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第三代社保卡有哪些新功能
第三代社保卡的新功能:
1、当身份证用,现有的社保卡是一种双芯片、带信息的磁卡,卡面和卡内均记载持卡人的姓名、照片、身份证号等个人信息,在视读方面,与身份证相同。出门浪,没带身份证,用社保卡应对随机检查也可以。
2、当银行卡用,一张新社保卡里有两个账户,分为医保账户和金融账户。不仅可以作为社会保障的凭证,还可以像银行借记卡那样,可以存取现金、转账、消费等。
3、刷卡买药,生病去定点医院可以用社保卡挂号、就诊、结算费用。平时感冒上火也可以用社保卡,在指定药店买药,在普通门诊就诊时,可作为使用市民卡完成挂号、就诊直到缴费结算的“全程通”。
4、作公交卡用,目前数据交互的相关工作正在准备中,很快就能作为出行的交通卡使用了,不仅能坐公交,还能乘地铁、坐轮渡。
5、作老年卡用,将老年卡及发放高龄津补贴服务纳入市民一卡通服务体系,老年证和高龄津贴与社保卡的整合并入。凡是到了60岁,就可自动制发有老年证功能的一卡通。高龄津贴自动发放到老人的“一卡通”,不需再去申报。
6、年检上牌,如果你忘记带驾驶证,可以递上“市民卡”,交警能检索到驾驶者的驾照信息。还可以机动车定期检验、电动自行车上牌、简易程序事故处理等9项业务。
7、租公共自行车,升级成市民一卡通的社保卡,也将增加租借公共自行车的功能。
8、图书借阅,关联公共服务单位后台系统的市民一卡通,则从市图书馆开始,逐渐开展市民一卡通服务项目。
9、跨省医疗服务,武汉社保卡还开通了跨省应用,目前已与安徽合肥、湖南长沙、江西南昌开通了医疗合作服务,四市参保人员在合作医疗机构均能持卡实时就医结算。
Ⅱ 中信银行的发展历程
1987年2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批复同意成立中信实业银行。
1987年3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成立中信实业银行。
1987年4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颁发中信实业银行经营金融业务许可证。
1987年4月14日,中信公司董事长、中信实业银行名誉董事长荣毅仁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中信公司原银行部经国务院和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改为“中信实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于4月份开始营业。
1987年4月21日,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复中信实业银行经营外汇业务范围。
1987年4月22日,国家外汇管理局颁发中信实业银行经营外汇业务许可证。
1987年4月29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中信实业银行工商营业执照。
1987年5月17日,新华社发布中信实业银行开业新闻。
1987年9月16日,中信银行在北京的国际大厦举行正式开业招待会。
1988年8月14日,中信银行首次发行人民币金融债券3000万元。
1989年4月,中信银行在国内首家同时开通路透社和美联社信息系统开展国际金融交易业务。
1991年10月30日,中信银行代表中信公司在日本东京第一次发行浮动利率日圆债券。
1992年3月,中信银行在国内首家开展速汇即付业务。同年5月,中信银行在国内设立第一台外汇自动取款机。
1993年7月,中信银行代理中信公司与财政部签订了1993年第2期国库券(非实物)承购包销协议,承销金额1.5亿元人民币,并首批取得了财政部认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债一级自营商资格。
1993年7月29日,中信银行代理中信公司在美国纽约发行了2.5亿美元的扬基债券。这是自1911年以来,中国企业首次进入美国市场发行的公募债券。
1994年3月9日,中信银行与美国运通公司合作开展速汇即付业务,是在国内首家开展此项业务的银行。
截止1994年,中信银行是中国唯一开展承销国外债券的金融机构。当时,已参加承销承销国外债券23笔,承销量达3.86亿美元。
1994年12月,中信银行代理中信公司向日本金融机构发行商业票据,成功筹措5000万美元和50亿日元贷款,这是中国企业以自己的信誉第一次在国外发行商业票据。
1995年11月,中信银行与美国雷曼兄弟公司共同担任了承销美国福特汽车公司2亿美元小龙债的主干事,开创了中国金融机构参与承销外国公司债并担任主干事的先例。
1996年1月,中信银行作为首批会员参加全国统一同业拆借交易系统,第一个交易日即以迅速、准确的操作完成了具有特殊意义的第一笔交易。
1996年6月,中信银行在广州成功地推出了中国第一家全柜员制,实行面对面服务,并率先开办私人理财等商业银行新业务,专门为大额存款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1998年3月,中信银行与美国驻华大使馆签定了《中信银行代收美国非移民签证申请费备忘录》,根据备忘录,中信银行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和沈阳地区的分支机构代理美国使馆收取签证申请费。此项业务的开展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本行是国内独家开展此种业务的银行。
