次级债危机,其实很多人都不难看出其中蕴含的巨大风险,这并不需要太高深的专业知识,但这场悲剧最终还是酿成,而且牵涉面如此之广,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在次级债链条的上方,矗立着美国国际集团(AIG)等保险巨头,以及房利美和房地美等准美国"国企",在链条的下游,则有无数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投资机构和个人。风险和利益不对等,这样的结构注定了巨大的道德风险。在很多人看来,虽然次级债存在巨大风险,但这些风险最终会被保险巨头以及美国"国企"消化,即使他们无法消化,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也会充当最后贷款人的角色,所以,在巨大的利润诱惑面前,次级债链条上的各级投资者都会勇往直前。当危机真的爆发时,局面也如大多数人所料,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挺身而出,拯救了"两房"和AIG等众多机构。 在这场百年不遇的危机愈演愈烈之际,或许人们应该怀念一下几年前故去的海曼·明斯基(Hyman P.Minsky),他早在30年前就提出了金融不稳定假说,认为资本主义的金融系统天生具有不稳定性,但是并没有引起正统经济学派太多的注意。直到上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人们才开始越来越重视明斯基的学说,并归纳出了一个明斯基时刻,意思是说,在某个临界点上,投资者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不足以偿付债务,投机性资产的损失促使放贷者收回贷款,从而导致资产价值崩溃。今天的华尔街危机,其实正是明斯基时刻的到来。 以现金流作为依据,海曼·明斯基将市场上的金融行为主体分为三类,其中风险最大的主体是高杠杆的银行和高赤字的政府部门。海曼·明斯基认为,资本主义经济追逐利润的本性和金融资本家天生的短期行为导致了资本主义金融业的不稳定,它是无法根除的,只要存在商业周期,金融业的内在不稳定就必然演化为金融危机,并进一步将整体经济拉向大危机的深渊。在商业周期的上升阶段,内在危机会被经济增长所掩盖,但是一旦经济步入停滞甚至下降周期,矛盾便会迅速激化,高风险的金融主体就会以变卖资产来偿还债务,也就是后来的学者所总结的明斯基时刻。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一直是很多人心目中的偶像,在危机的冲击下,偶像们表现出来的脆弱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 在次贷危机中,美联储等政府机构扮演的只是拯救者的角色吗?显然不是。归根结底,正是这些政府机构为次级债创造了滋生的温床。回到大概10年前,IT泡沫破灭、"9·11"事件等重创,美国经济需要新的经济增长点,并最终选择了住房市场作为经济增长的引擎,美联储以连续降息为房地产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机。住房价格的快速上涨不仅制造了次贷危机的巨大泡沫,也的确在相当程度上刺激了美国经济。美国是一个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国家,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不仅刺激了住房消费,而且伴随房价上涨,住房可以为购房者带来实实在在的现金流,而这些现金流更在其他领域极大刺激了消费。美国经济过去几年的繁荣,基础建立在房价的不断上涨上,而当房价不可避免回调时,隐藏的危机自然会猛烈爆发出来。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一直被视为美国经济史上神话般的人物,现在看来,他最大的神话就是在享受了美国经济增长的所有荣誉之后全身而退,而将后遗症留给了继任者伯南克。 中国完成了30年的原始积累之后,现在走到了转型的十字路口,选择什么样的转型路径,不仅决定中国未来的发展,也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美国乃至全球经济的走向。这样的说法并非对中国经济影响力的夸大其词,日本经济的走势就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日本经济在上世纪80年代达到顶峰,随后在90年代进入"失去的十年",一直处于零增长。从本世纪开始,日本经济终于摆脱了"失去的十年",显示出复苏迹象,究其原因,中国因素成为日本经济复苏的主要推动力。一方面因为日本企业在华投资的丰厚回报,另一方面因为日本对中国的出口强劲增长,拉动了日本国内的GDP增长。和欧美等国对华贸易一直保持巨额贸易逆差不同的是,日本对华贸易从2004年开始实现顺差。 美国在遭受次贷危机冲击之后,国内消费和投资都会大幅萎缩,将来复苏的动力来自出口,美国今年二季度出人意料的GDP增长已经显示出这种迹象,而美国出口的势头能够保持多久,从某种意义,取决于中国的需求量有多大。 于是,华尔街风暴之后,人们将看到这样一幅有意思的画面,那就是中美两个大国的同时转身,美国开始向出口国转型,而中国向内需转型。

