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理財融資 > 雙匯融資租賃

雙匯融資租賃

發布時間:2021-04-14 21:53:01

A. 有關財務管理方面的論文

提供一些財務管理方面的論文題目,供寫作參考。

財務管理論文選題
1.管理層收購問題探討
2.MBO對財務的影響與信息披露
3.論杠桿收購
4.財務風險的分析與防範
5.投資組合理論與財務風險的防範
6.代理人理論與財務監督
7.金融市場與企業籌資
8.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籌資渠道
9.中西方企業融資結構比較
10.論我國的融資租賃
11.企業績效評價指標的研究
12.企業資本結構優化研究
13.上市公司盈利質量研究
14.負債經營的有關問題研究
15.股利分配政策研究
16.企業並購的財務效應分析
17.獨立董事的獨立性研究
18.知識經濟時代下的企業財務管理
19.現代企業財務目標的選擇
20.中小企業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21.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研究
22.中國民營企業融資模式――上市公司並購
23.債轉股問題研究
24.公司財務戰略研究
25.財務公司營運策略研究
26.資本經營若干思考
27.風險投資運作與管理
28.論風險投資的運作機制
29.企業資產重組中的財務問題研究
30.資產重組的管理會計問題研究
31.企業兼並中的財務決策
32.企業並購的籌資與支付方式選擇研究
33.戰略(機構)投資者與公司治理
34.股票期權問題的研究
35.我國上市公司治理結構與融資問題研究
36.股權結構與公司治理
37.國際稅收籌劃研究
38.企業跨國經營的稅收籌劃問題
39.稅收籌劃與企業財務管理
40.XXX稅(例如企業所得稅)的稅收籌劃
41.高新技術企業稅收籌劃
42.入世對我國稅務會計的影響及展望
43.我國加入WTO後財務管理面臨的挑戰
44.管理會計在我國企業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45.經濟價值增加值(EVA)――企業業績評價新指標

B. 中國國內有哪些企業被外資控股

中國拚命將血汗錢買入不斷貶值的美債歐債,美歐闊佬們拿著中國的錢幹了什麼呢?他們在處心積慮地收購中國核心資產。等於中國借錢給美歐以便美歐闊佬將中國收購。同時美歐對中國苛刻無禮,天天指責中國,煽動周邊小國欺凌中國,瓜分中國領土。同時還一再要求中國繼續多借錢。

從香港聯交所的公開資料可以查到,無論是工行、建行、中行三大行;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三桶油;移動、聯通、電信三大電信。還是中煤、中鋁、中國神華等資源性企業。中國各種壟斷性國營企業,各行各業的龍頭企業的十大股東中,差不多一半是美國的企業、基金

高盛之於工行,美鋁之於中鋁,美國人用美元買中國企業股票,中國賣股票收美元買美國國債。
截至2010年底,美國企業、基金和個人投資者擁有中國A股股票價值1000多億美元,在香港上市的H股股票價值約2000億美元,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股票價值約300億美元,合計3300億美元。

據商務部《跨國公司在中國報告》顯示,在輕工、化工、醫葯、機械、電子等重要行業中,跨國公司子公司所生產的產品己占據國內1/3以上的市場份額。美國標准普爾500企業在中國的分支每年就用這樣方式從中國賺取超過8百億美元,按其14倍的歷史平均市盈率,其在中國的資產價值約11000億美元。加上其他中小企業在中國投資,美國企業在中國擁有的資產價值,高達15000億美元。

再次,超過一萬億美元的美歐熱錢潛伏在樓市、高利貸等市場。

綜合算來,西方列強在中國埋伏下的錢,已經超過了中國外儲。他們並不顯富,而是讓中國去露富,並裝可憐從中國騙錢。目的就是為了有一天時機成熟就做空中國,讓中國傾刻間變得一無所有一窮二白。

請看外資掌控下的中國市場

據《中國產業地圖》(中國並購研究中心)一書指出,中國每個已開放產業的前5名都由外資公司控制,在中國28個主要產業中,外資在21個產業中擁有多數資產控制權。

啤酒行業:60多家大中型企業只剩下青島和燕京兩個民族品牌,其餘全部合資;

玻璃行業:最大的5家已全部合資;

電梯行業:最大的5家均為外商控股,佔全國產量的80%以上;

家電行業:18家國家定點企業中11家合資;

化妝品:被150家外資企業控制;

醫葯行業:20%為外商控制;

汽車工業:外國品牌占銷售額90%!

在感光材料行業,美國柯達於1998年僅出資 3.75億美元就實行在華全行業並購,2003年又收購了樂凱20%國有股,已佔有中國感光材料市場至少50%的份額,富士公司對中國市場的佔有率超過25%。

據國家工商總局調查:美國微軟佔有中國電腦操作系統市場的95%,

瑞典利樂公司佔有中國軟包裝產品市場的95%,

法國米其林佔有中國子午線輪胎市場的70%;

在手機行業、電腦行業、IA伺服器、網路設備行業、計算機處理器等行業,跨國公司均在中國市場佔有絕對壟斷地位。

在高科技領域:如手機行業,由於本土企業上游技術、關鍵零部件乃至生產線大部分從跨國公司購買,跨國公司早已從中賺夠了。近期跨國公司開始採用低價策略,擠壓國內手機廠商的利潤空間,意在趕盡殺絕。國內手機行業除了自有品牌外沒有核心部件的核心技術,2005年以來全部虧損,市場佔有率嚴重萎縮,紛紛退出市場。

在流通領域,佔有主導份額的大型超市領域,外資控制的比例已高達80%以上,中國零售企業只能在中低端市場經營。隨著外資的延伸,低端市場也將面臨逐漸萎縮的危險。零售業是最能吸納勞動就業人口的領域,任由外國的「資金密集型」企業前來掌控。業內有人指出:流通渠道可以控制工業命脈,如果放任外資企業佔領我國的流通渠道,中國的企業終將淪為國外流通企業貼牌產品的加工車間。

我國具有戰略意義的輪胎工業,多半失去了自主性,被控制在外國人手裡。剩下的幾家國有大中型企業中,條件較好的也被外商盯上。我國最大的輪胎生產企業——上海輪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與世界最大的輪胎跨國公司法國米其林簽署了《諒解備忘錄》,雙方共同組建輪胎合資公司,由法方控股70%;截至2000年,外商獨資與已被外商控股的輪胎企業,其能力與產量已佔我國輪胎70%以上。