1998年6月,中信银行作为唯一被钓鱼台国宾馆邀请的商业银行参加了美国总统克林顿一行来访期间的接待工作。中信银行以严谨的工作作风、规范化的服务标准、热情周到的24小时全天候服务,赢得了“鼎力相助,服务一流”的赞誉和锦旗。
1999年,中信银行正式推出中信借记卡,实现了全国通、全行通、银联通,一卡多户、一卡多能、一卡多用。“理财宝” 以其复合式智能理财的优越性备受市场青睐,并被国家工商局正式批准为国家注册商标,成为金融服务领域的第一个注册商标。
2000年,中信银行推出中信贷记卡,这是融信用授信、取款、转账、消费于一体的多功能银行卡,先消费,后还款,赋予持卡人真正的银行信用,实现了与国际标准的接轨。
2000年7月,中信银行作为国内首家通过中国金融认证中心认证的银行,正式开通网上银行服务。
2000年10月28日,长沙市湘财城市信用社变更为中信实业银行长沙分行。胡罡同志担任副行长,主持全面工作。
2001年,中信银行协助中信公司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了一笔总额为人民币35亿元的10年期债券。这是本行首次作为主承销商承销的第一笔债券。
2001年7月和9月,在中信银行的积极倡议下,国内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在业务、资金、信息、管理、人才等方面进行多元化、全方位的精诚合作和优势互补上达成共识,共同签署了《长沙宣言》和《苏州协议》。
2001年7月,中信银行在英国《银行家》按照第一资本进行的排名中,位居全球最大的银行排名第318位。在著名国际咨询公司穆迪的“财务实力评级”中,中信银行荣获国内商业银行最高评级。
2002年1月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正式向中信银行颁发商标注册证书,确认中信银行“理财宝”为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认可的注册商标,核定的服务项目范围包括信用卡发放、信用卡服务、金融服务等方面。
2002年2月 中信银行杭州分行被中央金融工委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全国金融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称号。
2002年7月,英国《银行家》杂志按一级资本排序排出了全球最大的1000家银行,中信银行列第291位,首次进入全球银行300强。
2002年11月28日,IBM总包中信控股公司、中信银行统一信息平台项目签约仪式在京举行。此项合作标志着本行成为中国首家整体引进国际先进核心业务系统,实现软硬兼备的完整数据大集中的银行,同时该项目也是IBM在中国最大的服务项目之一。
2003年7月,中信银行在英国《银行家》全球银行最新排名中平均资本利润率位居国内各银行之首。
2003年10月6日,“2003中信家家乐——帕拉丁幸福之旅”活动胜利闭幕。
2003年11月25日,总行营业部国际业务贸易项下收付汇量突破100亿美元大关。
2003年12月8日,中信银行在京举行中信STAR信用卡新闻发布会,王军董事长将首张中信STAR白金卡发给了新浪网总裁兼CEO汪延先生。
2004年4月1日,银监会批复同意中信实业银行增资至140亿元。
2004年12月,中信集团公司向中信实业银行拨付资本金25亿元人民币。
2005年3月25日,银监会批准中信实业银行增资至177.9亿元。
2005年11月25日,中信实业银行正式更名为中信银行。
2005年底,中信集团公司向中信银行拨付资本金86亿人民币。
2005 年7 月,英国《银行家》杂志按一级资本排序排出的全球最大的1000 家银行中中信银行名列第200 位,进入了全球银行200 强。同时中信银行在中国商业银行排名中位居第七位。
2006年1月,中国《银行家》杂志公布了该刊物评选的2005年度中国十大金融人物,中信银行陈小宪行长入选。
2006年3月,由中国《银行家》杂志对国内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排名,中信银行在参评的13家全国性商业银行中位居第四位。
2006年6月,国际金融界的权威杂志英国《The Banker》在京首度发布了“中国银行业100强”排行榜,中信银行以其2005年末的业绩位列中国银行业第七位,同时在资产排名、最新平均资本利润率排名中亦位列第七,最新实际利润增长率排名位居所有上榜银行的第二位。
2006年6月,中信银行获得ASIAN BANKER主办的 “2006年度亚洲零售金融服务卓越奖” “战略及执行卓越奖”。
2006年6月,在比利时安特卫普举行的FCI年会上,中信银行被评选为最佳出口保理商服务质量进步奖,成为中国第一家获得FCI奖项的银行。
2006年6月,中信信用卡客服中心荣获由中国信息协会、亚洲客户服务协会、广东省信息协会、南方都市报、新京报共同主办,中国最佳客户服务评选组委会具体承办的“2005-2006中国最佳客户服务评选活动”之“中国最佳客户服务中心奖”。
2006年6月,中信银行“出国全程通”金融产品获得由《经济观察报》和香港管理专业协会联合举办的“2005-*2006年度中国杰出营销奖”银奖。