互联网金融真的能“颠覆”传统金融吗

互联网给传统金融带来的“颠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超越边界
这里所说的边界,既包括地域边界,也包括人群边界,还包括时间边界。传统银行往往只能服务于所在网点周边地区,而互联网金融是直接面向所有人。传统银行更多地关注大客户、大企业、有钱人,而互联网金融更强调普惠,服务门槛直接降到百元级。传统银行营业网点办公时间“朝九晚五”,而互联网金融可以随时提交业务请求。总之一句话,互联网金融正在超越了传统金融服务边界,他的终级目标是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连网设备均可以享受最及时、最优质的金融服务。
2、重建规则
互联网每进入一个行业,就会颠覆一个行业,为什么?因为互联网企业不按常理出牌,敢于、擅于重建规则和生态。这就是大家经常听到的跨界打劫和破坏性创新,背后的逻辑很简单:通过互联网创新重塑产业链,再重建利于自己游戏规则,倒逼既有企业服从新规则!
3、盈收后置
先圈地,后赚钱,是互联网企业最核心的生存法则之一。为了圈到人,互联网公司是不惜下血本的,各种烧钱大战就是实实在在的案例。互联网企业将这种玩法带到金融领域,让传统金融机构根本无法应对。余额宝、微信钱包都是在很短时间内就做到上亿用户,传统银行想都不敢想。
互联网不仅改变了金融服务的实现形式,还改变了金融机构的盈收模型。虽然互联网金融的核心还是金融,但我们绝不可忽视互联网给传统金融带来的颠覆意义。未来的金融机构,不懂金融会死,不懂互联网会死得更惨!

❸ 美国互联网金融为什么没有产生

1.从经济结构上来看,美国市场化的机制,使得经济的四大支柱产业军事、科技、金融、教育,在相对自由的体制中均衡发展,各有千秋。市场这只无形的手调节资源,四大产业各自根基深厚,又有部分融合,但大体上都相对固定,难以渗透到对方核心领域。
我们国内的情况恰恰相反,产业之间发展极不平衡,这和国家体制有着直接的关系。但科技行业特别是互联网多数都是民营资本运营,虽起步晚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但发展速度非常快,而随着智能手机全球渗透率的提升,国内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发展甚至有超过美国之势。国内互联网产生了一批世界级的巨头企业,其高速发展带动国内互联网行业走向成熟,而其激烈的竞争促使其不断拓展新的利润增长点,对低效的传统行业的侵占和颠覆也成为其必然的选择。
2.从金融市场来看,美国的金融体制完善,利率市场化完成近三十年,金融市场经过百年发展,产品和服务都已接近完善。金融行业竞争非常激烈,金融机构或发展综合实力,或在具有鲜明特色的领域深耕,因而竞争格局相对稳定。激烈的竞争也使得金融机构积极拥抱互联网,利用互联网先进技术进行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
作为全世界最为成熟的金融市场,美国为各类投资者提供了全方位的、多元化的产品,从贷款、理财、到风险投资等等。不仅投资品种丰富,而且服务到位,并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改善用户体验。这一点和国内形成巨大反差,国内金融业高度垄断,投资工具少,利率尚未市场化,收费和服务极不对等,在这样的环境下,互联网金融通过其特有的渠道优势,以普惠、快捷、高收益的特色,普及了理财产品也激发了广大用户的理财需求,爆发出巨大发展潜力和规模。3.从监管体系来看,美国有着一套相对健全和完善的监管体系,如SEC认定包括Prosper在内的所有P2P平台运营模式已涉及到证券销售,要求其在SEC登记注册,将其定性为在允许范围内销售"附有投资说明的借贷凭证"的机构。美国金融监管当局没有针对互联网金融的专门监管框架,而是适用于一般性监管框架。以产品的运营模式来界定监管的归属,以最大限度地保护投资者的财产安全。
对产品的定性、风险揭示均有比较完善、透明的体系,加之美国是以机构投资者为主导的资本市场,比个人投资者有着更强的专业能力和相对稳定的投资理念。而国内互联网金融的监管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有着明显的时滞性,给互联网企业迅速发展壮大以很好的时机,新产品层出不穷,规模上升非常快,缺少对投资者的风险提示及安全性的全面考量。