除電力,軍工等極少數國家核心行業以外,外資在我國水泥行業(建材業)、鋼鐵行業(黑色金屬治煉及壓延加工業)、汽車行業(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橡膠行業、機械製造行業(普通機械、專用設備、電氣設機械及器材、電子及通信設備、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製造業)、石化行業(石油加工及煉焦業、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化學纖維製造業)、玻璃行業、釀酒行業(飲料製造業)、醫葯行業(醫葯製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供水供氣行業(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煤炭行業(煤炭采選業)、日用化妝品行業(化學製品製造業)、食品行業(食品加工業)、造紙行業(造紙及印刷品業等行業)、紡織行業、建築業、傢具製造業、文教體育用品製造業、皮革、毛皮、羽絨、塑料製造業、工藝品及其製造業等行業中,都佔有較高股權和市場控制權,經濟刺激計劃和巨大需求給予了外資豐厚的回報,充分享受了我國經濟高速成長所帶來的好處和便利。

(1)水泥行業:2009年全國水泥行業總產能16億噸,外資控制產能5、6億噸以上,控制力及總產能佔30-40%以上。拉法基收購四川雙馬、瑞安建業後,佔西南四省18%以上份額;華新水泥被瑞士Holicm收購,占華中10-20%份額;摩根斯坦利收購山水集團30%股權後,環渤海市場份額第一;愛爾蘭CRH收購吉林亞泰後,獲取東北市場;產銷量全國第一的海螺水泥,外資利用香港主板控股25%,此外,亞洲水泥、山水水泥、華潤水泥在香港主板上市,部分股權被港資和外資控制……

(2)機械行業:2008年,機械行業總產值佔GDP比重約為12%,外資股權控制率為35.2%,總體控制力度達40%以上,機械製造業5大細分行業中,儀器儀表製造業外資市場佔有率最高,超過60%,金屬製品業為37%,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32%,通用設備製造業、專用設備製造業約為30%。凱雷收購徐工85%股權,起重機和壓路機占國內市場50%以上,國內136種工程機械產品,徐工佔一半以上;國內裝載機行業排名第7的山工機械被卡特彼勒全資收購,新加坡豐隆、美國高盛、美國國泰持有國內最大的獨立柴油引擎製造商玉柴股份51%的股權;無錫威孚是國內柴油燃油噴射系統最大廠商,德國博世持有其67%的股權;韓國全資的斗山工程機械8年在中國挖掘機市場佔有率名列第一,銷售額已達徐工的1/3;西北軸承佔中國鐵路貨車軸承25%的市場,90年代末,德國舍弗勒利用西北軸承陷入困境,與其合資成立富安捷鐵路軸承,將其市場爭壓過來,後全資收購;瑞典SKF全資收購皮爾軸承;無錫軸承、煙台軸承被美國TIMKEN全資收購,並控股襄軸集團;全國化工設備第一生產基地,錦西化機透平廠被西門子控股70%的股權;德國ZF集團收購全國齒輪行業排名第二的杭州齒輪廠70%的股權;美國迦納基金控股沈陽機床30%的股權;英國特雷克斯收購北方股份25%的股權,北方股份是中國最大的礦用汽車開發和生產基地;玉柴機械占據國內小挖機9.3%的市場份額,美國漢鼎收購其43%的股權……

(3)汽車行業:外國品牌銷售佔90%以上,雖然外資股權佔比不超過50%,但無論技術、品牌還是研發等,外資實際控制力均高達60-70%以上。一汽大眾、上海大眾、東風、華晨、上海通用、長安福特、北汽現代、北京吉普、廣州本田、廣州豐田、天津一汽豐田、長安雪鐵龍等中國汽車銷量最大的公司,外資股權均為50%,不包括外資中小企業,外商在華投資和合資控制的53家大型汽車公司,銷售額1萬億元以上,占汽車市場總銷售額的6、7成以上;此外,在中國汽車零部件市場已佔有60%以上的份額;而在汽車電子、發動機零部件和摩托車配件等高技術含量領域,外資控制企業亦高達70%以上;汽車製造行業橡膠輪胎,法國米其林和新加坡佳通輪胎等外商獨資和已被外商控股的輪胎企業,其產能與產量已佔我國輪胎佔有中國汽車輪胎市場80%以上……

(4)鋼鐵行業:2008年,鋼鐵行業總產值佔GDP比重約為 6%,由於國家對鋼鐵行業並購有控制,阿塞洛-米塔爾、俄羅斯、必和必拓等大量外資覬覦中國鋼鐵行業紛紛受挫,即使這樣,外資對我國鋼鐵行業的股權控制度仍超過10%,市場控制度超過12%,如阿塞洛?米塔爾收購華菱鋼鐵33%股權;德意志銀行和阿塞洛?米塔爾收購中國東方鋼鐵47%的股權(河北津西鋼鐵 29%股權);法國聖戈班收購徐鋼100%的股權;美國凱雷收購江都鋼管49%股權;中信泰富持有大冶特鋼28%的股權;此外,香港主板上市的鞍鋼、馬鋼股份、重慶鋼鐵,14%、22%、30%的股權被摩根大通等外資和港資控制;唐山國豐鋼鐵,香港中港占股51%;港資占股65%的內地在香港上市公司開源控股分別收購日照鋼鐵、日照型鋼30%的股權,收購日照軋鋼25%的股權,後與山鋼重組……

外資大規模並購國內鋼鐵業不成,再生一計,必和必拓和巴西淡水河谷等國際礦山巨頭利用手中掌握的鐵礦石資源,不斷漲價,對鋼鐵行業進行合圍。
可以想像,在鋼鐵行業產能過剩2億噸,行業分散度高,眾多中小或民營鋼企面臨淘汰和對資金的需求情況下,外資受歡迎的程度會有多高;可以預見,不久的將來,外資繞過國家設置的重重限制,不少鋼企,將再次落入外資控制之中。

(5)石化行業:2008年,石化行業總產值佔GDP比重約為10%,國家對外資准入石化產業有所限制,即使這樣,除海外上市外,外資繞過重重障礙,通過來華設廠,並購等手段,石化行業外資股權控制度已達18%,市場控制度為20-30%,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外資市場控制度27%,石油加工、煉焦及核料加工業為13%。

如中石油2000年在紐約、香港上市,外資與港資占股11%,海外融資額29億美元,9年時間,向海外分紅派息竟然高達119億美元,分紅派息竟為融資額 4倍;中石化2000年在紐約、倫敦、香港三地上市,目前外資與港資占股19%;中海油2001年在紐約、香港上市,旗下中海油服外資與港資占股目前高達 34%,另外,中海油、上石化、吉化等紐交所海外上市公司也被外資部分控股,黑石持有中化集團子公司中國藍星20%的股權。