2006年7月,英国《The Banker》杂志中“世界1000家银行”的最新排行榜中,中信银行一级资本排名再度提升12位,从2005年的200位升至188位,同时总资产排名也由152位升至134位。
2006年8月,中信银行被亚洲货币(“AsiaMoney 2006 FX POLL”)评为中国地区最佳外汇交易服务银行,这是外汇交易服务领域最具权威性的一项评奖。
2006年9月,在“首届上海陆家嘴金融文化节暨第三届中国国际金融论坛2006年会”上,陈小宪行长获“2006年中国十佳金融新锐人物”奖,同时中信银行亦获“2006中国十佳金融成长机构”奖。
2007年1月,经中国政府批准,中信银行整体改制为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并于2006年12月31日依法成立。股份有限公司自成立之日起,将完整承继中信银行的资产、负债、机构、业务等,并将继续从事原经营范围和业务许可文件上批准/核准的业务。中信银行已有的营业机构、商号、商标和咨询服务电话等保持不变,由股份公司继续使用,各项业务照常进行。
2007年4月27日,中信银行在沪港两地交易所同步上市。是继工行后又一家A+H同步同价上市的内地银行,也是A股市场上第九只银行股。
2008年9月中信信用卡客服中心荣膺2008年中国区唯一一家 “全球最佳呼叫中心”。标志着我行信用卡客服中心已跻身全球优秀呼叫中心前列。
2008年11月12日,由和讯网主办的“2008和讯银行卡发展与营销论坛暨中国信用卡测评发布会”在京举行,中信银行信用卡在此次测评中荣获“最佳发卡银行奖”,并同时获得“白金卡奖”、“金卡奖”两项单项奖,成为此次测评的大赢家。
2009年1月12日,中信银行荣获“第五届中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十大影响力品牌”。
2009年1月30日,陈小宪行长出席中国与西班牙在金融、航空、能源、电信等领域合作签字仪式。
2009年1月31日,中信银行荣获《高尔夫周刊》“年度对高尔夫影响最大品牌”奖。
2009年2月,陈小宪行长连续第四次当选年度“中国十大金融人物”。
2009年2月,中信银行荣获2008年度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优秀交易成员”等称号。
2009年2月,中信银行首入英国《银行家》杂志品牌价值百强。
2009年2月12日,中信银行荣获“中国最具人气房地产金融信贷机构”奖。
2009年2月18日,中信银行成功推出多银行资金管理系统。
2009年2月28日,中信银行在“2008中国金融营销奖”颁奖典礼上喜获“最佳企业社会责任奖”等四项荣誉。
2009年3月03日,中信银行私人银行深圳分中心隆重开业。
2009年3月05日,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荣获VISA国际卡组织“2008年度卓越经营奖”。
2009年3月12日,中信银行与铁道部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2009年3月15日,中信银行获中国外汇交易中心2008年度银行间外汇市场7项大奖。
2009年3月17日,中信银行荣获第二届中国理财总评榜四项大奖。
2009年4月,中信国航知音信用卡荣获“金融产品十佳奖”。
2009年4月09日,中信银行新一代现金管理服务平台成功上线。
2009年4月15日,中信银行在2008年监管评级中位居前列。
2009年4月18日,中信银行荣获《证券时报》最佳投资银行奖。
2009年5月,2008年中信银行个人征信系统数据完整性在同类别银行中排名第一。
2009年5月,中信银行与中信集团及集团一全资子公司签订股份收购协议,同意以135.63亿港元现金对价收购中信国际金融控股有限公司70.32%股权。
2009年6月01日,中信银行西安异地灾备中心机房正式启用。
2009年6月03日,中信银行个人网银5.2版本正式上线。
2009年6月25日,中信银行首推出国金融专属借记卡“回卡”。
2012年8月7日,在陈小宪执掌中信银行八年后,中信银行将迎来其新的掌门,建行执行董事、副行长朱小黄将出任新的行长,对朱小黄的任命很快将宣布。
2013年荣获中国品牌价值研究院、中央国情调查委员会、焦点中国网联合发布的2013年度中国品牌500强。
2014年3月11日,中信银行联合支付宝首发100万张网络信用卡。
2015年,将推出中国首个跨境人民币支付平台。
2015年11月,中信银行与网络合作,共同设立直销银行,该直销银行拟定名称为“百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出资方为中信银行和福建网络博瑞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金暂定20亿元人民币,拟由中信银行绝对控股。
2015年11月18日,网络与中信集团在钓鱼台国宾馆联合宣布双方达成战略合作,网络与中信集团旗下中信银行发起设立百信银行。这是中国首家由互联网公司与传统银行深度合作、强强联合发起的直销银行,标志着网络在金融服务这个容量最大、最具增长潜力的垂直服务领域迈开了里程碑式的一大步。百信银行的设立在中国银行业发展过程中也具有标志性意义,开创了“互联网+金融”的全新模式。
2015年12月1日起,中信银行客户迎来“网银转账全免费”时代。该行宣布,即日起正式推出个人网银境内转账全免费的惠民服务,所有该行客户通过个人网银办理境内转账业务,包括异地和跨行转账均享受“0”手续费的优惠。