❹ 为什么说互联网金融将是颠覆性的

现在的金融有两种模式,一种是银行模式,一种是资本市场模式。资本市场模式就是直接融资,通过上交所进行股票交易,一种是银行模式,典型就是存款贷款支付。我认为互联网金融有可能跟这两种模式并列,是第三种模式。

互联网金融既不走银行模式,也不走资本市场上交所模式,它有可能是所有的存款人和所有的借款人,通过互联网平台直接交易。

互联网的形态就是互联网货币


家都知道比特币。不管人类现在怎么样支付,怎么买卖商品,我们所有的交易,都必须用中央银行的货币,这样才形成一个定价,形成一个价格组成。但是网上交
易,数据商品,数据商品的消费函数和购买,人类发明了点对点的,不是一个集中发行体制的货币,典型的就是比特币,这是颠覆性的,而且接受的人越来越多了。

人类的货币体系,除了央行集中发行的信用货币,像美元、人民币之外,又出现双边的,没有集中发行的,私人货币的互联网货币,而且大家都认可,认为这个货币可以作为交易媒介,可以作为商品定价的基础。除了比特币之外还有别的货币用起来,完全匿名,完全非央行控制,这种趋势已经出现了。

互联网金融的原理

互联网金融的涵盖,就是用互联网的技术和互联网的精神,从传统银行、证券、保险、交易所,金融业态过渡到一般金融体系所有金融交易和组织形式。大家现在都是理解了互联网只是我的工具,其实不是工具。将来互联网金融能发展到什么形式,不取决于金融的发展,而是取决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互联网技术能发展到什么形式?我们不知道。

理解互联网金融的时候一定要理解互联网精神。理解互联网金融的关键,支付清算,超级支付系统和个体移动支付系统的统一。从微观来看没有信用卡,手机取代一切货币,从抽象来看,如果每个人、每个企业,都可以直接在网上开户,就没有必要在商业银行开户了。

目前金融学界和经济学界分析互联网的理论,基本上是够用的。金融的核心没有变。比如说期限匹配,不确定下的资源配置,时空配置,这些是不会变的。

互联网金融取决于互联网技术的影响。金融界的人以为这个没什么,我不怕,因为不知道互联网技术发展到什么样。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力。移动设备,大数据,搜索网络,云计算,这是目前看不见的。将来还有多少互联网技术,你看不到,这些技术的突破,有可能影响人们对金融的理解。

所以说互联网金融取决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这是我跟学术界不同的观点。他们以为再怎么做没什么意义,只是我的工具,有可能金融是互联网的工具。降低金融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改变金融交易的组织形式,提高金融风险定价和风险管理的效率。资金供求直接交易透明。这些都是互联网技术对金融业有可能产生的巨大影响。

互联网精神跟金融精神是不同的

互联网精神就是开放,共享,去中心化,平等,选择,普惠,民主。金融业就是精英,神秘化,制造信息不对称,然后赚钱。

互联网金融兴起的宏观背景是这样的:首先是互联网对许多不需要物流的行业产生颠覆性的影响,第二整个社会走向数字化,为互联网金融奠定了基础,因为社会信息数据化了。第三实体经济积累大量的数据和风险工具。

第四,正规金融一直以来没有有效的找到为小微企业、三农、民间融资的办法。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特别快,也有这个宏观背景。


现在需要研究的问题是,对互联网金融模式进行系统分析。互联网金融对货币的影响。一旦真的出现了完全独立于法定货币之外的,而且大家在网上都愿意接受的
货币的话,货币政策怎么办,货币统计怎么办,货币价格怎么办?每个人,每个家庭消费函数网络商品占的比重一定大的时候怎么办?