國內原油和化工產品供不應求。如2009年,我國累計進口原油2.04億噸,首次突破2億噸,同比增長13.9%;液化天然氣累計進口553.2萬噸,同比大幅增長 65.8%;口硫磺1216.7萬噸,同比增長44.6%;進口甲醇528.8萬噸,同比大幅增長268.8%。僅2009年一年的進口量就比 2005年至2008年四年的進口總量還要多,占國內消費32%,由於國外甲醇產品大量湧入國內市場,國內裝置大面積關停,平均產能發揮率不足40%。;我國累計進口聚乙烯756.1萬噸,同比大幅增長64.8%,占國內消費的48.7%,進口聚氯乙烯195.5萬噸,同比大幅增長73.5%;進口精對苯二甲酸(PTA)508萬噸。此外,國內農葯進口量巨大,許多精細化工品,國內甚至無法生產。

國際能源化工巨頭紛紛在華投資。BP在華投資45億美元,殼牌17億美元,拜爾投資31億美元,擁有12家獨資或合資企業。埃克森美孚、殼牌、BP計劃再投110億美元。拜爾已投產5大乙烯合資企業:巴斯夫/揚子石化投資60萬噸乙烯項目,截止2007年,巴斯夫在中國投入已超過200億元人民幣,中國銷售總額達到36億歐元以上;BP/上海石化90萬噸乙烯、埃克森美孚/福建煉化、沙特阿美60萬噸乙烯、殼牌/中海油的南海80萬噸乙烯,埃克森美孚/廣州石化改擴建(1000萬噸煉油,100萬噸乙烯)等項目正在建設中。另外,BP在四川建醋酸廠(占國內市場30%),在珠海建PTA基地。歐美跨國公司在洗滌用品、塗料、生物制葯等下游領域佔有巨大份額,有的已形成壟斷外資……在石油化工領域的市場控制力度,在20-30%以上。

(6)玻璃行業,最大的5家已全部合資,外資控制度為40%以上。英國皮爾金頓購入耀華玻璃19%的股份;中國玻璃港交所上市,皮爾金頓等外資大股東控制 40%股份;瑞信等外資控制浙江玻璃33%的股份,洛陽玻璃,外資和港資持有50%的股份;如果算上港資,中國玻璃、浙江玻璃等港資與外資占股均在65% 以上;A股上市的福耀玻璃,港資三益發展為第一大股東,持有22.5%的股份;金剛玻璃,港資龍鉑投資持有17%的股份;港資信義玻璃,自2004年以來一直為中國汽車玻璃最大出口商;1985年起,聖戈班在中國設立代表處,現已在中國設立50餘家企業,其中製造企業40多家,分布在成都、馬鞍山、杭州、常州、湛江、牡丹江、鄭州等地;業務包括平板玻璃、玻璃包裝、高功能材料等。在中國的員工數量超過15000人,2005年銷售額4億歐元。最近4年,聖戈班在華銷售額年增54%……

在第一產業,外資四大糧商ABCD威脅4000萬豆農生產,種植大豆賴以生存的無數豆農,年年賠本,不得不改種其它經濟作物,造成2000萬豆農集體「下崗」事件,2.3億民工,或許從中能發現許多豆農的身影。

大量豆油油榨企業倒閉,由於「大豆危機」,2004-2005年,1000多家內資榨油企業構成的「中國大豆軍團」,瞬間煙消雲散,隨後倒閉率達90%以上,導致10多萬人失業。

在第二產業,日用品和化妝品行業,外資品牌占市場份額的60%以上,寶潔每招收一名員工,就意味著中國原洗滌劑企業有2~3名員工下崗……

在食品飲料業,機械製造業,建築業,鋼鐵行業,水泥行業,石化行業,玻璃行業,家電行業,釀酒行業,紡織行業,造紙行業,供水供氣行業,印刷包裝業幾乎囊括所有的第二產業,由於外資生產效率普遍比內資要高,且極端盤剝人力成本,外資的每一次並購,都意味著大批人失業,外資的每一次投資,都意味著同行業競爭對手大多數職工失業下崗,擠佔了無數工作崗位……

在第三產業,外資大型連鎖超市每一次選址開張,對方圓兩公里的中小型零售商店和門面都是一次集體毀滅性的打擊,慘淡經營,或失業,或改作別的生意,從而擠占其它行業工作崗位……

C. 中國國內企業有哪些企業被外資控股外資為第一股東

你好,這個問題實在太難的了,官方的文獻也很難找~~畢竟我們中國的產品被外國控制本來就是讓國人不爽的一件事~~但是我現在能給你招出十個從朋友哪裡知道的,原來是我們中國的,但是現在已經是外國品牌的東東~~~都是真實的,我都有點不相信~~希望多你有所幫助~~第一名:中華牙膏

怎麼排這個第一,我倒著實為難了一把,排在第一位的這個企業一定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算去算來,也只能在快速消費品行業了。畢竟你可以不上網、不買車,但你不能不吃飯、不喝水、不刷牙。

我至少核實了5家網站,才敢肯定,中華牙膏早就已經是荷蘭聯合利華的了。我想,大多數老百姓打死也不會相信中華牙膏居然是荷蘭的——它上面不是有中華兩個字么?

1994 年初,聯合利華取得上海牙膏廠的控股權,並採用品牌租賃的方式經營上海牙膏廠「中華」牙膏,外方口頭承諾自己的「潔諾」牌和「中華」牌的投入比是4:6,但並未兌現。與此類似的是中國著名商標美加凈:該品牌曾經佔有國內市場近20%,1990年,上海家化與庄臣合資,「美加凈」商標被擱置。跨國公司向上海家化投入巨資,實際上是將「美加凈」逐出市場,為自己的品牌開路——中華牙膏的命運正是如此。

從整個洗化行業上來說,美國寶潔利用其品牌優勢和稅收優惠,基本上擠垮了國內洗滌品企業,國內十大民用洗滌劑品牌幾乎全軍覆沒。僅飄柔、海飛絲、潘婷、沙宣四個品牌,就佔有60%以上的國內市場,超過了國際公認的壟斷線。寶潔每招收一名員工,就意味著中國原洗滌劑企業有2~3名員工下崗。

我想支持國貨,但我在洗化行業連支持國貨的機會都沒有!如果中國的每個行業都像洗化行業一樣,那麼中國的企業也就完了。

第二名:雙匯

我承認,直到現在還時不時的吃點雙匯火腿腸(習慣了),雖然它早在2006年就賣給美國高盛集團。08年,高盛又投資2—3億美元在湖南、福建收購了10多家養殖廠。

「在中國最有投資價值的就是農產品。」羅傑斯如是說。

在多哈小型部長會議再次破裂、各國死保農業底線的今天,高盛以及其他國際投行在中國農業相關產業鏈領域不斷追加投資的行為值得關注。我不是民族主義者,但看著逐漸發展起來的雙匯放心肉專賣店,看著雙匯不斷攀高的市場佔有率,我有理由表示我的擔心。壟斷不可怕,可怕的是外資打著中國企業的名號,不斷著蠶食著市場。