Ⅲ 国际商务专业必读的书籍
1.《国富论》,亚当〃斯密著,樊冰译,山西经济出版社,2010年;
2.《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著,李欣全 译,南海出版社,2010年;
3.《微观经济学》,平狄克、鲁宾费尔德著,高远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4.《国际经济学》(上、下),克鲁格曼、奥伯斯法尔德著,海闻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5.《经济学原理》(宏、微观),曼昆著,梁小民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6.《国际贸易》,海闻、P.林德特、王新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7.《中国对外贸易概论》,阎志军主编,科学出版社,2009年
8.《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瑞典)俄林 著;逯宇铎等译,华夏出版社, 2008年;
9.《国际技术贸易:技术贸易与知识产权》,王玉清,赵承璧主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年;
10.《国际贸易实务与案例》,博斌,袁晓娜主编,戴瑾,刘伟,曾伟,高翔 副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年;
11.《国际贸易实务》,黎孝先,石玉川主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年;
12.《进出口合同条款与案例分析》,黎孝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年;
13.《商务英语900句》王伟,周树玲 主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年;
14.《国际贸易单证精讲》,田运银主编,中国海关出版社,2010年;
15.《国际贸易单证实务》(第二版),吴国新,李元旭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年;
16.《国际服务贸易概论》,刘东升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17.《国际贸易结算》(第二版),李晓洁编著,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
18.《国际贸易金融服务全程通》,赵小凡主编,中国海关出版社,2010年;
19.《现代服务业:特征、趋势和策略:characteristics, trends and strategies》,高新民、安筱鹏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20.《贸易政策和市场结构》,(以) 埃尔赫南·赫尔普曼、(美) 保罗·R.克鲁格曼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1.《贸易与投资战略整合研究》,邢建国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22.《再见吧, 美国:后金融危机的全球趋势》,(日) 大前研一著,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0;
23.《2010中国经济预测与展望》,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科学出版社,2010;
24.《低碳经济:绿色革命与全球创新竞争大格局》,蔡林海著,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5.《大国的衰落:金融危机启示录》,(美)弗雷德里克·艾伦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
26.《世界经济解读:2010:危机、对策与效果》,何新华, 刘仕国等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27.《危机应对之策与经济转型之道》,辜胜阻著,科学出版社,2010;
28.《经济发展与转型:思潮、战略与自生能力:thought, strategy, and viability》,林毅夫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9.《中国进出口贸易分析与预测》,郑桂环等著,科学出版社,2010;
30.《在超市遇见亚当·斯密》,(美)罗塞尔·罗伯茨(Russell Roberts)著,中信出版社,2009;
31.《经济英语》,陈建平著,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
32.《经济学、公共财政与百姓生活》,范存会著,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33.《国际货物贸易/胡涵钧》,李凌主编,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2009;