❺ 为什么美国并没有出现所谓「互联网金融」或者「金融互联网」的概念

这个问题有意思,我来回答一下。


中国国情:

中国人喜欢标记,说这话可能有点言重了,但是这个定义是中性的。标签最大好处是高效率,分类处理,以提高商业价值。但缺点是它是片面的,容易成为空洞的口号。

金融业:

在第二代金融行业中,社会的形象越来越差,反华尔街的反华尔街趋势在美国兴起,公众肯定会渴望有人来对待这个疯狂的第二代。互联网行业是一代人,衣服是平等的,开放的,自由的,所以互联网不仅是一大笔钱,也是一个救世主。

简单抛砖引玉一下,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❻ 为什么美国互联网金融是个笑话

美国互联网金融就好像企业家之间流行的踢皮球游戏,担惊受怕的银行家和投资者都让他们望而却步。
如果要说什么行业已经有颠覆的萌芽,那就是畏首畏尾的金融技术的世界。
Freemit创建期间,我们遇到了无数有同样经历的企业家。他们想要改变目前谨小慎微的做事方式,创造新的支付方式、资金转移方式或者合同订立方式。
这些企业家的谱系比建立硅谷新宠儿的团队要复杂得多,他们也知道互联网金融的限制性以及潜伏的风险。
在我们开始某件事前就不停被告知前路艰辛,任何转弯处都可能撞车。
这是绝对的真理,同时不停地让人受挫。美国互联网金融领域都是近亲繁殖的胆小鬼,而创新的空间永远取决于融入现实骗局的能力。

美国互联网金融的努力没有得到相应回报,反而被认为是可疑的东西。
任何引起大型银行担忧的事务都立刻被抹杀掉,人们的创新思维都被扼杀,剩下的“软件解决方案”都被企业家以几百万一年的价格强制卖给IT主管。
结果就是不断出现的应声虫们成为华尔街贸易大亨们的利益维护者;最后企业家们自然仍然安于现状,用几个软件稍微简化交易流程就心满意足了。
总而言之,只要银行、监管者和不满服务器故障的人能高兴,他们乐于放弃真正的创新。
当然也有拼命努力改变现状的人,可是他们的努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坐下和金融保守派聊聊就不难发现,他们害怕修缮摇摇欲坠的企业架构或者懒得付出努力。
任何可以将银行业拉出萧条泥潭的伟大创意都被当作可疑的东西。

❼ 互联网金融的颠覆性有哪些影响

1、更灵活,特别是基金类,2、降低了门槛,3、更快了,网络放贷就只要几分钟时间

❽ 金融最发达的美国为什么没有热炒“互联网金融”

中国和美国互联网概念的差别显著的一点差别在于,美国是在一个高度成熟、发达内的经济体系容的基础上发展互联网,因此很多业务原本在线下就有很成熟的模式,在互联网大潮下直接移植到互联网上,因此互联网的特色并不明显;而中国的特殊情况是,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早早的拥抱互联网,使得很多新生事物都是直接在互联网上出现的,所以很多本质上其实和互联网无关的东西都被带上了互联网的帽子。在美国,这些先进的成分在互联网出现前就已经成熟了,很多时候互联网都只是锦上添花而已。

❾ 美国为什么没有互联网金融

并不是美国没有互联网金融,而是因为美国的金融市场是开放的,不存在利用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之间的利差套利的空间
望采纳

阅读全文

与美国互联网金融为什么没有产生颠覆性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股票交叉交易 浏览:884
沙漏理财 浏览:922
广发理财新资金 浏览:174
互联网金融贷款平台有哪些公司名称 浏览:277
乐贷款客服 浏览:823
007355基金主页 浏览:972
金融外汇助理 浏览:28
7只科创基金怎么买 浏览:141
喜临门是什么概念股票 浏览:215
黄金投资成功 浏览:512
神果集团股票 浏览:400
合景泰富股票价格 浏览:165
股票难做 浏览:730
炒股理财小说 浏览:604
一个资金账号可以绑几个银行卡吗 浏览:847
国投资本的寿险牌照 浏览:835
常士杉私募基金 浏览:712
河南省住马店有创业基金 浏览:968
泓宁理财 浏览:646
200人民币兑换卢布是多少 浏览: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