我只想陳述一個事實,雙匯是美國的,就這么簡單

第三名:娃哈哈

本來想提名健力寶的,當年的東方魔水,在中國的罐裝飲料市場上是威風八面,一統江山,但自從李經緯離開後,健力寶是一瀉千里,現在只能給當年的小弟提鞋了。正YY間,腦袋突然開竅,健力寶鼎盛時期還是屬於咱中國的,現在雖然屬於統一了,但台資企業還算不得外資,那是咱人民內部矛盾。

那就娃哈哈了,當年法國達能收購娃哈哈時,宗慶後還一度扛著民族主義的大旗勾起了廣大國民的無限愛國情懷,結果呢,宗慶後在收購爭論的數年前早就拿到美國綠卡了,一個美國居民跟咱談中國的民族情懷,真**扯淡。

怎麼說呢,我挺喜歡娃哈哈的,但法國達能已經控股51%以上了,咱就別自欺欺人了

第四名:金龍魚

如今咱自己吃的食用油居然也是外國的了。典型就是金龍魚,這個牌子幾乎出現在每個中國家庭的廚房裡,市場佔有率在50%以上,品牌的市場競爭力是第2名福臨門的8倍,但它徹頭徹尾是一家外資企業,屬於新加坡郭兄弟糧油私人有限公司所擁有的,跟中國毛關系都沒有。

目前,中國油脂市場原料與加工及其食用油供應的75%以上已被擁有百年歷史的四大跨國糧商ADM、邦吉、和路易·達孚所控制。跨國糧商在中國97家大型油脂企業中的64家企業參股控股,占總股本的66%。國際巨頭憑借資本和歷史與經驗的優勢,已完成對上游原料、期貨,中游生產加工、品牌和下游市場渠道與供應的絕對控制權,即中國食用油戰略安全的「安全門」已不在國人手中,已現實弱化了我們的市場調控能力,這不僅對食用油乃至對國家安全也是一個非常現實的直接威脅

第五名:大寶

「大寶明天見,大寶天天見。」多麼熟悉的廣告語啊,大寶幾乎是大多數工薪階級男性的必用品牌,咱中國老百姓又怎麼可能把它和美國聯想起來呢?可惜事實是,早在2007年4月美國強生就已經收購了大寶。別以為中低端這塊市場老美不要,對於外來資本來說,蝦米也是肉。何況中低端市場真的是蝦米嗎?中國13億人,有多少有錢人

第六名:蘇泊爾

2006 年8月法國著名小家電企業SEB收購國內烹飪炊具第一品牌蘇泊爾,當然新聞有播,但又有多少老百姓知道這則新聞呢?起碼我是事後多時才知道的——還是因為我在家和朋友聚會時吹牛說自己多麼支持國貨,買東西首先國貨時,被朋友揭露的。如果不是這個插曲,也許我一輩子都不知道,這個當年起身浙江的中國名牌,已經成了法國貨。

又一個行業第一被納入了國外資本的懷抱,而我們(我相信絕不止我一個人)依然滿懷愛國情懷的支持著已經變為洋貨的曾經的民族品牌

第七名:匯源

可口可樂179億元收購匯源,一場轟轟烈烈的收購案,那麼多保衛民族企業的呼聲,換來的卻是狗血的不能再狗血的一個事實。

在和匯源聯合發表收購要約後不久,可口可樂中國區副總裁李小筠就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公開表示,匯源品牌由匯源香港上市公司擁有,而匯源香港上市公司近60%股份由達能、境外公眾股東和一家美國的私人投資基金擁有,因此這次交易前和交易後品牌的持有是從一家外國公司轉到另一家外國公司,沒有民族品牌流失。當時有媒體查出,匯源果汁的詳細注冊地址為:Scotia Centre,4th Floor,P.O.Box2804,George Town,Grand Cayman,Cayman Islands, 是一家離岸公司。

商務部部長陳德銘3月22日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表示,以商務部否決可口可樂對匯源的兼並案,說明中國不歡迎外資到中國投資,是一個非常大的誤會。

陳德銘說道:「可口可樂兼並匯源發生在兩個外資企業之間,可口可樂是總部設在美國的公司,匯源果汁是注冊在開曼群島的一個外國公司,這兩個外國公司之間的企業兼並不涉及中國的投資政策,只涉及中國對這兩個企業在中國銷售產品的經營集中度的審核問題。

第八名:南孚

南孚是電池的第一品牌,相信一直到今天,很多家庭還是首選南孚電池。吉列的金霸王電池進入中國市場十年,卻始終無法打開局面,市場份額不到南孚的1/10。

但是貪婪是魔鬼,只要錢能解決的問題就不是問題,2003年8月,南孚電池被其競爭對手美國吉列集團收購。當年的手下敗將,現在成了老闆。

曾經,孫雯那句鏗鏘有利的「民族力量!」,曾讓南孚這個響亮的品牌傳遍中國的大江南北。可是現在呢?多少人知道南孚已經不是中國的企業了?所謂的民族力量又到底忽悠了誰?

第九名:白加黑

在中國,誰不知道白加黑啊?多少人感冒都會首選白加黑,可又有多少人知道,白加黑這玩意現在壓根就不是咱中國的東西。

2006年10月,德國拜耳醫葯與我國東盛科技之啟東蓋天力制葯公司簽署協議,以10.72億元收購後者的「白加黑」感冒片、「小白」糖漿、「信力」止咳糖漿等業務和相關資產,收購金額 10.72億元(1.08億歐元),東盛科技仍保留部分西葯OTC業務。

這其實只是醫葯行業的冰山一角,國內最大抗生素生產基地中國的華葯集團,早在 2004年已經賣給了荷蘭的DSM(歐洲最大的原料葯生產企業);

西安楊森雖然名字里有個西安,其實早就百分之百屬於比利時了,中國最常用的緊急避孕葯毓婷原本是北京紫竹的,但現在是瑞士諾華100%控股。

先說這么多吧,再說下去,別說你,我擔心我自己都被嚇到。這些葯,咱老百姓肯定百分之百認為是中國的,結果呢,卻都是外國貨。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咱中國人感個冒,避個孕現在都掌握在別人外國人手裡了.