34.《中国信心:“改革开放”与金融危机下的33张面孔》,经济观察报编,青岛出版社,2009;
35.《经济热点面对面Ⅰ》,《经济热点面对面》编委会编,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
36.《经济热点面对面II》,《经济热点面对面》编委会编,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
37.《经济学:基本原理与热点问题》,罗伯特·C. 盖尔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38.《第二次革命:全球100名专家献策中国改革:Global 100 top experts offer suggestions on China's reform》,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主编,中国长安出版社,2010;
39.《这才是经济学:经济学的误解与真相》,(美) 纳瑞蒙·贝尔拉夫什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40.《哈佛看中国:全球顶级中国问题专家谈中国问题.经济与社会卷》,主编张冠梓,人民出版社,2010;
41.《博弈论及其应用》,李帮义, 王玉燕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42.《商务与经济统计》,Paul Newbold, William L. Carlson, Betty M. Thorne,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43.《计量经济分析》,(美) 威廉·H·格林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4.《国际商务:环境与运作:Environment and Operations》,John D. Daniels, Lee H. Radebaugh, Daniel P. Sulivan,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45.《经济管理专业英语》,唐宇, 张米良主编,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46.《经济文化英语》,杜耀梅编著,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47.《经济法概论》,李正华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8.《经济法实用教程》,陈亚平,满广富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9.《经济文书写作概论》,陈登报编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50.《新编经济应用文实用写作》,蒋意春主编,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Ⅳ “中信银行”的发展历程
中信银行创立于1987年,原名中信实业银行,是中国改革开放中最早成立的新兴商业银行之一。伴随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信实业银行在中国金融市场改革的大潮中逐渐成长壮大,于2005年8月,正式更名“中信银行”。
1984年底,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简称中信公司)董事长荣毅仁先生向中央专函要求在中信公司系统下成立一个银行,全面经营外汇银行业务。经国务院和中国人民银行同意,先成立银行部,扩大经营外汇银行业务,为成立银行作好准备工作。
1985年4月,中信公司在原来财务部的基础上成立了银行部,进一步扩展了对外融资、外汇交易、发放贷款、国际结算、融资租赁和吸收存款等全面银行业务。在银行部建立的两年时间里,得到中国人民银行与国家外汇管理局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业务进展较快,通过办理人民币及外汇存款、贷款、进出口开证、国际租赁、有价证券及外汇买卖、外币兑换等业务,积累了一定经验,已初步具备了成立银行的条件。
1986年5月底,中信公司向中国人民银行申请将中信公司银行部改组成中信实业银行。1987年初,经国务院和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中信银行正式成立。总行设在北京。
1987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中信银行为中信公司所属的国营综合性银行,是中信公司的子公司,独立法人。注册资本8亿元人民币。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在国内外可设立分支机构,经营已批准的银行业务。
前国家副主席荣毅仁先生任中信银行名誉董事长。
成立时间