D. 高盛集團收購了哪些大公司

1、福建南孚電池 ------------ 美國吉列公司
2、河南雙匯肉製品 ------------ 美國高盛集團
3、黑龍江哈爾濱啤酒 ------------ 美國AB(百威啤酒)
4、黑龍江佳木斯聯合收割機 -------------美國約翰迪爾
5、福建雪津啤酒 -------------比利時英博
6、四川雙馬集團 -------------拉法基
7、深圳發展銀行 -------------美國新橋
8、G華新 -------------HOLCHIN B.V
9、G東睦 -------------睦特殊金屬工業株式會社
10、華潤錦華 -------------華潤輕紡
11、樺林輪胎 -------------新加坡佳通輪胎
12、江蘇無錫威孚 -------------德國博世
13、西北軸承 -------------德國FAG公司
14、錦西化機 -------------德國西門子
15、TCL國際電工 -------------法國羅格朗
16、上海輪胎橡膠 -------------法國米其林
17、上海貝爾 -------------法國阿爾卡特
18、深圳賽格三星 -------------韓國三星康寧
19, 德龍鋼鐵-----------俄羅斯第二大鋼鐵企業Evraz
20.統一石化----------英荷殼牌
21.娃哈哈--------達能
22。樂凱---------日本
還有:1 美加凈:該品牌原佔有國內市場近20%的份額。1990年,上海家化(29.41,-0.66,-2.19%,吧)與庄臣合資,「美加凈」商標被擱置。上海家化於1994年出5億元收回美加凈商標,但已失去了寶貴時機。
2 中華牙膏:1994年初,聯合利華取得上海牙膏廠的控股權,並採用品牌租賃的方式經營上海牙膏廠「中華」牙膏,如今,中華牙膏在市場上的份額已少得可憐。
3 活力28:1996年,與德國美潔時公司合資後,雙方規定的合資公司洗衣粉產量的50%使用「活力28」品牌的承諾沒有兌現,前3年共投入1.84億元用於「活力28」宣傳的廣告費用也成了一紙空文。「活力28」這個知名品牌從人們的記憶中漸漸消失了。
4 南孚電池:自1999年9月起,通過數次轉讓,2003年,72%的股權落入吉列手中,吉列的金霸王電池進入中國市場10年,市場佔有率不及南孚的 10%。而南孚被吉列控制後即退出海外市場,一半生產能力被閑置。如今這一曾經佔領了大半個中國市場,中國第一的電池品牌已經不屬於民族品牌了。
5 樂百氏:2000年,樂百氏被達能公司收購,現在樂百氏品牌已基本退出市場。此外,達能還在中國收購了上海梅林(8.89,0.00,0.00%, 吧)正廣和飲用水公司50%股權,匯源果汁22.18%股權。還在乳業收購了蒙牛50%股權,光明20.01%股權。這些企業都擁有中國馳名商標,是行業的排頭兵。
6 小護士:法國歐萊雅2003年收購小護士。5年後的今天,小護士在市場上也幾乎銷聲匿跡。
7 蘇泊爾(12.89,-1.10,-7.86%,吧):蘇泊爾品牌銷售額占壓力鍋市場40%,評估品牌價值16.248億元。2006年8月,法國SEB(世界小家電頭號品牌)獲得蘇泊爾控股權。
8 大寶:2008年7月30日,強生宣布完成對大寶的收購。至此,中國化妝品市場的競爭已形成外資主導的局面。
雖然還打著福建產什麼的旗號,但股份並不在我們手上,而今真正屬於我們自己的民族品牌也為數不多了。不僅如此中國許多民族品牌都大量的引入外資,為外資對我們民族企業的收購埋下隱患!
民族企業也需要一些精神,也許我們可以去參看一下日本和韓國的企業。
二戰後的日本是百廢待興,索尼公司也是其中之一,當索尼開發出一款半導體收音機產品銷往美國時,當地的經銷商說:「你們索尼沒什麼名氣,但美國人都知道我們的牌子,貼我們的牌子我能一下子給你10萬美金的訂單。」當時索尼所有的流動資產也沒有這么多。但創始人盛田昭夫經過認真考慮,拒絕了這個要求。二三十年過去以後,人家問盛田昭夫你在商業史上、你在索尼發展史上最好的商業決策是什麼?他說我最好的商業決策就是拒絕10萬美元的訂單,從而樹立了索尼的品牌。在這里,我們似乎可以看到日本人那種執著的精神,這是一種民族氣節,做品牌,也必須有一種精神在裡面。