1987年2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批复同意成立中信实业银行。
3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成立中信实业银行。
4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颁发中信实业银行经营金融业务许可证。
4月14日,中信公司董事长、中信实业银行名誉董事长荣毅仁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中信公司原银行部经国务院和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改为“中信实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于4月份开始营业。
4月21日,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复中信实业银行经营外汇业务范围。
4月22日,国家外汇管理局颁发中信实业银行经营外汇业务许可证。
4月29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中信实业银行工商营业执照。
5月17日,新华社发布中信实业银行开业新闻。
9月16日,中信银行在北京的国际大厦举行正式开业招待会。时任军委副主席杨尚昆、副总理田纪云、国务委员陈慕华等领导同志出席了招待会。时任中信公司董事长、中信银行名誉董事长荣毅仁主持了会议,时任国务委员、中国人民银行行长陈慕华讲了话。前国家副主席荣毅仁先生为首任董事长,现任董事长田国立,现任行长朱小黄。改革开放初期的中信实业银行利用信托制度在国际上为国内各种建设和发展项目融入资金,缓解中国国内的资金紧缺状况。这属于改革开放时的一种大胆创新。成立近20年来,中信银行依托中信集团的综合优势,不断开拓,勇于创新,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2005年8月,为更好地体现商业银行的经营特色,中信实业银行正式更名中信银行。原中信实业银行是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全资附属机构,因为当时中信面对的客户都是国内外大公司,实际上是一家面对大公司和大型金融机构经营批发银行业务的投资银行而并非零售银行,所以在名称中加上"实业"二字。现在改名去掉"实业"意味着中信银行不再是原来的企业银行的定位,成为了新一家真正的公司、零售银行。更名后的中信银行以蓄势疾进的姿态更加贴进市场,把握市场机会,参与国际化竞争,引进国际先进的经营理念、金融技术和管理经验,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大幅提升,社会形象和业界评价显著提高。尤其自2006年以来,中信银行在国内外银行业的各项排名和奖项中名列前茅:2006年1月,中国《银行家》杂志公布了该刊物评选的2005年度中国十大金融人物,中信银行陈小宪行长入选。2006年3月,由中国《银行家》杂志对国内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排名,中信银行在参评的13家全国性商业银行中位居第四位。2006年6月,国际金融界的权威杂志英国《The Banker》在京首度发布了“中国银行业100强”排行榜,中信银行以其2005年末的业绩位列中国银行业第七位,同时在资产排名、最新平均资本利润率排名中亦位列第七,最新实际利润增长率排名位居所有上榜银行的第二位。2006年6月,中信银行获得ASIAN BANKER主办的 “2006年度亚洲零售金融服务卓越奖”
“战略及执行卓越奖”。2006年6月,在比利时安特卫普举行的FCI年会上,中信银行被评选为最佳出口保理商服务质量进步奖,成为中国第一家获得FCI奖项的银行。2006年6月,中信信用卡客服中心荣获由中国信息协会、亚洲客户服务协会、广东省信息协会、南方都市报、新京报共同主办,中国最佳客户服务评选组委会具体承办的“2005-2006中国最佳客户服务评选活动”之“中国最佳客户服务中心奖”。2006年6月,中信银行“出国全程通”金融产品获得由《经济观察报》和香港管理专业协会联合举办的“2005-*2006年度中国杰出营销奖”银奖。2006年7月,英国《The
Banker》杂志中“世界1000家银行”的最新排行榜中,中信银行一级资本排名再度提升12位,从2005年的200位升至188位,同时总资产排名也由152位升至134位。2006年8月,中信银行被亚洲货币(“AsiaMoney 2006 FX
POLL”)评为中国地区最佳外汇交易服务银行,这是外汇交易服务领域最具权威性的一项评奖。2006年9月,在“首届上海陆家嘴金融文化节暨第三届中国国际金融论坛2006年会”上,陈小宪行长获“2006年中国十佳金融新锐人物”奖,同时中信银行亦获“2006中国十佳金融成长机构”奖.2008年9月中信信用卡客服中心荣膺2008年中国区唯一一家
“全球最佳呼叫中心”。标志着我行信用卡客服中心已跻身全球优秀呼叫中心前列。2008年11月12日,由和讯网主办的“2008和讯银行卡发展与营销论坛暨中国信用卡测评发布会”在京举行,中信银行信用卡在此次测评中荣获“最佳发卡银行奖”,并同时获得“白金卡奖”、“金卡奖”两项单项奖,成为此次测评的大赢家。上市情况证券代码 601998[4]证券简称