E. 跨國企業敗退中國:世界的為什麼不是中國的麻煩告訴我

■文/申 音,NTA創新傳播機構創始人, 著有《商業的常識》 百思買撤離了,eBay退出了,DHL也撐不住了……這些全球頂尖的企業在中國市場的集體遭遇,雖有各種戰略和管理上的失誤,但在其他國家他們也是這樣做的,為何單單在中國遇到的困難更大更特殊呢?這正是需要我們反思的關鍵,再不反思,中國商業環境將會在一個沒有底線的深淵里越墜越深。 中國其實是一個商業天性很強的國家,比如說一戰以後,北洋軍閥混戰那段時間,雖然只有一個很小的空隙,商業依然能發展很快。再比如,歷史上的盛世,有一個皇帝清明或者是管制比較放鬆時,社會就會迅速發展。但是這個歷史不斷地在循環,又不斷地被打回原形,從來沒有更進一步。也就是說,中國的商業其實沒有獲得連續的成長。 2008年以前,中國的發展,讓整個社會的自信心都達到一個爆棚的程度,美國在金融危機,我們卻成功舉辦了奧運會,彷彿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但是接下來發生了什麼? 一是,中國的一批高速成長的企業,很多都出現了問題,比如說蒙牛、三鹿、雙匯。這是在還債,過去的高速成長,企業做了一些超越底線的事情,公開的規則被潛規則所代替,為了速度犧牲了一些最基本的常識。 二是,中國正在從出口導向轉向內需,轉向消費,但實際上老百姓並不願意花錢。為什麼不願意花錢?因為沒有安全感。今天中國的有錢人都在想著移民,這到底是為什麼呢?究其根本是對國家的信心並不那麼足。有一個例子很能說明問題,我們一直在提倡創業、創新,但是一個新企業面對的工商、稅務這些過程還是一樣的繁瑣,而什麼是創新,什麼樣的創業有未來,並不由創業者來判定。 如今,中國又不斷迎來外資巨頭的中途散席。我們需要尋找一個答案:為什麼普世商業價值在中國行不通? 本土化的是與非 那麼多的跨國公司在中國遭遇困境,是因為我們沒有市場經濟原則嗎?回答這個問題前,先回答另外一個問題:什麼樣的跨國公司在中國發展得好?其實做產品的公司,在中國的發展相對是比較好的,有出口又有內需,比如說三星,比如說原來的諾基亞,這樣的企業在中國是比較容易成功的。但是做科技、做軟體的企業,比如IBM,在中國的發展一直不如印度,為什麼呢?因為,服務業、軟體行業,是跟知識產權這些東西相關的,中國一直是一個對知識產權保護不好的一個國家,所以在全球通行的一些商業准則,在中國行不通。在美國也好,或者在什麼地方也好,買軟體是要付錢的,但在中國,很難做到這一點。所以基本上國外的互聯網公司在中國,都很難撐下去。還有一類企業在中國做的不是那麼好的是什麼呢?就是做消費、零售的企業,因為第一,中國依然有很多的限制在裡面,第二,商業要跟地方政府打交道,要跟人打交道。沃爾瑪到中國這么多年了,中國作為一個生產基地,是很成功的,有1/4的產品是從中國出口的,但是沃爾瑪在中國開店,很難說有多成功,家樂福的問題就更多。 一個健康的商業環境它需要有法律的制約,有契約精神、信用體系,有很多原則性的東西,在中國並不是沒有,但是在這之外,更多依靠的是潛規則。要麼你就去適應中國的游戲規則,像很多跨國公司,比如說跟電信相關的跨國公司都先後傳出行賄丑聞,而且都是先從美國揪出來的,你看家樂福、沃爾瑪三天兩頭就出事;要麼堅持自己的價值觀,那你就必須面臨在中國的種種考驗。 進入中國的跨國公司,都會特別強調「中國特色」,用「中國特色」的本土化去對抗所謂的全球化,實際上就是講人情、講關系。但是對企業經營來講,你這樣做了,可能短期有效果,但是從長期看,你出來混遲早要還的。 因此,本土化的背面就是水土不服,什麼叫水土不服?就是你這個地方跟他那個地方有強烈的排斥性,所以那個人到這邊來有明顯的不適應,你重新適應這邊回到那邊又不適應了。百思買在全球是靠服務取勝的,並不是靠產品價格特別低,它只是更強調服務的價值,它把服務的價值融在裡面,但在中國卻完全是低價競爭,自然競爭不過國美、蘇寧這樣的二房東角色。 更重要的是,既然是全球化公司,它自然希望能夠全球都用一套法則、一套經營原則去做事,因為通用一個標准,企業的運轉效率就能得到保證。但是,如果每個國家都需要一個完全本土化的東西,不同地區之間的齒輪就很難互相咬合,另外,企業需要聘用大量的,比如後勤服務這樣的人來幫助咬合。那麼,真正投入到經營這塊的人,投入到消費、運營、技術這塊的人,相應就得減少,因為成本在那兒呢。比如,美國的財務系統跟中國就是不一樣的,今天中國所有去美國上市的企業,必須做兩套財務報表,一套是國內的,一套是美國的,而且審計這些東西,美國人就只認美國的那一套,不認中國這一套,單這方面的支出就是幾百萬元,其實這些就是成本,取決於你願不願意付,你願意付就付,否則你就要衡量一下。 本土化改造也需要一個合適的程度,之前我們經常討論的問題是,這個跨國公司在中國的CEO是老外,後來發現其實換成中國人也一樣,中國人也未必能真正撬動中國商業環境的非理性的因素。後來有一種說法,跨國公司的中國區在全球市場地位太低,結果換種模式,很重視了又能怎麼樣?其實你做的這些改變也好,或者怎麼樣也好,並不一定保證你在中國這個市場能夠生存下去,因為商業的競爭跟成熟的市場化環境是不一樣的,這是個更加叢林更加野蠻的市場。 被鉗制的海盜精神 正因為我們的商業環境太特殊了,國外好的商業模式可以進來,但中國原創的商業模式很難復制出去,因為我們的商業模式是圍繞這個特殊的商業環境去建設的。比如說網路,網路在日本就虧得一塌糊塗,日本人就是不認你,因為你是一個競價排名,誰給錢多就往前排,這個模式違背了當地的商業原則。 為什麼美國的商業模式大家都願意去拷貝?因為美國天天都在琢磨創新的事情,它的市場經濟比較成熟,傳統產業裡面的機會已經沒有那麼多了,只有去創新,去找傳統與新興產業結合的部分、傳統產業邊緣的地方或者是新的產業突破的機會。但是中國還有大量尋租的機會,各種產業還有空白點,企業不用那麼費勁也可以把這個事做起來,甚至可以用點手段。如果美國有,大家抄點就好了唄,這也省事,反正美國聰明人已經做過了,那咱們就拿過來做改造嘛。但是,中國跟國外獲得成功的方式肯定是不一樣的。比如說微博,你很難想像美國的Twitter像新浪微博一樣,有幾百人這么一個龐大的內容監管的團隊,對於美國人來說,這是不可思議的。 實際上,互聯網產業正是中國經濟過去十年最大的驚喜,也是最干凈最生機勃勃的一個部分。僅僅依靠著本土創業者的汗水和智慧,國際風險資本的投入和國際資本市場的哺育,就創造了一個全球第二大的市場,網路經濟的規模逼近1000億元。 與潛規則、厚黑學和傳統智慧所主宰的其它產業不同,中國互聯網產業里洋溢的是一種舶來的「海盜精神」:冒險進取、無拘無束、顛覆傳統、破環現有的游戲規則、搶奪既得利益者……正是這種海盜精神成就了美國的微軟、蘋果、Amazon、Google、Facebook、Twitter,也成就了中國的騰訊、阿里巴巴、網路、盛大、攜程、新浪。 但現在一隻「看得見的手」正要緊緊抓住互聯網的脖頸。十年前,只有一個信息產業部是真正管理互聯網的,今天,卻有N多個部門都有權力去干預。 我不明白,這究竟是一種進步,還是一種倒退?中國互聯網過去十年的成功,某種意義是一種「無政府主義」的成功,是「自由市場」的勝利。但我們正在做的事情,卻是在把一張原本平坦的互聯網世界,人為地劃分成一個個的「格子世界」?而且進入每一個格子,都需要一張通行證。更危險的還在於,「每一個民企被限入的領域,都是民企和全體國民被迫向特殊利益集團輸送利益的管道。」(吳敬鏈語)只要權力配置資源的格局不改變,單純的創業者要麼出局,要麼就得像黃光裕那樣選擇買通權力,為自己獲得某種不對稱的特權,同時向權力所有者輸送利益。到那時候,中國的互聯網業就會像房地產業一樣開始墮落。 今天,互聯網還只是剛剛度過它的幼兒期,未來的成長不可限量。但我們對待互聯網的態度,其實可以折射出我們對待創新的態度。 如果我們真的想要成為一個「自主創新」的偉大國家,那麼政府就應該真正理解「自主創新」的涵義:每個人每個機構都可以成為創新的主體,創新的思想可以自由的交流,創新的成果可以無障礙地傳播。換句話說,創新的前提恰恰是思想的真正解放。 一個好商業模式的變異 2008年以來,中國商業的健康狀況是每況愈下的,好比是坐過山車,在攀上一個最高點後開始急速沖向谷底。蒙牛、三鹿的「三聚氰胺事件」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但是卻是極具代表性的事件。那麼,一個好的商業模式是如何演變成壞的商業模式?團購就是另外一個很典型的例子,5000多家團購網站,現在都在賠錢做生意,未來會發生什麼狀況,很難預料。 回過頭來看,實際上,「三聚氰胺事件」,讓整個乳品行業至少倒退五年以上。 田文華和牛根生等人是今天國內乳業主流模式的締造者。20世紀80年代,田所在的國有企業三鹿率先砍掉了自建牧場,把奶牛養殖交給農戶,通過自建奶站來控制奶源。而到了1999年,完全民營的蒙牛誕生,一起步就盤活了社會資源,完成了「輕資產運營」的杠桿戰略。一方面,他們高價收購散養農戶手中的原奶,並租賃虧損的小乳品廠進行加工生產;另一方面,又傾全力打央視廣告搞營銷,開發低價量多的「利樂包」常溫奶,以市場銷售來拉動上游生產。 實事求是地說,蒙牛的崛起帶動了整個內蒙古乳業上游的發展。蒙牛出事前,呼市奶價全國最低,有所謂「限量收購卡」,超量部分要麼不賣,要麼就賣低價,有位奶農曾對媒體激動地說「要是沒有蒙牛突然冒出來,就真要賣牛、殺牛了」。 而此後6年,蒙牛帶動內蒙古及周邊地區新增奶牛80多萬頭,奶業鏈條輻射約200萬奶農。據說當地有民謠雲:「一家一戶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一家一戶兩頭牛,生活吃穿不用愁;一家一戶三頭牛,三年五年蓋洋樓;一家一戶一群牛,比蒙牛的老牛還要牛」。 蒙牛最先發明了「社會合作建奶站」。企業首先從合作奶站中獲取奶源,當地奶站從中收取管理費,高峰時這樣的合作奶站超過3000個。牛根生深諳基層社會的運行邏輯,他曾這樣解釋:「每一個自然村莊里,每一個養牛的區域里總有有錢的,也總有有權的,有錢的和有權的加起來以後,完全可以做這個奶站。」 最初,這一商業模式表現出了極大的先進性,蒙牛從零起步,5年內就成為全國第二大乳業巨頭,並成為全行業爭相效仿的對象,如同零售業的沃爾瑪,PC業的戴爾一樣。伊利、三鹿等先後放棄了自建奶站的模式,光明也在上市前剝離了自建的牧場。 品牌、營銷和價格戰成了各家乳業上市公司競爭的關鍵,而上游投資卻嚴重不足。但新的問題出現了:散養模式下的奶農,既沒有多餘的土地,也缺乏資金實力去擴大再生產,更無錢培育更優良高產的品種,以致根本無法跟上乳品企業超高速發展的需求。為了爭奪奶源,伊利和蒙牛的人員甚至為此發生過流血沖突,缺乏監管的私人奶站甚至無證「奶霸」也大量出現。 落後的農業生產與發達的商業零售之間的落差越來越大。2006年起,席捲全球的原材料價格上漲,使產業鏈最低端的奶農們腹背受敵。政府為了控制通脹,對奶製品限價,迫使擁有產業鏈主導權的企業將壓力轉嫁到上游,而有錢有勢的奶站進一步把重擔壓在分散無組織的奶農身上。結果就是奶農到奶站再到奶企「層層造假」,形成了誰也無力改變的「囚徒困境」。 根據內蒙古大學經管學院教授錢貴霞的研究,在整個奶業縱向產業鏈中,奶牛養殖生產、奶品加工、奶製品銷售三個環節的投入比通常為7.5∶1.5∶1,利潤比則為1∶3.5∶5.5。其中,原奶生產環節成本最高、利潤最低、風險也最大。正是由於目前奶農投入和產出的巨大懸殊,每次出問題受害最深的也是奶農。 輿論把批評的矛頭指向了利慾熏心的不法奶站,企業的喪失底線,政府的監管不作為。但歸根結底,一個商業模式能否長久健康運作下去的關鍵在於,能否為交易鏈條中的各個利益相關者不斷創造正面價值。否則,一方的價值最大化必須以另一方的價值被榨取作為代價,最終結果就是一損俱損,大家一起玩完。 乳業的悲劇,再清楚不過地展現了一個好的商業模式是如何變成壞的商業模式。 我們不妨為這種演變總結幾條原因: 一個原因是競爭手段趨同化。在美國大家看到的是企業更願意去嘗試一些創新的競爭方式,但是在中國大家的競爭手段則幾乎相同,就是價格戰、廣告戰、渠道戰,因為手裡就只有這幾板斧。大家都在求快,求快的結果是,沒有底線。 另外一個原因是,國內的大多數企業都是奔著短期的目標來做一個事情,它不會想去建設一個生態鏈、產業鏈。比如說蒙牛、伊利都是龍頭企業,但實際上,在這個鏈條裡面,蒙牛、伊利賺了很多錢,二道販子賺了很多錢,但是奶農並沒有掙到很多錢,也就是說,這個鏈條里最關鍵的一環出了問題。對於蒙牛、伊利來說,他們要求的只是速度、速度、速度,盡可能快地擴張。就跟蒙古騎兵一樣,兩匹馬換著騎,一下就殺過去了,因為價格很低嘛,殺過去把當地的企業給毀掉了。但對蒙古騎兵來說,只會放牧、打獵,不會種地,沒有長期經營的思想。但在蒙古草原裡面放牧也是要輪著來的,今天在這塊草場,明天在那塊草場,但現在就是拚命地養牛、養羊,不去輪休了,違背了最基本的生態。再好的商業模式也有限制它的條件,也有它所處的資源環境,有很多相關的因素制約著它,你如果脫離那些條件,再好的商業模式也可能會變壞。 制度背後的誘因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沒有土地集中就沒有辦法監管,所以「公司+農戶」的方式中,單一的農戶沒有談判權。而在美國,農場主會聯合起來,會有一個負責監管的聯合會,這個協會有很大的強制力,也有懲罰力,它是同行裡面最德高望重的企業組成的,它有理事會,不是由某個企業單一來控制的。也就是說,除了政府的管制,還有第三方的力量去平衡。但在中國,所有的第三方的行業協會組織比官方還官方,就是搞評價收錢,它們被兩頭綁架,既被權力綁架,也被大企業綁架。 一個健康的生態環境應該有大樹、有小草、有灌木,如果只有大樹的話,那小草寸草不生,這環境很快就會沙漠化;一個正常的商業環境,它受到不同制約的力量,有政府的力量,也有法律的力量,還有行業的力量,否則的話,它也面臨沙化的危險。 中國商業的黑暗原力 常識是偉大的,但在實踐中,更偉大的是藐視常識。 當年深圳航空的收購就是典型藐視常識的荒誕劇,充滿了黑色幽默,又有讓人瞠目結舌的真實。一個「保外就醫」的服刑人員李澤源,勾結新華人壽的老總關國亮,用空手套白狼的方式完成收購。目的卻是利用曾經連續盈利11年的深航作為融資平台,償還收購款,搞房地產,跟地方官員勾兌,捲走數十個億。而深航在其蹂躪之下,已經觸及「資不抵債」的紅線。這是「最壞的私有化」。 多年之後,深航的杯具終於碎了。但問題在於四年之前,幾乎所有明眼的人都已經看出這事不靠譜,但為什麼就硬是無法阻止呢? 當然,李澤源也好,關國亮也好,我相信他們仍然只是台前跑場的龍套。每一個公開丑聞背後都有一個看不到盡頭的黑洞。操縱健力寶收購的XX家族,幫助周正毅只判兩年緩刑的滬上高官,魯能莫名其妙的私有化,山西內蒙的煤礦尋租,神州泰岳的神秘股東……它們共同組成了中國商業的黑暗原力。到處伸手尋租的權力,每一筆骯臟錢背後的保護傘,每一筆非正常交易背後的「胡雪岩」式邏輯。在《星球大戰》里把天行者安納金拖下水的黑暗原力,在把整個中國官場拖下水之後,也在把整個中國商業最有生氣的部分拖下水。 我認識的一個民企富豪,在福布斯榜上名列前茅的主,當初為了進入房地產業,曾經極力巴結上世紀50年代的全國勞模後來的首都副市長,可惜不被待見,以致多年在這個產生最多富豪的行業里毫無建樹。因為沒有保護傘,甚至被人搞進局子。後來,他在一個乏人問津的行業里,吭哧吭哧搞出了大名堂,終於又大張旗鼓地進入房地產業,並在這一輪房地產熱中大賺特賺,現在他終於可以按自己的意志消滅一切不利於己的輿論,因此我相信,他一定跟魔鬼達成了交易。順便說一句,人家現在是美國公民了。 理解中國商業種種吊詭的關鍵是什麼?就是認識這種原力的黑暗面。為什麼要多元化?銀行是提款機,連鎖是印鈔機,房地產是蘋果機,互聯網是鼓風機……在權力掩護的明搶暗送下,用什麼去管理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怎麼樣去佔有,然後轉手高價賣給洋人;談什麼中國的公司治理?沒有政府治理,一切公司治理都是扯淡;想MBO?看看仰融李經緯的下場,看看華晨健力寶的下場?還想什麼國退民進?最壞的私有化和最橫的國有化之間,有沒有第三條道路可以選擇呢?如果沒有,你該怎麼辦。我所認識的一位投行高管,如今搖身一變,變成XX產業基金的管理合夥人了,這個基金有著央企的背景,現在乾的都是Pre-IPO和並購的買賣。 是什麼造就了這種黑暗原力?是什麼讓中國的市場經濟進化成今天這樣血淋淋的?分享到:歡迎發表評論 我要評論