中信银行公司名称 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英文名称 China Citic Bank Corporation Limited成立日期 2006-12-31 上市日期 2007-04-27上市市场 上海证券交易所 所属行业 金融、保险业注册资本(万元) 3903334.4054 法人代表 田国立董事长 田国立 行长 朱小黄董事会秘书 林争跃 证券代表 王威注册地址 北京东城区朝阳门北大街8号富华大厦C座 邮政编码 100027办公地址 北京东城区朝阳门北大街8号富华大厦C座 邮政编码 100027公司简介 1987年2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批复同意成立中信实业银行。2004年4月1日,银监会批复同意中信实业银行增资至140亿元。2004年12月,中信集团公司向中信实业银行拨付资本金25亿元人民币。2005年3月25日,银监会批准中信实业银行增资至177.9亿元。2005年11月25日,中信实业银行正式更名为中信银行。2005年底,中信集团公司向中信银行拨付资本金86亿人民币。中信银行原名中信实业银行,是中信集团公司全资子公司,成立于1987 年,是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最早成立的新兴商业银行之一。2005
年11 月,更名为中信银行。从成立至今,中信银行在中国金融、银行领域创造了多个第一,并在2005 年7
月英国《银行家》杂志按一级资本排序排出的全球最大的1000 家银行中名列第200 位,进入了全球银行200
强。同时中信银行在中国商业银行排名中位居第七位。2007年1月,经中国政府批准,中信银行整体改制为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并于2006年12月31日依法成立。股份有限公司自成立之日起,将完整承继中信银行的资产、负债、机构、业务等,并将继续从事原经营范围和业务许可文件上批准/核准的业务。中信银行已有的营业机构、商号、商标和咨询服务电话等保持不变,由股份公司继续使用,各项业务照常进行。2009年5月,中信银行与中信集团及集团一全资子公司签订股份收购协议,同意以135.63亿港元现金对价收购中信国际金融控股有限公司70.32%股权。中信国金公司是中信集团中国境外金融业务的旗舰,现持有中信嘉华银行全部股份,中信国际资产管理有限公司40%的权益和中信资本控股有限公司50%的权益。中信银行副行长曹彤表示,中信银行收购中信国金后,将与中信国金旗下的中信嘉华银行进行合并,适当时候嘉华银行将更名为中信银行国际。中信银行表示,中信银行将利用中信国金的跨境服务平台,将网络延伸到国际金融中心,并在香港开展更大规模更稳固的业务。但当前主要精力是要把中信银行和中信国金、嘉华银行的整合做好,暂不会考虑设立新的海外分支机构,设立海外国际服务网点的计划。中信银行财务指标数据[5]
报告期2012/12/312012/9/302012/6/302012/3/31基本每股收益0.66元0.58元0.41元0.18元稀释每股收益0.66元0.58元0.41元0.18元每股收益加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0.66元0.58元0.41元0.18元每股净资产4.24元4.17元4.02元3.92元每股净资产(调整后)------------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18元-2.31元-1.61元-2.71元净资产收益率摊薄15.64%13.97%10.31%4.67%净资产收益率加权16.70%14.74%10.62%4.81%营业收入894.35亿662.82亿441.71亿216.79亿营业外收入2.57亿1.52亿87.00百万36.00百万营业利润415.04亿363.60亿258.31亿115.91亿投资收益10.39亿10.64亿5.43亿1.71亿利润总额416.09亿364.47亿258.76亿116.06亿净利润310.32亿272.26亿193.73亿85.63亿净利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308.73亿271.38亿192.72亿85.51亿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总资产29599.39亿29119.45亿29163.65亿26573.76亿
Ⅳ 深圳市全程通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怎么样
深圳市全程通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是2013-04-02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注册地址位于深圳市福田区红花路99号长平商务大厦1116。