F. 豬肉概念股有哪些

1、得利斯(002330):公司是以生豬屠宰,冷卻肉及冷凍肉、低溫肉製品的生產與銷售為主營業務的大型豬肉食品綜合加工企業,擁有年屠宰100萬頭生豬,及年產8萬噸冷卻肉及冷凍肉、近3萬噸低溫肉製品的生產能力。

冷卻肉及冷凍肉的產品品種多達100餘種,並研製開發出火腿類和香腸類共100多種低溫肉製品。

2、唐人神(002567):唐人神集團是首批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集團經過20多年的創業發展,已經形成了「品種改良、安全飼料、健康養殖、肉品加工、品牌專賣」五大產業發展格局,在全國擁有40餘家子公司。

集團旗下的「唐人神」、「駱駝」牌都是中國馳名商標,「唐人神」肉品和「駱駝」牌飼料都是中國名牌產品。

3、金新農(002548):經過多年發展,公司已形成豬飼料規模化的研發、生產與銷售體系。2007-2009年,公司經營規模、銷售額、市場佔有率位居中國豬飼料生產企業前列。

作為國內較早進入教槽料研發、生產、銷售的企業,憑借著雄厚的技術實力和良好的品牌效應,公司在教槽料細分市場上具有強大的競爭優勢。

4、雛鷹農牧(002477):公司是一家大型養殖企業,已建立包括飼料生產、種豬繁育、生豬養殖、種蛋生產、雞苗孵化、技術研發、疫病防治等在內的一體化經營模式,產業鏈完整。

公司主要生產生豬和家禽兩類產品。其中生豬業務成為公司的核心業務,公司擁有完整的生豬繁育體系,通過外購純種豬和自繁種豬相結合,實現生豬的自主繁育和生產。

5、正邦科技(4.39 +4.52%,診股):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以種豬育種、商品豬養殖、種鴨繁育、農作物優良新品種選育、肉食品加工、飼料、獸葯、生物農葯、

芳樟種植及芳樟產品加工、油茶種植及油茶產品加工、大米加工、相關產品的銷售與技術服務以及基於農業產業鏈的貸款、擔保、融資租賃、資產管理為主營業務。

閱讀全文

與雙匯融資租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今天美元對人民幣中間匯率是多少錢 瀏覽:50
南京商廈古今內衣價格多少錢 瀏覽:1000
黑角現貨交易 瀏覽:730
樂投天下投資 瀏覽:638
社保基金怎麼進了鹽湖股份 瀏覽:567
560002基金發行價 瀏覽:241
貴金屬深加工流程 瀏覽:395
債券價格表 瀏覽:309
炒外匯圖片 瀏覽:222
德州線下貸款 瀏覽:725
後市融資 瀏覽:735
一塊錢人民幣等於多少比索 瀏覽:362
歐元匯率人民幣最高多少 瀏覽:487
呼和浩特股票配資 瀏覽:333
銀行黑名單怎麼貸款買車 瀏覽:764
中小型融資擔保企業法務怎麼樣 瀏覽:790
人民幣的匯率牌價在哪查詢 瀏覽:848
價格調整計算公式 瀏覽:930
美原油今天開盤價格 瀏覽:364
今天人民幣對緬甸匯率多少人民幣 瀏覽:222