深圳市全程通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44030006632493X4,企业法人陈飞生,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深圳市全程通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一般经营项目是:海上、航空、陆路国际货运代理;经营货物及技术进出口(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禁止的项目除外,限制的项目须取得许可后方可经营);供应链管理;投资兴办实业(具体项目另行申报);国内贸易(不含专营、专控、专卖商品);医药技术开发、技术咨询;企业管理咨询;市场营销筹划;展览展示策划;会议服务。,许可经营项目是:报关报检代理;普通货运代理;仓储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医药信息咨询。
深圳市全程通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对外投资21家公司,具有0处分支机构。
通过爱企查查看深圳市全程通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Ⅵ 学习银行的国际结算业务有没有什么书或资料可以推荐啊
我买了3本,推荐2本
国际贸易金融服务全程通 第二版
国际结算与贸易融资实务
Ⅶ 2014年存款结构分析报告
2012年4月23日,山东高速物流集团与中国工商银行青岛分行等7家银行,在济南签署供应链金融服务合作协议,这一举标志了供应链金融服务业务该新型业务模式在山东省正式启动。据了解,山东高速物流集团供应链金融业务规模将在两年内发展到百亿元。
供应链金融横空出世
我国供应链金融业务属于近几年才逐步兴起,纵观各行的供应链融资品牌,其中,深发展银行是供应链融资业务开展成功的典范,该行从2003年在银行内部开展供应链融资的理念,而后提出“1+N供应链融资”服务模式,2005年时该行开展供应链融资大刀阔斧的一年,设立总分行两级贸易融资部,发布贸易融资系列授信管理制度,与中外运股份、中外运集团、中储运输总公司、中远物流等多家物流公司签约,从管理平台建设到制度建设到物流监管平台建设都为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开展铺设了良好的发展舞台,2006年推出“供应链金融”品牌;在供应链金融上屡屡创新的深发展银行在2008年有推出创新品牌“池融资”,新颖的理念,全面的应收账款管理,使深发展的供应融资品牌深入人心。
除此之外,近几年,我国的多家银行也逐渐开展该项业务。光大银行在2005年推出了“阳光供应链”,提供了应收账款融资、应付账款融资、阳光商品融资、1十N链式融资、汽车全程通、工程机械按揭等多种物流金融产品,满足企业的多种需求。
前瞻产业研究院金融行业研究小组认为,中小企业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我国的产业政策和经济政策向中小企业的倾斜太少。据有关资料介绍,北京市工商联对北京市的私营企业进行的一次调查表明,在制约企业发展的各项因素当中,信贷困难以34%的比例高居首位。
总体上,我国企业外源融资的结构中,主要以银行贷款为主,但据前瞻资讯产业研究院金融行业研究小组分析,由于中小企业由于其自身风险问题,商业银行又为确保资金利润最大化、风险最小化,最终导致了我国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的形成。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供应链金融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前瞻》显示,2011年年末,我国中小企业贷款余额为21.77万亿元,占全国银行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39.73%,占企业贷款余额的60.63%。而从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规模来看,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数量为5000多万家,中小企业总数已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其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提供了近70%的进出口贸易额,提供了全国80%的城镇就业岗位。
以其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来看,前瞻产业研究院金融行业研究小组认为,正常情况下,中小企业贷款额度占我国整体贷款额度应该与其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相当,但数据显示,前者明显小于后者,中小企业获得的信贷支持力度远远无法满足其发展需要,市场存在旺盛的潜在需求。
其次,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供应链金融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民营企业中,真正不缺乏资金的仅占12%,资金匮乏的中小企业则占到80%,其中严重缺乏者为20%。这也再次证明了我国中小企业对资金需求量非常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